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功,是你自己修成佛的,他教给你方法,你做到了,就如此而已。今天最重要的没有别的,就是念佛。学经教,就这一部经、这一部注解,足够了!我们学了六十年,讲经讲了五十四年,最后的结论就是这一部经,这一句佛号,总结到这个地方。别人不相信,我相信;别人不肯干,我肯干,我对这个世间没有留恋。有好心人真正想学,我还有能力,全心全力协助你们;没有,没有我就走了。
念老在注解里头说得好,此则愚痴更甚,「不种善根」,他天天心里头增长的是贪瞋痴慢疑。反仗著他的「世智聪辩」,聪明口辩,「骄慢自大。不生正信,助长邪心」,就自以为是。不但是目空一切,不尊重别人,连佛菩萨、连圣贤都不尊重,都认为不如他。「不知世智辩聪,正是八难之一」。八难前面学过,为什么有这种心态?善法入不进去。我见到一个人,在佛教界里头名气还挺大的,居士身,真的是「邪见颠倒,反以为美」。黄念祖老居士访问美国,他一生只去一次,时间就一个月。他告诉我,他有两个同学在美国,一个学禅的,一个学密的,他们都同一个老师。他说非常可惜,这两个人走偏了、走邪了,到美国也没有通知他们,也不跟他们见面。念老正知正见,什么原因?没离开老师,实实在在讲,全在他能够尊师重道。我这一生没有偏邪,也是不离开老师。李老师在世的时候,我无论在什么地方,有了问题一定向他老人家请教。在海外弘法回到台湾,我第一个去看他。他年岁大,阅历深,经验多,我们年轻,很多地方见不到的,他会告诉我、他会提醒我。学生找老师不容易,缘分可遇不可求。我跟李老师认识,朱镜宙老居士介绍的,章太炎的女婿。他们两个同年,也是好朋友,都是印光大师弟子,住在台北。所以我们有缘,在台北常常见面。
古今中外,成功的秘诀确实就是六个字,老实、听话、真干,具足这六个字,没有一个不成功的。凡是愚痴,不知道种善根,增益邪心的,说老实话都是不老实。不老实,自作聪明。这得真正冷静细心观察,还是老实念佛,求生净土。在这个乱世,能生净土,第一大福!永远出离六道生死的大难。不可以邪见颠倒,反以为美。这一句话说得容易,做起来真不容易,为什么?他完全不知道,他不能够觉察。「如是之人,焉能出离生死苦海」,只要不能离开六道轮回,那我们一定要清楚,在轮回里头决定是住三恶道的时间长,三善道的时间短,这个道理不能不知道。
再看下面这一段,「著出世福田」,著是著相。请看经文:
【复有众生。虽种善根。作大福田。取相分别。情执深重。求出轮回。终不能得。】
这像哪一类人?梁武帝是个最好的代表。我们看注解,「佛答慈氏」,后半段弥勒菩萨当机,告诉弥勒菩萨。「此界众生,虽亦修善,而不求生净土」,他说,「共有三种」,三种人,三种原因。第一,「贪著世乐,求人天果」。认为世间很乐,在这个世间有很高的地位,做大官,有权势,有大的财富,有随从的群众,一呼百应。贪图这个果报,不想到极乐世界,认为极乐世界太渺茫、太远了,天上近,这是第一种。第二种,「世智辩聪,邪心炽盛」,仗著自己的聪明才智,喜欢辩论。邪心,不善的念头,贡高我慢的念头、轻视别人的念头,甚至於挖苦别人的念头,好胜,戏弄别人的念头。有的时候像是开玩笑,殊不知这里头,如果对方要是记恨,麻烦大了,将来在六道里头,冤冤相报,没完没了。无意当中开个玩笑,得罪人了,说者无心,听者有意,他记恨。这个记恨在心,永远磨灭不掉,将来遇到缘,他要害你。他害你,比你害他不知道要重多少倍。你受他的害,你对他的怨恨加深,这就结仇了。这个仇是生生世世解不开的,非常可怕。
第三者,是『取相分别,情执深重』。这倒是个学佛的人,他著相,也就是分别执著放不下,情执很深。我们看唐太宗那光碟,发现到这个人情执特别深,这是说夫妻的感情,在世间法来讲,值得赞叹的,那是世间模范的夫妻,真正的爱心。他这种情执障碍他出不了轮回,障碍他,你看他护法学佛,他是虔诚佛弟子,护持正法,都不能出离六道轮回,都没有办法救他不堕地狱。这是他示现给我们看,我们万万想不到。太宗心量广大,不同宗教统统能够包容,一律平等对待。他做皇帝那个时候,基督教传到中国来,回教传到中国来,他平等看待,一律护持。我们在北京看到,清真寺,那个牌匾上,「敕建清真寺」,所以是皇帝下圣旨建的道场,国家护持的,敕建清真寺,回教的寺庙。这是平等心。他是许许多多宗教的总护法,为什么沦落到这个样子?罪名第一个,杀业太重。要夺取政权,想做皇帝的人太多了,用武力、战争来解决,把别人都打败、都消灭掉,杀多少人!除这个之外,加上情执,所以他堕到无间地狱去了。这是大福报的人学佛,「取相分别,情执深重」。「此三种人,纵能修福,所得只是世间福报」,真的。世间福报,「梦幻泡影,转瞬即逝」,他做皇帝只做了二十三年,二十七岁做皇帝,五十岁他就过世了。
所以『求出轮回,终不能得』。出轮回不是一桩简单的事情,虽有善根福德因缘,菩提道上决定免不了魔来扰乱。魔,往往都是你最喜欢的,你最爱惜它的,这就产生情执。它障碍你什么?障碍你不能往生、障碍你不能得定、障碍你不开智慧。所以一定要晓得慧是从清净心流出来的,清净心就是禅定。自私自利障碍你定慧,名闻利养障碍你定慧,五欲六尘障碍你定慧,贪瞋痴慢障碍你定慧。你所喜欢的人事物,它让你这些烦恼增长,帮助你贪瞋痴慢增长,帮助你名闻利养、自私自利膨胀,它帮助你这些,所以你会很喜欢它。你这一生闻法、得度的缘全断掉了,自己不知道。别人提醒你,佛菩萨提醒你,你不以为然。佛菩萨怎么提醒的?展开经典,佛菩萨提醒。不相信,敌不过外面的诱惑,没有能力抗拒。必须常常警惕,所有的诱惑都是妖魔鬼怪,都是让我堕三途的,堕地狱的。常存这样的警觉心,还要天天读经,要有听讲的机会得天天听讲,不能中断。现在外面的诱惑力量比从前高出千倍都不止,不是十倍百倍,古时候没有这种诱惑力量,现在遍地都是,到处都是。
我们看下面注解,『复有众生,虽种善根,作大福田』,这当中大福田是指什么?「持佛名号」。这话是真的,因为「持名是诸善中王,故所种田,方得名为大福田」。这很多人不知道,如果要知道,他拼命念佛。你在这个世间种福田,种什么样的福田都不如念佛。你看一般阿公阿婆,没有知识,什么都不会,就会这一句阿弥陀佛,到最后他往生的时候,到极乐世界去了。一生到极乐世界,就是阿惟越致菩萨,这大成就者,没人能比得上。谛闲法师赞叹锅漏匠,说天下弘宗演教的大善知识不如你。弘宗是禅宗的大德,演教是教下讲经说法的大德,没人能比得上你。真的不是假的。名山宝刹的方丈住持(这是讲中国四大名山),也比不上你。说这个话,包括他自己,他老人家自己是天台宗观宗寺的住持,他也是讲经说法的大法师,比不上他,他三年就成就了。这样人念佛往生,我们以为品位不高,其实不然,他的知见、他的功夫跟上上根人相似,这就完全一样。只是上上根人聪明根利,他完全了解那是什么回事情;这种人只会做,他什么也不了解,反正你教我做,我就做,走到最后,大家得到的完全相同,走到目的地完全相同。所以虽是下下根,他暗合道妙,非常难得。
在今天有些年轻人问我,想学文言文,不是要背一百篇吗?找什么本子去背?这一部《无量寿经》,四十八品就是四十八篇。李老师当年教我们的标准,熟读五十篇古文,就有能力看文言文,读文言文;能够熟读一百篇古文,就有能力写文言文,这是他小时候学习的经验谈。那我们觉得这个经文,五种原译本,最早的是汉朝人翻的,最晚的宋朝人翻的,文字是文言文,比较浅显一点。在文学史上,佛经的文字称之为变文,变文是什么意思?不适合正体,是那个时候的白话文,便利於流通,也就是最浅显的文言文,它还是文言,很浅显的,不深。
我觉得我们学佛的同学,我建议两本书,第一个《无量寿经》,把它念背;第二个《印光法师文钞菁华录》。《菁华录》是什么性质?就是我们现在《群书治要360》,就这个性质。在《文钞》里面选择三百三十三条,它是三三三,三百三十三条,我们三百六十条,它三百三十三条。印光大师的文字是好文章,是文言文。我们用这两本做为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就很好,这是我建议给学佛同学,你们要把文字的基础奠定,就背这两样东西。三百三十三段,它那个段有长有短,长的像一篇古文,短的跟《群书治要》一样摘录下来的,便於记诵,又知道怎么样修行,非常理想。
这是说大福田要认识,念佛才是真正大福田。那不念佛的人没有福报,现在纵然富贵,死了之后就很可怜了。一生福报享得干干净净,来生一点福报都没有,那可不可怜?这什么原因?愚痴,不认识,大福报在面前不认识。「惜以取相分别,情执深重,故虽念佛亦不能出轮回」。情执太深,取相分别,取相是见思烦恼,分别是尘沙烦恼,出不了六道。阿罗汉把这个断掉了,才能够永远超越轮回。
「经中三辈往生,皆由於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阿弥陀佛」,这一句是净宗的核心,是净宗的原点。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,简单的说,就这八个字。「菩提心者,即大智、大悲、大愿,圆融一体之心」,这是学佛同学不能不知道。蕅益大师说,深信切愿就是大菩提心,他的话讲得简单,容易懂。换句话说,真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、真相信有阿弥陀佛、真正发心想往生极乐世界,这种心态就是大菩提心。那跟这个地方讲的大智、大悲、大愿,圆融一体之心相不相应?完全相应。上上根人,大智、大悲、大愿,圆融一体之心;下下根人,就是我深信不疑,一点都不怀疑,有极乐世界、有阿弥陀佛,我想往生亲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二八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