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二八集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空没有两样。芥菜子里头的空跟外面的空是相同的,一丝毫差别都没有。为什么?空,没有内外、没有彼此、没有方隅,方隅我们今天讲空间,它没有形相,它没有大小。所以无相之福,福就大了,跟虚空法界一样。

  我们要修心,养成回归真心。真心是什么?佛门常讲,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,那就是你的真心,每个人真心都是这么大。迷了之后,这妄心,妄心是阿赖耶。阿赖耶当作心,大小就有差别,有人小得很小,小到什么程度?连自己都不能相容,这叫真可怜!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?大的慢慢学,可以包容别人,你包容得愈大,跟真心就愈相应;愈小跟真心就相反,就不相应。谁的心量最大?成佛心量最大,真的是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。《还源观》上讲的三种周遍,第三就是讲心量,「含容空有」。含空就是心包虚空,比虚空还大;容有,容是容纳,遍法界虚空界统统包容。为什么?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,是一体。我们这个身体,阿赖耶的相分,所有物质现象全是阿赖耶的相分,所以它是平等的、它是一如的。你分别,错了;你不分别,你就觉悟了。觉悟,不放下,最高的可以成就到十法界的佛。十法界的佛他知道,没放下,放下他就超越十法界,他就到一真法界去了,到实报土去了。放不下,那就留在十法界出不去,他不是不知道。

  我们今天不是自己开悟的,是从佛的经典上得到的,这些对我们来讲是知识。如果是我们开悟明了的,那是智慧。我们是知识不是智慧,但是我们放下,知识就变成智慧;我们执著不肯放下,智慧就变成知识。智慧比知识高,智慧它能够旁通一切,我们的六根,眼耳鼻舌身意只要一接触就通了,不需要去学,这是智慧。知识做不到,知识一定要去学,不学,你不会通达。而且知识起用有障碍、有局限,智慧没有。智慧真叫八面玲珑,随机应变,众生念头在变,它能顺著它变,做出最好的指导。所以知识跟智慧两桩事情,智慧跟知识的来源不一样,知识的来源靠学习,智慧的来源靠禅定、靠清净心。所以三无漏学,如果是舍弃了,这不是佛法。佛法跟世间法不一样,就是佛法是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。世间法,这就是世间设立的学校,是小学、中学、大学、研究所,搞这一套的,它跟佛法不一样。

  佛法这个三无漏学,传到中国来之后,中国人接受了,儒接受了、道也接受了。所以中国传统教学,我这个年龄,小时候在乡下,私塾里头教学;抗战期间,我们念小学、念初中,那个时候的老师还是著重悟性,观察这个学生有没有悟性,这还有三无漏学一点点的影响。现在这个影响完全没有了,完全凭记忆。我在抗战期间,在贵州国立三中读书,我记得我念初中二年级上学期,数学老师考试只出两道题,问答题。数学出问答题,这是考学生什么?考学生的反应,考学生的智慧。遇到过这么样一堂课,活的,看你怎么想法、你怎么答法,问答题。所以说明那个时候的老师都还受古时候这个传统教学的影响,他有这个观念。出这种题的时候,学校也不反对,一样要计分(计算分数),每个学生答覆都不一样。

  「又《金刚经》曰:若心取相,则为著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」,这就是四相。「又云:若菩萨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即非菩萨」,否定,不是菩萨。为什么?小乘须陀洹果,身见就破了。换句话说,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是什么人证得的?小乘须陀洹;大乘用《华严经》来说,十信菩萨初信,初信菩萨这四相破了。那你有四相,当然不是菩萨,不但不是菩萨,连小乘初果都不能证得。这句话非常重要,这不放下不行,不放下全是假的。自以为是那更糟了,妄上再加妄。《金刚经》后半部,讲无我见、无人见、无众生见、无寿者见,这不叫相,叫见。见是什么?你这个念头,相是形相。不但没有相,四相破了,四见的那个念头,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这个念头都没有了,那是什么菩萨?法身菩萨。四见破了,是《华严经》上初住菩萨,天台别教里面的初地菩萨,破四见。破四见叫大菩萨,我们在经上常念的,「菩萨摩诃萨」。摩诃萨破四见,菩萨破四相。你还有这个相,凡夫,不是菩萨。

  「上引《金刚般若》皆表取相分别之失」,失是过失。「故经云求出轮回,终不能得」。这就说得很清楚,怎么能超越轮回?小乘初果、大乘初信位菩萨虽然没出轮回,但是他在轮回的期限有限,他决定超越轮回,所以他是圣人,他不是凡夫。小乘人,天上人间七次往返,那修行,天上寿命尽了到人间来,人间寿命尽了到天上去,他不堕三恶道,七次往返,他证得阿罗汉,就超越轮回了。大乘初信位的菩萨,修到第七信位就等於阿罗汉。七信位的菩萨出轮回了,证阿罗汉果,他是菩萨,跟阿罗汉果位平等,七信。八信等於辟支佛,九信等於菩萨,十信等於佛。所以十法界的佛是十信菩萨。初住就出十法界了,他往生到实报庄严土,那叫法身菩萨,《金刚经》后面讲的,四见破了,他不住十法界了。

  怎么修行、怎么证果?经是给你讲理,理搞明白之后,就是教你放下,放下就是。从这个地方证明佛法知难行易,讲要费多少口舌把它讲清楚,证的时候,一下就到了,你立刻放下,立刻就证果,行易!凡夫成佛一念之间,惠能大师做的榜样,不是从凡夫一下就成佛了吗?可是你把这里头理讲清楚、讲明白,可不是容易事情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
  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二八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