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九九集

  净土大经科注  (第四九九集)  2012/9/6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02-037-0499

  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第九百九十五页,最后一行,科题,「现瑞证转」。这里面分三科,就是分三段,第一段是「法」。法里面分两段,第一个小段「放光普照」。请看经文:

  【作是语时。阿弥陀佛即于掌中放无量光。普照一切诸佛世界。时诸佛国。皆悉明现。如处一寻。】

  这是说生、佛,众生跟佛感应之快不可思议。为什么我们现在没有这个感应?我这个提问,同学们应该很清楚、很明了。前面经文都说过,清净心就有感应。我们今天的心不清净,浑水、浊水,再加上波动,这就是风浪,所以我们感的能力被夹杂了、被染污了。不是佛没有应,佛真的是有应,我们不见不闻,这就叫业障。业障消除,感应就明显的现前。我们有业障障碍住,怎么求没有感应,对佛法信心失掉了。这个损失太大了,一生当中遇到有出离的机会,遇到成佛的机会,叫当面错过。

  昨天,清华大学,那些都是领导阶级的,到这儿来访问,谈到传统教育的推动,困难重重。所有困难我们把它总结起来,就是一个字「信」。这两百年来,我们把这个字丧失掉了,对传统、对祖宗没有信心,这是所有障碍的根本。过去我在台湾,这早年,六十年前,胡秋原先生所说的,我们今天最可悲的,这是讲知识分子,最可悲的就是丧失民族自信心,造成了社会混乱,居住的环境灾变异常。一般人不知道,以为这是自然灾害,于我们人力不相干。这个灾难会一年比一年严重,什么时候灾难能停止?我们信心恢复,灾难就没有了。人对自己没有信心,什么事业都不能成就。信,仁义礼智信这是五常,五常最后一个字,底限,这个字没有了,五常全完了。你看看今天这个社会,许许多多的人不仁,他不爱人,为什么不爱人?他不爱自己。所以,一切都是以自己为根本,不爱自己,不尊重自己,不义、无礼、无智、无信。

  左丘明跟孔子同时代,孔子作《春秋》,他做注解,《左传》,传就是注解。古时候用这个传字,是注解里头最真实而没有错误的,就是跟孔子的意思完全相应,这样的注解才能成为传;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,则古人叫疏、叫解、叫注,这都是次一等的。所以,传几乎等于经。他在《左传》上有句话说,「人弃常则妖兴」,常就是五常,仁义礼智信,完全没有了,这社会上什么样子?这个社会上就是妖魔鬼怪。形,像一个人,念头不是人的念头,行为不是人的行为;人的行为、人的念头一定跟五伦五常相应,他跟五伦五常完全相悖,这是今天的社会。所以少数志士仁人想努力来恢复,能不能做到?这是我们昨天在一起谈论的核心,如果我们真正回头,能做到。真正回头,我们放弃名闻利养,我们放弃自私自利,我们放弃贪瞋痴慢,行。

  《群书治要》昨天送给他们大家,《360》,大家翻了一翻。最重要是什么?就是领导人。你在一个学校做校长,这领导人,你要想把这个学校做好、办好,校长带头,大家就服了;校长只说不做,他办不好。一个家庭,家长是个带头人,家长自己没有做好,他这一家人谁相信他?一个公司,老板没有做好,员工怎么会信他?胡小林做了这几年实验,做得非常成功,就是什么?从自己做起,绝不空口说白话。空口说白话说得再好,别人不会听,也不会尊重你。为什么?你是假的,你不是真的。古时候,能说不能行,国之师也。人人都有非常好的根基,懂得什么?三人行必有我师。你说那个好的东西,我一定学习,你行为上不好的东西,我看到了,我会反省,有则改之,无则嘉勉。所以无论什么人都是老师。从前行,现在没有了,现在人不相信,现在人你能说不能行,人家瞧不起你。

  所以,昨天他们来了,让我想起好像是二00七年,清华钱教授到香港来访问,我们做了好像二、三个小时谈话,有录像。他问我好几个问题,其中一个问题问我为什么要提倡《弟子规》?我当时回答他,我说譬如我们今天在此地摆上一个天平,天平这边放的是《弟子规》,这边放的是四书五经、十三经、《四库全书》,我说它的重量相等。他听了很惊讶,他说这为什么?我就告诉他,这边一堆四书五经、十三经,加上《四库全书》,是博学、审问、慎思、明辨,《弟子规》这边是笃行。如果这么一堆东西与我们的生活不相干,生活没用上,工作没用上,待人接物也没用上,它等于零,还不如《弟子规》,《弟子规》这个落实还真正对我们有用处。这他才明白。实学,真实的学问,我学到这一点我真做到,这受用叫读书乐。夫子之乐从哪来的?怎么来的?笃行来的。「学而时习之」,你看前面博学、审问、慎思、明辨是学,「学而」,后头「时习之」,那个习就是笃行,落实了。所学的东西落实在生活上,这多快乐,这就是古人常说的孔颜之乐。孔子当时在世,他没有地位,他没有财富,他乐的是什么?颜回就更惨了,箪食瓢饮,物质生活都成问题,他一天到晚快乐。乐从哪里来?乐在道上。古圣先贤、孔子所传这些道他明白了,他完全得到受用,他快乐无比!

  释迦牟尼佛究竟圆满的大智大德大能,这学佛的人知道,在世间示现的是什么生活?三衣一钵,日中一食,树下一宿。不是表演几天,一生,三十岁开悟,开悟之后就教学,就完全落实。七十九岁圆寂,圆寂在树林里头,不是在房间里面。他这个里头有真乐!古人有所谓「得天下英才而乐育之」,人生最大的乐事,他们教学都教出人才,是杰出人才。孔子有七十二个人,弟子三千,三千人,他们的言行都可以做社会大众模范;这七十二个特殊人才,都可以做为大臣,有治国平天下的本事。这老师怎么会不快乐!学生快乐,他做到了。阿难跟释迦牟尼佛学习,也小有成就。

  我们在前面学过,世尊法运,正法、像法、末法。什么是正法?有讲经的,释迦牟尼佛讲经;有听经的,出家、在家这么多大众;有修行的,这里头有真干的;有证果的,阿难证的是小小果,算是证果的,这就叫正法,四个条件具足了。如果有讲经的,有听经、有修行的,没有证果的,这叫像法。没有证果的,像法。有讲经、有听经的,没有真正修行的,这叫末法。所以末法,佛法变质了,变成什么?变成学术,变成知识,大学里面可以开这个课程来研究它,没有完全去修,这叫末法。末法就是没有真修,没有真证果的。到最后,说的人没有了,听的人也没有了,修证当然更没有了,叫灭法。经本虽然存在这个世间,人家当古董,考古学家去研究。这是佛的法运,这个法运讲得好,于时间不相干。

  我们把它参在一起,合参,那就是说,还有证果的人,虽然少,也是正法;还有真修的人,虽然没有证果,这是像法,有真修的。末法时期,什么是叫证果?证果就是正法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证果,所以净土这个法门是正法。一直到法灭,《法灭尽经》里头告诉我们,本经也有,末法最后一切法都灭了,这部经还留在世间。依照这部经修行,求愿往生,佛还是摄受,还是来接引,佛慈悲到极处。这部经没有了,没有人讲,也没有人听了,还有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留在世间,再留一百年。这个末后一百年,听到这声佛号,相信,发愿求生净土,一心专念,也能得生。这个法门殊胜到不可思议,我们一定要晓得。

  这个地方讲感应,我们看念老的集注。「我土导师正作语时」,我土是我们这个世界,释迦牟尼佛正在说这个话的时候。彼土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,「彼土如来,掌放光明」。「正显释尊劝往,弥陀接引」,这个意思我们要能懂,一个劝,一个接引。这是阿弥陀佛的本愿,弥陀弟子不能不重视,不能不认真学习。学什么?一定跟阿弥陀佛一样的大愿,希望一切众生,遇到我他就能成佛。我教他念阿弥陀佛,我教他真信有西方极乐世界,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,只要人发愿求生,往生净土的条件就具足了。临命终时一念十念,必定往生,这第十八愿。哪有这么简单?是的,是不简单。这个人要肯相信、要肯发愿,临终就念一声佛号,如果你有天眼,往前面看看,他过去生中肯定供养无量诸佛如来。不然的话他能信吗?我们学了几十年还半信半疑,为什么?还有很多牵肠挂肚的事情放不下,这就叫半信半疑。真信,真信彻底放下,一个杂念都没有,这叫真信。真信决定往生,而且往生品位很高。全在清净平等觉,清净平等觉是真信。

  这三个层次,我们今天连第一个层次都没拿到,你说你心里头有多少杂念、有多少妄想夹杂在里头?念一辈子佛,能不能往生,自己不敢相信。我们在年轻的时候,问过一些念佛的老法师。忏云法师访问温哥华的时候,我正好在那边讲经,我们碰上了。这是一生念佛人,天天劝人念佛,我向他请教。我没有出家,跟他在一起修行,住小茅蓬住了半年,所以我称他作师父。我说师父,这么多年来,你念佛往生有没有把握?他静默了几分钟,告诉我没有把握。他说的实话,为什么?往生有把握,他就不会出国了。他在台湾有个小道场,很安静,不必出来奔波,生活过得去。真正有把握,心是定的,如如不动。那个动是什么原因?对佛法有好处,对正法久住、对苦难众生有好处,对自己没有好处,自己要受一些辛劳;但是为众生、为正法,应该要随缘。没有这个缘,没有必要,决定不攀缘;有这个缘,一定要做,这是救苦救难、大慈大悲。说真话!我跟他的时候,他四十二岁,他也属兔的,大我一轮,我三十岁跟他。真正在佛法里头找到这个法门,深信不疑,这太难太难了。

  忏云法师那样的大德,当时在台湾出家人当中,大家赞叹,把他排在第一,认为这是个真修行人,真正大德。我有机会跟他住过半年,半年学个什么东西?他就教我一个,拜佛,规定我一天拜八百拜,早课三百拜,中午吃过午饭之后经行,经行之后拜两百拜,晚课三百拜。山上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九九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