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叁一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證妙覺果位。妙覺才是真正無上正等正覺,上頭再沒有了,等覺上面還有妙覺,妙覺上頭沒有了。這個時候實報土不見了,實報土是假的不是真的,真的出現了,常寂光出現了。常寂光就是大般涅槃,常寂光就是清淨寂滅相,這裏頭什麼都沒有,但是什麼都不缺。它不是物質現象,不是精神現象,也不是自然現象,所以我們的六根緣不到,科學、數學也推測不到,再精密的儀器也觀察不到。

  怎麼才見到?佛說了,唯證方知,這個證就是你自己用禅定功夫去親證它。用戒定慧的方法,不是用科學方法,用戒定慧。戒定慧的修學,我們今天的人把戒看輕了,認爲這個東西無所謂,不知道它是根。沒有它,定慧都會落空,所修的定叫邪定,智慧發出來叫邪慧。像種樹一樣,根重要,如何去栽培這個根,全心全力栽培這個根重要。世間什麼都是假的,一定要看清楚。這個世間名聞利養、財色名食睡統統是假的,要真正把它放下,知道這個東西是障礙,障礙衆生不能得定,不能開慧,不能出離六道輪回,不能成就涅槃果德。你認識清楚、認識明白了,你才能不理它,你才能不受它們的影響,我們自己在這一生道業順利成就。

  下面說,求生淨刹者,至心信樂,願生彼國。「是乃舉我介爾一念心願,投入彌陀無邊願海」,這真念佛了。「亦即攝彼一乘無邊願海,入我介爾一念心中」,我這個介爾一念之中,這個一念心中,一定要知道,這個一念心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,這個一定要很清楚。一秒鍾,我們已經生一千六百兆次的心,生心、動念了。我們的生心是有住,菩薩的生心是無住,無住厲害,入無住的時候,他心永遠清淨,永遠平等,平等就是它不起波浪。我們的心是波浪,一千六百兆是波浪頻率,菩薩沒有這個頻率。這個一千六百兆的頻率就是無明,叫一念根本無明,就說這個東西。這個能夠不動了,這就是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決定超越十法界,十法界就是這個頻率當中産生的。那個時候現出來的,一真法界,一真法界不是頻率現象,所以它沒有生滅,壽命很長,人不老。壽命叁大阿僧只劫,人永遠年輕,永遠沒有衰老,爲什麼?他沒有波動,就是他不老,就是他沒有生滅相。

  一切現象,只要是在阿賴耶裏面的,都有生滅相,就是十法界裏頭有生滅相。一真法界,也就是實報莊嚴土,它沒有生滅相,真的是不生不滅。不生不滅也不是真的,《金剛經》上所說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沒有說一真法界例外,也沒有說實報莊嚴土例外。所以沒有例外的。但是一真法界的相是法性身、是法性土,跟我們不一樣。十法界裏面,這個心跟土都是阿賴耶識變的,物質現象,阿賴耶的相分;精神現象,受想行識,阿賴耶的見分。見相兩分是同源,從哪裏來的?從阿賴耶的業相變現出來的。業相就是波動現象,就是介爾一心,這個就是業相。我們如果沒有讀到這些科學報告,這就說不出來,概念依舊模糊,搞不清楚。彌勒菩薩跟釋迦牟尼佛的對話,讓我們大開眼界,但是還是有疑惑。看到科學家證明,跟佛說的一模一樣,佛叁千年前說的,科學家最近叁十年才發現的,居然相同,這就不是假的了。

  所以我們的一念心,這個心願,跟阿彌陀佛無邊願海,無邊願海就是四十八願,願願都是無量無邊、無盡無數,所以稱爲無邊願海,跟彌陀的願相應。這是本願,不是修來的,自性裏頭本自具足,惠能大師見性,第叁句說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。所以彌陀本願海,我們心性裏頭也是圓滿具足,我們要跟他相應。不但相應,攝彼一乘無邊願海,入我介爾一念之中,我這一念裏頭有阿彌陀佛本願海,阿彌陀佛本願海在我這一念當中。這個微妙的道理念佛人不能不知道,知道這個,念佛往生淨土信心十足,一點懷疑都沒有,我真有把握往生。信心一堅定,什麼事情都好辦了。無量劫來在這裏搞生死輪回,情執很深,不容易斷,你把這個道理搞清楚、搞明白,你就能斷。情執是一念妄心所生的,佛念、彌陀本願海是我們自性本具的正念所生的,都沒有離開自性。現在擺在我們面前,讓我們自己選擇。

  這次的選擇要認真,不要搞錯了,因爲我們相信,這種機會過去生中曾經遇到過,而是我們情執放不下,我們選錯了。如果正念現前,看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我再不選情執這條道路,我就平平安安、安安穩穩走向成佛之道。再不能夠錯誤,一錯誤,不知道要轉到哪一劫才能再遇到,時間太長,六道裏頭搞這些苦難不值得。所以,入我介爾一念心中。「是故十念必生,有願必滿」,這兩句話你就相信了,十念,一念都生,何況十念!我們度衆生,度自己、度衆生的大願才能圓滿。

  『趣佛菩提』,「因中即發菩提心也,果上則是必補佛位,究竟菩提也」,究竟菩提是成佛。現在發菩提心,菩提心就是真信、真願,我真想往生。蓮池大師說,「叁藏十二部,讓給別人悟」,你們誰願意悟,讓你們去悟,我不搞這個了;「八萬四千行,饒與他人行」,八萬四千法門,喜歡哪個你們學哪個,我也不搞了。蓮池大師晚年回過頭來,一部《阿彌陀經》,一句阿彌陀佛,他到極樂世界去了。末後一著給我們做榜樣,給我們做示範。這就是因中發心。果上在極樂世界,到極樂世界你必定補佛位,補佛位就是後補佛,等覺菩薩,觀世音、大勢至、彌勒菩薩都是等覺菩薩。究竟菩提。

  「以上六句即是今經之宗」,宗是宗旨,是修行最高指導原則。蕅益大師在《要解》裏頭所說的。以上六句是講的經文,這個經文是「無相智慧,植衆德本,身心清淨,遠離分別,求生淨刹,趣佛菩提,當生佛刹,永得解脫」。前面六句是修行最高指導原則,後面兩句是講果報。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。如宗而修,故當生佛刹」,當生是決定得生,「永得解脫」,我們的問題全解決了。「惑盡見佛第四十一」我們就學到此地。

  下面,「菩薩往生第四十二」。這是第五段,五大段,「問答往生數計以勸」。這品經是勸我們,你看看多少人求生淨土。

  【菩薩往生第四十二】

  念老品題有個提要,「前之叁輩與邊地疑城,皆論凡夫往生」,所說的統統是凡夫。「今品廣明十方菩薩往生之數無量」,這一品給我們介紹菩薩往生。「彌顯淨土妙法,聖凡齊收」。爲什麼把凡夫放在前面,菩薩放在後面?這個地方有道理。這個法門是以度凡夫爲主,度這些菩薩、聲聞、緣覺是附帶的。顯示阿彌陀佛無盡的慈悲、無比的大願,凡夫都能往生,菩薩、小乘更容易。菩薩、小乘爲什麼不能往生?沒有緣,沒遇到這個法門。他要遇到了馬上就轉頭,他比我們聰明有智慧,他知道好處,利益無邊。這個法門凡聖齊收,「利鈍悉被,普勸衆生,求生極樂」。那我們要問,阿彌陀佛爲什麼把凡夫擺在前面,菩薩做附帶的?我們從法藏比丘發願的時候就體會到,凡夫最苦,六道凡夫,度他們優先,他們太苦了。菩薩沒這麼苦,緩一點無所謂,迫切要救度的這最苦的人,幫助他們成就。所以菩薩變成附帶的。請看下面經文:

  【彌勒菩薩白佛言。今此娑婆世界。及諸佛刹。不退菩薩。當生極樂國者。其數幾何。】

  這是問,現在釋迦牟尼佛教化這個地區叫『娑婆世界』,娑婆是梵語,意思是染汙的意思,是不清淨的意思,衆生造作罪業很多,稱之爲娑婆。『及諸佛刹』,這其他的佛刹,問世尊自己的世界,也問別人的諸佛世界,『不退菩薩』他們往生極樂世界有多少人。注解裏頭說,「首彌勒大士叩問,此土他方不退菩薩」,就是阿鞞跋致,「今當往生之數」。阿鞞跋致是圓滿證得叁種不退的菩薩,第一種叫位不退,位是聖人的地位,證得聖,不會再退轉到凡夫。這是小乘須陀洹,大乘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初信位的菩薩,他證得一種不退,就是位不退。這樣的人是聖人,決定不會退轉到凡夫。所以他功力不大,還不能出六道輪回,只在六道輪回裏面天、人這兩道流轉,不會到別的道去。他不會墮叁惡道,他也不會到阿修羅道、羅刹,他都不會去。人間修行壽命到了生天,天上修行壽命到了到人間,天上人間七次往返,小乘證阿羅漢,大乘七信位的菩薩。他就成功了,就脫離六道輪回,永遠脫離六道輪回。這都叫位不退,位不退裏頭有淺深不一樣,小乘四果四向,有七個位次,大乘從初信到七信,也是七個位次。

  往上是菩薩,菩薩有時候會退到二乘,爲什麼?度衆生太辛苦,好心對待這些造罪的衆生,造罪的衆生以惡念惡行對菩薩,菩薩說算了,我不度你了,我就當小乘好了。所以會退到小乘。所以菩薩要不斷的再修,培養他的菩提心,能吃苦。能禁得起考驗,永遠不退心,才證到第二個不退,絕不退墮到當小乘。第叁個不退,是念念向著成佛之道,經上講「薩婆若海」。薩婆若海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一切種智,一切種智就是薩婆若海。一切種智是法身菩薩證得的,在圓教初住以上,別教初地以上。這叁種不退都證得,叫圓證叁不退,就是阿惟越致菩薩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圓教初住以上。這些人往生淨土有多少?下面是世尊答覆:

  【佛告彌勒。於此世界。有七百二十億菩薩。已曾供養無數諸佛。植衆德本。當生彼國。】

  這個地方所說的是大行菩薩,是證得明心見性,教下講大開圓解,密宗裏頭說大成就者,這不是普通凡人。有多少?七百二十億,娑婆世界。我們的地球現在人口七十億,這個娑婆世界七百二十億,當然不是指地球。這是指釋迦牟尼佛教化區,多大?這一個叁千大千世界。一個單位世界,黃念老告訴我,是一個銀河系。叁千大千世界多少個銀河系?十億。十億個銀河系,這麼大的一個地區,裏面有阿惟越致菩薩七百二十億往生到極樂世界,有這麼多。再往下面看:

  【諸小行菩薩。修習功德。當往生者。不可稱計。】

  『小行』,注解裏頭有說,「《無量壽經鈔》雲:小行等者,十信菩薩名爲小行」。所以我們稱初信位菩薩,我們稱小小聖,小行裏頭最小的,初信菩薩。他只有位不退,行會退,念也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叁一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