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圓,這是真的。理圓了,六信就現前;理不圓,六信不圓。
「若達全事即理」,這真的了,說真話了,理跟事是一不是二,決定分不開,理就是事,事就是理。理是虛的,事是實在的。理在哪裏?理在事當中,事在理當中。就跟佛法講,性相一如,性相不二,相在性中,性在相中。你能在相裏頭見性,就成佛了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所有一切相不離自性。現在科學家告訴我們,所有物質現象都跟意念,意念就是心性,不能分割。再小的物質,微中子,佛法稱之爲極微色,或者稱爲極微之微,最小的物質單位,裏面有受想行識。我們明白這樁事情,才知道《心經》裏頭所說的「五蘊皆空」,讀了幾十年的《心經》,對於五蘊皆空不了解。我們那個時候以爲五蘊皆空是指一個人身相,我們肉身是色,受想行識是心理作用,心是虛的,色是實在的。五蘊是一體,決定不能分開,從一念不覺,這就生起來了。
讀了彌勒菩薩,疑惑大幅度的減輕了,看到科學家的報告,疑惑沒有了。是不是真知道這個事情?未必。爲什麼?真知道這個事情,我見就破了。爲什麼?我真的不執著身是我。我見破了就成聖了,轉凡成聖,就是須陀洹,這個東西假不得。章嘉大師教我檢驗的方法,什麼是真、什麼是假,你用這個方法一對照,立刻看出來。我還沒有把身見放下,對於身見是什麼回事情知道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也講得很透徹,沒做到,才曉得真難。大師講的話,佛法知難行易,我們沒有完全知道,知沒有做到百分之百,所以我們的行沒做到。行做到了,知就圓滿了。所以我們講真話,對這個事情也只是一知半解,這是真的,這不是謙虛。
今天的世界需要真正大聖大賢才能拯救,像我們這些人只能夠在跑個龍套,打打邊鼓,我們沒有這個能力。我們要認真努力,先求什麼?求解,主要是解得不夠深,解得不夠圓,還要深入。深到什麼程度?我做到了。我沒有能做到,自己一定要承認,我在什麼個階層、在哪個階段,清清楚楚。功夫就差這麼一點,真心切願發不出來。起心動念,我們能爲全世界的衆生嗎?爲自己不行,爲我這個道場不行,爲我這個淨土宗也不行,爲我佛教也不行,太小了。你看佛的心量,《還源觀》上叁種周遍第叁「含容空有」,含空容有,含是包含,包含虛空。大乘教常講「心包太虛」,含空是心包太虛,容有是「量周沙界」,你有那麼大的量。中國古人說量大福大,誰的福最大?佛的福最大,因爲佛的量最大。佛明心見性,見性的人都是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。爲什麼?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,沒有分別。
我們從個比喻上可以能體會到一些,我們這個身是一體,這大家承認。身上多少細胞?科學家告訴我們五十兆,細胞的數目,人身體,五十兆組成身體。這一個細胞是多少個微中子組成的?一百億個微中子等於一個電子,一個細胞可能有幾千幾萬億的微中子,一個細胞。再乘上五十兆,以微中子來算,這身體有多少?真的可以說無量無邊、無盡無數。那都是自己,一體。所以身體是個小宇宙,外面是大宇宙,小宇宙跟大宇宙是平等的。你說大宇宙多麼複雜,我們這個小宇宙就多麼複雜,決定是不增不減的。我們在小宇宙裏面,承認這是一體,就忘掉了大宇宙跟我們是一體。我們這個小宇宙,在大宇宙裏面就等於一個微中子。這是大乘佛法一體的宇宙觀,人生宇宙觀。一體就沒有分別,一體就沒有執著,愛心出來了。這個確實是萬德裏頭的第一德,就是慈悲,慈悲心自然流出來。這個慈悲叫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,無緣是沒有條件,愛一切衆生沒有條件,一體。衆生有苦難,全心全力去幫助他離苦得樂,這叫大悲。同體大悲,無緣大慈,在所有宗教經典裏面就講的愛心。
佛經上講得徹底、講得透徹,這是什麼?這叫自性,這叫性德,法身菩薩全都流露出來。凡夫沒流露出來,什麼原因?妄想、分別、執著障礙了它,並沒有喪失。爲什麼?它不生不滅,性德、慈悲心、智慧,智慧、慈悲、德相沒有生滅的,只有隱現。有這麼多煩惱,它就隱了,隱藏了,不現;煩惱放下,它就現前。這是事實真相!佛法修行沒有別的,章嘉大師告訴我的,看破、放下。看破是智慧,放下就是德能,德能現前,把障礙放下了。所謂萬德萬能,萬不是數字,無量的德能統統現前。所以它不從外得,外面學與不學不重要,重要在去障礙。只要肯放下,放下愈多,你的心愈清淨,你智慧就愈增長,無論什麼事情,只要一接觸,自然就通達、就明了。這個例子太多太多了,證明所說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蕅益大師後頭這一句說,「若達」,假若你通達,「全事即理,則取亦即理,舍亦即理」,事就是理,理就是事。取舍全是理,理就是自性,就是性德。「無非法界」,法界也是圓滿自性的德號。我們今天講時空,時間與空間,在佛法稱爲法界,任何一法離不開時空,這是現代人說的。法界比虛空意思更好,因爲虛空是假的,時間、空間都不是真的。法界是真的,法界能現虛空,虛空在法界之中。「如是妙谛」,谛是真理,事實真相,太微妙了,「實非情見所能及」,情見是凡夫,帶著煩惱習氣,他見不到。這是宇宙萬有的真相,《般若經》上有一句術語叫「諸法實相」,這個地方講的妙谛就是諸法實相。諸法實相,我們帶著情見見不到,必須把情見放下。情見是妄見,就是八識,八識緣不到,轉八識成四智就見到了。
「求生淨刹者,至心信樂,願生彼國」。我們真正想求生極樂世界,這個在現前比什麼都重要,是我們迫切希求的。災難當中,誰能保得住我們能平安度過?我們不存這個心,這個心是僥幸的心,我們要講究事實。事實是什麼?災難來的時候,跟災難同歸於盡,這是符合於事實。但是在災難同歸於盡的人,走是一樣的走,去處不一樣,每個人去的地方不相同。有人到極樂世界去了,有人生天了,有人到他方國土去了,有人又到人間來了,有人到叁途去了,去處太多,各人隨著各人的業去了。誰在主宰?業力主宰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無論到哪裏去,不怨天、不尤人,自己業力感召的。
明白這個事實真相,我們今天把所有不善業放下,爲什麼?不善業是叁惡道的業因;善業也要放下,爲什麼?善業是叁善道的業因,出不了六道輪回。我們今天要的是淨業,淨業就是一心專念阿彌陀佛,心上只有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,心上什麼都沒有。這是經論裏頭有保證的經句告訴我們,你必定生淨土。我們今天想學佛,學佛的環境,遍法界虛空界,第一被選的道場就是極樂世界,第一個被選的上師就是阿彌陀佛。我們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,保證圓滿成佛,圓滿成佛就是畢業了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保證我們成就。而且我們希望在這一生當中把這個事情辦妥,別的事情叫雞毛蒜皮的小事,這是大事。《法華經》上說「一大事因緣」,無過於此,我們得認識清楚。
下面說「如是求生,是乃舉我介爾一念心願」。這個地方講到介爾,《佛學辭典》裏頭的術語,「形容極微弱之心」。《大乘止觀》第五卷上說,「此叁千在一念心,若無心而已,介爾有心即具叁千」。《輔行》第五卷之叁也有說,「言介爾者,謂刹那心,無間相續,未曾斷絕。才一刹那,叁千具足」。佛經上常常看到這個名詞,介爾,現在我們對於這個概念有,但還不是很清楚。介爾一念是什麼?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彈指有叁十二億百千念裏頭的一念,叫介爾一念。我們換成秒,一秒鍾有多少個介爾一念?有一千六百兆,一秒鍾,一秒鍾裏頭有一千六百兆個介爾一念。別小看這一念,這一念時間非常非常的短,短到我們無法想像。爲什麼?它在我們面前,我們看不到,它太快了。
我們很冷靜去想想,我們看電影,大概電影,用幻燈片組成的電影,我們這種年齡都見過、都看過。現在改用數碼,不用幻燈片,數碼的速度快多了,所以看得更逼真。早年我們看的,幻燈片的這種電影,這個是老的底片,這就是幻燈片。放映機鏡頭打開,這一張照片打在銀幕上。然後把幻燈機的那個燈再關起來,它用機器不用人手,再放出第二張,張張不一樣。這麼多底片在銀幕上重疊,我們眼睛來不及,看不到真相,看到個模糊的假相,以爲是真的。如果是一張,我們能想像到,一張在放映機裏面放,這一張它的時間多長?二十四分之一秒,一秒二十四張,二十四分之一秒。如果只有一張,其他都是空白的,它在放的時候我們會看到什麼?會感覺到有個亮光一下閃過,裏面什麼東西不知道。必須相續不斷二十四張一秒鍾,我們才能看到這裏頭什麼東西,我看到了;單獨一張看不到,瞬間就沒有了,是這種現象。
我們現在要問,彌勒菩薩給我們講了,一秒鍾一千六百兆張在我們面前,根本沒看見。我們今天看見的、聽見的,六根接觸到的,心裏面想像到的,全部都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。這一秒裏面所現的境界是什麼?叁千大千世界,這經上講的,一念叁千。這個叁千大千世界,叁千不是數字,就是整個宇宙。佛法講法界虛空界,完全展現在面前,就這一念。我們今天看到是多少個念頭重疊在一起?一秒鍾是一千六百兆個念頭,介爾一念,重疊在一起,讓我們感官上有這個宇宙存在;實際上假的,一念叁千。這是性德,《還源觀》上所說的,出生無盡、周遍法界。賢首國師根據《華嚴經》的義理作的這篇論文,《華嚴經》修學的綱領。
科學確確實實對我們學佛的人幫了很大的忙,這個介爾也是我們模糊概念,搞不清楚,現在總算清楚了。六根都接觸不到,佛告訴我們,什麼時候接觸到?明心見性的時候接觸到了。接觸到,知道有這回事情,也很模糊。清清楚楚的接觸到,大乘教裏都說八地以上,真清楚、真明白了。同樣在實報莊嚴土,實報莊嚴土四十一個階級,八地以上是最高的第四個階級,八地、九地、十地、等覺,這四個階級那就清清楚楚,完全明了。等覺菩薩將一念生相無明放下,他就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叁一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