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細說,說明阿那含雖然都是阿那含,境界高低不一樣。像念書同一個班級,考試的時候還有第一名、第二名,名次不等,同一個班級。這是在五不還天,五不還天有五個層次。「善見天:謂此天於十方世界,妙見圓澄,更無塵象及一切沈垢,故名善見天」。因爲他沒有煩惱。從這個地方可以能證實佛所說的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我們看到天空不幹淨,特別是最近的這十幾年,常常出國旅行的人知道,在飛機上往下看灰蒙蒙的。二、叁十年之前,我們從飛機上看下面看得很清楚,很少有這種現象,現在很常看到這個現象,叫怨氣。有沒有道理?有道理,也就是說人造的這個孽太重了,特別是殺生,現在殺生毫無忌憚,這不得了。科學愈進步,捕捉,在海裏面捕捉這些海鮮的能量就更大。人道德沒有了,過去海裏頭捕魚那個網孔很大,小魚都可以漏掉,現在的網很密,連小魚都不放過,這一網打盡。
聯合國給我們的信息,每一年地球上的人殺害衆生吃掉它們有多少?叁千叁百七十億,這個殺業多重!每年全世界墮胎,墮胎是殺人,殺自己的兒女,每一天超過十五萬,一年超過五千萬。這冤魂不散,所以天空是灰土土的,從飛機上看下面也是朦胧不清,一片煙霧一樣,這是過去沒有的現象。最近這些年來,這種現象愈來愈嚴重。如果我們想,常常旅行,想的什麼?最近五年就特別明顯,愈往前面去這種現象愈淡薄。早年,一九八0年代之前,我們在坐飛機的時候,這樣的現象很少看見,上面看下來都很清楚。一九八0年代的時候,那時候我常常到美國、加拿大,帶了照相機,從空中照相(往底下拍)都很清楚。
善見天人他見到這個空中,十方世界清清楚楚,沒有染汙,沒有灰塵、染汙的現象及一切沈垢,故名善見天也。下面說,「十方世界等者,謂一心在定,定能發慧,於慧心中見十方界,圓遍澄凝,更無世界內外塵象,及無心地昏沈之垢也」。自己心清淨,外面境界也清淨。這個道理現在量子力學家知道,證明佛在經上所說的,「心淨則佛土淨」。一個心地清淨的人看我們這個地球,地球是清淨的,他心清淨;我們心不清淨,看這個地球是有這些塵垢、染汙。這愈往上去境界愈好。
第四,「善現天:謂此天精見現前,陶鑄無礙,故名善現天也」。精見現前,陶鑄無礙,這兩句話也是比喻。「範土曰陶」,我們做陶器,這我們參觀過,陶器是用陶土,一種比較有黏性的土,可以能做陶器。「熔金曰鑄」,這是鑄造金屬,我們也看見過,用這個來比喻。「以妙精明見,陶鑄一切像,空無障礙故也」。這是說善現天,他的眼睛好,心地清淨,前面善見,現在善現。《楞嚴經》上,「若能轉物,則同如來」,佛眼看世界都是清淨的,沒有障礙,精見現前。
第五,這最高的,「色究竟天:謂此天究竟群幾,窮色性性,入無邊際,故名色究竟天」。這下面有注解,「究竟群幾者,幾謂幾微」,就是極其微細,這是講物質現象。阿羅漢有能力看到微塵,色究竟天人還沒有看到。佛經上說的微塵可能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原子,我們一般人肉眼看不到,佛經上說,阿羅漢的天眼能看到微塵。比微塵更大的金塵,在金屬裏面可以自在通過的;水塵,這一粒微塵在水裏面它沒有障礙。這些比微塵都大,應該色究竟天人能夠看得到。一粒微塵在金屬裏頭,金屬密度雖然大,在高度顯微鏡上去看,它還是有空隙,所以這個微塵從空隙裏頭穿過去沒障礙。色究竟天人可能見到水塵跟金塵,這是很微小的物質現象。
「言究盡諸色幾微之處也。窮色性性」,這性是體,「入無邊際者,色性所依之性,故雲性性,性本無邊,若研窮之,則入於無邊際矣」。這叫色究竟天。色,物質現象到此爲止,再往上去是精神境界,沒有物質現象,四空天。所以第四禅,第四禅的修行人,最高的境界能修到色究竟天,對於物質境界就了解得很透徹。但是我們知道,這大經上佛說得很清楚,真正對阿賴耶的叁細相徹底通達明了,經上都說八地以上。這依舊是凡夫,沒有出離六道輪回,我們講叁果羅漢,他能看到的當然比不上阿羅漢。如果這阿羅漢能看到原子,色究竟天人跟他要差一等,我們從這個地方可以能體會到一些。
「《俱舍頌》曰」,《俱舍論》裏頭偈頌有這一段話,「此五名淨居天,唯聖人居,無異生雜,故名淨居」,這裏頭沒有凡夫,而且純粹是叁果聖人,二果、初果都沒有,所以叫淨居。「今慈氏菩薩所見諸天散花,重證經文,一切諸天皆赍百千華香,萬種伎樂,供養彼佛」,彼佛是無量壽佛,就是阿彌陀佛。一切諸天都帶著這些香花、音樂(天樂)來供養佛,莊嚴道場,佛其他的不需要,只用這個來莊嚴道場。這一切諸天是他方世界,極樂世界有沒有?當然有,因爲極樂世界有凡聖同居土,凡聖同居土裏面有天、有人,沒有阿修羅、沒有叁惡道,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只有人天兩道。天一定有五不還天,怎麼有五不還天?小乘根性的人往生,他對於小乘法還是有執著,所以這些人他一定通過方便有余土才能夠證得實報土。
人道往生的,人裏頭有大乘根性,那我們就曉得,大乘根性智慧高,根利,聽佛說法是一聞頓悟,他不要經過有余土,他就能證得實報土。極樂世界人多,各種根性都有,所以從人道證到實報土的人肯定不少。因此,小乘是佛教的,佛教的,但是佛對小乘人有呵斥,告訴他們這個是過程,這不是終極的目標。好比辦小學,小學畢業不能就滿足,不想再升學了,這是錯誤的。小乘會不會轉成大乘?會,時間很長,佛說過,一般兩萬大劫,小乘人覺悟、回頭了,回小向大,辟支佛是一萬大劫。換句話說,在這麼長的時間當中他不能提升,叫墮無爲坑。無爲是涅槃,墮到涅槃坑,小乘涅槃,不是真的。涅槃裏頭有清淨之樂,他們留戀這個境界。
「所見依報莊嚴。複證第叁十九願」,這證明前面所說的,「國中萬物,嚴淨光麗,形色殊特,窮微極妙,無能稱量」,第叁十九願所說的。這四十八願的願文,我們一定要知道從哪裏來的,不是法藏比丘自己想的,是他參學十方諸佛道場,攝取一切諸佛刹土裏面一切善法他都要。像這些都是諸佛刹土裏面美好的,阿彌陀佛統要,在極樂世界都看到了。所以極樂世界是集一切諸佛刹土裏面無量殊勝極妙之大成,是這麼來的,不是憑空想像,憑空想像而成就,人家不相信。這樣子到處參學、到處考察,來製定成極樂世界一個模式,大家相信,今天講符合科學的精神,符合邏輯,不是自己打妄想。
世尊提出問題,一個是問地面上的,一個是問空中的。欲界天,欲界六層天。色界十八層天,分爲四禅,初禅叁天,二禅也是叁天,叁禅也是叁天,四禅九天,九重天,所以色界總共十八層,上面是無色界四層,欲界六層,總共二十八層天。這大分,細分就太多了。下面我們看阿難跟彌勒菩薩的答:
【阿難對曰。唯然已見。】
阿難尊者答得很好,見到了,佛所問的我們都見到了。下面佛又問:
【汝聞阿彌陀佛大音宣布一切世界。化衆生不。】
這個『不』念可否的否,在此地是問話,佛再更進一步的來問。「次則親聞彌陀說法,法音宣流,普度十方」,說明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天天在說法,天天在教學,教學沒有中斷。「此證經文」,經文裏頭說,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講經教學,「佛語梵雷震,八音暢妙聲」,這前面經文上對阿彌陀佛講經說法的贊歎。阿難聽到了,跟阿難在一起與會這些大衆都聽到了,不但見到佛相,聽到佛說法的聲音。
【阿難對曰。唯然已聞。】
聽到了。
【佛言汝見彼國淨行之衆。遊處虛空。宮殿隨身。無所障礙。遍至十方供養諸佛不。】
這是問什麼?問他有沒有見到極樂世界大衆日常生活,你看他們多自在。凡是往生的人,往生最重要的一個條件,一定要記住,「心淨則佛土淨」,臨命終時最後一念不是淨念不能往生。什麼叫淨念?清淨心念這一句佛號,一念十念都能往生。這句話決定不能大意,跟我們的關系太大了。清淨心從哪裏來?誰都幫不上忙,一定要靠自己。到臨終再修清淨心怕修不成,來不及了。應該什麼時候修?如果今天聽明白了,今天就要開始修,你才有把握。以清淨心念阿彌陀佛,清淨心裏面最圓滿的是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其次的有起心動念,沒有分別執著,再其次的沒有執著,我們都做不到。
印光大師在世的時候,許多修淨土的人向他提問,這句佛號,念佛的時候心很散亂、妄念很多、雜念太多,怎麼辦?這真的是非常嚴重的問題,現在人這種現象更多,我們自己也不例外。我們仔細在《文鈔》裏頭去翻閱,看到大師的開示,我們得認真去學。念佛實在講非常方便,不受時間控製,隨時可以念,行住坐臥都可以念,什麼時候都可以念,只要空下來你就繼續念。就像谛閑法師教鍋漏匠,一句佛號念到底,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了接著再念。就這一句佛號,一定要把妄念念掉、雜念念掉。如何才能念掉?在理上講你得放下就容易了,放不下難了。什麼都要放下,什麼都是假的,什麼都是空的,人走沒有一樣東西能帶得去。祖師大德常常提醒我們,帶不去的你就不要再理會它,隨它去,帶得去的抓緊住。什麼東西能帶得去?這一句阿彌陀佛可以帶去。
在技巧上,印光大師教給我們,這他自己行的,他是個老實人、很謙虛,說自己是中下根人,不是中上根人,煩惱習氣很重。他用什麼方法?他用十念方法。這個十念計數是暗記不是明記,佛號從一到十清清楚楚、字字分明。這個容易攝心,因爲你一有妄念,這個數就記錯了,必須要記得清楚。佛號從心生出來,口裏念出去,耳朵聽進去,用這個方法攝心。聽自己念佛的聲音,不出聲音都可以,默念也行,默念的時候還是能聽自己的聲音,從一到十。
如果初學的人從一到十還記不住,還會念念就不曉得第幾念,忘掉了,你就分兩段。兩段還是十句,第一段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一0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