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五叁二集) 2012/9/26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532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一0四五頁最後一行,科題,「他方」,分五個段落,「辛一、結前生後」。請看經文:
【不但我刹諸菩薩等。往生彼國。】
這是總結前面,娑婆世界去往生的。
【他方佛土。亦複如是。】
十方世界無量無邊,念佛往生彌陀淨土的人數,不可以用數量來計算,世尊只爲我們略舉幾個例子。我們看下面經文:
【從遠照佛刹。有十八俱胝那由他菩薩摩诃薩。生彼國土。東北方寶藏佛刹。有九十億不退菩薩。當生彼國。從無量音佛刹。光明佛刹。龍天佛刹。勝力佛刹。師子佛刹。離塵佛刹。德首佛刹。仁王佛刹。華幢佛刹。不退菩薩當往生者。或數十百億。或數百千億。乃至萬億。】
念老的注解說,「以上明他方十一佛刹之名,及往生菩薩之數」。此下又給我們說第十二、第十叁這兩個佛刹。「《會疏》曰:十叁次序,爲出世前後,爲約方所,其義未明」。這總共十叁個佛刹,次序有先後,到底是出世先後,還是約方所,方所的先後,有這兩種講法,這裏頭沒有說明白,沒有說清楚,其義未明。「故今亦不必深究。經中舉本土及他方十叁刹,此十叁刹僅爲無量刹土中之略例」,我們重視這一句。十方世界無量無邊,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。
阿彌陀佛在因地,我們所看到的這個人,那個時候沒成佛,稱法藏比丘,他的弘願不可思議,看到十方世界六道衆生,特別是六道,六道衆生太苦了。六道衆生之苦我們今天真正嘗到了,真正體會到衆生苦。法藏比丘發心,要幫助這些苦難衆生脫離苦海,還要幫助他們圓成佛道。這個願太大了,就是四弘誓願的第一願,圓滿的第一願,「衆生無邊誓願度」,真的是無邊,無量無邊、無數無盡。向老師請教,老師是世間自在王佛。老師沒有詳細給他說明回答他的問題,老師只是叫他到十方刹土去參學、去看看。這個地方很像《華嚴經》末後,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會上成就了根本智,文殊菩薩叫他去參學,這下面就五十叁參。根本智是明心見性,《般若經》上所說的「般若無知」,那就是根本智;下頭一句「無所不知」,那是後得智、權智。後得智從哪裏來?從五十叁參裏面來的,佛沒教他,只是叫他去參學。五十叁位善知識代表男女老少各行各業,全都包括了,你只要去看,智慧就生起來,這個不可思議。眼看、耳聽、接觸,你就知道這個問題的根源,如何幫助他們化解。
這部經上跟這個意思非常相似,世間自在王也沒給他說,把一百一十億諸佛刹土展示給他看,讓他自己去參學。一百一十億不是數字,是表法的,是密宗裏頭表無量無邊、無數無盡的意思。他去參學,現在人講考察、調研(調查研究),取人之長,舍人之短,用了五劫的時間,統統都參訪過了,得到一個總結,這個總結就是四十八願。所以四十八願不是世間自在王教他的,也不是他自己去想像的,不是的,完全是到外面參觀,好的我要,不好的我不要,是這麼得來的,用現在的話,非常符合科學的精神。方老師看到這一段,他說這是真實智慧,不是自己憑空想像的。所以四十八願是會集的。現在人反對會集本,四十八願是會集的,是會集一切諸佛刹土之真善美慧。所以極樂世界成就了,超過一切諸佛刹土,那就是一切諸佛刹土裏面好的、善的它全有,一切刹土裏面還有不善的,它完全沒有。我們從這個地方得到這個信息。所以一切菩薩都希望到極樂世界去,圓滿他的學業,到那個地方去快!能不能去這在緣分,緣很重要。那個緣前面說過,過去生中、無量劫來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,這是緣。讓我們遇到這個法門,能生歡喜心,能信,願意學習,這都是無量諸佛如來威神加持,這真正不可思議,太寶貴了!
這些話對我們來說用意非常的深廣,讓我們曉得我們的緣分得來不易,要珍惜這個緣分,在這一生當中要掌握,決定要求生淨土,要親近彌陀。我們才不辜負自己過去生生世世供佛聞法,不辜負阿彌陀佛大慈悲心,不辜負釋迦牟尼佛爲我們熱心的介紹;要不是他介紹,我們不知道。十方諸佛肯定像釋迦牟尼佛一樣,看你具有善根福德因緣,佛一定把這個事情介紹給你。《彌陀經》上所說的,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得生彼國」。我們以前學《彌陀經》,對這句話不是完全能理解,也是含糊籠統的學過去。讀了這部經之後,對極樂世界的曆史明白了,善根福德因緣這個意思我們才體會到少分,真難得!我們這個世界,世尊告訴我們,法身大士往生到極樂世界七百二十億。那法身菩薩以下去往生的,這個數字可就多了,特別是六道衆生,六道哪一道都有。由此可知,往生極樂世界的人,最高的有等覺菩薩,最低的有無間地獄。無論在哪一道,只要你宿世有緣,遇到這個法門都是佛力在加持,讓我們學習得一帆風順。
下面這一段,「廣明第十二刹」。前面是略說,第十二個佛刹世尊爲我們說得清楚一點。
【其第十二佛名無上華。彼有無數諸菩薩衆。皆不退轉。】
這個『不退轉』就是阿惟越致菩薩,就是法身大士。
【智慧勇猛。已曾供養無量諸佛。】
這一句很重要。佛不說,我們不知道;佛說了,我們就曉得要珍惜這個緣。我們過去生中,每個人都一樣,都曾經供養無量諸佛,沒有這個善根,你這一生遇不到這個法門,你也很難相信這個法門,很難接受這個法門。遇到了能接受,能信,能發願求生,那你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了,這一生成熟了,你決定得生。我們也要學他:
【具大精進。發趣一乘。於七日中。】
時間並不長,『於七日中』。
【即能攝取百千億劫。大士所修堅固之法。斯等菩薩。皆當往生。】
念老這段經文有注解。注解都是集注,他引用了八十叁種經論、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注疏,所以我們讀他這部注解,就等於讀了一百九十叁種經論與祖師的開示,內容非常豐富。注解說,「右文采自《魏譯》。若參證《唐譯》,則此處第一句其第十二佛,應指第十二佛刹」。會集的經文完全是原譯本的原文,沒有改動一個字,只是五種原譯本裏頭的文字不一樣。這是《魏譯》的,『其第十二佛名無上華』;《唐譯》的這一句是第十二佛刹,佛字下面多一個刹,下面是一樣,「名無上華」。「例如《魏譯》其第二佛名曰寶藏」,前面我們讀的,東北方寶藏佛刹,「《唐譯》則爲寶藏佛國」。「至於第十二佛土顯往生菩薩之德,亦是例舉」,這舉例說明。最重要的是『堅固之法』,什麼叫堅固之法?就是不退轉法,不退轉這才叫堅固。
「至於不退菩薩亦往生極樂,其義爲何」,這是值得我們懷疑的。生在實報土裏面的菩薩,應該是一切佛刹都是平等的。這是什麼人?禅宗裏面所說的明心見性、見性成佛,教下裏面所說的大開圓解。一般大乘經論上所說的,這個菩薩確實是將叁種煩惱斷盡了,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、無明煩惱統統斷盡了,依《華嚴經》上的說法,妄想、分別、執著全放下了。妄想是不起心不動念,這就是法身菩薩。六根在六塵境界裏頭能夠不執著,這是阿羅漢;不分別,這是菩薩;不起心不動念,這就成佛了,《華嚴經》上稱爲法身菩薩,天臺大師稱他作「分證即佛」,他是真佛,他不是假佛。真佛的標准是什麼?用真心,就是大菩提心。不是用大菩提心的,還是用第六識、第七識的,這就不是真的菩薩。十法界裏面的佛依舊用的是第七、第六識,所以他那個佛,天臺大師稱作「相似即佛」,就是很像佛,意思就是不是真佛。爲什麼?他不是用真心,他用妄心。妄心爲什麼稱他作佛?妄心所用的純善純淨,這就是學佛學到家了。純淨純善,但是他是阿賴耶,他不是自性,沒有見性。
阿賴耶用到最圓滿的地方,就是十法界的佛,真正純淨純善,所以天臺稱他爲相似即佛。那我們現在這批人也很認真努力在念佛,天臺家說我們叫「觀行即佛」,我們在用功、在修觀。如果不用功,我們光是聽、光是研究,沒有真幹,沒有真正想往生極樂世界,對這個世界還很貪戀,那叫「名字即佛」,名字就是有名無實。這天臺大師講六種佛。第一種,一切衆生都是佛,這是從理上講的,理上講一切衆生本來是佛,那是理上講的,「理即佛」。名字即佛很多,學佛的人,其實他學佛目的是求名聞利養,不是求成佛,不是求往生。真正目標鎖定在求往生、求成佛,那這就是觀行即佛,他才開始,觀行即,他開始,他用功了。
往生到極樂世界可了不得!極樂世界有四土叁輩九品,它有凡聖同居土,跟十方諸佛世界一樣,但是它取舍不一樣。這就是阿彌陀佛在因地上參學的時候,看到十方世界有凡聖同居土,他也有,他的凡聖同居土只有人天兩道,沒有六道,他只有兩道。人天,這是善的,他要,阿修羅道他不要,餓鬼、畜生、地獄他不要。所以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裏頭沒有這四種,沒有叁惡道,沒有阿修羅,取舍不一樣。四聖法界就是方便有余土,取舍也不一樣,不一樣在什麼地方?照理說,十法界裏面的佛菩薩跟一切衆生,他們的身心全是阿賴耶的見分、相分,把阿賴耶的見分當作心,就是我們念頭,分別執著的念頭,把阿賴耶的相分當作自己的身。我們這個身是阿賴耶的相分,起心動念是阿賴耶的見分。阿賴耶不是真心,妄心,阿賴耶根本就是假的,這個一定要知道。
阿賴耶怎麼來的?一念不覺,一念不覺就是阿賴耶,也叫做無明。自性具足無量智慧,那叫明,光明,常寂光是大光明藏,這是自己自性本自具足的,現在我們失掉了,沒有了,所以叫無明。法身菩薩這斷掉了,斷掉才叫法身,證得法身,這真正叫堅固之法。這些菩薩生極樂世界,爲什麼?照理說他不必了,一切實報土都是平等的,身是法性身,土是法性土。但是西方極樂世界連同居土、方便土也是法性土,也是法性身,這是西方極樂世界無比殊勝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叁二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