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修警策(淨土資糧——信願行)▪P1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教、別教、圓教、頓教、漸教、密教、不定教。

   [參考譯文]

  談玄說妙與了生死不相幹,“老實念”才是叁字真傳。

  只這老實念佛就是長夜的明燈,苦海中的慈航,斬魔的利劍。

  要拔除多生累劫的生死根本,甯可拼其一生作個呆漢。

  一句阿彌陀佛含攝五宗八教,切莫在念佛外更覓什麼方便法門。

  

  

  2、持名念佛的訣竅與方法

  [編者按]

  念佛之關鍵訣竅在“誠、敬”二字,做到“至誠、恭敬”,則攝真信切願于一句佛號之中,可謂在一念之間圓滿叁資糧。印光大師曾經開示說“曰誠,曰恭敬。此二事,雖盡未來際諸佛出世,皆不能易(其爲入道要訣)也。”本節摘錄了很多念佛方法,但是大家應該注意 “誠、敬”二字這個最大的訣竅,在此前提下靈活運用這些方法,才不致于流入泛泛念佛之列。同時在這些方法中,應該特別注意領會“都攝六根”這一所有念佛方法之核心要點。

  

  息妄念佛,隨念寂靜

  當妄心雜亂之頃,能舉起一念,如對慈尊,按定六字洪名,一一出口入耳,則此雜亂,自然隨念寂靜。自是一念而至十念,乃至念念不移,即教中所謂淨念相繼者也。念佛之人,須要信心懇切,正因凜然,重念死生輪轉之可悲,深厭塵勞紛擾爲可痛,舉起一聲佛名,直下更無異見。直至一心不亂,能所兩亡。到家之說,不容再舉,捷徑之詞,何勞挂齒。可謂證修行之神術,超方便之正途。

  中峰國師:《叁時系念佛事》

  [說明]

  明本:元代高僧,字幻往,號中峰。參禅契悟,隱于湖海。晚居天目。仁宗召聘不出,賜衣號,元統中,賜號普應國師,有中峰廣錄。

  [參考譯文]

  正當妄心雜亂之際,能夠舉起一念,如同面對佛世尊,按定“南無阿彌陀佛”六字洪名,一一聲音出口入耳,則這雜亂妄想,自然隨著念佛而寂靜。就這樣一念而至十念,乃至念念念佛,堅固不移,這就是經教中所說的“淨念相繼”。

  念佛的人,必須要信心懇切,大願堅固,應當痛念死生輪轉之極度可悲,深厭塵勞紛擾爲極其可痛。舉起一聲佛名,直下念去,更無絲毫虛妄見解挂懷。直到一心不亂,能念之心和所念之佛渾然兩亡。這時,(禅門)到家之說,不待枚舉而自然明了,捷徑的比喻又何勞挂在嘴上?!這就叫作證得修行的神妙,超方便的正途。

  

  佛號從肝髓中流出

  真切念佛複有數種:一勇猛念,太文弱來不得;如孝子報父母深仇,縱高崖深澗,麟途虎窟必往不怯故。一悲傷念,太灑落來不得;每一想佛,身毛皆豎,五內若裂,如憶少背之慈母,及多慧之亡兒故。一感憤念,太和平來不得;如落第孤寒,負才寂寞,每一念及,殆不欲生故。一戀慕念,太淡泊來不得;如己所深愛物,魂夢缱绻,惟恐或失故。一樂事現前踴躍歡喜念,如寒得衣,饑得食故。一惡緣照面悔恨激切念,如死裏逃生故。總之,心口相一,字字從肝髓中流出,方是念佛真境。

  周克複居士:《淨土晨鍾》

  [參考譯文]

  真切念佛有幾種類型:一勇猛念,太文弱濟不得事;猶如孝子報父母深仇,縱然高崖深澗,磷途虎穴,必定勇往直前。一悲傷念,太灑落濟不得事;每想念佛時,全身毫毛都豎起來,五髒好象裂開一樣,如同憶念年少時就舍離的慈母,又如同憶念多慧的亡兒。一感憤念,太和平濟不得事;如同落第孤寒,負才寂寞,每一念及,幾乎不想活下去。一戀慕念,太淡泊濟不得事;如同自己所深愛的珍物,夢中都在萦懷牽挂,惟恐珍物遺失。一樂事現前踴躍歡喜念,如同寒天得到棉衣,饑餓時得到食物。一惡緣照面悔恨激切念,如同死裏逃生。總之,心口如一,字字從肝髓中流出,這才是念佛真正的心態。

  

  誠則潛通佛智

  世出世間諸法,無不以誠爲本。則修行人,更當致誠。誠則業障消除,善根增長。凡誦經時,必須息慮忘緣,一心淨念,如對聖容,親聆圓音,不敢稍懈怠疏忽之容。久而久之,自可潛通佛智,暗合道妙。喻如陽春一到,堅冰自消。誠到極處,豁然貫通。此是看經念佛最妙之法。汝能終身依此而行,其利益有不可明言焉者。

  印光大師:《印光大師全集》

  [參考譯文]

  一切世間法和出世間法,無不以誠爲根本。那麼,修淨業的人,更應當致誠。誠能使業障消除,善根增長。凡是誦經時,必須息除思慮,忘掉萬緣;一心淨念,如同面觐佛容,親聆佛的圓妙法音。不敢稍稍萌起懈怠疏忽的心理。這樣久而久之,自然可以潛通佛的智能,暗合道的奧妙。猶如陽春一到,堅冰自然融化。心誠到極點,便會豁然貫通。這就是看經念佛的最妙的方法。你如能終生依照這個方法去修行,將會獲得不可言說的利益。

  

  淨土持名叁大要

  淨土持名之法,有叁大要:一者六字洪名念念之間欣厭具足,如出獄囚,奔托王家,步步之間欣厭具足。是故萬緣之唾不食,衆苦之悲莫回。高置身于蓮花,便訂盟于芬利。蛆蠅糞壤,可煞驚慚。

  二者參禅不可無淨土,爲防退墮,甯不寒心。淨土不可入禅機,意見稍乖,二門俱破。若夫余宗,在昔之時,不必改弦,但加善巧回向。在今之世,只可助行,必須淨業專修,冷暖自知,何容強诤?

  叁者一句彌陀,非大徹不能全提,而最愚亦無少欠。倘有些子分別,便成大法魔殃,只貴一心受持,甯羨依稀解悟。

  成時法師:《淨土十要·流通序》

  [說明]

  成時(?一1678):明代僧,徽州歙縣人。俗姓吳,號堅密。二十八歲出家,依止蕅益大師,弘揚法華,勤修淨業,刊刻《淨土十要》,並自作序,廣爲流通。

  

   [參考譯文]

  淨土持名的法門,有叁大要點。

  第一,念“南無阿彌陀佛”的六字洪名時,念念之間,都應具備對淨土的欣慕和對娑婆世界的厭離。如同出獄的囚犯,趨奔投靠帝王之家。每一步都充滿著欣慕和厭離的情感。所以,不理睬種種逆境的阻礙,不在衆苦悲惱前退轉。這樣,便可安穩地置身在蓮花中,盟誓在白蓮花裏。使那些還在糞坑穢壤中掙紮的蛆蟲蒼蠅,感到極度的驚奇與慚愧。

  第二,爲了防止退轉和墮落,參禅的人應當兼修淨土。如果參禅沒能徹悟徹證,便仍然輪轉生死,這豈不令人心寒。修淨土的人不可以雜夾禅機,因爲禅淨稍有不會通處,二種法門均遭敗壞,不可不慎。如果修持其它法門的,在以前的時代,倒是不必改弦易轍,只要在正修的基礎上,加以善巧的回向就可以。而在現今的時代,其它的法門只可作爲助行,必須專修淨業。其專雜力用之懸殊,大家內心明白,還用得著爭辯嗎?

  第叁,一句阿彌陀佛,不是大徹大悟者難以全體承當;而最愚癡者因能至誠稱念,其功德也不會有些微的欠缺。倘若還有這樣的那樣的分別心,便會成爲淨土大法的魔障與禍殃。只貴一心信受奉持,不必慕求那種似是而非的解悟。

  

  內照佛號,隨時往生

  令胸中都無牽挂,一心正念。心目內照四字佛名,曆曆明明,無間無斷,此爲要緊話,朋友平生相交,正在此處。從其今日去亦可,明日去亦可,設或不去,活到一百二十歲亦可。他皆小事,不暇及也,切勿貪生怕死而誤大事。

  蓮池大師:《蓮池遺稿》

  [參考譯文]

  令胸中不牽挂一切世事,一心正念在佛。心目中內照“阿彌陀佛”四字佛名,曆曆明明,不令間斷。這樣,今日往生西方亦可,明日往生西方亦可,假設暫時不往生,活到一百二十歲亦可。這才是要緊的話啊。朋友平生相交,正體現在這裏。其它的都是小事,無暇顧及,千萬不可貪生怕死而耽誤大事。

  

  咬定佛號,敵過妄想

  修行第一要爲生死心切。生死心不切,如何敢雲念佛成片。且衆生無量劫來,念念妄想,情根固蔽,日用未嘗返省。今欲以虛浮信心,斷多劫生死,所謂滴水焉能救積薪之火,豈有是理哉?若當人果爲生死心切,念念如救頭然。只恐一失人身,百劫難複。要將此一聲佛咬定,定要敵過妄想。一切處念念現前,不被妄想牽纏遮障。如此下苦功夫,久久純熟,自然相應。如此不求成片,而自成一片矣。此事如魚飲水,冷暖自知,告訴不得他人,全在自己著力。若但將念佛做皮面,驢年無受用時。

  憨山大師:《憨山老人夢遊集》

  [參考譯文]

  修行的第一要務是:求解脫生死的心要真切。若生死心不真切,如何能說什麼用功得力、念佛成片呢?況且衆生自無量劫以來,念念妄想、紛紛擾擾,情根愛鎖、堅固且隱蔽。日常生活中未嘗返觀內照。如今想以虛假浮泛的信心,截斷多劫以來的生死之流,比如一滴水怎能滅一堆柴薪所燃的火。哪裏會有這個理呢?倘若這人果然了生死的心急切。念念念佛,如救燃燒著的頭,只惟恐一失人身,百劫難以再得人身。要將這一聲阿彌陀佛緊緊咬定,一定要敵過妄想。無論何時何地,佛號念念現前,不被妄想所牽纏而遮障自心。這樣痛下苦功夫,久久佛號純熟,自然會感應道交。這樣不求成片,自會念佛成片。此事如魚飲水,冷暖消息只有自己知道,告訴不得他人。完全取決于了生死心真切之基礎上的踏實用功而定。倘若只是悠悠泛泛,將念佛做表皮文章,那到驢年馬月也得不到受用。

  

  

  語默動靜,皆可念佛

  念佛一法,乃背塵合覺,返本歸元之第一妙法,于在家人分上,更爲親切。以在家人身在世網,事務多端。攝心參禅,及靜室誦經等,或勢不能爲,或力不暇及。唯念佛一法,最爲方便。早晚于佛前隨分隨力,禮拜持念,回向發願。除此之外,行住坐臥,語默動靜,穿衣吃飯,一切時,一切處,皆好念。但于潔淨處,恭敬時,或出聲,或默念皆可。若至不潔淨處(如登廁等),或不恭敬時(如睡眠洗浴等),但宜默念,不宜出聲。非此時處不可念也。睡出聲念,不但不恭敬,又且傷氣,久則成病,默念功德,與常時一樣。

  《印光大師文鈔…

《淨修警策(淨土資糧——信願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