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二八集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空沒有兩樣。芥菜子裏頭的空跟外面的空是相同的,一絲毫差別都沒有。爲什麼?空,沒有內外、沒有彼此、沒有方隅,方隅我們今天講空間,它沒有形相,它沒有大小。所以無相之福,福就大了,跟虛空法界一樣。

  我們要修心,養成回歸真心。真心是什麼?佛門常講,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,那就是你的真心,每個人真心都是這麼大。迷了之後,這妄心,妄心是阿賴耶。阿賴耶當作心,大小就有差別,有人小得很小,小到什麼程度?連自己都不能相容,這叫真可憐!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?大的慢慢學,可以包容別人,你包容得愈大,跟真心就愈相應;愈小跟真心就相反,就不相應。誰的心量最大?成佛心量最大,真的是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。《還源觀》上講的叁種周遍,第叁就是講心量,「含容空有」。含空就是心包虛空,比虛空還大;容有,容是容納,遍法界虛空界統統包容。爲什麼?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,是一體。我們這個身體,阿賴耶的相分,所有物質現象全是阿賴耶的相分,所以它是平等的、它是一如的。你分別,錯了;你不分別,你就覺悟了。覺悟,不放下,最高的可以成就到十法界的佛。十法界的佛他知道,沒放下,放下他就超越十法界,他就到一真法界去了,到實報土去了。放不下,那就留在十法界出不去,他不是不知道。

  我們今天不是自己開悟的,是從佛的經典上得到的,這些對我們來講是知識。如果是我們開悟明了的,那是智慧。我們是知識不是智慧,但是我們放下,知識就變成智慧;我們執著不肯放下,智慧就變成知識。智慧比知識高,智慧它能夠旁通一切,我們的六根,眼耳鼻舌身意只要一接觸就通了,不需要去學,這是智慧。知識做不到,知識一定要去學,不學,你不會通達。而且知識起用有障礙、有局限,智慧沒有。智慧真叫八面玲珑,隨機應變,衆生念頭在變,它能順著它變,做出最好的指導。所以知識跟智慧兩樁事情,智慧跟知識的來源不一樣,知識的來源靠學習,智慧的來源靠禅定、靠清淨心。所以叁無漏學,如果是舍棄了,這不是佛法。佛法跟世間法不一樣,就是佛法是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。世間法,這就是世間設立的學校,是小學、中學、大學、研究所,搞這一套的,它跟佛法不一樣。

  佛法這個叁無漏學,傳到中國來之後,中國人接受了,儒接受了、道也接受了。所以中國傳統教學,我這個年齡,小時候在鄉下,私塾裏頭教學;抗戰期間,我們念小學、念初中,那個時候的老師還是著重悟性,觀察這個學生有沒有悟性,這還有叁無漏學一點點的影響。現在這個影響完全沒有了,完全憑記憶。我在抗戰期間,在貴州國立叁中讀書,我記得我念初中二年級上學期,數學老師考試只出兩道題,問答題。數學出問答題,這是考學生什麼?考學生的反應,考學生的智慧。遇到過這麼樣一堂課,活的,看你怎麼想法、你怎麼答法,問答題。所以說明那個時候的老師都還受古時候這個傳統教學的影響,他有這個觀念。出這種題的時候,學校也不反對,一樣要計分(計算分數),每個學生答覆都不一樣。

  「又《金剛經》曰:若心取相,則爲著我、人、衆生、壽者」,這就是四相。「又雲: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即非菩薩」,否定,不是菩薩。爲什麼?小乘須陀洹果,身見就破了。換句話說,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是什麼人證得的?小乘須陀洹;大乘用《華嚴經》來說,十信菩薩初信,初信菩薩這四相破了。那你有四相,當然不是菩薩,不但不是菩薩,連小乘初果都不能證得。這句話非常重要,這不放下不行,不放下全是假的。自以爲是那更糟了,妄上再加妄。《金剛經》後半部,講無我見、無人見、無衆生見、無壽者見,這不叫相,叫見。見是什麼?你這個念頭,相是形相。不但沒有相,四相破了,四見的那個念頭,我、人、衆生、壽者這個念頭都沒有了,那是什麼菩薩?法身菩薩。四見破了,是《華嚴經》上初住菩薩,天臺別教裏面的初地菩薩,破四見。破四見叫大菩薩,我們在經上常念的,「菩薩摩诃薩」。摩诃薩破四見,菩薩破四相。你還有這個相,凡夫,不是菩薩。

  「上引《金剛般若》皆表取相分別之失」,失是過失。「故經雲求出輪回,終不能得」。這就說得很清楚,怎麼能超越輪回?小乘初果、大乘初信位菩薩雖然沒出輪回,但是他在輪回的期限有限,他決定超越輪回,所以他是聖人,他不是凡夫。小乘人,天上人間七次往返,那修行,天上壽命盡了到人間來,人間壽命盡了到天上去,他不墮叁惡道,七次往返,他證得阿羅漢,就超越輪回了。大乘初信位的菩薩,修到第七信位就等於阿羅漢。七信位的菩薩出輪回了,證阿羅漢果,他是菩薩,跟阿羅漢果位平等,七信。八信等於辟支佛,九信等於菩薩,十信等於佛。所以十法界的佛是十信菩薩。初住就出十法界了,他往生到實報莊嚴土,那叫法身菩薩,《金剛經》後面講的,四見破了,他不住十法界了。

  怎麼修行、怎麼證果?經是給你講理,理搞明白之後,就是教你放下,放下就是。從這個地方證明佛法知難行易,講要費多少口舌把它講清楚,證的時候,一下就到了,你立刻放下,立刻就證果,行易!凡夫成佛一念之間,惠能大師做的榜樣,不是從凡夫一下就成佛了嗎?可是你把這裏頭理講清楚、講明白,可不是容易事情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二八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