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功,是你自己修成佛的,他教給你方法,你做到了,就如此而已。今天最重要的沒有別的,就是念佛。學經教,就這一部經、這一部注解,足夠了!我們學了六十年,講經講了五十四年,最後的結論就是這一部經,這一句佛號,總結到這個地方。別人不相信,我相信;別人不肯幹,我肯幹,我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。有好心人真正想學,我還有能力,全心全力協助你們;沒有,沒有我就走了。
念老在注解裏頭說得好,此則愚癡更甚,「不種善根」,他天天心裏頭增長的是貪瞋癡慢疑。反仗著他的「世智聰辯」,聰明口辯,「驕慢自大。不生正信,助長邪心」,就自以爲是。不但是目空一切,不尊重別人,連佛菩薩、連聖賢都不尊重,都認爲不如他。「不知世智辯聰,正是八難之一」。八難前面學過,爲什麼有這種心態?善法入不進去。我見到一個人,在佛教界裏頭名氣還挺大的,居士身,真的是「邪見顛倒,反以爲美」。黃念祖老居士訪問美國,他一生只去一次,時間就一個月。他告訴我,他有兩個同學在美國,一個學禅的,一個學密的,他們都同一個老師。他說非常可惜,這兩個人走偏了、走邪了,到美國也沒有通知他們,也不跟他們見面。念老正知正見,什麼原因?沒離開老師,實實在在講,全在他能夠尊師重道。我這一生沒有偏邪,也是不離開老師。李老師在世的時候,我無論在什麼地方,有了問題一定向他老人家請教。在海外弘法回到臺灣,我第一個去看他。他年歲大,閱曆深,經驗多,我們年輕,很多地方見不到的,他會告訴我、他會提醒我。學生找老師不容易,緣分可遇不可求。我跟李老師認識,朱鏡宙老居士介紹的,章太炎的女婿。他們兩個同年,也是好朋友,都是印光大師弟子,住在臺北。所以我們有緣,在臺北常常見面。
古今中外,成功的秘訣確實就是六個字,老實、聽話、真幹,具足這六個字,沒有一個不成功的。凡是愚癡,不知道種善根,增益邪心的,說老實話都是不老實。不老實,自作聰明。這得真正冷靜細心觀察,還是老實念佛,求生淨土。在這個亂世,能生淨土,第一大福!永遠出離六道生死的大難。不可以邪見顛倒,反以爲美。這一句話說得容易,做起來真不容易,爲什麼?他完全不知道,他不能夠覺察。「如是之人,焉能出離生死苦海」,只要不能離開六道輪回,那我們一定要清楚,在輪回裏頭決定是住叁惡道的時間長,叁善道的時間短,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。
再看下面這一段,「著出世福田」,著是著相。請看經文:
【複有衆生。雖種善根。作大福田。取相分別。情執深重。求出輪回。終不能得。】
這像哪一類人?梁武帝是個最好的代表。我們看注解,「佛答慈氏」,後半段彌勒菩薩當機,告訴彌勒菩薩。「此界衆生,雖亦修善,而不求生淨土」,他說,「共有叁種」,叁種人,叁種原因。第一,「貪著世樂,求人天果」。認爲世間很樂,在這個世間有很高的地位,做大官,有權勢,有大的財富,有隨從的群衆,一呼百應。貪圖這個果報,不想到極樂世界,認爲極樂世界太渺茫、太遠了,天上近,這是第一種。第二種,「世智辯聰,邪心熾盛」,仗著自己的聰明才智,喜歡辯論。邪心,不善的念頭,貢高我慢的念頭、輕視別人的念頭,甚至於挖苦別人的念頭,好勝,戲弄別人的念頭。有的時候像是開玩笑,殊不知這裏頭,如果對方要是記恨,麻煩大了,將來在六道裏頭,冤冤相報,沒完沒了。無意當中開個玩笑,得罪人了,說者無心,聽者有意,他記恨。這個記恨在心,永遠磨滅不掉,將來遇到緣,他要害你。他害你,比你害他不知道要重多少倍。你受他的害,你對他的怨恨加深,這就結仇了。這個仇是生生世世解不開的,非常可怕。
第叁者,是『取相分別,情執深重』。這倒是個學佛的人,他著相,也就是分別執著放不下,情執很深。我們看唐太宗那光碟,發現到這個人情執特別深,這是說夫妻的感情,在世間法來講,值得贊歎的,那是世間模範的夫妻,真正的愛心。他這種情執障礙他出不了輪回,障礙他,你看他護法學佛,他是虔誠佛弟子,護持正法,都不能出離六道輪回,都沒有辦法救他不墮地獄。這是他示現給我們看,我們萬萬想不到。太宗心量廣大,不同宗教統統能夠包容,一律平等對待。他做皇帝那個時候,基督教傳到中國來,回教傳到中國來,他平等看待,一律護持。我們在北京看到,清真寺,那個牌匾上,「敕建清真寺」,所以是皇帝下聖旨建的道場,國家護持的,敕建清真寺,回教的寺廟。這是平等心。他是許許多多宗教的總護法,爲什麼淪落到這個樣子?罪名第一個,殺業太重。要奪取政權,想做皇帝的人太多了,用武力、戰爭來解決,把別人都打敗、都消滅掉,殺多少人!除這個之外,加上情執,所以他墮到無間地獄去了。這是大福報的人學佛,「取相分別,情執深重」。「此叁種人,縱能修福,所得只是世間福報」,真的。世間福報,「夢幻泡影,轉瞬即逝」,他做皇帝只做了二十叁年,二十七歲做皇帝,五十歲他就過世了。
所以『求出輪回,終不能得』。出輪回不是一樁簡單的事情,雖有善根福德因緣,菩提道上決定免不了魔來擾亂。魔,往往都是你最喜歡的,你最愛惜它的,這就産生情執。它障礙你什麼?障礙你不能往生、障礙你不能得定、障礙你不開智慧。所以一定要曉得慧是從清淨心流出來的,清淨心就是禅定。自私自利障礙你定慧,名聞利養障礙你定慧,五欲六塵障礙你定慧,貪瞋癡慢障礙你定慧。你所喜歡的人事物,它讓你這些煩惱增長,幫助你貪瞋癡慢增長,幫助你名聞利養、自私自利膨脹,它幫助你這些,所以你會很喜歡它。你這一生聞法、得度的緣全斷掉了,自己不知道。別人提醒你,佛菩薩提醒你,你不以爲然。佛菩薩怎麼提醒的?展開經典,佛菩薩提醒。不相信,敵不過外面的誘惑,沒有能力抗拒。必須常常警惕,所有的誘惑都是妖魔鬼怪,都是讓我墮叁途的,墮地獄的。常存這樣的警覺心,還要天天讀經,要有聽講的機會得天天聽講,不能中斷。現在外面的誘惑力量比從前高出千倍都不止,不是十倍百倍,古時候沒有這種誘惑力量,現在遍地都是,到處都是。
我們看下面注解,『複有衆生,雖種善根,作大福田』,這當中大福田是指什麼?「持佛名號」。這話是真的,因爲「持名是諸善中王,故所種田,方得名爲大福田」。這很多人不知道,如果要知道,他拼命念佛。你在這個世間種福田,種什麼樣的福田都不如念佛。你看一般阿公阿婆,沒有知識,什麼都不會,就會這一句阿彌陀佛,到最後他往生的時候,到極樂世界去了。一生到極樂世界,就是阿惟越致菩薩,這大成就者,沒人能比得上。谛閑法師贊歎鍋漏匠,說天下弘宗演教的大善知識不如你。弘宗是禅宗的大德,演教是教下講經說法的大德,沒人能比得上你。真的不是假的。名山寶刹的方丈住持(這是講中國四大名山),也比不上你。說這個話,包括他自己,他老人家自己是天臺宗觀宗寺的住持,他也是講經說法的大法師,比不上他,他叁年就成就了。這樣人念佛往生,我們以爲品位不高,其實不然,他的知見、他的功夫跟上上根人相似,這就完全一樣。只是上上根人聰明根利,他完全了解那是什麼回事情;這種人只會做,他什麼也不了解,反正你教我做,我就做,走到最後,大家得到的完全相同,走到目的地完全相同。所以雖是下下根,他暗合道妙,非常難得。
在今天有些年輕人問我,想學文言文,不是要背一百篇嗎?找什麼本子去背?這一部《無量壽經》,四十八品就是四十八篇。李老師當年教我們的標准,熟讀五十篇古文,就有能力看文言文,讀文言文;能夠熟讀一百篇古文,就有能力寫文言文,這是他小時候學習的經驗談。那我們覺得這個經文,五種原譯本,最早的是漢朝人翻的,最晚的宋朝人翻的,文字是文言文,比較淺顯一點。在文學史上,佛經的文字稱之爲變文,變文是什麼意思?不適合正體,是那個時候的白話文,便利於流通,也就是最淺顯的文言文,它還是文言,很淺顯的,不深。
我覺得我們學佛的同學,我建議兩本書,第一個《無量壽經》,把它念背;第二個《印光法師文鈔菁華錄》。《菁華錄》是什麼性質?就是我們現在《群書治要360》,就這個性質。在《文鈔》裏面選擇叁百叁十叁條,它是叁叁叁,叁百叁十叁條,我們叁百六十條,它叁百叁十叁條。印光大師的文字是好文章,是文言文。我們用這兩本做爲學習文言文的基礎就很好,這是我建議給學佛同學,你們要把文字的基礎奠定,就背這兩樣東西。叁百叁十叁段,它那個段有長有短,長的像一篇古文,短的跟《群書治要》一樣摘錄下來的,便於記誦,又知道怎麼樣修行,非常理想。
這是說大福田要認識,念佛才是真正大福田。那不念佛的人沒有福報,現在縱然富貴,死了之後就很可憐了。一生福報享得幹幹淨淨,來生一點福報都沒有,那可不可憐?這什麼原因?愚癡,不認識,大福報在面前不認識。「惜以取相分別,情執深重,故雖念佛亦不能出輪回」。情執太深,取相分別,取相是見思煩惱,分別是塵沙煩惱,出不了六道。阿羅漢把這個斷掉了,才能夠永遠超越輪回。
「經中叁輩往生,皆由於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」,這一句是淨宗的核心,是淨宗的原點。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簡單的說,就這八個字。「菩提心者,即大智、大悲、大願,圓融一體之心」,這是學佛同學不能不知道。蕅益大師說,深信切願就是大菩提心,他的話講得簡單,容易懂。換句話說,真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、真相信有阿彌陀佛、真正發心想往生極樂世界,這種心態就是大菩提心。那跟這個地方講的大智、大悲、大願,圓融一體之心相不相應?完全相應。上上根人,大智、大悲、大願,圓融一體之心;下下根人,就是我深信不疑,一點都不懷疑,有極樂世界、有阿彌陀佛,我想往生親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二八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