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参考译文]
念佛法门,乃是舍背尘劳,契合觉性,归返心源的第一妙法。对在家人来说,更为亲切。因为在家人身在世网,事务繁多。摄心参禅,以及静室诵经等修行方法,或条件不具备,或无暇顾及。唯有念佛法门,最为方便。早晚二时在佛前随分随力地礼拜、念佛、回向、发愿。除定课外,行住坐卧,语默动静,穿衣吃饭,一切时,一切处,都可以念佛。只要在清洁干净处,恭敬时,或出声念,或默念,都是可以的。倘若在不洁净处(如登厕等)。或不恭敬时(如睡眠、洗浴等),只应默念,不宜出声念,不是说此时此处不能念佛。睡觉时出声念,不但不恭敬,而且伤气,念久了会致病。(若时处不宜)默念功德与平常念佛的功德,没有两样。
金刚法念佛
若心气不适,或人地有碍。但动口唇,用金刚持法,不拘多少,总要字字从心里过,心忆而后动于舌,舌动而后返于心。舌既有声,耳还自听,是为心念心听也。心念心听,则目不妄视,鼻不妄嗅,身不妄动,一个主人翁被阿弥陀佛四字请出来也。
妙空大师:《持名四十八法》
[参考译文]
倘若心气不顺适,或者所处的人群和地方不适宜出声念佛。便只有微动口唇,用金刚持法念佛。不拘念多少声佛号,总要字字从心里经过(念、听清楚)。心念忆佛,然后舌头微动。舌头微动,然后返念于心。舌既有音声,耳还自听,这就是心念心听。如能心念心听,则目不妄视,鼻不妄嗅,身不妄动。这样,一个主人翁(即心自性)就被阿弥陀佛四字请出来了。
十念记数念佛法
当摄耳谛听,无论出声默念,皆须念从心起,声从口出,音从耳入,(默念虽不动口,然意地之中,亦仍有口念之相,)心口念得清清楚楚,耳根听得清清楚楚。如是摄心,妄念自息矣。
如或犹涌妄波,即用十念记数,当念佛时,从一句至十句,须念得分明,仍须记得分明,至十句已,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。不可二十三十。随念随记,不可掐珠,唯凭心记。纵日念数万,皆如是记,不但去妄,最能养神。随快随慢,了无滞碍。
《印光大师文钞》
[参考译文]
应当摄耳仔细倾听佛号。无论出声念、默念,皆须念从心起,声从口出,音从耳入,(默念虽然不动口唇,然而意地之中,亦仍有口念之相。) 心、口念得清清楚楚,耳根听得清清楚楚。这样摄心念佛,妄念自然息灭。
如果或是还有妄波涌动,即用十念记数法对治,当念佛时,从一句至十句,须念得分明,同时须记得分明。念至十句,又须从一句到十句念。不可念到二十三十。随念随记,不可掐珠,唯凭心记。纵然一日念数万声佛号,全都如此记数。这样念佛,不但去除妄念,也最能养神,随快随慢地念,没有一点滞碍。
口耳相传,自他不隔
持名念佛,要信真愿切行纯。先须放下胡思乱想一切杂念,单提正念,将四字名号系念在心。不必长用高声,恐伤元气,以致喉痛。若有昏睡时,须用高声以破昏。亦不必长用低声,恐易散入昏,反起思虑。当思虑起时,自觉心不归一,须收来正念,默默持去。从口中念出,耳里收来,名为口耳相传,自他不隔,最易入手,又易纯熟,久久自成念佛三昧也。
谛闲:《谛闲大师遗集》
[说明]
谛闲(1858—1933):法名古虚,号卓三,浙江黄岩人。行解相应,继台教法绪,为天台四十三世。有《谛闲大师遗集》传世。
[参考译文]
持名念佛,要信得真,发愿切,修行纯一。首先得放下胡思乱想一切杂念,单提正念,将阿弥陀佛四字名号系念在心。不必长时用高声念,恐伤元气,以致喉痛。但假若有昏睡时,须用高声念佛以破昏沉。又不必长时用低声念佛,以防心念散乱或入昏沉,反而生起杂念妄想。当杂念妄想生起时,自我觉察心念不纯一,这时,必须将念头收摄到念佛上,默默持念佛号。从口中念出,耳里收来,这就叫做口耳相传,自他不隔,最容易下手;又容易纯熟,久久自会成就念佛三昧。
念佛如铁帚
此念佛之念,应如铁帚一样,扫去一切杂念。杂念虽多,不出念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、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等。先以铁帚扫粗念,后扫细念。虽一时扫不尽,也须减少,务必扫清,方见太平。要自己检察明白,念佛能不能扫去自己的恩爱牵缠。若扫不了,须生大惭愧。所谓信要真信,愿要切愿,行要实行,方得真实受用。
慈舟:《慈舟大师法汇》
[参考译文]
这个念佛的“念”,应当像铁扫帚一样扫去一切杂念。杂念虽多,不出财色名食睡五欲、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等。先应以铁扫帚扫粗念,然后再扫细念。虽然一时扫不完,也须逐渐减少。务必全部扫清,方见太平。
修持的时候,要自己仔细检察,念佛能不能扫去自己恩爱的牵缠与名利污染?若是扫不了,须生大惭愧,更加发愤精进。更深信,更切愿,更力行,这样才能得到真实受用。
佛号能治一切烦恼心病
一句佛名,具有不可思议神力。能治一切烦恼心病。每当逆境之来,心生烦恼,遂即经行念佛,四步一声佛号,循环往复,念之数匝,渐觉心地清凉,热恼自息。有时事多心忧,更深不能成寐,亦专称佛号,历时少顷,即心身安定,便能睡着,无诸梦想。当写经时,一笔一句佛号,精神不散,妄念不起,写久亦不觉辛苦。果能信此念佛一法,专心称念,无有间断,念到心空境寂,烦恼自然无自而生。
圆瑛:《圆瑛法汇》
[参考译文]
一句佛名,有着不可思议的神力;能治一切烦恼心病。每当逆境来临,心生烦恼的时候,当即绕着圈子,经行念佛,四步一声佛号,循环往复,念了数周之后,就会觉得心地清凉,热恼自然消除。有时事多,心里烦扰,夜半更深不能入睡,也可专称佛号。经过片刻之后,就会心身安定,容易睡着,没有颠倒梦想。当写经时,一笔一句佛号,能使精神不散,妄念不起。时间写得久了,也不会觉得辛苦。如果能相信这一念佛法门,专心称念,不间断,念到心空境寂,烦恼自然无从生起。
用佛号收摄妄念
予见新学后生,才把一句佛,顿在心头,闲思妄想,越觉腾沸,便谓念佛工夫不能摄心。不知汝无量劫来,生死根由,如何能得即断。且万念纷飞之际,正是做工夫时节,旋收旋散,旋散旋收。久后工夫纯熟,自然妄念不起。且汝之能觉妄念重者,亏这句佛耳。如不念佛之时,澜翻潮涌,刹那不停者,自己岂能觉乎?
莲池大师:《莲宗诸祖法语集要》
[参考译文]
我见新学道的青年,才把一句阿弥陀佛的名号,顿在心头,乱思妄想更觉腾跃沸扬,由此便说念佛工夫不能摄心。不知道你无量劫以来的生死根本,如何能马上就可斩断。并且万念纷飞的时候,正是做工夫的时节。觉察到杂念时,当即提持佛号收摄心念;此后会再散乱,一旦觉察散乱时,又应立即提持佛号以收摄心念。久久工夫便会纯熟,自然妄念不起。并且你之所以能觉察出妄念纷飞,还幸亏有这句佛号。如果不念佛的时候,妄念波翻潮涌,刹那不停,你自己又怎能觉察得到呢?
念佛唤醒浓睡人
念佛有默持,有高声持,有金刚持,然高声觉太费力,默念又易昏沉。只是绵绵密密,声在唇齿之间,乃谓金刚持。又不可执定,或觉费力,则不妨默持,或觉昏沉,则不妨高声。如今念佛者,只是手打鱼子,随口叫喊,所以不得利益。必须句句出口入耳,声声唤醒自心,譬如一人浓睡,一人唤云某人,则彼即醒矣。所以念佛最能摄心。
莲池大师:《莲宗诸祖法语集要》
[参考译文]
念佛有默念,有高声念,有金刚念,然而高声念太费力,默念又容易昏沉。只是绵绵密密,声音在唇齿之间,这叫金刚念。又不可以执泥固板一种念法。或是觉得费力,则不妨默念;或者觉得昏沉,则不妨高声念。如今念佛的人,只是手敲木鱼,随口叫喊佛名,所以得不到念佛的利益。必须句句佛号出口入耳,声声唤醒自心。譬如一人浓睡,一人呼唤那人之名,则那人即会醒来。所以念佛最能摄心。
轻忽养识,念佛最忌
念佛最忌,精神涣散。字句模糊,先快后慢。
既无音节,又不联贯。心不应口,声不摄念。
轻忽养识,古德所叹。如此念法,永难成片。
夏莲居老居士:《净语》
[参考译文]
念佛最忌讳的是精神涣散,字句模糊.先快后慢.既没有音节,声音又不联贯。心口不相应,声音摄不住念头,随口滑去,轻忽念佛反而培养第六意识之妄念攀缘心,这种情形被古德所慨叹。这样的念法,功夫永远难以成片。
心声相依,妄念自清
声和韵稳,字正音圆。恳切绵密,沉着安闲。
声合乎心,心应乎声。心声相依,妄念自清。
夏莲居老居士:《净语》
[参考译文]
念佛的声音必须和缓,音韵要沉稳,字字确当,音调圆润。念佛时要恳切至诚,绵绵密密,沉着、安雅、闲静。音声从心中流出,心要呼应佛声。心与声相依,妄念自会清除。
3、念佛的助行
杂毒之善,难生净土
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,必须真实心中作。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,内怀虚假,贪嗔邪伪,奸诈百端,恶性难侵,事同蛇蝎,虽起三业,名为杂毒之善,亦名虚假之行;不名真实业也。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,纵使苦励身心,日夜十二时,急走急作,如炙头燃者,众名杂毒之善。欲回此杂毒之行,求生彼佛净土者,此心不可也。 .
善导大师:《观经四帖疏》
[参考译文]
要知道一切众生身口意三业所修的悟解与行持,必须从真实的心中着手。不得外面表现出贤善精进的样子,内心却怀虚假、贪婪、嗔恚、邪恶和伪诈,奸诈多端,恶性难改,做的事如同蛇蝎那样的阴险。虽然修行身口意三业,却…
《净修警策(净土资粮——信愿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