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大经科注 (第五一0集) 2012/9/12
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02-037-0510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第一千零七页最后一行。科题是「佛问当机各述所见」,分五科,品题:
【慈氏述见第三十九】
前面念老还有一个品题简介,「本品宗旨,仍是证信除疑。慈氏述见,弥证佛言真实。盖此前极乐依正庄严,唯是金口所宣。现则与会圣众,亲述自眼所见。复睹极乐胎生之众,困於疑城,更明疑惑之过」。这一段念老说得非常好,疑虑必须要把它断尽,这个东西障碍很大,还有稍稍疑虑,就是往生也是堕在边地疑城。这算是很幸运的了,一般这个怀疑就障碍往生,这一生的机会就断掉了。佛常说,「人身难得,佛法难闻」,机会很不容易遇到,得人身难,真难,得人身再能闻佛法就更难。今天世界上七十亿人口,几个人闻到佛法?知道有佛法、知道有佛这桩事,有一些人,佛究竟是什么不知道。学习的也有,走向了偏离,不是正宗的佛法,一个走向宗教的佛法,一个走上学术的佛法,统统都有问题。
学术的佛法是把经典当作哲学去研究,世间一门学术,这是学的佛学常识,完全用自己的意思来解释经典。解释得正不正确?当然不会正确。为什么?佛的语言文字是从自性流出来的,这个我们必须要肯定、要相信。世间没有明心见性的人,他的知识是从第六意识流出来的,从阿赖耶流出来的,阿赖耶是妄心;第六意识能量很大,能缘过去、能缘未来、能缘虚空法界,也能缘到阿赖耶识,就是缘不到自性,我们要相信佛菩萨的话。佛法从哪里来?佛法是你自己自性本自具足的,不是从外来。所以佛的经典称为内学,向内不向外,一定要有内证的功夫。内证的秘诀没有别的,就是放下。经上给我们讲得很清楚,放下见思烦恼,见思烦恼就是错误的看法、错误的想法。错误的看法叫见惑,错误的想法叫思惑,惑就是迷惑,错了,不是真的。想错了、看错了,这是六道里头普遍的现象,尤其是现在人错得太离谱了。这两种烦恼断掉了就超越六道轮回,你的知见才叫正知正见。所以阿罗汉叫正觉。
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国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。阿罗汉是正觉,就是说他的想法、看法没有错误,佛承认。往上再升一等,菩萨,菩萨称为正等正觉,等是等於佛,等於佛还不到佛的位次,跟佛差不多,是这个意思。菩萨的位次很多,愈往上面去愈接近佛的知见。《法华经》上所说的「入佛知见」,这是一乘教终极的目标,入佛知见就是成佛。所以说成佛的《法华》、开智慧的《楞严》。现在《法华》跟《楞严》讲的人少了,这么多年来没有听说过哪个地方讲《法华经》、讲《楞严经》的。这在中国大乘里头非常重要的两部大经,帮助我们断疑生信。这一品经里头还接著前面,依然是说证信除疑。慈氏是弥勒菩萨,弥勒菩萨在此地说明他见到极乐世界。当时世尊讲这个经的时候,弥勒菩萨在座,不但在座,他是后半部的当机,由他来给我们做证明,所见所闻不是假的是真的。
我们看下面经文,「问答见依报庄严否」,有没有见到?第一段是「问」,问里头第一个小段「平地」。请看经文:
【尔时佛告阿难。及慈氏菩萨。】
两位当机都叫到了。
【汝见极乐世界。宫殿。楼阁。泉池。林树。具足微妙。清净庄严不。】
这个『不』是问话,有没有见到?注解里头说,「阿难结集经藏」,这是结集经藏的人、传持佛法的人,非常重要。「慈氏当来下生」,是贤劫第五尊佛,这个贤劫,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,现在住在兜率天。为什么不住在别的地方,要住在这个地方?表法的意思。什么样的人快要成佛了?知足。兜率是梵语,翻成中国意思知足,知足才圆满,不知足没有圆满。「故佛以此微妙法门嘱咐二人」,咐嘱给阿难,这个经要传下去;咐嘱给弥勒菩萨,弥勒菩萨将来在这个世间下生成佛,一定要用这个法门普度众生,没有例外的。所以一开头就说到,「极乐妙严,诸天雨华之象,令作见证」,让他们两个人做证明。
下面这就「虚空」。经文:
【汝见欲界诸天。上至色究竟天。雨诸香华。遍佛刹不。】
这你有没有见到?『色究竟天』,色是物质现象,物质现象到最高叫色究竟,为什么?再上去色就没有了,色只到此为止。这是第四禅,再往上去四空天,四空天里头没有物质现象。所以「色究竟天」就是第四禅,多半都是指净居天。净居天是小乘三果阿那含修行的处所。根利的,他不需要通过四空天,在这个地方就能证阿罗汉果,证得阿罗汉果他就超越六道轮回,生到四圣法界的声闻法界,他到那里去了。如果根钝一点,不是利根,他还要通过四空天,时间还相当长。为什么会有这个情形?我们能想像得到,执著没放下。见思烦恼,在《华严经》上就叫执著,尘沙烦恼在《华严经》上叫分别,无明烦恼在《华严经》叫妄想,两个经合起来看,意思就很清楚。我们要想成就,这最低层次就是我们现在学习的重点,那就是放下执著,有执著决定没有办法成就。
我们看注解,「色究竟天者,为净居天之一」。净居天有五大类,叫五不还天,下面有介绍。「乃色界天最胜之处,乃证不还果圣者所居之处」,这个不还就是阿那含,底下有解释。「不还果梵名阿那含,断尽欲界九品思惑」,欲界的,欲界九品他断尽了,所以他不再到欲界来了。「则不再生欲界,必生於色界或无色界,故名不还果」。不还是不还欲界,这个是欲界那个欲断掉了。欲是财色名食睡,叫五欲。你五欲没有断,你还会生欲界天;五欲断了就不再到欲界天,因没有了,欲界的因没有,所以他不来了。他还没有出六道,在六道里头他还有生死。他的生死是在色界天,色界天的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他就在这个里头,他不会到欲界。欲界有六层天。
「净居有五天」,无烦天、无热天、善现天、善见天。我们这里参考资料里头有,出自於《楞严经》,净居有五天,《三藏法数》,出《楞严经》。「五净居天者,谓声闻之人,断欲界九品思惑尽,证第三阿那含果,而居其中,亦名五不还天」。这五种天都不会再堕到欲界。「若据《俱舍论》言,此五天次第而上。若据《楞严经》言,此五天,皆横在第四禅天中」。两个说法不一样,一个说法,这五个天是有次第的、有高下的;《楞严经》上说没有,它们是平列的。「彼四禅天,但能闻此五天之名,而不能知见」,这个四禅天就是通常的四禅。四禅有九天,非常特殊,是凡圣同居土。
四禅天除一般的三天之外,有一个外道天,修无想定的。无想定修成功了他也住在四禅,叫无想天。这个天他有定没有慧,由此可知,他定功相当高。要用我们佛法来说,他有止没有观,就会堕到这里头去。大小乘禅定都有止有观,定中有境界,无想天定中没有境界。像袁了凡当年在世,跟云谷禅师在禅堂里,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妄念,那是无想,那不是禅定。所以云谷禅师说,你还是凡夫。真正修禅定的人他有观,有止有观,而且止观均匀、平等,这定的好境界。止观不平,止多观少,人就昏沉;观多止少,他就掉举,这是禅堂里面常常见到的现象。所以定要叫调直定,你怎样把它调理,也要调到中道,定慧均等、不多不少,这个境界就会现前。四禅天天人知道有这些圣人住在一起,但是他们见不到。就像我们这个地球也是凡圣同居土,有阿罗汉、菩萨住在这个地方,我们凡夫见不到,有特殊缘分的,偶尔见到他们。四禅是凡圣同居土。「如世间圣地道场,多有罗汉所居,而人不能见也」。这个括弧里面的注解,大家看看就明白了。下面为我们介绍这个五种天。
第一个,「无烦天:谓此天苦乐两灭」,没有苦也没有乐,苦乐二边都没有。「心境不交」,所以他没有烦恼,叫无烦,无烦就是无烦恼。「苦乐两灭」,这个注解里头说得好,「离欲界苦及色界乐」,欲界的苦他脱离了,色界的乐他也脱离了,苦乐二边都放下了。「心境不交者,心与境不交接」,脱离了,真的没有烦恼了,这真功夫。四禅天人也是这个境界,但是四禅天的境界是定功把这烦恼伏住,没断,所以他比不上无烦天,跟圣人不一样。也就是圣人他决定证阿罗汉,他出离三界了。四禅天人没有,四禅天寿命终了他还是要轮回。这个轮回很麻烦,因为他爬得太高,到第四禅,所以爬得高摔得重。多半人误会他那个境界就是佛经上讲的般涅槃,这就认错了,到寿命终的时候,他就怀疑,佛说的,我们都证涅槃了,不会再有烦恼现行,为什么又现行?定功失掉了,烦恼现行,於是谤佛谤法,因谤佛谤法之罪他就堕地狱了,这叫爬得高摔得重,道理在此地。所以二乘跟天人相比,四禅天、四空天人都比不上,原因在此地,他们是真断烦恼,天人是定功伏烦恼,这个意思不一样。
「无热天」,热就是热恼,热恼也属於烦恼的一种。我们看这段文,「谓此天机括独行,研交无地,故名无热天」。括弧里面有个注解,这就是用的比喻,机括独行是什么意思?「机谓弩牙」。古代兵器里面最好的就是弩弓,弩弓它这个弓发出去箭能发好几支,普通弓箭只是一支箭。这就好像我们现在机关枪一样,它能够发射好几支,属於有一点机械部分。「弩机钩弦的部件」,称为弩牙。「括同筈(箭的尾端,射时搭在弓弦上的部分)」,这些东西我们现在都没有见过,现在这些武器都早就淘汰掉了。「谓箭所受弦」,弓箭上的弦,这个处所称之为括。「皆取可发之义,以喻於心也」。比喻什么?心生烦恼。这种阿那含他不生这个烦恼。「前苦乐之境虽灭,犹存能灭之念」。可见得无热天比无烦天高,无烦天烦恼没有了,断了,但是还有念头,就是说还有习气,无热天习气都没有了。所以说研交无地,「研究此心与境交接之念,无依无处,则无热恼」。所以我们用习气亦断了就更好懂,是同样一个意思。
第三,「善见天」,这是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一0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