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上邊,不夾雜絲毫的別種念頭。那個念佛的人,臨命終時,阿彌陀佛與許多的菩薩,都顯現在他的面前來了。這個人到了命快絕的時候,心裏頭清清楚楚,不會顛倒迷惑,一定立刻就能往生到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去。
持名念佛,最爲契機
切不可謂持名一法淺近,舍之而修觀像觀想實相等法。夫四種念佛,唯持名最爲契機。持至一心不亂,實相妙理,全體顯露。西方妙境,徹底圓彰。即持名而親證實相,不作觀而徹見西方。持名一法,乃入道之玄門,成佛之捷徑。今人教理觀法,皆不了明。若修觀想實相,或至著魔;弄巧成拙,求升反墜。宜修易行之行,自感至妙之果矣。
《印光大師文鈔》
[參考譯文]
切不可認爲持名念佛一法淺近,(因此)舍此法而修觀像念佛、觀想念佛、實相念佛等法門。這四種念佛中,唯有持名念佛最爲契機。持名至一心不亂,則實相妙理全體顯露,西方淨土的微妙境界徹底圓滿彰現。以持名念佛而親證實相理體,不作觀想而徹見西方極樂世界。持名念佛一法,是入道的玄門、成佛的捷徑。今人的教理和觀法皆不明了,假若修觀想念佛、實相念佛,或者導致著魔,弄巧成拙,求升反墜。應當修持易行的法門,自然會感應至妙的道果。
老實持名,憑此解脫
觀既未易成就,戒亦未易全持,衆福非旦夕可期,妙悟非鈍根可得,大願堅固更罕有,若不再從老實持名上出一頭地,必致長沈苦海,永受輪回,千佛慈悲,亦難救度。老實持名者,既不求名利,又不逞才能,不于阿彌陀佛四字外添一毫妄想也。
清妙空大師:《念佛四十八法節要》
[說明]
妙空(1826—1880):清代僧,江蘇江都人。中年出家,設刻經處,刊行佛典近叁千卷。著有《求生捷徑》、《蓮邦消息》、《念佛四十八法》等二十余部。
[參考譯文]
觀想既不容易成就,戒律也不容易全分持受,修衆福也不是短期內所能達到,神妙的頓悟更不是暗鈍的根器所能企及,大願堅固更是希有;倘若不再從老實持名念佛上出一頭地,必定會長劫沈淪苦海,永受生死輪回,千佛慈悲也難救度。老實持名念佛的人,既不求名利,又不逞才能,不于阿彌陀佛四字洪名外添一絲毫妄想。
唯專唯勤,自成片斷
然後以此信願之心,執持名號。持一聲是一九蓮種子,念一句是一往生正因。直須心心相續,念念無差。唯專唯勤,無雜無間。愈久愈堅,轉持轉切,久久自成片段,入一心不亂矣。誠然如此,若不往生者,釋迦如來便爲诳語,彌陀世尊便爲虛願,有是理乎?
《徹悟禅師語錄》
[參考譯文]
然後,以這信願的心執持名號,持一聲,是一九品蓮花的種子;念一句,是一往生淨土的正因。就這樣心心相續,念念不差,越專越勤,無雜無間,愈久愈堅,轉持轉切,久久自成片斷,進入一心不亂了。果能這樣真誠專一地修行,若是還不能往生,那釋迦如來說的便是诳語,彌陀世尊發的便成虛願了,哪裏會有這種道理呢?
專修專念,成就萬德
若欲念阿彌陀佛速生淨土者,要須叁業成就。第一、心惟有信,第二、口惟有念,第叁、身惟有敬。不問有人無人,尊卑老少,晝夜常不懈慢,名爲敬成就。不議他人長短,說食數寶,惟口念佛,聲聲不絕,名爲念成就。若成就者,萬病皆瘥,不假世間醫藥;萬善自成,不假世間經教,頓能成就。其萬善成者,非是已能,亦非修行力,乃是叁寶之力。
善道大師:《念佛鏡》
[說明]
《念佛鏡》:凡二卷。唐道鏡、善道(非作《觀經四帖疏》的善導大師)共集。全稱《求生西方淨土念佛鏡》。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冊。系以對比方式提出念佛門與其它法門,而提倡念佛一行。題名念佛鏡,意在照明念佛行人,增益信心,斷除疑惑。
[參考譯文]
倘若希望念阿彌陀佛,速生西方淨土的人,必須成就叁業(身口意)。第一,內心只有深信;第二,口專念佛;第叁,身專恭敬。無論有人無人,尊卑老少,白天黑夜,常不懈慢,這就叫做“敬成就”。不議論他人的長短,不談玄說妙,口裏專念阿彌陀佛,聲聲不絕,這就叫作“念成就”。倘有能夠達到敬成就和念成就的修行人,不必服用世間醫藥,萬病都能痊愈;不必閱讀世間經教,萬善自會成就。這種頓時能夠成就其萬種善德的功用,不是自己的能力,也不是自己的修行力,而是佛法僧叁寶的加持力。
專修持名,萬修萬人去
問曰:何故不令作觀,直遣專稱名號者,有何意耶?
答:衆生障重,境細心粗。識飚(biāo)神飛,觀難成就。是以大聖悲憐,直勸專稱名字,正由稱名易故。相續即生,若能念念相續,畢命爲期者,十即十生,百即百生。何以故?無外雜緣,得正念故,與佛本願相應故,不違教故,順佛語故。若舍專念修雜業者,百中希得一二,千中希得叁四,何以故?乃由雜緣亂動,失正念故,與佛本願不相應故,與教相違故,不順佛語故,系念不相續故,樂近雜緣,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。
善導大師《淨業專雜二修》(收于《樂邦文類》一書)
[參考譯文]
有人問道:爲什麼不教人觀想念佛,而直接叫人專稱佛名,這是什麼意思呢?
答:衆生業障重,淨土境界微妙精細,衆生的心意粗劣,神識飄揚,情志紛飛,觀想難以成就。所以,釋迦牟尼佛悲憐衆生,直接勸導我們專稱佛號。這是因爲持名念佛容易成就,持名念佛,相續不斷,就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。倘若能夠念念相續,盡其一生念佛的衆生,十人念佛則十人往生,百人念佛則百人往生。
爲什麼呢?這是因爲沒有外境雜緣的幹擾,因而能夠得到正念;因爲能與阿彌陀佛的本願相應;因爲沒有違背佛的教導;因爲順從佛的法語,所以能夠往生。倘若舍棄專一念佛,而間雜著修其它的法門;那麼,百人中能夠往生的難得一二人,千人中難得叁、四人。這是什麼緣故呢?這是因爲緣境雜多,意亂神動,因而失掉了正念;因爲與阿彌陀佛的本願不相應;因爲與佛的教導相悖;因爲不順從佛的法語;因爲念佛的淨念不能相續;因爲樂意接近雜亂緣境,障礙自己同時也障礙他人往生的正行。
事一心精進
持名貴在一心不亂,無間無雜,非必以快念多念爲勝也。但不緩不急,密密持去,使心中佛號曆曆分明。著衣吃飯,行住坐臥,一句洪名綿密不斷。猶如呼吸相似,既不散亂,亦不沈沒,如是持名,可謂事上得一心精進者矣。
截流大師:《淨土警語》
[參考譯文]
持名貴在一心不亂,不間斷,不夾雜,不必以快念多念爲殊勝。只要不緩不急,密密持念過去,使心中佛號,曆曆分明;著衣吃飯,行住坐臥,一句洪名綿密不斷,就和呼吸相似。既不散亂,也不昏沈,這樣持名,可以說是事上得一心精進了。
專意一念,撞開生死
真信修行之人,端的是要生西方極樂世界。專意一念,持一句阿彌陀佛,只此一念,是我本師;只此一念,即是化佛;只此一念,是破地獄之猛將;只此一念,是斬群邪之寶劍;只此一念,是開黑暗之明燈;只此一念,是度苦海之大船;只此一念,是脫生死之良方;只此一念,是出叁界之徑路;只此一念,是本性彌陀;只此一念,達唯心淨土。但只要記得這一句阿彌陀佛在念,莫教失落。念念常現前,念念不離心,無事也如是念,有事也如是念,安樂也如是念,病苦也如是念,生也如是念,死也如是念。如是一念分明不昧,又何必問人覓歸程乎?
優昙大師:《蓮宗寶鑒》
[說明]
優昙:(?一1330)元代僧,丹陽人,俗姓蔣。早年便在廬山東林寺出家,專修念佛叁昧,複興蓮宗,著《蓮宗寶鑒》流傳于世。
[參考譯文]
真信淨土、修行念佛的人,決定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話,應當專注一念,持一句阿彌陀佛。只這一念是我本師;只這一念就是化佛;只這一念就是破毀地獄的猛將;只這一念是揮斬群邪的寶劍;只這一念是撞開黑暗的明燈;只這一念是橫渡苦海的大船;只這一念是解脫生死的良方;只這一念是跳出叁界的徑路;只這一念是本性阿彌陀佛;只這一念抵達唯心西方淨土。但只要這一句阿彌陀佛憶念不忘,不要失落。阿彌陀佛念念常現前,念念不離心,無事也這樣念,有事也這樣念,安樂也這樣念,病苦也這樣念,生也這樣念,死也這樣念。這樣的一念分明不昧,又何必討問他人覓歸程呢?
修淨業最忌夾雜
大凡修淨土人,最忌是夾雜。何謂夾雜?即是又諷經、又持咒、又做會、又好說些沒要緊的禅、又要談些吉凶禍福、見神見鬼的話,都是夾雜也。既夾雜,則心不專一;心不專一,則見佛往生難矣!卻不空費了一生的事?你如今一概莫做,只緊緊持一句阿彌陀佛,期生極樂,日久功成,方不錯卻一生。
覺明妙行菩薩:《西歸直指》
[參考譯文]
大凡修淨土的人,最忌諱的是夾雜。什麼叫夾雜呢?即是又誦經、又持咒,又做法會、又喜歡說些沒要緊的禅、又要談一些吉凶禍福、見神見鬼的話;這些都算是夾雜。既然有夾雜,則心不專一;心不專一,則難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。如果這樣,豈不空費了一生的大事?你如今一概不做他事,只緊緊把持一句阿彌陀佛,期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日久功夫成就,方能不致錯過一生。
念佛即是長夜燈
談玄說妙不相幹,叁字真傳老實念。
只此即是長夜燈,苦海慈航斬魔劍。
要拔多劫生死根,直拼此身作呆漢。
五宗八教一句收,切莫念外覓方便。
夏蓮居老居士:《淨語》
[注釋]
①五宗:一解爲大乘之五宗:天臺宗,華嚴宗,法相宗,叁論宗,律宗。也可釋爲禅門五宗:之沩仰宗、臨濟宗、曹洞宗、雲門宗、法眼宗。②八教:臺家所立之八教,即:藏教、通…
《淨修警策(淨土資糧——信願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