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看得到,好強、好勝,燒香,他要燒第一炷香,你叫他燒第二炷香,他就不高興;出功德,他也出得很多,總要超過別人,跟人比賽,這種心。所以他的福報修得大,他生天,但是天上另一類。因爲天是修十善業道、四無量心慈悲喜舍,這真正生天的因。他這個做的功德跟修天道的差不多,但是心地不善,福報很大,所以他也到天上去享福,享福帶著惡劣的習氣,好強、好勝、好爭、好鬥,天天都跟別人搞鬥爭。所以阿修羅王又稱非天,他在天上,跟天不是一類的。謂此神果報最勝,鄰次諸天,實在講跟諸天差不多,但是他的行爲沒有天人的德行,天人有慈悲心,天人有德行,他們沒有。所居,「其所居宮殿城郭器用,降于地居天一等」。地居天,四王天是地居天,忉利天也是地居天。如果在忉利天,跟忉利天主差一等,就是差不多,還差一點;如果在四王天,他跟四王天也稍微差一點,幾乎是相同。「亦有婚姻男女法式,略如人間」,那這個非天,他們的社會跟人間差不多,也有婚喪喜慶這一些儀式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斷惡修善,就要知道修善裏頭不能沒有清淨心、不能沒有慈悲心,清淨慈悲的善業是生天,是享天福。如果有好勝的心,有爭名奪利的念頭,還有嫉妒障礙的念頭,都會落在這一道,這是不能不知道的。
第六個是「迦樓羅:梵語迦樓羅」,翻成中國話叫「金翅」,翅膀,「即金翅鳥神」,叫大鵬金翅鳥。「其翮」,翮就是翅膀,是金色的,所以叫它做金翅鳥。這兩個翅膀,「相去叁百叁十六萬裏」,可見這個鳥身體之大。叁百叁十六萬裏,在太虛空當中不算大,但是在地球上就很大,爲什麼?地球的直徑還沒有叁百叁十六萬裏。我們太平洋,從中國到美國的西岸是一萬公裏,就算一萬公裏,一個公裏是兩個華裏,那太平洋中美距離,中國裏是二萬裏,公裏是一萬裏。叁百叁十六萬裏,那繞地球幾個圈,不是一個圈,哪有這麼大的鳥?也許在天上看到,人間看不到。「頸有如意珠,以龍爲食」,所以龍最怕的是金翅鳥,金翅鳥吃龍。這個龍如果皈依叁寶,金翅鳥就不得其便,就不敢吃它,這也是護法神。
第七個,「緊那羅:梵語緊那羅,華言疑神」。疑是懷疑,不是他自己有懷疑,別人看到他有懷疑。爲什麼?他跟人一樣,不同的,頭上長角,頭上長一個角。所以你說他不是人,像人,跟人一樣,多了一個角。他也是帝釋天主的樂神。所以帝釋天主的樂神有兩個,一個是幹闼婆,一個是緊那羅。在天宮當中所謂天樂盈空,天樂都是他們演奏的。最後一種,第八個,「摩睺羅伽:梵語摩睺羅伽,華言大腹行」。這就是蟒蛇,蛇,蛇走路是用腹部,腹部伸縮産生的運動。「羅什法師雲:是地龍」,這是什麼?蟒蛇是大蟒神,很長,所以真叫大蟒。
這是八部,這些人,世尊講《無量壽經》的法會當中,他們都來參加,大衆當中他們算一衆,護法神衆這一類。參加這個法會,「皆見極樂世界種種莊嚴」,他們也見到了,「及見無量壽如來」,就是阿彌陀佛,也見到了。見到極樂世界是見依報。見到佛、見到阿羅漢,「聲聞」是阿羅漢,是小乘,「菩薩」是大乘,「圍繞恭敬」,圍繞著阿彌陀佛。「譬如須彌山王,出于大海」,這一句是比喻,將須彌山王比喻作阿彌陀佛,極樂世界從大海當中超出來了。這個五種原譯本裏面的經文都抄在此地,讓我們同時看到,「五譯同申」,五種譯本裏頭都講到,「足證確自原經,決非傳譯有誤」。這讓我們相信,它決定不是傳寫錯誤,決定是真實的。也就是說明,釋迦牟尼佛講這個經的時候,阿彌陀佛示現,極樂世界都讓大家看到。
下面一段,見正報。前面是見依報,這裏講的正報。「分叁」,叁段,第一段法說,第二段是比喻,第叁段是合法、合喻。我們看經文:
【阿彌陀佛。于彼高座。威德巍巍。相好光明。聲聞菩薩。圍繞恭敬。】
這是當時大家所看到的佛菩薩。我們看注解,「當時會衆」,釋迦牟尼佛講經的時候,參與這一次的法會,都見到「極樂依報種種莊嚴」,這是前面所說的。又看到,「正報阿彌陀佛,功德巍巍,相好光明,聖衆圍繞」,這是這一段經文,這裏頭有很深的意思。包括我們今天諸位同修統統在內,無論是在電視機面前,或者是在網路面前,你讀到這段經文,聽到這一次的講演、分享,我們也都是這一會當中的大衆。我們雖然沒有見到,當時在會的人統統見到了,給我們做證明,決定不是假的。而且五種原譯本裏頭統統有這段經文,說明真實不虛。這裏面得不得到受用,全在自己有沒有信心。果然有信心,得無比殊勝的德用,爲什麼?真相信,沒有一點懷疑了。我們看到這個世界這樣的美好,最難得是阿彌陀佛講經教學不中斷,在那個地方學習進步很快;換句話說,成佛很快。我們一定要知道爭取,不能讓它空過。我一定發心,像阿難一樣,求生極樂世界,親近阿彌陀佛,這就對了。
底下這一句經文是比喻:
【譬如須彌山王。出于海面。明現照耀。】
這個經文,『譬如須彌山王,出于海面』。「須彌山全稱爲須彌廬山王」,中國人喜歡簡略,把這個裏頭的尾音省掉了,只稱須彌山。須彌山,是「十山王之一。正報光明無量」,故雲『明現照耀』,光明現前照耀十方。這個地方講到十個山王,這也是經上常說的。《華嚴經疏》裏頭講的,「十山王」,在《叁藏法數》,「十山皆稱王」,這個十山是大山,「依海而住,高出一切諸余小山」,佛用它比喻十地菩薩修行,「同入如來智海,高出一切二乘諸行」。二乘就是聲聞、緣覺。
現在我們地球上也有,海洋裏面的島嶼,有的島上有很高的山,海拔達到四千米、五千米。譬如我們在婆羅洲,婆羅洲分叁個國家,大部分是印尼的,少部分,大概叁分之一還不到屬于馬來西亞的,這當中有個小國,汶萊,那面積更小了,我們去參觀過。這島上有個高山,大概超過五千米,他們稱爲神山,我們到這個山上去看過。海洋上這些小島,有這種高山的也不少。將來海水上升,高山的部分就還是陸地,陸地變小了,沒有以前那麼廣大,海拔低的地方被水淹沒了,所以高出來地方還能夠保存。佛用這個來做比喻,比喻十地菩薩,十地菩薩修行不一樣,但是都是依如來智海。
這個地方沒有用諸佛智海,用的是「如來」,如來在《華嚴經》上是稱自性,從性上講的,諸佛從相上講的,相不是真的,性是真的,相不一樣,性是相同的,所以性是人人都有,個個都有分。經上說得好,「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說得多好。既然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換句話說,「一切衆生本來是佛」,就憑這個說的。現在爲什麼不是佛?這個事情要自己負責任,迷是自己迷的,陷入苦海,與任何人都不相幹,一定要知道,無一不是自作自受。自己要覺悟,自己要超越,你真有這個心,真有這種強烈的願望,佛菩薩一定會幫助你。佛菩薩的幫助,第一個,增長你的信心、增長你的願心。阿彌陀佛更慈悲,在西方建立極樂世界,以這個做手段幫助你、成就你,只要你到極樂世界,你不會再墮落,你不會再迷惑了,這個可以說得到了保證。保證落實在教學,教學重要!天天接受教學,才能夠不退轉,才能夠不再迷惑。教學的目的是教你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就是我們剛才所說的,真正認知了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跟自己是一體,這是初步的認識。認識之後,你怎樣把它證得,那就見性了。證得是什麼樣子?自己的身體、自己的心跟自性融成了一體,就叫證得。
譬如這個房間有幾十盞燈光,我們自己也是一支燈光。這燈光怎麼樣?沒有放光。按鈕沒打開,這燈是不放光的,跟這麼一群燈光在一起。開悟了是什麼?這按鈕按下去,這燈放光了。放光之後,它的光跟所有一切光都融成一片,這就叫法身。光明是法身,光明是法相,光明是德用,它是一不是二,它沒有分別,它沒有執著,它也沒有起心動念,這就真正契入了,極樂世界最高層次常寂光淨土,融入常寂光。你要記住,自己不放光,就不能融入。自己放光之後才恍然大悟,我原本就在常寂光裏,沒有在常寂光之外,原本就是,只是自己光沒有發出來。那個光是什麼?智慧。智慧從哪裏來?智慧從清淨心來,心不能不清淨;智慧從平等心來的,不能不平等。只要不清淨、不平等,你在六道輪回還有得受。
其實六道輪回裏面,就是我剛才講的,我們用一個大殿來做比喻,這個大殿有一千盞燈,我們也是這一千盞燈之一,只是我們的按鈕沒有按下去,別的燈都放光了,就是這一個沒有放光。我們真正覺悟了,我們這盞燈也放光,這個時候知道,光光相攝,不分彼此;也明白了,我在六道做衆生的時候,沒有離開此地。不放光的就是六道衆生,沒有離開,沒有離開這個大殿,沒有離開這個講堂。可見得,一放光明的時候,這時候才知道,當相即道,即事而真,無有一法不是自性,無有一法不是光明,無有一法不是光起作用。
智慧光明不是從外來的,外面沒有。外面求的是知識,知識不放光。知識的光,像在這個大殿裏面燃一根火柴,很短時間就滅掉了。火柴的光在這裏起不起作用?不起作用。爲什麼?在這一片光明當中,這個火柴的光太弱了。我們今天用許多時間精力去求知識,就是點燃一根火柴,沒有把自性的按鈕按下去,差別在此地。你要想自己光明起用,記住,持戒、修定,這就能夠把光明放出來。
這個比喻,是以十大山,這十座大山比喻十地菩薩,高出一切諸余小山,小山就太多了。無論是大山,無論是小山,同入如來智海。智海是大海,都沒有離開大海。第一個,「雪山王:謂此山中,具諸藥草,能療衆病,取不可盡;以喻歡喜地菩薩,聖智法藥,用之無竭,以破無明,超前行位,如雪山王也」。這是初地,歡喜地。歡喜地前面是十回向,前面是叁賢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,那些比喻作小山。說這個山中有用不盡的這些藥草,藥草是治病的,用這個來比喻菩薩的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0二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