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叁0集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的、謗法的,我也愛他,這個愛心決定沒有等差,平等的愛。自己用智慧去幫助他,讓他覺悟,他覺悟回頭了,他就走菩薩道、走成佛之道;迷的時候,他走六道叁途。迷悟不一樣,我們幫助他,還得要靠他的悟性,他的業障薄一點,容易覺悟;他的業障很濃厚,不容易覺悟。不容易覺悟也不能舍棄,生生世世都照顧他,等他覺悟了,他才知道感恩,不覺悟不知道。現在的人不覺悟是理所當然,爲什麼?整個社會沒有覺悟的緣,性德看不到,中國古人講的五常沒有了。五常是仁義禮智信。現在的社會,整個世界你細心觀察,不仁。不仁,沒有愛心,都是自私自利,起心動念都是損人利己。一般人向往是什麼?名利財富,物質享受,他的目標都在此地。只顧自己,不顧別人,甚至於父母兄弟都不顧,這自私到極處。爲什麼?沒有人教。「性相近,習相遠」,不教的話,這個相遠就愈來愈遠了。「教之道,貴以專」,這個教學的理念沒有了,現在都雜了、亂了,學的東西很多,重視常識,不重視定慧。殊不知,定慧管用,能解決問題,常識不行。

  所以無相智慧是什麼?是萬法一如,「染淨平等」,萬法一體,「故身心清淨。一切皆如,故離分別」。這個日子多好、多幸福、多美滿!覺悟的人應該追求這個生活,萬法一如,染淨平等,身心清淨,一切皆如,這四句。這個境界在哪裏?無處不在,無時不在。只要你放下分別執著,現前就是。「再者念佛,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,大勢至菩薩說的。「都攝六根」,所以你身心清淨,「淨念相繼,自然遠離分別」。念佛人首先把六根管住,攝是攝受,把它管好。眼不能往色上跑,耳不能向聲上跑,鼻不要向香上跑,舌不要向味上跑,身不向觸上跑,意不向法上跑,收回來,收心。佛法講收心,孟子也講收心,孟子說,「學問之道無他,求其放心而已」。我們這眼,你看,把心放在色上,耳把心放在聲上,都放出去了。孟子說,什麼是學問?學問就是把心收回來,收回來這就是學問。學問是什麼?學問就是智慧。收回來就是智慧,放出去,學得再多,知識,不是智慧。

  我們今天真正明白了,知識不能解決問題。聯合國的和平會議就是知識,開了四十年,世界沖突頻率年年上升,災害年年加重,這是什麼?知識,不是智慧。智慧能真正解決問題,而且智慧還很簡單。我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,我到哪裏都建議,到每個國家都建議他們領導人培養五、六十個好老師,在聯合國也建議他們。五、六十個好老師,夠了,我們自己建立一個衛星電視臺,讓這些老師二十四小時用衛星電視,把宗教教育,傳統的倫理教育、道德教育、因果教育,二十四小時不斷向世界播放。我相信一年,這世界就太平了,問題就解決了。

  聯合國的會議成本太高,一年開多少次,真叫勞民傷財,收不到效果。我們這個小攝影棚收到效果,我們用衛星電視、用網路,全世界收聽的人很多。我們沒有大道場,如果有個大道場,每一個星期到我們這個地方來參學的,我相信不亞於教宗。教宗每一個星期開放一次,接見世界各地來的,差不多有二萬人到叁萬人,在那個大廣場上。我們也親身去體會,參加過兩次。所以聯合國用這個方法就節省錢財太多了,不必去開會,開會沒用處。一個國家要想社會安定、要想國家富強,沒有別的,教學。只要把人教好,什麼問題都解決了。人是非常好教的,這是我們通過實驗得到的結論。不必多,五、六十個老師足夠了,講倫理、講道德、講因果。如果有宗教教育就更好、就更圓滿,把人全都教好了,這些人才真正團結起來,同甘苦共患難,無怨無悔,這個就是太平盛世。

  下面,念老提出個問題,「或疑淨宗以厭離娑婆,欣求極樂爲願,如是欣厭,豈非分別」。這個想法真有,而且不少,古時候有,現在更多。《妙宗鈔》裏頭有答案。《妙宗鈔》,《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》四明大師作的,確實有人問,《妙宗鈔》有答覆,「取舍若極」,取到極處,舍到極處,「與不取不舍,亦非異轍」,平等。「蓋舍之若極」,那是什麼?「萬緣放下,六根寂靜」。這是舍到極處,這什麼境界?如來果地上的境界,舍到極處就成佛了,妙覺如來。你看,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習氣沒斷,還沒舍盡。這一品無明習氣舍盡,實報土不見,常寂光現前。再下面說,「取之若極,則六字洪名,一念單提。如是念佛,何異於不取不舍」,一個人真正念佛,念佛的人只取六字名號,其他的我都不要了,我統統放下了,我只取這句名號。一念單提,就這一句。這樣念佛跟那個不取不舍又有什麼兩樣?「故雲:亦非異轍」,是一回事情,不是兩回事情。你沒有到極,是兩回事情;達到極處,一回事情,統統都消歸自性。消歸自性,這真正圓滿了。

  「又《彌陀要解》」,也有這個說法,《彌陀要解》蕅益大師解答的,「設不從事取舍,但尚不取不舍,即執理廢事」,理上沒錯,事上有問題。「既廢於事」,這理就不圓了,因爲理事不二,理事一如。理跟事不能分開的,你偏重在理不行,偏重在事也不行,都不圓滿。所以,「若達全事即理,則取亦即理,舍亦即理。一取一舍,無非法界」,蕅益大師這個講得好!不知道遍法界虛空界是一體,一體裏頭哪有取舍?取舍是什麼?取舍還是分別執著。如果分別執著離開了,取舍的念頭就沒有了。但是在事上,該取的他取,該舍的他舍;雖然有取舍,他沒有起心動念,他沒有分別執著,這就完全對了,問題還是放下。妄想、分別、執著沒有放下,沒有舍得幹淨,真正舍幹淨了,你得大自在。大自在就是隨緣,該取就取,該舍就舍,他一點障礙都沒有。若達全事即理,這就是講取也是理、舍也是理。一取一舍,無非法界,法界是一體。「如是妙谛,實非情見所能及」。凡夫就是情見,情見就是分別執著,所以有分別執著的人他很難理解。有分別執著就是用第六識、第七識,認爲是自己的心,這就叫情見。第六識分別、第七識執著,十法界統統以這個爲自心,統統是以這個阿賴耶相分這個身體是自己的身,殊不知這個身心全是假的。

  現在我們看了一些科學報告,科學家給我們證實,物質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物質現象從哪裏來的?從意念波動産生的幻相,它不是真的。佛在經上講「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」,這兩句話我們也是懷疑,但是是佛經上說的,不敢否定,有疑情。看到近代量子力學家的報告,我們這個疑問沒有了。近代量子力學家把物質的問題解決了,物質分析到最後沒有了。佛經上講的,物質最小的,佛經的名詞叫極微之微,也叫極微色。佛說這個小物質不能再分,再分就沒有了。這個小物質被科學家發現了,科學名詞稱它作微中子。微中子多大?科學家用電子做比例,電子,微中子是一個電子的一百億分之一;不是一百萬分,一百億分之一,這麼小。現代科學技術也能把它打破,這一打破,物質沒有了。我們就曉得,這個東西就是佛經上講的極微色,極微之微。打破之後,物質沒有了,看到什麼?看到是念頭波動的現象。德國普朗克博士,他的論文裏頭就說,根據他的研究,世界上根本沒有物質這個東西,物質是假的,物質的基礎是意念。於是就宣布,這幾百年科學最大的錯誤,就是科學把宇宙一切法分成兩個,一個物理,一個心理,這是錯誤的。由於這個錯誤的概念,讓我們現在造成許許多多困難。他提出以心控物,就是心理可以控製物質,因爲物質是念頭生的、是念頭變現出來的,所以念頭可以控製物質。這個理論非常高明,這個理論也非常了不起。科學家要全都接受了,今天地球上災難,地球是物質現象,可不可能化解?可以,念頭可以化解。

  災難怎麼形成的?是不善念頭形成的。我們用佛法,佛經常講的貪瞋癡慢疑。水災,貪婪感應的。不貪?不貪,水災就沒有了,水災能化解。火山爆發,是瞋恚所感的。那不瞋恚,不發脾氣,學著柔和、不發脾氣了,地球上火山不會爆發,地球溫度不會上升,一定保持正常,讓我們生活都舒適。全是貪瞋癡慢疑搞出來的。瞋恚是火災,愚癡是風災,傲慢是地震,懷疑,山崩地陷。現在這些災難常常聽說、常常看到有報導,大面積的土地忽然陷下去了,這是什麼?這是懷疑。這就是念頭能改變地球的環境,不貪,水災就沒有了;不瞋,火災就沒有了;不癡,風災就沒有了;不傲慢,地震就沒有了;不懷疑,山崩地陷這個災難沒有了。科學家提出來的。

  千百年前馬雅族的預言,說今年會有災難。這一樁事情,全世界人都知道。科學家教給我們化解的方法,地球上的居民只要能夠棄惡向善、改邪歸正、端正心念,這個災難就會化解,不但化解,還會把地球帶上更好的走向。念頭的能量不可思議!對身體,如果貪瞋癡慢疑都斷了,你的身心一定健康,你什麼毛病都不會有。我們得相信,我們要認真努力。所以佛法確確實實能夠幫助我們解決這些災難問題,幫助我們帶來幸福美滿,它不是假的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叁0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