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会退。这一段经文当中,最重要的一句话,我们要记住,『已曾供养无数诸佛,植众德本,当生彼国』。「已曾供养无数诸佛」,不是一生一世,过去生生世世,才有这个缘分。那我们有没有?肯定有。你想想今天的世界,全世界七十亿人,七十亿人当中有多少人知道有佛法。大概是佛在经上讲的,当年在王舍城讲经,王舍城三分之一的人,知道有释迦牟尼佛,跟佛见过面;有三分之一的人,闻名,没见过面;还有三分之一的人不知道。我们用这个比例,七十亿人当中,三分之一不知道;三分之一知道,不清楚;真正知道有佛教的三分之一,这就很多了。
知道有佛法的,真正发心供养的不多了。只要发心供养,求福也可以,总而言之他都有种了善根。那要供养无数诸佛,岂不要无量劫?我们过去经历无量劫,这一生得人身,又遇到佛法,能发心供养。供养里面,大乘经常说,法供养为最。什么是法供养?依教修行是法供养。依什么教?经典这么多,能不能找一个代表的?能,《观经》上讲的净业三福就是最好的代表。因为佛说过,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,这就是最好代表。三世是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所有一切行菩萨道、成佛,决定不能违背这三条。这三条不但是净宗要遵守,无论哪个宗派,大乘小乘、宗门教下、显教密教,离开这个原则不是真佛法,这不是正法,太重要了。黄念老在这个注解里头引用好几遍,不止一次,重复的引用,用意在哪里?要我们记住,修行不要走错路。无论修学哪个法门,八万四千法门,无量法门,只要守住这三条就是正法。
第一条,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,这一条是人天佛法,就是佛陀教我们怎样去做人。这个是心量很小,不想离开人道,觉得人间天上不错,舍不得离开。佛教你永远能够保持人天福报,而不会堕落。所以孝是根,孝是世出世间行门的大根大本,任何宗教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。宗教教育特别讲求尊师,孝亲尊师,我们的身命得自於父母,慧命得自於老师。孝亲尊师这是一个念头,是虚的不是实的,怎么落实?落实在《弟子规》。《弟子规》做到了,孝亲尊师的样子就表现出来了;换句话说,《弟子规》上字字句句都是孝亲尊师。
慈心不杀,不杀是举个例子,慈心非常广大,而杀是不慈里头最严重的,举它做代表。只要能做到不杀,下头不盗、不淫、不迷惑、不颠倒都可以做到。所以它是根本的根本,我们自己修行要在这里扎根,我们帮助别人也在这里扎根。帮助他在这个地方扎根,这是真实教诲,这是无量功德,他会永远感恩。为什么?这个基础扎实,他成就了。慈心不杀落实在《太上感应篇》。《弟子规》真正契入,明白了,人不好意思作恶。《感应篇》学了,不敢作恶,为什么?动一个不善念头都有果报,果报是真的不是假的,确实有地狱、有天堂。第三个是佛法,修十善业。
所以我们叫儒释道的三个根,在第一条,落实到三个根,这三个根就是这一句经文的载体。这句经文说的是理,理把它变成事,我们真正能受用到,真正在这里头得利益,这是真实利益。从这个基础上再发心学佛。古时候,佛门的教学,来求授三皈,第一条要做到,第一条没有做到,不够资格受三皈,不给你授。无论是在家学佛、出家学佛,出家在家是一桩事情,你要想跟佛学,做佛的弟子,不是善男子、善女人不行。善男子、善女人的标准就是头一条,很严格的。后世这种三皈叫结缘三皈,密宗里头灌顶叫结缘灌顶,为什么?都没有达到条件,不具足。
有前面第一条,第二条就真做到了,「受持三皈」,三皈是你一生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的最高的标准,你决定不会违背它。「皈依佛」什么意思?觉而不迷。如果你迷了,你的皈依是假的不是真的。皈是回头,依是依靠,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依靠自性觉,觉就是佛,觉而不迷。我现在又迷了,你的皈依是从觉皈到迷,错了。法是正知正见,正而不邪。我还有邪的念头,皈依法没做到。僧是清净,六根清净,一尘不染。我心还不清净,皈依僧没有。所以,不是善男子善女人,皈依是空的,觉正净三个字没有,迷邪染三个字具足。三皈都不能建立,修什么?今天受持三皈,结缘而已,讲最好是把它讲清楚、讲明白,做不做他自己的事情,我们就不问了。公修公得,婆修婆得,不修不得,是你自己事情。不讲清楚对不起你,你将来到阎罗王殿去,我的师父没教给我,责任推到师父那去了。师父讲清楚了,你没做到,责任是你自己。
所以受持三皈,「具足众戒」,在家的戒,五戒、八戒、八关斋戒(那是受一天的)、菩萨戒。菩萨戒两种,璎珞戒跟梵网戒都可以受,一般出家受梵网戒,在家受璎珞戒,璎珞戒二十六条,梵网戒五十三条。戒受了,没有做到,叫破戒。现在会不会破戒?不会。为什么?根本你就没有戒受,只是搞一个形式,比丘跟比丘尼戒全是假的。这个话,蕅益大师讲的,他老人家说,从南宋以后,中国就没有比丘了,都是属於名字比丘;换句话说,没有资格传戒,你从哪里得戒?他是个研究戒律的人,自己文章,写东西的,他的具名是菩萨戒沙弥,他不称比丘。换句话,他老实、好学、真干,他沙弥戒能做到,菩萨戒能做到,他能承认它,比丘戒他做不到。同时也晓得,那时候没有真正比丘传授,不能得戒。老师是这样的行法,他的学生成时法师,蕅益大师圆寂之后,所有的著作是成时把它整理流通。成时法师自己不敢称沙弥,称出家优婆塞。我们民国年间弘一大师,他也自称为出家优婆塞,这什么?名实相符,不敢躐等,这说明他很本分。
修行绝不是一生一世,我们每个人都是过去生中,「已曾供养无数诸佛,植众德本,当生彼国」。现在当生彼国,我们愿不愿意?愿意,决定得生。小行菩萨修积功德也不例外,也是供养无数诸佛,如果不是,你怎么能遇到这个法门?怎么能遇到这部经典、这个注解?这不容易!这是我们要知道珍惜。今天所讲的这一小段,是娑婆世界的,释迦牟尼佛的教区,法身菩萨七百二十亿。法身以下的这些菩萨们,三贤、声闻、缘觉,只要一发心,求愿往生,都叫菩萨,都是菩萨。生到极乐世界,个个都成为阿惟越致菩萨,这是净宗无比殊胜。八万四千法门到最后都归向净土,道理就在此地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三一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