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0六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》上講的四德,你自然就圓滿了。爲什麼?那是性德,不用學的。這是菩薩。我們如果用戒律來說,這是四條根本戒。第一個,「隨緣妙用」,你有能力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,隨喜功德就妙用。妙用是什麼意思?隨一切衆生緣,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,這叫妙用。你起心動念不妙了,爲什麼?起心動念造業;隨順衆生,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,不造業。自己的心永遠住在清淨平等覺,沒有絲毫幹擾,但是又不妨礙你跟一切衆生辦事,這高明!會把事情辦得盡善盡美,心裏頭痕迹都不著,這就是古人常說的,菩薩用心如鏡。菩薩的心像鏡子一樣,照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絲毫不沾染。沾染是什麼?沾染是情識,合我意思的我喜歡,沾染了;不順我意思的我討厭,沾染了。只要一沾染就變成業,業就有報,善的業叁善道果報,惡的業叁惡道果報,你出不了六道輪回,行菩薩道也出不了六道輪回。爲什麼?你不是真菩薩,你是假菩薩,真菩薩不著相,著相是假菩薩。這個事情不必問別人,問自己,我六根對六塵境界,還會不會起心動念,還有沒有分別執著?有,肯定自己是博地凡夫,不是聖人。

  誰是聖人?須陀洹是聖人,圓教初信位的菩薩是聖人。爲什麼?他沒有我,不再執著身是我,他心平等。怎麼平等?他邊見沒有了,邊見就是今天講的對立。他知道,雖然沒有證得,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,所以不跟一切人事物對立,小小聖。證得這個小果,這小小果,兩種神通自然現前,一個天眼通,一個天耳通,必定現前。但是有天耳通、有天眼通的未必是聖人,這個一定要知道。因爲有五通的人,鬼有五通,天人也有五通。爲什麼他不是聖人?他有分別執著,聖人沒有分別執著。所以聖人用真心,凡夫用阿賴耶,阿賴耶是妄心,就是用第七、第六,第七識執著,第六識分別。

  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皆獲四悉檀之益」。四悉檀我們這也有參考資料,「《叁藏法數》:出《法華文句》」。《法華文句》是智者大師著的,就是《法華經》的注解,智者大師著的。這裏面講的四悉檀,四是四種,悉是中國字,遍的意思,檀是印度話,梵文檀那,布施的意思。四悉檀,四種普遍的布施、平等的布施,菩薩有,菩薩念念不忘,這就是利益一切衆生,這是屬於大德大能。我們看底下這句,「佛以此四說法,遍施一切衆生,故名四悉檀也」。佛講經說法爲的是什麼?用意何在?這就給解釋出來了。

  第一個,「世界悉檀:世即隔別之義,界即界分也」。我們換兩個字來解釋,大家更清楚,世是時間,中國古人以叁十年爲一世,所以世是叁個十字;界是空間,空間有東南西北、四維上下,這界限。所以世界這兩個字代表時空,這時空裏面的萬事萬物,那就是衆生。「蓋由衆生根器淺薄,故佛隨其所欲樂聞,爲之次第分別而說,令生歡喜,是名世界悉檀」。這是說明佛對一切衆生教學教什麼?不是隨佛的意思,隨衆生的意思,你喜歡學什麼他就教你什麼,讓你歡歡喜喜、快快樂樂。這是佛教化衆生的手段,你需要什麼我就教你什麼。那現在的人,第一個要什麼?要錢。你看吳教授上次來告訴我們,他有個學生的家長告訴他:我的孩子缺德沒有關系,不能缺錢。這種心理、這種看法非常普遍,絕不是這一個家長,這個家長代表這一類人,現在在全世界太多太多了。我們怎麼辦?教他!你不是要錢嗎?生財有大道,什麼道?布施,愈施愈多。

  這個方法,我跟章嘉大師那叁年,大師就教我這個。我不貪錢,我沒有錢,但是我也不想要錢,每天能吃飽穿暖,有個小房子遮蔽風雨,我就非常滿足了,我沒有貪心。弘法這麼多年來,同修們的供養,我沒有置産業,我依舊沒有道場。這些供養做什麼?做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,真的愈施愈多,愈多愈施,好事情!天天快樂。不要去求,他自己送來,這沒辦法,要替他做好事。古人的話說得好,多事不如少事,少事不如無事,無事最好。我說了好多好多次,希望大家不要送錢給我,我無事,這最快樂!送來了,有時候他說我這個要印經,我這個要做慈善,我就替他做。他不說?不說,我得去想著替他怎麼做法。出家人如是,在家人不例外,胡小林居士經營一個企業,我把這個方法告訴他,布施。

  經營生意是服務衆生,不是爲賺錢的。將本求利,中國古時候商人有商道,商道取利取多少?十分之一。就是你能賺的,我十塊錢本錢,我賺一塊錢,這叫有道。我十塊賺五塊,過分了一點,還行。十塊賺十塊,現在十塊賺一百塊還不行,十塊要賺一萬塊,都不像話了,這偏離了商道。有沒有能得來的?也有。有,還是命中有的,但是用的手段錯誤了,用心不善,他所得來的跟他命裏有的,已經虧欠、打折扣了。命裏頭有一百個億,現在得到五十個億,覺得自己很有本事,用不正當手段得來,他不知道,他命裏頭有一百個億,現在打對折了。如果他懂得布施,他命裏會增長,一百個億會漲到兩百個億,真的一點都不假。現在這個道理沒人講,很多搞金融的都想偏了、都講歪了。佛菩薩要經商,大商主,今天講的大企業家,他會做得非常如法。自己得利,天下人都得利,自己有什麼享受,天下人跟我一樣享受;天下人還沒有得到,我決定不幹,這是道。

  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,你修這叁種布施,這叁種果報自然現前。這個道理講給人聽,誰相信?不敢相信。我的錢好不容易賺來,你叫我布施,那我賺這些錢幹什麼?他要累積,愈多愈好。累積,佛說「積財喪道」,不是好事情。財積多了,道沒有了,道沒有了什麼東西來?罪有了。道沒有了,罪上升了,你造罪業。爲什麼你造罪?你囤積那麼多錢,這世界上有很多苦人吃不到飯、穿不到衣的,在生死邊緣上,你有錢不去救濟他、不去幫助他,這就叫造罪業。所以有就施,不要怕沒有了,只有愈施愈多,不會說施了之後就沒有了,不可能。章嘉大師傳給我這個方法,他教我做。老人有智慧、有經驗,我跟他見面的時候,他看到我,我的命很薄,命中沒有財富、沒有地位,又短命,真正是一個可憐人,到這個世間來,如果沒有遇到方老師,可能我四十五歲那一年真的走了,肯定走了。老師把佛法介紹給我,我們認識了佛法,知道佛法不是宗教,也不是迷信,這太難得了,這是一門好東西,所以就想學。有緣遇到章嘉大師,這是佛門大德,我學佛的基礎全是他老人家那奠定的,所以才有今天這一點成就。

  命裏頭沒有財,修苦行可以,弘法利生就需要財。今天弘法利生非常必要,爲什麼?社會大衆迷失了方向,普遍的不知道佛法是什麼,不知道傳統教育是什麼,這個問題太嚴重了。那要幫助這些衆生,今天我們送光碟,在過去還得送機器。錄音帶送給他,他沒有機器怎麼放?連機器都要送給他。送給學校,送給一般道場,他們可以聽、可以看。到最近這些年來,我們用網路,用網路有十幾年了,用衛星電視也有十年,産生很大很大的效果。現在的網路電視跟衛星電視效果差不多,成本大幅度的下降,這個工具好,聽衆不必在面前,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都能收看得到。大概是二、叁個月之前,國內有個同修來看我,他帶著一個小的機器,就像手機一樣,那麼小的一個小機器,收看衛星、收看網路就在手裏頭,隨時都可以收看,太方便了。而且成本很低,價格很便宜,他說他要送一萬臺給我,這種東西才真正讓佛光普照全球。這是世界悉檀,讓一切衆生生歡喜心,適合自己的程度。

  釋迦牟尼佛爲我們說出來,這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教化衆生的綱領原則,他會教。那個人喜歡基督教,佛就現牧師身,就用基督教的《聖經》講給他聽,講的內容跟大乘佛法一樣,沒有兩樣,妙,真妙!那個人喜歡真主,他就給他講《古蘭經》。我也幹過這個事情,我在新加坡講過天主教的《玫瑰經》,講過《古蘭經》,聽衆反應還都不錯,皆大歡喜,這就是屬於世界悉檀。從這個基礎上慢慢再提升,先讓一切衆生生歡喜心,我們不反對他、不批評他,我們尊重他、愛護他。世界宗教是一家,《華嚴經》上一切衆生本來是佛,基督徒本來是佛,伊斯蘭的信徒本來是佛,一定要曉得。

  第二,「爲人悉檀:謂佛欲說法,必先觀衆生機器(機宜根器)」,叫觀機,看他的善根福德,看他的程度,看他的愛好,看他的習染、他的習氣,多了解,應該給他說什麼法。法要應機,說了他聽得懂,他聽得很歡喜,他會去照做。說了他做不到,這就不必說,爲什麼?沒用處,把時間精神都浪費掉了。你教他的適合他的程度,小學就教小學程度,中學就教中學程度,大學就教大學程度。對小學,你拿大學東西教給他,沒用,他聽不懂、做不到,一定要他現前可以做到的。這就是我們爲什麼這麼強調儒釋道叁個根,不從根教起,那都不是真的,都在那裏浪費時間、浪費精力,還不如教他念一句佛號,他還真種了善根。所以講經不是講給自己聽的,是講給別人聽的,我自己想講什麼,這個不行,不契機。要曉得這個環境之下的衆生他需要什麼,你給他選擇經教。就好像大夫看病,你診斷之後,他害的什麼病,應該開什麼方子給他,對症下藥,藥到病除,他病治好了,這有效果。教學亦如是,這就叫會教跟不會教。

  我們今天開的這個講座,這是不得已,這個講座是什麼?各種不同根性的人統統有,都在這個時候來聽,而且在各個不同的地方,看衛星電視、看網際網路,程度都不等,這個就是佛家講的大講座,有淺有深,會聽的得受用,不會聽的種善根。所以古時候的教學,雖然沒有現在科技這些方便,它有好處,它應機。它在一個講堂,老師跟學生面對面互相溝通,聽到有問題馬上舉手發問,有這個好處。我們用電視、用網路,這些地方就不方便。我們相信電視網路還是不斷在進步,我們也相信會有一天,在電視上我們面對面談話。我們今天這個音相能夠播出去,大家能夠收得到,如果將來你的接收器像手提電話這種電視機,能夠裏頭有攝像照到你那,我就可以看到你,那就跟面對面談話沒有兩樣,這是非常有可能的。

  我們這個世間需要用這些,極樂世界天人不需要。你看此地,阿難用真誠心禮拜稱念,阿彌陀佛就現前,可以面對面談話,極樂世界完全看到,就在面前一樣,比我們這些機器高明,我們趕不上。所以佛教是科學,阿彌陀佛是遍法界虛空界第一大科學家。早年我在美國,美國人學科學,我說學科學到極樂世界去學,我們這個地方科學跟它比小巫見大巫,差遠了,無論學什麼、幹什麼都應該到極樂世界。你看根器之大小,「宿種之淺深」,這就是講善根福德。「然後稱其機宜而爲說之,令生正信,增長善根,故名爲人悉檀」。這說法是爲人,不是爲自己。前面第一個那是接引,讓大家生歡喜心,這是接引。這正式跟你說法,說法是爲你,不是爲我。你需要什麼,你想要什麼,你有什麼困難,真幫你解決,人愈來愈親近。

  第叁,「對治悉檀:謂如衆生貪欲多者,教觀不淨;瞋恚多者,教修慈心;愚癡多者,教觀因緣。爲對此等諸病,說此法藥,遍施衆生,故名對治悉檀」。這就是衆生的毛病,煩惱、習氣、業障每個人都有,這怎麼辦?像現在念佛人心不定,這佛號怎麼樣念都不能攝心,心都是散亂的,怎麼辦?印光大師有一個方法,這是他自己平常念佛,他說他也犯這個毛病,最後找到這麼個方法,就是十念法。十念法就是專念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或者是念「阿彌陀佛」,都可以,四個字、六個字都可以。怎麼念法?不要用念珠,行住坐臥都可以,躺在床上不要出聲,默念;平常默念也可以,出聲也可以,一句到十句,句句清楚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念十句。如果感到困難,十句記不住分兩段,一段五句。但是五句,念到第五句,下面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是六到十,不是一到五,是六到十。如果再感覺到困難分叁段,叁叁四,叁叁四還是十,一二叁、四五六、七八九十。念自然清楚,念到十再從一到十,無論一天念多少聲佛號,統統用這個方法,這個方法容易攝心,妄念不會起來,雜念也不會進去。他用這個方法用得很得力,介紹給我們,我們可以試試看,確實有效,清清楚楚。這就是什麼?他用這個方法是引起你的注意力,你就不會分散,注意這個數字,一聲一聲的,一聲接一聲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這個第幾句清楚。這都是對治,一定要有對治的方法,我們功夫才會得力。

  總的來講,人不能有欲望,欲望是煩惱的根、是業障的根。欲望只可以有一種,就是求生極樂世界,沒有其他的欲望,我們這一生才會有圓滿的成就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0六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