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叁0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落實在《弟子規》;第二條,慈心不殺,落實在《太上感應篇》;第叁是經文裏頭的一句話,最後修十善業。所以如果我們有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的基礎,《十善業道》很容易,一點都不難。有前面這叁條、這個基礎,《沙彌律儀》不難,沒有做不到的。

  我們今天問題在哪裏?問題在根壞掉了,沒有根了。一般人所謂的是人心壞了,這個人心包括我們在裏頭。第一條,這就是人心,你能孝順父母,你能夠尊重師長,你能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,人心好,這是成聖成賢的根,學佛是成佛成菩薩的根。這個根出了問題,就沒有辦法了,一生的努力,成爲現在人講的佛學家、佛門的學者,你也能說得天花亂墜,你也能著作等身,在社會上可以拿到博士學位,拿到名教授、佛學家頭銜,可是與你了生死出叁界沒有關系,還是繼續搞六道輪回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。甚至我們一生的成就比不上鍋漏匠。鍋漏匠,你想想看,他念佛往生,他度了多少衆生?我們也是被他度的。他做出這個典型、做出榜樣,讓我們自歎不如。鼓勵我們勇猛精進,真正做到,他就做到六個字,老實、聽話、真幹,就做到這六個字。他的成就,那是他師父對他贊歎的,贊歎到極處,谛閑大師的話不是假話,句句是真言。所以我們一定要幹真的,不幹假的,才能自度,才能度他,才能將正法久住這樁事情做出真實的貢獻。

  我們心量要大,看到別人好處,不嫉妒,歡喜、恭敬、禮拜。如果要一嫉妒,佛教就毀掉了。爲什麼?人都不如我,我是世界第一,這不就完了!希望什麼?人人都比我強,人人都比我高,他們造福,我享福,我沾他的光,我怎麼不感恩?這個心要有。沒有這個心,樣樣是我第一,別人不如我,這個心,我想就是阿鼻地獄的心。你成就再大,你的心是想把世界毀掉,世界上不可能有一個人超過你,這個心不善。善心,希望人人都超過我,我是最起碼這個標准。我這一生有一點成就,就是這個觀念很強烈,希望人人都超過我,人人都比我好,我一生都在學習。

  章嘉大師教給我的,佛菩薩這一生照顧你,我就靠這個,沒有任何力量支持我。韓館長照顧我叁十年,她的先生是一個小藥廠裏面的夥計,不是老板。沒有很雄厚經濟力量的人照顧,沒有;也沒有高官厚爵的照顧,沒有;出家,也沒有哪一個法師真正照顧,所以日子過得很可憐,生活非常艱苦。我們得到什麼?得到是法喜充滿。這要不是章嘉大師指導的,教我走這條路,我這一生可能也早就不在世了,壽命只有四十五歲。所以這一點成就,感謝老師。

  我這叁個老師,少一個都不行。方老師那個地方,相信,信從他那來的;根基,章嘉大師奠定的;成就,是李老師的,十年聽經。老師教我,他很謙虛、很客氣,說我只能教你五年,五年之後,我給你介紹一個老師。介紹誰?印光大師,印光大師不在世間了,《文鈔》在,你讀《文鈔》,就是印光大師的學生,依教奉行。讀東西,章嘉大師講的,你懂多少就做多少,你真有受用。你不懂的、你不信的,你當然做不到。只要你锲而不舍,你進步就很快。不懂、不信,不要去勉強,勉強是假的。怎麼樣?再深入,所謂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,念上個一千遍、二千遍、叁千遍,懂了,相信了,你會真幹。薰習的時間短,不行。有人聽經,聽個一遍、二遍,第叁遍不想聽,這我聽過了、我學過了,這樣的心態,成就是很有限的。爲什麼?你一聽、一看,傲慢的姿態就出來了。經的意思其深無底,其廣無邊,誰能完全知道?有,明心見性就全知道了,沒有明心見性,不行。但是多聽、多讀,能夠幫助我們明心見性,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,特別是對於知識分子。李老師教我走這個路子。

  所以你看,這個地方標准也是非常嚴格,少許我人等相,決不能信此經。真正相信《金剛經》,幾個人?真正相信,放下我、人、衆生、壽者,四相破了。四相破了,小乘須陀洹到阿羅漢,這些人都是破了四相。破四見,那更了不起,《金剛經》後半部是破四見,是大乘,無我見、無人見、無衆生見、無壽者見,那就是念頭都沒有。破四見是放下起心動念,破四相是放下執著。放下執著容易,放下起心動念太難。那個放下起心動念,惠能大師的境界,那他要念佛往生淨土,直接往生實報莊嚴土。

  他說,「設於此經信解受持」,對《金剛經》真的信,真明白了、真正接受了,依教修行,「決能了達我人等相,當體即是無相」。無相就是涅槃,無相就是自性本具般若智慧,無相就是圓寂,他就成佛了。「可證能信之妙德,舉體即是無相智慧」。所以你能信,能信信心從哪裏來的?從無相智慧來的,無相智慧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。般若智慧從哪裏發生?從自性本定上生的。惠能大師開悟,第四句話說「何期自性,本無動搖」,那就是自性本定。

  自性本定就能生智慧,所以他末後一句說「能生萬法」,這一句妙!我們一般人聽到這句話,萬法都從相上想,殊不知,他不是講相。講相,不大家都知道?那不是佛的境界,凡夫境界。能生萬法,萬法就是無相智慧,這見性了,在相裏頭見性,這個體會才圓滿。真正見到萬法一如,無有一法不是自性,無有一法不是無相智慧。加個無相,是因爲自性裏頭沒有物質現象、沒有心理現象(就是念頭的現象)、沒有自然現象,所以叫它做無相。自性裏頭沒有相,自性能現一切相,所以能大師說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它一樣也不缺少,它能生萬法。但是性相決定是一,不是二。性在哪裏?性在相中。相在哪裏?相在性中。性相是一,不是二。性相不二,萬法才一如。這個才契入少許。

  淨宗這個地方所說的,跟《金剛經》的境界、義趣完全相同。「蓋此淨宗乃最極圓頓,超情離見,不可思議之微妙法門」。不用《金剛經》這一段話來說明,這句話我們很難懂。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這些道理、事實真相,淨宗圓滿具足。「若人於此法能生實信,信事信理,信因信果,信自信他」,這個此法就是淨土,信願持名,往生不退的法門。實信,你真信了,真信就是六樁事情具足了,相信事、相信理、相信因、相信果、相信自、相信他,這前面我們都曾經學過,蕅益大師在《彌陀經要解》上所講的。「如是六信具足」,六信真正具足,一絲毫懷疑都沒有,「當知其人」,你應當曉得這個人,「亦必超情離見,與無相智慧相契」。那這個人,這人入佛境界了。不入佛境界,這個六信決定不能夠圓滿;六信圓滿,決定是契入無相智慧。「是故經中《獨留此經品》曰:若聞斯經,信樂受持,難中之難,無過此難」。這個也不是虛言、虛說的,這話是真的。所以這個經、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。我們相信,樂是歡喜,受是接受,持是依教奉行,真難!爲什麼?這四個字做到了,信樂受持,你決定得生淨土。不但決定生淨土,你的品位一定很高,你成佛一定很快,果德不可思議。無過於此難,這難中之難。

  前面說,「取相分別,雖種大福田,求出輪回,終不能得」。這講取相之過,就是著相。念老在此地又提醒我們一次。我們現在生在這個時期,這麼多、這麼重的災難,我們一心求解脫,解脫的秘訣就是不著相。要真正知道,記住《金剛經》上一句話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你記住這一句話。然後一切境界相,隨緣不攀緣,能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。你做什麼都好,你行善好,你造惡也好,各人因果各人承當。總是見面認識都有緣,有緣看他能信,可以勸他;不信,隨順他,不要讓他謗佛、謗法、謗僧,這就是菩薩所在之處,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,各有因果。我們也真正知道,他將來會到極樂世界,爲什麼?他曾經見過阿彌陀佛的像,曾經聽過這一句阿彌陀佛,這緣就很深。讀過經、聽過經,阿賴耶識有阿彌陀佛的種子,這一生不能往生,來生後世遇到緣,他可能往生。那我應該怎麼看法?把他看作極樂世界的人,歡歡喜喜。我們今天去,我們比他早去,他比我們晚去,早晚都一樣的,所以我們應該尊重他們,他們毀謗我們,不要放在心上。

  有機會聽經,聽經很重要,而且反覆的聽,就相信古人這個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,我們聽一百遍、聽一千遍、聽二千遍,不一樣,會開悟,你愈聽愈歡喜。真正得法喜,你睡覺忘記掉了、吃飯忘記掉了,法喜充滿,這法喜就是你精神、體力的來源,你的養分從法喜來的。不要取相,不要分別,取相是執著,這是離一切執著、離一切分別,最高的是不起心不動念。不起心不動念難,那真不容易,我們先從這裏下手,不著相,什麼都好,不分別。那取相分別的人雖然種大福田,念佛是大福田,沒有比這個更大的,取相分別念佛也不容易往生;縱然往生,他生在邊地,這是說明取相分別的過失。

  「今雲」,現在在這個經上我們讀到,「若以無相智慧,植衆德本」,德本就是念佛,念佛是萬德的根本,「當生佛刹,永得解脫」。這個經你一連下來的時候,我們看到多少個無相智慧,一再重複提醒我們要用無相智慧,老實念佛,將來決定生極樂世界,永遠解脫。「是乃離相求生之功也」。針對前面取相之過,「或入叁輩,或墮疑城,關鍵所在,已昭然若揭矣」。這業因果報清清楚楚展示在我們面前,沒有疑惑的入叁輩,有疑惑的墮疑城,都在自己一念心。「身心清淨,遠離分別者」。我們都希望身心清淨,爲什麼身心不清淨?取相是染著、是染汙,分別是波動,像一池清水,這個池子裏頭有嚴重染汙,又有風吹著浪,它照的功夫失掉了。一定要幫助它恢複澄淨,讓這個染汙沈澱下去,風平浪靜,沒有波浪,它像一面鏡子一樣,對外面照得清清楚楚,無所不知,那叫無相智慧。

  下面這再告訴我們,「蓋無相智慧,即萬法一如」,我們現在沒有辦法入這個境界。萬法是一體,這是真的,菩薩都證得。一體就沒有你我他,一體才顯出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。無緣是沒有條件的,那種愛心、慈悲沒有分別,行善積德的,我愛他,造惡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叁0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