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參考譯文]
念佛法門,乃是舍背塵勞,契合覺性,歸返心源的第一妙法。對在家人來說,更爲親切。因爲在家人身在世網,事務繁多。攝心參禅,以及靜室誦經等修行方法,或條件不具備,或無暇顧及。唯有念佛法門,最爲方便。早晚二時在佛前隨分隨力地禮拜、念佛、回向、發願。除定課外,行住坐臥,語默動靜,穿衣吃飯,一切時,一切處,都可以念佛。只要在清潔幹淨處,恭敬時,或出聲念,或默念,都是可以的。倘若在不潔淨處(如登廁等)。或不恭敬時(如睡眠、洗浴等),只應默念,不宜出聲念,不是說此時此處不能念佛。睡覺時出聲念,不但不恭敬,而且傷氣,念久了會致病。(若時處不宜)默念功德與平常念佛的功德,沒有兩樣。
金剛法念佛
若心氣不適,或人地有礙。但動口唇,用金剛持法,不拘多少,總要字字從心裏過,心憶而後動于舌,舌動而後返于心。舌既有聲,耳還自聽,是爲心念心聽也。心念心聽,則目不妄視,鼻不妄嗅,身不妄動,一個主人翁被阿彌陀佛四字請出來也。
妙空大師:《持名四十八法》
[參考譯文]
倘若心氣不順適,或者所處的人群和地方不適宜出聲念佛。便只有微動口唇,用金剛持法念佛。不拘念多少聲佛號,總要字字從心裏經過(念、聽清楚)。心念憶佛,然後舌頭微動。舌頭微動,然後返念于心。舌既有音聲,耳還自聽,這就是心念心聽。如能心念心聽,則目不妄視,鼻不妄嗅,身不妄動。這樣,一個主人翁(即心自性)就被阿彌陀佛四字請出來了。
十念記數念佛法
當攝耳谛聽,無論出聲默念,皆須念從心起,聲從口出,音從耳入,(默念雖不動口,然意地之中,亦仍有口念之相,)心口念得清清楚楚,耳根聽得清清楚楚。如是攝心,妄念自息矣。
如或猶湧妄波,即用十念記數,當念佛時,從一句至十句,須念得分明,仍須記得分明,至十句已,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。不可二十叁十。隨念隨記,不可掐珠,唯憑心記。縱日念數萬,皆如是記,不但去妄,最能養神。隨快隨慢,了無滯礙。
《印光大師文鈔》
[參考譯文]
應當攝耳仔細傾聽佛號。無論出聲念、默念,皆須念從心起,聲從口出,音從耳入,(默念雖然不動口唇,然而意地之中,亦仍有口念之相。) 心、口念得清清楚楚,耳根聽得清清楚楚。這樣攝心念佛,妄念自然息滅。
如果或是還有妄波湧動,即用十念記數法對治,當念佛時,從一句至十句,須念得分明,同時須記得分明。念至十句,又須從一句到十句念。不可念到二十叁十。隨念隨記,不可掐珠,唯憑心記。縱然一日念數萬聲佛號,全都如此記數。這樣念佛,不但去除妄念,也最能養神,隨快隨慢地念,沒有一點滯礙。
口耳相傳,自他不隔
持名念佛,要信真願切行純。先須放下胡思亂想一切雜念,單提正念,將四字名號系念在心。不必長用高聲,恐傷元氣,以致喉痛。若有昏睡時,須用高聲以破昏。亦不必長用低聲,恐易散入昏,反起思慮。當思慮起時,自覺心不歸一,須收來正念,默默持去。從口中念出,耳裏收來,名爲口耳相傳,自他不隔,最易入手,又易純熟,久久自成念佛叁昧也。
谛閑:《谛閑大師遺集》
[說明]
谛閑(1858—1933):法名古虛,號卓叁,浙江黃岩人。行解相應,繼臺教法緒,爲天臺四十叁世。有《谛閑大師遺集》傳世。
[參考譯文]
持名念佛,要信得真,發願切,修行純一。首先得放下胡思亂想一切雜念,單提正念,將阿彌陀佛四字名號系念在心。不必長時用高聲念,恐傷元氣,以致喉痛。但假若有昏睡時,須用高聲念佛以破昏沈。又不必長時用低聲念佛,以防心念散亂或入昏沈,反而生起雜念妄想。當雜念妄想生起時,自我覺察心念不純一,這時,必須將念頭收攝到念佛上,默默持念佛號。從口中念出,耳裏收來,這就叫做口耳相傳,自他不隔,最容易下手;又容易純熟,久久自會成就念佛叁昧。
念佛如鐵帚
此念佛之念,應如鐵帚一樣,掃去一切雜念。雜念雖多,不出念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、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等。先以鐵帚掃粗念,後掃細念。雖一時掃不盡,也須減少,務必掃清,方見太平。要自己檢察明白,念佛能不能掃去自己的恩愛牽纏。若掃不了,須生大慚愧。所謂信要真信,願要切願,行要實行,方得真實受用。
慈舟:《慈舟大師法彙》
[參考譯文]
這個念佛的“念”,應當像鐵掃帚一樣掃去一切雜念。雜念雖多,不出財色名食睡五欲、與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等。先應以鐵掃帚掃粗念,然後再掃細念。雖然一時掃不完,也須逐漸減少。務必全部掃清,方見太平。
修持的時候,要自己仔細檢察,念佛能不能掃去自己恩愛的牽纏與名利汙染?若是掃不了,須生大慚愧,更加發憤精進。更深信,更切願,更力行,這樣才能得到真實受用。
佛號能治一切煩惱心病
一句佛名,具有不可思議神力。能治一切煩惱心病。每當逆境之來,心生煩惱,遂即經行念佛,四步一聲佛號,循環往複,念之數匝,漸覺心地清涼,熱惱自息。有時事多心憂,更深不能成寐,亦專稱佛號,曆時少頃,即心身安定,便能睡著,無諸夢想。當寫經時,一筆一句佛號,精神不散,妄念不起,寫久亦不覺辛苦。果能信此念佛一法,專心稱念,無有間斷,念到心空境寂,煩惱自然無自而生。
圓瑛:《圓瑛法彙》
[參考譯文]
一句佛名,有著不可思議的神力;能治一切煩惱心病。每當逆境來臨,心生煩惱的時候,當即繞著圈子,經行念佛,四步一聲佛號,循環往複,念了數周之後,就會覺得心地清涼,熱惱自然消除。有時事多,心裏煩擾,夜半更深不能入睡,也可專稱佛號。經過片刻之後,就會心身安定,容易睡著,沒有顛倒夢想。當寫經時,一筆一句佛號,能使精神不散,妄念不起。時間寫得久了,也不會覺得辛苦。如果能相信這一念佛法門,專心稱念,不間斷,念到心空境寂,煩惱自然無從生起。
用佛號收攝妄念
予見新學後生,才把一句佛,頓在心頭,閑思妄想,越覺騰沸,便謂念佛工夫不能攝心。不知汝無量劫來,生死根由,如何能得即斷。且萬念紛飛之際,正是做工夫時節,旋收旋散,旋散旋收。久後工夫純熟,自然妄念不起。且汝之能覺妄念重者,虧這句佛耳。如不念佛之時,瀾翻潮湧,刹那不停者,自己豈能覺乎?
蓮池大師:《蓮宗諸祖法語集要》
[參考譯文]
我見新學道的青年,才把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,頓在心頭,亂思妄想更覺騰躍沸揚,由此便說念佛工夫不能攝心。不知道你無量劫以來的生死根本,如何能馬上就可斬斷。並且萬念紛飛的時候,正是做工夫的時節。覺察到雜念時,當即提持佛號收攝心念;此後會再散亂,一旦覺察散亂時,又應立即提持佛號以收攝心念。久久工夫便會純熟,自然妄念不起。並且你之所以能覺察出妄念紛飛,還幸虧有這句佛號。如果不念佛的時候,妄念波翻潮湧,刹那不停,你自己又怎能覺察得到呢?
念佛喚醒濃睡人
念佛有默持,有高聲持,有金剛持,然高聲覺太費力,默念又易昏沈。只是綿綿密密,聲在唇齒之間,乃謂金剛持。又不可執定,或覺費力,則不妨默持,或覺昏沈,則不妨高聲。如今念佛者,只是手打魚子,隨口叫喊,所以不得利益。必須句句出口入耳,聲聲喚醒自心,譬如一人濃睡,一人喚雲某人,則彼即醒矣。所以念佛最能攝心。
蓮池大師:《蓮宗諸祖法語集要》
[參考譯文]
念佛有默念,有高聲念,有金剛念,然而高聲念太費力,默念又容易昏沈。只是綿綿密密,聲音在唇齒之間,這叫金剛念。又不可以執泥固板一種念法。或是覺得費力,則不妨默念;或者覺得昏沈,則不妨高聲念。如今念佛的人,只是手敲木魚,隨口叫喊佛名,所以得不到念佛的利益。必須句句佛號出口入耳,聲聲喚醒自心。譬如一人濃睡,一人呼喚那人之名,則那人即會醒來。所以念佛最能攝心。
輕忽養識,念佛最忌
念佛最忌,精神渙散。字句模糊,先快後慢。
既無音節,又不聯貫。心不應口,聲不攝念。
輕忽養識,古德所歎。如此念法,永難成片。
夏蓮居老居士:《淨語》
[參考譯文]
念佛最忌諱的是精神渙散,字句模糊.先快後慢.既沒有音節,聲音又不聯貫。心口不相應,聲音攝不住念頭,隨口滑去,輕忽念佛反而培養第六意識之妄念攀緣心,這種情形被古德所慨歎。這樣的念法,功夫永遠難以成片。
心聲相依,妄念自清
聲和韻穩,字正音圓。懇切綿密,沈著安閑。
聲合乎心,心應乎聲。心聲相依,妄念自清。
夏蓮居老居士:《淨語》
[參考譯文]
念佛的聲音必須和緩,音韻要沈穩,字字確當,音調圓潤。念佛時要懇切至誠,綿綿密密,沈著、安雅、閑靜。音聲從心中流出,心要呼應佛聲。心與聲相依,妄念自會清除。
3、念佛的助行
雜毒之善,難生淨土
欲明一切衆生身口意業所修解行,必須真實心中作。不得外現賢善精進之相,內懷虛假,貪嗔邪僞,奸詐百端,惡性難侵,事同蛇蠍,雖起叁業,名爲雜毒之善,亦名虛假之行;不名真實業也。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,縱使苦勵身心,日夜十二時,急走急作,如炙頭燃者,衆名雜毒之善。欲回此雜毒之行,求生彼佛淨土者,此心不可也。 .
善導大師:《觀經四帖疏》
[參考譯文]
要知道一切衆生身口意叁業所修的悟解與行持,必須從真實的心中著手。不得外面表現出賢善精進的樣子,內心卻懷虛假、貪婪、嗔恚、邪惡和僞詐,奸詐多端,惡性難改,做的事如同蛇蠍那樣的陰險。雖然修行身口意叁業,卻…
《淨修警策(淨土資糧——信願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