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修警策(净土资粮——信愿行)▪P1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教、别教、圆教、顿教、渐教、密教、不定教。

   [参考译文]

  谈玄说妙与了生死不相干,“老实念”才是三字真传。

  只这老实念佛就是长夜的明灯,苦海中的慈航,斩魔的利剑。

  要拔除多生累劫的生死根本,宁可拼其一生作个呆汉。

  一句阿弥陀佛含摄五宗八教,切莫在念佛外更觅什么方便法门。

  

  

  2、持名念佛的诀窍与方法

  [编者按]

  念佛之关键诀窍在“诚、敬”二字,做到“至诚、恭敬”,则摄真信切愿于一句佛号之中,可谓在一念之间圆满三资粮。印光大师曾经开示说“曰诚,曰恭敬。此二事,虽尽未来际诸佛出世,皆不能易(其为入道要诀)也。”本节摘录了很多念佛方法,但是大家应该注意 “诚、敬”二字这个最大的诀窍,在此前提下灵活运用这些方法,才不致于流入泛泛念佛之列。同时在这些方法中,应该特别注意领会“都摄六根”这一所有念佛方法之核心要点。

  

  息妄念佛,随念寂静

  当妄心杂乱之顷,能举起一念,如对慈尊,按定六字洪名,一一出口入耳,则此杂乱,自然随念寂静。自是一念而至十念,乃至念念不移,即教中所谓净念相继者也。念佛之人,须要信心恳切,正因凛然,重念死生轮转之可悲,深厌尘劳纷扰为可痛,举起一声佛名,直下更无异见。直至一心不乱,能所两亡。到家之说,不容再举,捷径之词,何劳挂齿。可谓证修行之神术,超方便之正途。

  中峰国师:《三时系念佛事》

  [说明]

  明本:元代高僧,字幻往,号中峰。参禅契悟,隐于湖海。晚居天目。仁宗召聘不出,赐衣号,元统中,赐号普应国师,有中峰广录。

  [参考译文]

  正当妄心杂乱之际,能够举起一念,如同面对佛世尊,按定“南无阿弥陀佛”六字洪名,一一声音出口入耳,则这杂乱妄想,自然随着念佛而寂静。就这样一念而至十念,乃至念念念佛,坚固不移,这就是经教中所说的“净念相继”。

  念佛的人,必须要信心恳切,大愿坚固,应当痛念死生轮转之极度可悲,深厌尘劳纷扰为极其可痛。举起一声佛名,直下念去,更无丝毫虚妄见解挂怀。直到一心不乱,能念之心和所念之佛浑然两亡。这时,(禅门)到家之说,不待枚举而自然明了,捷径的比喻又何劳挂在嘴上?!这就叫作证得修行的神妙,超方便的正途。

  

  佛号从肝髓中流出

  真切念佛复有数种:一勇猛念,太文弱来不得;如孝子报父母深仇,纵高崖深涧,麟途虎窟必往不怯故。一悲伤念,太洒落来不得;每一想佛,身毛皆竖,五内若裂,如忆少背之慈母,及多慧之亡儿故。一感愤念,太和平来不得;如落第孤寒,负才寂寞,每一念及,殆不欲生故。一恋慕念,太淡泊来不得;如己所深爱物,魂梦缱绻,惟恐或失故。一乐事现前踊跃欢喜念,如寒得衣,饥得食故。一恶缘照面悔恨激切念,如死里逃生故。总之,心口相一,字字从肝髓中流出,方是念佛真境。

  周克复居士:《净土晨钟》

  [参考译文]

  真切念佛有几种类型:一勇猛念,太文弱济不得事;犹如孝子报父母深仇,纵然高崖深涧,磷途虎穴,必定勇往直前。一悲伤念,太洒落济不得事;每想念佛时,全身毫毛都竖起来,五脏好象裂开一样,如同忆念年少时就舍离的慈母,又如同忆念多慧的亡儿。一感愤念,太和平济不得事;如同落第孤寒,负才寂寞,每一念及,几乎不想活下去。一恋慕念,太淡泊济不得事;如同自己所深爱的珍物,梦中都在萦怀牵挂,惟恐珍物遗失。一乐事现前踊跃欢喜念,如同寒天得到棉衣,饥饿时得到食物。一恶缘照面悔恨激切念,如同死里逃生。总之,心口如一,字字从肝髓中流出,这才是念佛真正的心态。

  

  诚则潜通佛智

  世出世间诸法,无不以诚为本。则修行人,更当致诚。诚则业障消除,善根增长。凡诵经时,必须息虑忘缘,一心净念,如对圣容,亲聆圆音,不敢稍懈怠疏忽之容。久而久之,自可潜通佛智,暗合道妙。喻如阳春一到,坚冰自消。诚到极处,豁然贯通。此是看经念佛最妙之法。汝能终身依此而行,其利益有不可明言焉者。

  印光大师:《印光大师全集》

  [参考译文]

  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,无不以诚为根本。那么,修净业的人,更应当致诚。诚能使业障消除,善根增长。凡是诵经时,必须息除思虑,忘掉万缘;一心净念,如同面觐佛容,亲聆佛的圆妙法音。不敢稍稍萌起懈怠疏忽的心理。这样久而久之,自然可以潜通佛的智能,暗合道的奥妙。犹如阳春一到,坚冰自然融化。心诚到极点,便会豁然贯通。这就是看经念佛的最妙的方法。你如能终生依照这个方法去修行,将会获得不可言说的利益。

  

  净土持名三大要

  净土持名之法,有三大要:一者六字洪名念念之间欣厌具足,如出狱囚,奔托王家,步步之间欣厌具足。是故万缘之唾不食,众苦之悲莫回。高置身于莲花,便订盟于芬利。蛆蝇粪壤,可煞惊惭。

  二者参禅不可无净土,为防退堕,宁不寒心。净土不可入禅机,意见稍乖,二门俱破。若夫余宗,在昔之时,不必改弦,但加善巧回向。在今之世,只可助行,必须净业专修,冷暖自知,何容强诤?

  三者一句弥陀,非大彻不能全提,而最愚亦无少欠。倘有些子分别,便成大法魔殃,只贵一心受持,宁羡依稀解悟。

  成时法师:《净土十要·流通序》

  [说明]

  成时(?一1678):明代僧,徽州歙县人。俗姓吴,号坚密。二十八岁出家,依止蕅益大师,弘扬法华,勤修净业,刊刻《净土十要》,并自作序,广为流通。

  

   [参考译文]

  净土持名的法门,有三大要点。

  第一,念“南无阿弥陀佛”的六字洪名时,念念之间,都应具备对净土的欣慕和对娑婆世界的厌离。如同出狱的囚犯,趋奔投靠帝王之家。每一步都充满着欣慕和厌离的情感。所以,不理睬种种逆境的阻碍,不在众苦悲恼前退转。这样,便可安稳地置身在莲花中,盟誓在白莲花里。使那些还在粪坑秽壤中挣扎的蛆虫苍蝇,感到极度的惊奇与惭愧。

  第二,为了防止退转和堕落,参禅的人应当兼修净土。如果参禅没能彻悟彻证,便仍然轮转生死,这岂不令人心寒。修净土的人不可以杂夹禅机,因为禅净稍有不会通处,二种法门均遭败坏,不可不慎。如果修持其它法门的,在以前的时代,倒是不必改弦易辙,只要在正修的基础上,加以善巧的回向就可以。而在现今的时代,其它的法门只可作为助行,必须专修净业。其专杂力用之悬殊,大家内心明白,还用得着争辩吗?

  第三,一句阿弥陀佛,不是大彻大悟者难以全体承当;而最愚痴者因能至诚称念,其功德也不会有些微的欠缺。倘若还有这样的那样的分别心,便会成为净土大法的魔障与祸殃。只贵一心信受奉持,不必慕求那种似是而非的解悟。

  

  内照佛号,随时往生

  令胸中都无牵挂,一心正念。心目内照四字佛名,历历明明,无间无断,此为要紧话,朋友平生相交,正在此处。从其今日去亦可,明日去亦可,设或不去,活到一百二十岁亦可。他皆小事,不暇及也,切勿贪生怕死而误大事。

  莲池大师:《莲池遗稿》

  [参考译文]

  令胸中不牵挂一切世事,一心正念在佛。心目中内照“阿弥陀佛”四字佛名,历历明明,不令间断。这样,今日往生西方亦可,明日往生西方亦可,假设暂时不往生,活到一百二十岁亦可。这才是要紧的话啊。朋友平生相交,正体现在这里。其它的都是小事,无暇顾及,千万不可贪生怕死而耽误大事。

  

  咬定佛号,敌过妄想

  修行第一要为生死心切。生死心不切,如何敢云念佛成片。且众生无量劫来,念念妄想,情根固蔽,日用未尝返省。今欲以虚浮信心,断多劫生死,所谓滴水焉能救积薪之火,岂有是理哉?若当人果为生死心切,念念如救头然。只恐一失人身,百劫难复。要将此一声佛咬定,定要敌过妄想。一切处念念现前,不被妄想牵缠遮障。如此下苦功夫,久久纯熟,自然相应。如此不求成片,而自成一片矣。此事如鱼饮水,冷暖自知,告诉不得他人,全在自己着力。若但将念佛做皮面,驴年无受用时。

  憨山大师:《憨山老人梦游集》

  [参考译文]

  修行的第一要务是:求解脱生死的心要真切。若生死心不真切,如何能说什么用功得力、念佛成片呢?况且众生自无量劫以来,念念妄想、纷纷扰扰,情根爱锁、坚固且隐蔽。日常生活中未尝返观内照。如今想以虚假浮泛的信心,截断多劫以来的生死之流,比如一滴水怎能灭一堆柴薪所燃的火。哪里会有这个理呢?倘若这人果然了生死的心急切。念念念佛,如救燃烧着的头,只惟恐一失人身,百劫难以再得人身。要将这一声阿弥陀佛紧紧咬定,一定要敌过妄想。无论何时何地,佛号念念现前,不被妄想所牵缠而遮障自心。这样痛下苦功夫,久久佛号纯熟,自然会感应道交。这样不求成片,自会念佛成片。此事如鱼饮水,冷暖消息只有自己知道,告诉不得他人。完全取决于了生死心真切之基础上的踏实用功而定。倘若只是悠悠泛泛,将念佛做表皮文章,那到驴年马月也得不到受用。

  

  

  语默动静,皆可念佛

  念佛一法,乃背尘合觉,返本归元之第一妙法,于在家人分上,更为亲切。以在家人身在世网,事务多端。摄心参禅,及静室诵经等,或势不能为,或力不暇及。唯念佛一法,最为方便。早晚于佛前随分随力,礼拜持念,回向发愿。除此之外,行住坐卧,语默动静,穿衣吃饭,一切时,一切处,皆好念。但于洁净处,恭敬时,或出声,或默念皆可。若至不洁净处(如登厕等),或不恭敬时(如睡眠洗浴等),但宜默念,不宜出声。非此时处不可念也。睡出声念,不但不恭敬,又且伤气,久则成病,默念功德,与常时一样。

  《印光大师文钞…

《净修警策(净土资粮——信愿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