..續本文上一頁沒有電燈,點蠟燭,沒有自來水。我在山上做義工,照顧叁個法師,朱鏡宙一個老居士,老居士那年七十歲。山上安靜,每天八百拜對我很有受用,真的叫消業障。教我讀書,我在山上半年,讀《彌陀經》叁種注解,蓮池大師的《疏鈔》,幽溪大師的《圓中鈔》,蕅益大師的《要解》。他叫我把這叁部注解的科判用圖表畫出來,我做出來了。這個圖表一畫出來之後,才知道佛家經典的偉大。從科判裏面看到章法結構,這是文章,文章做到不能漏一句,漏一句缺了,缺了一塊,你不能加一句,加一句畫蛇添足,這可以刪掉的,做到不增不減。從文章結構看到他思想體系,你就發覺到真實智慧,不這樣做出來不知道,一做出來自己發現了。
所以我從山上下山,到臺中親近李老居士,在李老居士那裏我就學習做科判。學習從小部經開始,經文短,不太長,慢慢再做比較大部的。我記得我做過一部《未曾有因緣經》,這部經分量大一些,大概有二、叁萬字,科判做得很詳細,這些年搬家也搬不見了。我們看看清涼大師《華嚴經》科判,有表解,民國初年這些大德們做的,六百卷《大般若》有科判表解。你從這些東西,對佛的經典,你沒有辦法不能不佩服,一般的典籍上做不到。所以一定要真正下功夫,一定要親自動手,很辛苦,很費時間,但是非常有受用。這就是真心,感應是真心,清淨心、平等心感應就能現前。
「佛光普照一切佛國」,不是單獨照娑婆世界,「表彌陀普攝十方凡聖」,凡夫是六道凡夫,聖人是從小乘初果到大乘等覺菩薩,統統包括了,這些凡聖「悉令往生」。等覺菩薩往生,我們所看到的,文殊、普賢、觀音、勢至、彌勒,這中國人是熟知的,這些人都在西方極樂世界。「因佛光加持,會中大衆,皆見十方佛國」,在佛光當中看到十方諸佛的刹土,就像我們現在用電視一樣。「如在一尋」,這是講距離,就好像距離我們一尋,一尋是八尺,我們現在面對著這個屏幕大概就八尺。說明什麼?看得很清楚,這得佛力加持。
再看後面這一小段,「此界盡照」:
【以阿彌陀佛殊勝光明。極清淨故。于此世界所有黑山。雪山。金剛。鐵圍。大小諸山。江河。叢林。天人宮殿。一切境界。無不照見。】
這是說佛光起的作用,我們看注解。「彌陀光明,光中極尊,故雲殊勝。所以殊勝者,蓋因極清淨故」。清淨心重要!大乘經上常說,「心淨則佛土淨」,我們用清淨心念佛就能見到淨土,用清淨心念彌陀就能見到阿彌陀佛。我們要相信,感應之不能現前,是我們的心不清淨。遠公大師當年在廬山,生前叁次見到極樂世界,這說明什麼?他清淨心得到了。第四次這個境界現前,阿彌陀佛出現了。阿彌陀佛身邊還有許多蓮社比他早往生的人,在阿彌陀的身邊一起來接引他往生。所以他知道往生的時候到了,跟大衆告別,他真往生了。
我們修行,修什麼?就是修清淨平等覺,這是心,不是修別的。清淨平等覺是真心,分叁個層次講,是我們恢複的順序,首先得清淨,清淨是阿羅漢;再進一步是平等,平等是菩薩;最後是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那就是覺,這成佛了。我們不是上上根人,一定要循序漸進,我們今天鎖定的目標就是清淨,清淨,遠離一切染汙。染汙,用現在的話說,凡是對我們身心有影響的都是染汙,不善的影響是染汙,善的影響也是染汙。爲什麼?善應對的是叁善道,惡應對的是叁惡道,你出不了六道輪回。染淨二邊都不住,這叫中道,你才能超越六道輪回。所以,斷惡不著斷惡的相,修善不著修善的相,心才會清淨。心裏面還有這些落謝影子,這相宗裏說的話,也就是說有這麼多印象在阿賴耶識裏頭,現在人說有這麼多印象在腦海裏面。這個印象遇緣它就起作用,這個作用就障礙我們清淨平等覺。
這樁事情只有佛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教我們遠離,不受外頭的環境幹擾,我們念佛功夫才得力;如果還受外面幹擾,我們念佛的功夫被它破壞了。這是要很高很高的警覺。如果這個障礙太多,我們自己要想方法幫助自己,或者是換個環境,或者是繼續深入經藏。深入經藏不是說很多經典,就這一部經典。這部經典深入不夠,古人講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,我現在只念了五百遍,不夠。念上千遍還受影響,我再念一千遍,你要這樣去深入,肯定有好處。爲什麼?遍數愈多,你熟,熟透了,不定什麼個緣一觸動,就開悟了,問題真解決了。愈深入就是愈向叁昧裏面去紮根,這是念佛叁昧。念佛叁昧功夫有淺深,大的區別,理一心不亂、事一心不亂、功夫成片,這是講大的。每一個階段裏頭都很多層次,理一心裏頭有叁輩九品,事一心裏頭也有叁輩九品,功夫成片還是有叁輩九品。
讀經這個方法能幫助我們深入,對知識分子非常有效。喜歡讀書,讀書的時候不要去想,不要去研究,就是讀,從頭到尾,字字清楚、分明,沒有念漏掉,沒有念錯,沒有念顛倒。這是什麼?這是修定,用念經來修定,用聽經來修定,聽經也可以修定,聽經只是耳聽,聽得清清楚楚,聽得明明白白,沒有意思在裏頭。懂很好,不懂也好,不要去理會它,一直聽下去,這就是修定。定到一定的程度就會開智慧,就豁然大悟。所以問題,你要會。今人跟古人比,難,古時候人生活環境好,古時候沒有電視、沒有網路、沒有傳媒、沒有報紙、沒有雜志,每天生活接觸的大自然。老祖宗的教誨簡單而明了,你記得很清楚你真的會做到,它不複雜。現在所謂知識爆炸,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太多、太複雜了,日夜都不間斷,把我們整個心思擾亂了。心是阿賴耶,思是末那跟意識,沒有以前那麼單純,所以以前人修行容易成就,現在非常困難。
我們得認識環境,要認識自己,這一點很重要,這一生能不能成就,成敗關鍵就在對自己的認知。走古人的路子,古人是成功的道路。無量劫來,無量無邊修行證果的人統統走這條道路,都走得很順暢,我們不能改變。我們說他的路子是舊的,幾千年了,跟不上現在時代,我們要換新的。新的是嘗試,結果怎麼樣不能確定。不如走老路穩當,新路是個冒險的路。舊的道路那麼多佛菩薩成就的,對我們有信心。今天新創的這些道路,就是這些方法,把社會搞成這個樣子,真正搞到無法收拾。我們提出來回歸,回頭走老路,沒人相信。現在十年了,教了十年,有些人相信了,也有很少數的人回頭了。這是什麼?想想確實行不通。這不是假的,事實擺在面前。
我們走老路的人,對于新的這些東西我們遠離它。六根遠離這些新的東西,我們眼不要看它,耳不要聽它,鼻不需要嗅它,身不要去接觸它,遠一點好,我們過的是清淨大自然的生活。我們跟樹木花草、山河大地、這些小動物生活在一起,發現這些都有靈性。我們在六和園種菜,這些小蟲我們跟它商量,我們菜園放佛號給它聽,晚上的時候我們播講經給它們聽,感應不可思議。這個生活很快樂,沒有煩惱,不造罪業。讀經現在就讀一本,別的放下了,叁藏十二部,讓給別人悟。年歲大了,該走了,所以統統放下。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,回過頭來看這個世間就看得清楚。過去爲什麼看不清楚?因爲有留戀,身在其中,現在跳出來了。古人所謂「當局者迷,旁觀者清」,你在這個局裏頭你迷惑;我跳出局外,回頭來看這一局就清楚了,爲什麼?沒有利害得失。利害得失把我們搞混了,混亂了,看不清楚;沒有利害得失,跟我全不相關,我就看得清楚。
清淨心現前,這個地方釋迦牟尼佛的極清淨心,所以在境界當中,「一切山河境物」都現前了。「例如黑山,又名黑嶺,乃山名,見《西域記》及《慈恩傳》」,《慈恩傳》是法相宗窺基大師的傳記,這裏頭有記載的。「雪山即喜馬拉雅山,山頂常年積雪,故名雪山。金剛、鐵圍皆山名」。「如是一切無不照見」,因爲在這個境界裏頭,佛光裏頭,時空沒有了。時間沒有了,就是沒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;空間沒有了,遠近沒有了。就真的像我們現在電視畫面上現出的境界一樣,電視畫面播外國的新聞,我們在這個畫面上全都見到。阿彌陀佛的境界大,它不是一個地球,娑婆世界,這是此界;娑婆世界之外,極樂世界、諸佛刹土,都能在佛光裏頭見到,佛光普照。
下面第二段,比喻。比喻,佛舉了兩個例子,第一個「如日明照」:
【譬如日出。】
太陽出來了。
【明照世間。乃至泥犁。】
『泥犁』是地獄。
【溪谷。】
這是大山,山谷裏頭。
【幽冥之處。】
『幽冥』一般是講餓鬼道。
【悉大開辟。皆同一色。】
這些現在所謂的不同維次的空間,在佛光裏面,空間維次沒有了、時間沒有了,都成一片,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你統統能見到。于是我們能想象得到,空間維次從哪來的?皆是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境界。有妄想分別執著就有時空維次,清淨平等覺裏頭沒有,所以他看得清楚。我們看念老的注解。「下以日爲喻」,以太陽做比喻,「日出暗消」,太陽出來,黑暗沒有了,這是因爲地球自轉而形成的現象。地球二十四小時自轉一周,向著太陽這一面的是白天,背著太陽這一面的是夜晚。二十四小時,有一半是對著太陽,有一半是背著太陽,叫一晝夜。太陽一出來,黑暗沒有了,你可以能看得很清楚。「無論溪谷等幽冥之處(指深谷極暗之地),及乃至泥犁(即地獄),悉皆開辟明現,故雲悉大開辟」。這句就說清楚了,在佛光裏頭能見到六道,說到地獄,這是六道的最下層,上面餓鬼道、畜生道、羅刹、修羅;也就是說十法界裏面,在佛光當中你能看得清清楚楚,而且都像在面前一樣。
「且一切諸物皆同一色」。這一色什麼意思?「准《觀經》說,悉皆金色也」。這句話的意思很深,這個金是不是黃金色?我們知道大乘教有個原理,境由心生,真心所現的色,一切皆真;凡夫用妄心,妄心見一切色,一切色皆妄。交光大師在《楞嚴經》注解裏面說得好,他老人家主張,要用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九九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