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落实在《弟子规》;第二条,慈心不杀,落实在《太上感应篇》;第三是经文里头的一句话,最后修十善业。所以如果我们有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的基础,《十善业道》很容易,一点都不难。有前面这三条、这个基础,《沙弥律仪》不难,没有做不到的。
我们今天问题在哪里?问题在根坏掉了,没有根了。一般人所谓的是人心坏了,这个人心包括我们在里头。第一条,这就是人心,你能孝顺父母,你能够尊重师长,你能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,人心好,这是成圣成贤的根,学佛是成佛成菩萨的根。这个根出了问题,就没有办法了,一生的努力,成为现在人讲的佛学家、佛门的学者,你也能说得天花乱坠,你也能著作等身,在社会上可以拿到博士学位,拿到名教授、佛学家头衔,可是与你了生死出三界没有关系,还是继续搞六道轮回,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。甚至我们一生的成就比不上锅漏匠。锅漏匠,你想想看,他念佛往生,他度了多少众生?我们也是被他度的。他做出这个典型、做出榜样,让我们自叹不如。鼓励我们勇猛精进,真正做到,他就做到六个字,老实、听话、真干,就做到这六个字。他的成就,那是他师父对他赞叹的,赞叹到极处,谛闲大师的话不是假话,句句是真言。所以我们一定要干真的,不干假的,才能自度,才能度他,才能将正法久住这桩事情做出真实的贡献。
我们心量要大,看到别人好处,不嫉妒,欢喜、恭敬、礼拜。如果要一嫉妒,佛教就毁掉了。为什么?人都不如我,我是世界第一,这不就完了!希望什么?人人都比我强,人人都比我高,他们造福,我享福,我沾他的光,我怎么不感恩?这个心要有。没有这个心,样样是我第一,别人不如我,这个心,我想就是阿鼻地狱的心。你成就再大,你的心是想把世界毁掉,世界上不可能有一个人超过你,这个心不善。善心,希望人人都超过我,我是最起码这个标准。我这一生有一点成就,就是这个观念很强烈,希望人人都超过我,人人都比我好,我一生都在学习。
章嘉大师教给我的,佛菩萨这一生照顾你,我就靠这个,没有任何力量支持我。韩馆长照顾我三十年,她的先生是一个小药厂里面的伙计,不是老板。没有很雄厚经济力量的人照顾,没有;也没有高官厚爵的照顾,没有;出家,也没有哪一个法师真正照顾,所以日子过得很可怜,生活非常艰苦。我们得到什么?得到是法喜充满。这要不是章嘉大师指导的,教我走这条路,我这一生可能也早就不在世了,寿命只有四十五岁。所以这一点成就,感谢老师。
我这三个老师,少一个都不行。方老师那个地方,相信,信从他那来的;根基,章嘉大师奠定的;成就,是李老师的,十年听经。老师教我,他很谦虚、很客气,说我只能教你五年,五年之后,我给你介绍一个老师。介绍谁?印光大师,印光大师不在世间了,《文钞》在,你读《文钞》,就是印光大师的学生,依教奉行。读东西,章嘉大师讲的,你懂多少就做多少,你真有受用。你不懂的、你不信的,你当然做不到。只要你锲而不舍,你进步就很快。不懂、不信,不要去勉强,勉强是假的。怎么样?再深入,所谓「读书千遍,其义自见」,念上个一千遍、二千遍、三千遍,懂了,相信了,你会真干。薰习的时间短,不行。有人听经,听个一遍、二遍,第三遍不想听,这我听过了、我学过了,这样的心态,成就是很有限的。为什么?你一听、一看,傲慢的姿态就出来了。经的意思其深无底,其广无边,谁能完全知道?有,明心见性就全知道了,没有明心见性,不行。但是多听、多读,能够帮助我们明心见性,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,特别是对於知识分子。李老师教我走这个路子。
所以你看,这个地方标准也是非常严格,少许我人等相,决不能信此经。真正相信《金刚经》,几个人?真正相信,放下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,四相破了。四相破了,小乘须陀洹到阿罗汉,这些人都是破了四相。破四见,那更了不起,《金刚经》后半部是破四见,是大乘,无我见、无人见、无众生见、无寿者见,那就是念头都没有。破四见是放下起心动念,破四相是放下执著。放下执著容易,放下起心动念太难。那个放下起心动念,惠能大师的境界,那他要念佛往生净土,直接往生实报庄严土。
他说,「设於此经信解受持」,对《金刚经》真的信,真明白了、真正接受了,依教修行,「决能了达我人等相,当体即是无相」。无相就是涅槃,无相就是自性本具般若智慧,无相就是圆寂,他就成佛了。「可证能信之妙德,举体即是无相智慧」。所以你能信,能信信心从哪里来的?从无相智慧来的,无相智慧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。般若智慧从哪里发生?从自性本定上生的。惠能大师开悟,第四句话说「何期自性,本无动摇」,那就是自性本定。
自性本定就能生智慧,所以他末后一句说「能生万法」,这一句妙!我们一般人听到这句话,万法都从相上想,殊不知,他不是讲相。讲相,不大家都知道?那不是佛的境界,凡夫境界。能生万法,万法就是无相智慧,这见性了,在相里头见性,这个体会才圆满。真正见到万法一如,无有一法不是自性,无有一法不是无相智慧。加个无相,是因为自性里头没有物质现象、没有心理现象(就是念头的现象)、没有自然现象,所以叫它做无相。自性里头没有相,自性能现一切相,所以能大师说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它一样也不缺少,它能生万法。但是性相决定是一,不是二。性在哪里?性在相中。相在哪里?相在性中。性相是一,不是二。性相不二,万法才一如。这个才契入少许。
净宗这个地方所说的,跟《金刚经》的境界、义趣完全相同。「盖此净宗乃最极圆顿,超情离见,不可思议之微妙法门」。不用《金刚经》这一段话来说明,这句话我们很难懂。《金刚经》上所说的这些道理、事实真相,净宗圆满具足。「若人於此法能生实信,信事信理,信因信果,信自信他」,这个此法就是净土,信愿持名,往生不退的法门。实信,你真信了,真信就是六桩事情具足了,相信事、相信理、相信因、相信果、相信自、相信他,这前面我们都曾经学过,蕅益大师在《弥陀经要解》上所讲的。「如是六信具足」,六信真正具足,一丝毫怀疑都没有,「当知其人」,你应当晓得这个人,「亦必超情离见,与无相智慧相契」。那这个人,这人入佛境界了。不入佛境界,这个六信决定不能够圆满;六信圆满,决定是契入无相智慧。「是故经中《独留此经品》曰:若闻斯经,信乐受持,难中之难,无过此难」。这个也不是虚言、虚说的,这话是真的。所以这个经、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。我们相信,乐是欢喜,受是接受,持是依教奉行,真难!为什么?这四个字做到了,信乐受持,你决定得生净土。不但决定生净土,你的品位一定很高,你成佛一定很快,果德不可思议。无过於此难,这难中之难。
前面说,「取相分别,虽种大福田,求出轮回,终不能得」。这讲取相之过,就是著相。念老在此地又提醒我们一次。我们现在生在这个时期,这么多、这么重的灾难,我们一心求解脱,解脱的秘诀就是不著相。要真正知道,记住《金刚经》上一句话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你记住这一句话。然后一切境界相,随缘不攀缘,能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。你做什么都好,你行善好,你造恶也好,各人因果各人承当。总是见面认识都有缘,有缘看他能信,可以劝他;不信,随顺他,不要让他谤佛、谤法、谤僧,这就是菩萨所在之处,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,各有因果。我们也真正知道,他将来会到极乐世界,为什么?他曾经见过阿弥陀佛的像,曾经听过这一句阿弥陀佛,这缘就很深。读过经、听过经,阿赖耶识有阿弥陀佛的种子,这一生不能往生,来生后世遇到缘,他可能往生。那我应该怎么看法?把他看作极乐世界的人,欢欢喜喜。我们今天去,我们比他早去,他比我们晚去,早晚都一样的,所以我们应该尊重他们,他们毁谤我们,不要放在心上。
有机会听经,听经很重要,而且反覆的听,就相信古人这个「读书千遍,其义自见」,我们听一百遍、听一千遍、听二千遍,不一样,会开悟,你愈听愈欢喜。真正得法喜,你睡觉忘记掉了、吃饭忘记掉了,法喜充满,这法喜就是你精神、体力的来源,你的养分从法喜来的。不要取相,不要分别,取相是执著,这是离一切执著、离一切分别,最高的是不起心不动念。不起心不动念难,那真不容易,我们先从这里下手,不著相,什么都好,不分别。那取相分别的人虽然种大福田,念佛是大福田,没有比这个更大的,取相分别念佛也不容易往生;纵然往生,他生在边地,这是说明取相分别的过失。
「今云」,现在在这个经上我们读到,「若以无相智慧,植众德本」,德本就是念佛,念佛是万德的根本,「当生佛刹,永得解脱」。这个经你一连下来的时候,我们看到多少个无相智慧,一再重复提醒我们要用无相智慧,老实念佛,将来决定生极乐世界,永远解脱。「是乃离相求生之功也」。针对前面取相之过,「或入三辈,或堕疑城,关键所在,已昭然若揭矣」。这业因果报清清楚楚展示在我们面前,没有疑惑的入三辈,有疑惑的堕疑城,都在自己一念心。「身心清净,远离分别者」。我们都希望身心清净,为什么身心不清净?取相是染著、是染污,分别是波动,像一池清水,这个池子里头有严重染污,又有风吹著浪,它照的功夫失掉了。一定要帮助它恢复澄净,让这个染污沉淀下去,风平浪静,没有波浪,它像一面镜子一样,对外面照得清清楚楚,无所不知,那叫无相智慧。
下面这再告诉我们,「盖无相智慧,即万法一如」,我们现在没有办法入这个境界。万法是一体,这是真的,菩萨都证得。一体就没有你我他,一体才显出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。无缘是没有条件的,那种爱心、慈悲没有分别,行善积德的,我爱他,造恶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三0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