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叁二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地已還諸菩薩。

  《大智度論》裏面所說的,都是講的圓教,統統都是明心見性。現在我們明白,明心見性之後,無始無明習氣沒斷。我們從經文裏面,佛給我們講斷證,我們體會到,阿羅漢斷見思煩惱,見思習氣沒斷,所以在阿羅漢這個地位上他修什麼?就是要斷習氣。習氣真斷了他升級了,不叫阿羅漢,叫辟支佛,辟支佛把習氣斷了,這是辟支佛比阿羅漢高。那辟支佛斷什麼?斷塵沙煩惱。塵沙煩惱斷了之後,辟支佛升級就是菩薩,升到菩薩;菩薩要斷塵沙煩惱習氣,塵沙煩惱習氣斷了,他在十法界就成佛了。成佛,他要斷無明煩惱,無明煩惱斷了他超越十法界,往生到實報土,初住菩薩,我們想想,無始無明習氣沒斷。所以實報土是無始無明習氣變的,沒有這個習氣,實報土就不見了。那個實報土的習氣沒有方法斷,爲什麼?他不起心不動念了。他要有個方法,一定起心動念,起心動念就下來了,他就不是往上去了。所以這個上面叫無功用道,此處用不得力。怎麼辦?隨它去,不理會它,時間長了自然沒有了。要多長的時間?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叁個阿僧只劫。大乘經上說,菩薩成佛要經曆叁大阿僧只劫,那是說什麼人?說法身菩薩,從初住到等覺要經叁大阿僧只劫,無量壽。這個無量壽,所以古大德有說,這個無量壽是有量的無量,叁大阿僧只劫有量,太長了我們叫無量,有量的無量。其實真的無量,爲什麼?叁大阿僧只劫圓滿,他的習氣斷盡了,叫等覺,最後一品生相無明習氣斷了他升上去,他成妙覺,妙覺就回常寂光,妙覺位實報土就不見了。

  像我們,如果把見思煩惱斷了,六道就不見了,才曉得六道是場夢,不是真的。夢醒了之後是四聖法界,你看到的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看到這個法界。這裏面是把無明煩惱,就是起心動念斷掉,十法界沒有了,出現,因爲還有習氣,習氣出現了一真法界,實報莊嚴土。四十品習氣斷盡了,那就是等覺菩薩,再一提升,習氣斷盡了,證妙覺如來,實報土也沒有了。正如《金剛經》上所說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連實報莊嚴土都不例外。知道它是假的就別執著,就不要分別,不要起心動念,你就自在。換句話說,在所有一切現象裏頭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錯了,你不知道這些現象是假的,特別是在六道,六道的相太粗了。

  了解它是空的,相有性空,事有理空。我們真正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日常生活當中修什麼?就是修個不著相,不是修別的。念經一天念得再多,磕頭磕得再多,還是著相,依舊搞六道輪回。那些方法、儀式都是暫時可以用的,執著不得,不執著好,好方法;一執著,錯了。一天磕叁千大頭,心要是善良生天,心不善良還是到惡道去,總得搞清楚、搞明白。十法界依正莊嚴擺在我們面前,諸佛刹土擺在面前,極樂世界擺在面前,到哪裏去?極樂世界最方便,極樂世界最殊勝,極樂世界最容易去,你只要想去,阿彌陀佛就來接引你。我們跟阿彌陀佛根本沒有距離,阿彌陀佛在哪裏?就在我身邊,就在面前,就在心裏,內外完全融成一體。這個要知道,這搞真的,不要搞假的。

  所以這些菩薩統統能現身,跟諸佛一樣,現百身、千身、萬身、億身、百千萬億身,沒有佛國土的地方去度衆生,有佛國土的地方去參學,去供佛、聞法;供佛修福報,聞法修智慧。現在我們這個地方很多同胞對佛不認識,聽說佛,就好像專門爲死人服務,聽都不想聽,還有這種錯誤觀念,把佛跟死人挂了鈎,你說冤枉不冤枉!所以我們一定把它講清楚、講明白。他要問佛是什麼?佛是智慧,佛是福報,你要不要?你不要佛,你就沒有智慧,沒有智慧就愚癡,沒有福報就貧賤,你要不要愚癡、要不要貧賤?這佛,把他搞清楚,他到底是什麼。你不搞清楚,你信他是迷信,你不信他也是迷信,沒搞清楚,信跟不信全是迷信;搞清楚了,信他是正信,不信他也是正信。所以任何一樁事情都要把它搞清楚、搞明白,我們處理才會恰當。

  下面說,他們能夠到一切無佛國土裏面去做佛事,底下說,「要須作心入叁昧乃能」,就是他要入定。這就是說的別教叁賢菩薩,阿羅漢、辟支佛,他們辦事要先入定。我們在《地藏經》上看到,光目女母親死了,不知道到哪裏去了,遇到一個阿羅漢,阿羅漢入定,出定之後告訴她,你媽媽在什麼地方。不入定他做不到。作心入叁昧,叁昧就是禅定。「非不作心。以作心故,名爲未得淨心」,他能入定,不能叫自性清淨心。所以八地以上,這才是真正得自性清淨心。「此菩薩願生安樂淨土,即見阿彌陀佛」。這是菩薩爲什麼要到極樂世界,原因說出來了,他們這些人要是遇到淨土,能信,能發願,不懷疑,他決定得生,生到極樂世界就見阿彌陀佛,這善根深厚!「見阿彌陀佛時,與上地諸菩薩畢竟身等法等」。這個不可思議,見到阿彌陀佛,他的身跟法身菩薩平等,他的法也跟法身菩薩平等。那個法是什麼?智慧、德相,到極樂世界就提升了。下面說,「龍樹菩薩、婆薮盤頭菩薩」,就是天親菩薩,造《往生論》的,「願生彼者,當爲此耳」。龍樹菩薩是初地,天親菩薩大概也是初地,所以他們發願求生極樂世界,快速的與八地以上菩薩平等。他要不到極樂世界,要很長的時間他才能得到,到極樂世界他立刻就得到。

  「又雲:菩薩於七地中得大寂滅。上不見諸佛可求,下不見衆生可度,欲舍佛道,證於實際」。就是這個境界會出現,在這個大定當中現出境界,佛生平等,佛跟生(衆生)都沒有了、都不見了,這是定中境界。我們知道定中是有境界的,定中見佛,定中見十法界,定中見六道。這個定中它沒有了,什麼境界都沒有了,這是什麼?清淨心現前。這個時候,如果是他想舍佛道,證於實際,這個實際就是明心見性,佛道就是教化衆生,上求下化;把上求下化放棄了,直接求明心見性。「爾時若不得十方諸佛神力加勸,即便滅度,與二乘無異」。因爲他證得的是有身體在,是有余依涅槃,身體不要了入無余依涅槃。但是在這個時候,這《金剛經》裏頭說得很好,大菩薩常常照顧小菩薩,這些菩薩遇到這個境界的時候一定就幫助他、勸導他。「菩薩若往生安樂,見阿彌陀佛,即無此難」。在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照顧,這種境界出現了沒有關系。「以上《大論》與《往生論注》,皆明不退菩薩願往生極樂之因由」。這說明爲什麼這些大菩薩也願意求願往生極樂世界,道理在此地。在那邊成就快,在那邊如果遇到一些障難,極樂世界遇不到,別的地方修行可能會遇到。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講經,從來沒有休息過的。

 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,一共世尊舉了十叁個例子,這第十叁:

  【其第十叁佛名曰無畏。彼有七百九十億大菩薩衆。諸小菩薩及比丘等。不可稱計。皆當往生。】

  無畏佛,他有『七百九十億大菩薩』,這個大菩薩就是法身菩薩。小行菩薩以及比丘,這是凡夫,六道裏凡夫,求願往生,『不可稱計』,太多太多了,他們統統都會往生。末後,「總結十方往生無盡」。

  【十方世界諸佛名號。及菩薩衆當往生者。但說其名。窮劫不盡。】

  往生極樂世界的菩薩太多了,連法身菩薩都這麼多,都說不盡,那要再加上這些小行菩薩、比丘、凡夫,乃至於諸天,還有叁惡道,我們曉得統統都有往生的,那個人數多少?沒法子計算。我們看這一段注解。「《無量壽起信論》曰」,這是彭際清居士的,「右明往生菩薩不可計數。皆是如來願力所持,光明所攝。所以智者大師臨終,令門人唱無量壽佛」,唱就是念出聲音,「及觀經題目」,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》,念佛號、念經題。「合掌贊曰:四十八願,莊嚴淨土。華池寶樹,易往無人」,這是智者大師臨終時候說的,當然他看見了,極樂世界現前了,阿彌陀佛現前了。所以他說四十八願,莊嚴淨土,華池寶樹,易往無人,很容易去,沒人去。這就說明難信之法。「火車相現,一念改悔,尚得往生」,火車相現,這是地獄相現前。這是造作五逆十惡,毀謗大乘,造這麼重的罪業,臨終一念悔改,能夠認錯、能夠忏悔,信願持名,都能往生。這說明什麼?往生容易。「況戒定薰修,聖行道力,實不唐捐」,何況這個人沒有造五逆十惡,沒有那麼大的過失,平常守戒、修定;念佛就是修定,放下就是修定,有戒定薰修,聖行道力,聖行道力就是這一句佛號。

  在日常生活當中,淨宗學會成立的時候,我們提出五科,行門要遵守的原則,五個科目。第一個淨業叁福,前面跟諸位說過,第二個六和敬,第叁個叁學,戒定慧叁學,第四個六度,第五個普賢菩薩十願。這是聖行道力,我們要認真幹,念念不忘世尊教給我們修行最高指導原則,決定不能違背。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決定要做到;「受持叁皈,具足衆戒,不犯威儀;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」,這個因果就是指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,不是指別的;「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」。十一句,前面十句是自利,後頭一句是利他。自利而後才能夠利他,自己沒有得到真實利益,沒有能力利益別人。最高指導原則,後面佛說,這叁條是「叁世諸佛,淨業正因」,這句話重要,那就不僅是淨土宗,所有學佛的,不管你學哪個法門,你都要遵守這個原則。叁世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你想修行成佛都必須遵守這叁個原則,這叁個原則你要不遵守你不能成就。所以我們也是常常用這個標准來觀察,今天世界爲什麼會搞成這個樣子,佛教衰到這個樣子,用這個標准來一測量完全了解,這叁條統統沒做到,一句都沒做到。孝養父母沒做到,奉事師長也沒做到,慈心不殺、修十善業都沒做到,爲什麼?不知道怎麼做法。所以我們才把它具體化,孝親尊師落實在《弟子規》,你就曉得怎麼做了,你把《弟子規》做到,孝親尊師做到了;《感應篇》做到了,慈心不殺做到了,然後修十善業道很容易。

  有前面這個基礎,你才能夠受持叁皈,叁皈是入佛門第一堂課,佛把修行原理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叁二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