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叁一集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會退。這一段經文當中,最重要的一句話,我們要記住,『已曾供養無數諸佛,植衆德本,當生彼國』。「已曾供養無數諸佛」,不是一生一世,過去生生世世,才有這個緣分。那我們有沒有?肯定有。你想想今天的世界,全世界七十億人,七十億人當中有多少人知道有佛法。大概是佛在經上講的,當年在王舍城講經,王舍城叁分之一的人,知道有釋迦牟尼佛,跟佛見過面;有叁分之一的人,聞名,沒見過面;還有叁分之一的人不知道。我們用這個比例,七十億人當中,叁分之一不知道;叁分之一知道,不清楚;真正知道有佛教的叁分之一,這就很多了。

  知道有佛法的,真正發心供養的不多了。只要發心供養,求福也可以,總而言之他都有種了善根。那要供養無數諸佛,豈不要無量劫?我們過去經曆無量劫,這一生得人身,又遇到佛法,能發心供養。供養裏面,大乘經常說,法供養爲最。什麼是法供養?依教修行是法供養。依什麼教?經典這麼多,能不能找一個代表的?能,《觀經》上講的淨業叁福就是最好的代表。因爲佛說過,這叁條是叁世諸佛淨業正因,這就是最好代表。叁世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所有一切行菩薩道、成佛,決定不能違背這叁條。這叁條不但是淨宗要遵守,無論哪個宗派,大乘小乘、宗門教下、顯教密教,離開這個原則不是真佛法,這不是正法,太重要了。黃念老在這個注解裏頭引用好幾遍,不止一次,重複的引用,用意在哪裏?要我們記住,修行不要走錯路。無論修學哪個法門,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,只要守住這叁條就是正法。

  第一條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這一條是人天佛法,就是佛陀教我們怎樣去做人。這個是心量很小,不想離開人道,覺得人間天上不錯,舍不得離開。佛教你永遠能夠保持人天福報,而不會墮落。所以孝是根,孝是世出世間行門的大根大本,任何宗教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。宗教教育特別講求尊師,孝親尊師,我們的身命得自於父母,慧命得自於老師。孝親尊師這是一個念頭,是虛的不是實的,怎麼落實?落實在《弟子規》。《弟子規》做到了,孝親尊師的樣子就表現出來了;換句話說,《弟子規》上字字句句都是孝親尊師。

  慈心不殺,不殺是舉個例子,慈心非常廣大,而殺是不慈裏頭最嚴重的,舉它做代表。只要能做到不殺,下頭不盜、不淫、不迷惑、不顛倒都可以做到。所以它是根本的根本,我們自己修行要在這裏紮根,我們幫助別人也在這裏紮根。幫助他在這個地方紮根,這是真實教誨,這是無量功德,他會永遠感恩。爲什麼?這個基礎紮實,他成就了。慈心不殺落實在《太上感應篇》。《弟子規》真正契入,明白了,人不好意思作惡。《感應篇》學了,不敢作惡,爲什麼?動一個不善念頭都有果報,果報是真的不是假的,確實有地獄、有天堂。第叁個是佛法,修十善業。

  所以我們叫儒釋道的叁個根,在第一條,落實到叁個根,這叁個根就是這一句經文的載體。這句經文說的是理,理把它變成事,我們真正能受用到,真正在這裏頭得利益,這是真實利益。從這個基礎上再發心學佛。古時候,佛門的教學,來求授叁皈,第一條要做到,第一條沒有做到,不夠資格受叁皈,不給你授。無論是在家學佛、出家學佛,出家在家是一樁事情,你要想跟佛學,做佛的弟子,不是善男子、善女人不行。善男子、善女人的標准就是頭一條,很嚴格的。後世這種叁皈叫結緣叁皈,密宗裏頭灌頂叫結緣灌頂,爲什麼?都沒有達到條件,不具足。

  有前面第一條,第二條就真做到了,「受持叁皈」,叁皈是你一生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的最高的標准,你決定不會違背它。「皈依佛」什麼意思?覺而不迷。如果你迷了,你的皈依是假的不是真的。皈是回頭,依是依靠,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依靠自性覺,覺就是佛,覺而不迷。我現在又迷了,你的皈依是從覺皈到迷,錯了。法是正知正見,正而不邪。我還有邪的念頭,皈依法沒做到。僧是清淨,六根清淨,一塵不染。我心還不清淨,皈依僧沒有。所以,不是善男子善女人,皈依是空的,覺正淨叁個字沒有,迷邪染叁個字具足。叁皈都不能建立,修什麼?今天受持叁皈,結緣而已,講最好是把它講清楚、講明白,做不做他自己的事情,我們就不問了。公修公得,婆修婆得,不修不得,是你自己事情。不講清楚對不起你,你將來到閻羅王殿去,我的師父沒教給我,責任推到師父那去了。師父講清楚了,你沒做到,責任是你自己。

  所以受持叁皈,「具足衆戒」,在家的戒,五戒、八戒、八關齋戒(那是受一天的)、菩薩戒。菩薩戒兩種,璎珞戒跟梵網戒都可以受,一般出家受梵網戒,在家受璎珞戒,璎珞戒二十六條,梵網戒五十叁條。戒受了,沒有做到,叫破戒。現在會不會破戒?不會。爲什麼?根本你就沒有戒受,只是搞一個形式,比丘跟比丘尼戒全是假的。這個話,蕅益大師講的,他老人家說,從南宋以後,中國就沒有比丘了,都是屬於名字比丘;換句話說,沒有資格傳戒,你從哪裏得戒?他是個研究戒律的人,自己文章,寫東西的,他的具名是菩薩戒沙彌,他不稱比丘。換句話,他老實、好學、真幹,他沙彌戒能做到,菩薩戒能做到,他能承認它,比丘戒他做不到。同時也曉得,那時候沒有真正比丘傳授,不能得戒。老師是這樣的行法,他的學生成時法師,蕅益大師圓寂之後,所有的著作是成時把它整理流通。成時法師自己不敢稱沙彌,稱出家優婆塞。我們民國年間弘一大師,他也自稱爲出家優婆塞,這什麼?名實相符,不敢躐等,這說明他很本分。

  修行絕不是一生一世,我們每個人都是過去生中,「已曾供養無數諸佛,植衆德本,當生彼國」。現在當生彼國,我們願不願意?願意,決定得生。小行菩薩修積功德也不例外,也是供養無數諸佛,如果不是,你怎麼能遇到這個法門?怎麼能遇到這部經典、這個注解?這不容易!這是我們要知道珍惜。今天所講的這一小段,是娑婆世界的,釋迦牟尼佛的教區,法身菩薩七百二十億。法身以下的這些菩薩們,叁賢、聲聞、緣覺,只要一發心,求願往生,都叫菩薩,都是菩薩。生到極樂世界,個個都成爲阿惟越致菩薩,這是淨宗無比殊勝。八萬四千法門到最後都歸向淨土,道理就在此地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叁一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