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五0一集) 2012/9/7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501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一千頁,我們從第七行看起,第七行第二句:
《宋譯》,這段文前面都讀過,念老將經文上這一段,「禮佛現光」,他將五種原譯本說這一段文字,全都節錄在此地。讓我們明了這段話確實是佛說的,五種不同的本子統統都有,這非常可信,在這個地方幫助我們建立信心。《宋譯》這裏面說得比較詳細,「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」,還有「天龍、夜叉、幹闼婆、阿修羅、迦樓羅、緊那羅、摩睺羅伽、人非人等」,這就是經教裏面常說的八部護法神。這些神也都在現場,佛講經的現場。世尊說到這個地方,極樂世界現前,阿彌陀佛現前,大家同時都見到。
我們參考資料裏面,節錄《佛學大辭典》的術語,特別爲我們解釋「比丘」這個字的意思。比丘是梵文,翻譯中國爲乞士,翻成乞士,乞是乞食,他是沿門托缽。士,在中國古代是社會上最有地位、有道德的人、有學問的人,稱之爲士。這個乞丐不是普通的乞丐,是一個有道德、有學問的乞丐。所以保持它的原文,這個對它叫尊重不翻,是可以翻譯的。實際上,比丘這個意思裏頭,還有破煩惱,兩個意思在裏面。「淨乞食、破煩惱、淨持戒、能怖魔」,這就變成四個意思。這個地方,字典裏頭有簡單的解釋,也解釋得很清楚,我們念一念。「苾刍之梵名,或以乞士、破煩惱之二義解之」,這個二義,「或以淨乞食、破煩惱、淨持戒、能怖魔之四義釋之」。
下面就分成這四條來講,第一個「乞士者,以彼自無所營」,營就是經營,他自己無所經營,也就是說他沒有從事于生産的事業。那怎樣維持身命?底下講了,「乞人之信施」,別人的布施供養。這些人對于他有信心,知道這個托缽的人有道德、有學問,所以這個布施稱爲信施。這個樣子,「乞人之信施而清淨活命」。佛在世的時候,製度很嚴,比丘接受信施只限于四種,第一個是飲食,第二個是衣服。飲食是天天需要的,每天只准出去托缽一次,如果次數多了,社會大衆就覺得這個出家人貪心、好吃,對佛法就産生懷疑、批評,這就不尊敬了。所以避免這些事情發生,比丘每天托缽只有一次,而且只限于七家,七家托不到,你就回來,就托了空缽回來。回來其他同伴托得有多的分給你,不能到第八家,到七就爲止。有些人家富有的,這一家就給你足夠的飯菜;有些人家,普通人家大概給你幾調羹,確實要托叁、四家你這個缽才托滿。缽的大小叫應量器,自己能吃多少就用多大的缽,不能太大,當然也不能太小,所以要適中,缽的大小是應自己的食量。用這個方法養身。
「破煩惱者,以修聖道而破煩惱故」。煩惱的根就是個我,我是煩惱的根,沒有我,煩惱就沒有了。所以比丘修行,第一個要破身見,真正知道這個身不是我,五種見惑裏頭頭一條。那身是什麼?身是個物質現象,物質現象裏頭當然有精神現象,佛法稱之爲五蘊,色受想行識,這個東西就叫做身。色受想行識,任何物質無不具足,這個事實真相,近代科學家才發現,這是從研究物理裏面發現的。有些專家學者一生專門研究物質,物質到底是什麼東西?這個宇宙的奧秘被現代科學家揭穿了,發現物質是假的,不是真的,物質是念頭所産生的幻相。因爲它的頻率太快了,所以我們對它沒有辦法覺察。我們所接觸到的物質現象,就是五根所接觸到的五塵,色聲香味觸,這叫五塵,全都是念頭波動産生的現象。
佛在經上有說,在《菩薩處胎經》,釋迦牟尼佛跟彌勒菩薩的對話。佛問彌勒菩薩,說心有所念,凡夫心裏起個念頭,這很平常的事情,哪個不起?天天起,一天不知道起多少念頭,沒有人覺察到。佛突然提了這個問題。他說這一念裏頭,有多少念、有多少相、有多少識?經上的原文是這麼說的,「心有所念,幾念幾相識耶」,這裏頭問了叁樁事情,多少個念頭?多少個相分?相就是物質現象;多少個識?識就是精神現象,就是受想行識。凡夫一念裏頭有幾多?彌勒菩薩報告說,這一彈指,一彈指這個時間很短,「一彈指有叁十二億百千念,念念成形」,形就是色,就是物質現象;「形皆有識」,只要是物質現象,裏面一定有受想行識。我們這才明了,天天念的《心經》,「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」。這五蘊是什麼?這五蘊就是講這一念所産生的念、相、識。念,我們說它做自然現象,識是精神現象,相分那就是色相,物質現象。所以佛這個問題問出來,問的是自然現象、精神現象、物質現象,都在一念當中産生的。
這一念時間多長?要用叁十二億百千這個數字來說,是叁百二十兆。現在我們用的單位,最小的單位是用秒,一秒鍾我們能彈幾次?我相信有體力比我好的,身體比我強壯的,一秒鍾應該可以彈五次。叁百二十兆乘五就是一千六百兆,一秒鍾,一秒鍾它的波動現象有一千六百兆次,我們怎麼會知道?我們小時候看電影,我幾十年沒看電影,不看電視、不看報紙,這些媒體統統不接觸大概有五十年了。五十年前的電影,從黑白到彩色有聲的,我記得我很小的時候,剛剛搬到城市裏居住,還不太久,城市裏頭有個電影院,那個電影是黑白的,沒有聲音的。電影從那個時候開始的,以後黑白的有聲音了,就是有聲,聽到它講什麼了。最後進步到彩色,進步到彩色的,好像我看就不久了,二、叁年以後我就斷掉了。那個時候的電影統統是用的幻燈片,幻燈片在放映機裏面去播放,一秒鍾二十四張,也就是一秒鍾它的鏡頭打開、關閉二十四次。我們就被銀幕上的畫面欺騙了,好像是真的一樣,不知道全是假的。現在佛菩薩告訴我們,我們現實的這個境界,無論是物質、無論是念頭,包括自然現象,它的頻率是一秒鍾一千六百兆,我們怎麼會知道它是假的?
可是這樁事情被現在科學家發現了,今天科學家的科學儀器有能力捕捉到一千兆分之一秒的時間,一千兆分之一秒,科學家能夠把它捕捉到。所以科學家肯定這個世界上沒有物質現象,物質全是假的。這個說法跟《金剛經》上佛所講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、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」,是一個意思。科學家將《金剛經》這兩句話證明了,千真萬確。這些能幫助我們看破身相,不要執著身是自己,身不是自己。學佛,頭一個條件就是把身放下,身要不放下,就不能稱比丘。爲什麼?他破煩惱,這煩惱的根。還執著自己這個身,這是凡夫,跟比丘的定義不相應。所以蕅益大師說得好,這位祖師他出生在明朝末年,圓寂的時候在清朝,這是我們淨宗一位了不起的大德。他告訴我們,他研究戒律,他說中國從南宋以後就沒有真正的比丘了。這個話含義很深,那也就是說,中國從南宋以後就進入末法時期了。末法時期沒有證果的,還有修行的,但是修行的功夫不到位,達不到這個境界。我執表現在生活上,就是自私自利,自私自利的觀念淡薄一點,沒有真正除掉。
南宋以後到今天,經過元、明、清叁代,一千多年了,現在到哪裏去找比丘去?真找不到了。找不到怎麼辦?弘一大師教導我們,這是近代也是修淨土一位高僧,他研究戒律,很像蕅益大師的行誼。他告訴我們,我們出家,受了戒,千萬不要自以爲得戒,那是假的。假的爲什麼要去受?避免嫌疑,你要沒有這個形式,人家瞧不起你,說你是假和尚。你去受了戒,受了戒拿到戒牒,世間人承認,自己心裏有數,佛菩薩不承認。世間人承認那個戒牒是爲憑據,佛菩薩承認是你真的斷了五種見惑,這才是比丘,小乘是須陀洹,大乘是初信位的菩薩。這些理跟事我們都要知道。蕅益大師爲後人做表率,他受了叁壇大戒之後,他就把比丘戒退了。受戒很麻煩,儀規很多,退戒很簡單,在佛菩薩面前燒叁支香,佛菩薩給我證明,我這比丘戒退了,就行了,說這句話就可以。所以一生,他自稱菩薩戒沙彌,這就能夠體會到,他菩薩戒可以做到,沙彌戒可以做到。
比丘戒要隨分隨力去修、去做,得不到,因爲比丘戒,佛的規定至少要五個比丘爲你羯磨傳法,你才能得到。現在一個比丘都找不到,所以你不可能得比丘戒。那菩薩戒、沙彌戒,沒有出家人傳授,我在佛面前發願自己受都可以得到,這就方便了。發願自己受戒,誰做證明?地藏菩薩《占察善惡業報經》裏面有輪相,用輪相來做證明。蕅益大師說,末法得戒,除這個方法之外,沒有第二個方法。所以比丘叫清淨比丘,他的心真清淨,清淨心沒有煩惱。這是破煩惱,修聖道而破煩惱,煩惱就是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七情五欲、貪瞋癡慢,他這個統統放下,心裏面沒有這些概念了。生活很簡單,天天出去托缽,確實做到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,他什麼念頭都沒有,接受佛陀的教誨,依教修行。
「淨持戒者,以受持盡形淨戒故也」。盡形,形就是身體,叫盡形壽。我這個身體有一天,這個戒律我就要受持一天,我就得依教奉行;身體沒有了,這個戒也就到此爲止。所以叫一生受持,這盡形壽受持。受持這裏頭特別重要的就是淨,戒幫助你得清淨心。五戒是根本戒,無論在家、出家一定要受持。第一個不殺生,決定不傷害一切衆生,不但不殺他,傷害都算犯了戒,輕,殺他是重。所以大乘經裏面佛說,「菩薩所在之處,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」,不能叫衆生生煩惱,叫衆生生煩惱就錯了,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。
第四「能怖魔」,這個魔是天魔,就是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天王,這個天王的名字叫波旬。爲什麼稱他作魔?他不喜歡人離開六道輪回,六道輪回是他所管的,他統轄的,他希望他的人多,人民多他就喜歡。你要修道,超越六道輪回,他障礙你;你只要不出輪回,他不會障礙你。所以,你修四禅八定,他不障礙你,你要是修般涅槃法,他就障礙你。般涅槃是印度話,前面我們學過,叫圓寂,圓是圓滿,寂是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0一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