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三一集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证妙觉果位。妙觉才是真正无上正等正觉,上头再没有了,等觉上面还有妙觉,妙觉上头没有了。这个时候实报土不见了,实报土是假的不是真的,真的出现了,常寂光出现了。常寂光就是大般涅槃,常寂光就是清净寂灭相,这里头什么都没有,但是什么都不缺。它不是物质现象,不是精神现象,也不是自然现象,所以我们的六根缘不到,科学、数学也推测不到,再精密的仪器也观察不到。

  怎么才见到?佛说了,唯证方知,这个证就是你自己用禅定功夫去亲证它。用戒定慧的方法,不是用科学方法,用戒定慧。戒定慧的修学,我们今天的人把戒看轻了,认为这个东西无所谓,不知道它是根。没有它,定慧都会落空,所修的定叫邪定,智慧发出来叫邪慧。像种树一样,根重要,如何去栽培这个根,全心全力栽培这个根重要。世间什么都是假的,一定要看清楚。这个世间名闻利养、财色名食睡统统是假的,要真正把它放下,知道这个东西是障碍,障碍众生不能得定,不能开慧,不能出离六道轮回,不能成就涅槃果德。你认识清楚、认识明白了,你才能不理它,你才能不受它们的影响,我们自己在这一生道业顺利成就。

  下面说,求生净刹者,至心信乐,愿生彼国。「是乃举我介尔一念心愿,投入弥陀无边愿海」,这真念佛了。「亦即摄彼一乘无边愿海,入我介尔一念心中」,我这个介尔一念之中,这个一念心中,一定要知道,这个一念心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,这个一定要很清楚。一秒钟,我们已经生一千六百兆次的心,生心、动念了。我们的生心是有住,菩萨的生心是无住,无住厉害,入无住的时候,他心永远清净,永远平等,平等就是它不起波浪。我们的心是波浪,一千六百兆是波浪频率,菩萨没有这个频率。这个一千六百兆的频率就是无明,叫一念根本无明,就说这个东西。这个能够不动了,这就是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,决定超越十法界,十法界就是这个频率当中产生的。那个时候现出来的,一真法界,一真法界不是频率现象,所以它没有生灭,寿命很长,人不老。寿命三大阿僧只劫,人永远年轻,永远没有衰老,为什么?他没有波动,就是他不老,就是他没有生灭相。

  一切现象,只要是在阿赖耶里面的,都有生灭相,就是十法界里头有生灭相。一真法界,也就是实报庄严土,它没有生灭相,真的是不生不灭。不生不灭也不是真的,《金刚经》上所说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没有说一真法界例外,也没有说实报庄严土例外。所以没有例外的。但是一真法界的相是法性身、是法性土,跟我们不一样。十法界里面,这个心跟土都是阿赖耶识变的,物质现象,阿赖耶的相分;精神现象,受想行识,阿赖耶的见分。见相两分是同源,从哪里来的?从阿赖耶的业相变现出来的。业相就是波动现象,就是介尔一心,这个就是业相。我们如果没有读到这些科学报告,这就说不出来,概念依旧模糊,搞不清楚。弥勒菩萨跟释迦牟尼佛的对话,让我们大开眼界,但是还是有疑惑。看到科学家证明,跟佛说的一模一样,佛三千年前说的,科学家最近三十年才发现的,居然相同,这就不是假的了。

  所以我们的一念心,这个心愿,跟阿弥陀佛无边愿海,无边愿海就是四十八愿,愿愿都是无量无边、无尽无数,所以称为无边愿海,跟弥陀的愿相应。这是本愿,不是修来的,自性里头本自具足,惠能大师见性,第三句说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。所以弥陀本愿海,我们心性里头也是圆满具足,我们要跟他相应。不但相应,摄彼一乘无边愿海,入我介尔一念之中,我这一念里头有阿弥陀佛本愿海,阿弥陀佛本愿海在我这一念当中。这个微妙的道理念佛人不能不知道,知道这个,念佛往生净土信心十足,一点怀疑都没有,我真有把握往生。信心一坚定,什么事情都好办了。无量劫来在这里搞生死轮回,情执很深,不容易断,你把这个道理搞清楚、搞明白,你就能断。情执是一念妄心所生的,佛念、弥陀本愿海是我们自性本具的正念所生的,都没有离开自性。现在摆在我们面前,让我们自己选择。

  这次的选择要认真,不要搞错了,因为我们相信,这种机会过去生中曾经遇到过,而是我们情执放不下,我们选错了。如果正念现前,看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我再不选情执这条道路,我就平平安安、安安稳稳走向成佛之道。再不能够错误,一错误,不知道要转到哪一劫才能再遇到,时间太长,六道里头搞这些苦难不值得。所以,入我介尔一念心中。「是故十念必生,有愿必满」,这两句话你就相信了,十念,一念都生,何况十念!我们度众生,度自己、度众生的大愿才能圆满。

  『趣佛菩提』,「因中即发菩提心也,果上则是必补佛位,究竟菩提也」,究竟菩提是成佛。现在发菩提心,菩提心就是真信、真愿,我真想往生。莲池大师说,「三藏十二部,让给别人悟」,你们谁愿意悟,让你们去悟,我不搞这个了;「八万四千行,饶与他人行」,八万四千法门,喜欢哪个你们学哪个,我也不搞了。莲池大师晚年回过头来,一部《阿弥陀经》,一句阿弥陀佛,他到极乐世界去了。末后一著给我们做榜样,给我们做示范。这就是因中发心。果上在极乐世界,到极乐世界你必定补佛位,补佛位就是后补佛,等觉菩萨,观世音、大势至、弥勒菩萨都是等觉菩萨。究竟菩提。

  「以上六句即是今经之宗」,宗是宗旨,是修行最高指导原则。蕅益大师在《要解》里头所说的。以上六句是讲的经文,这个经文是「无相智慧,植众德本,身心清净,远离分别,求生净刹,趣佛菩提,当生佛刹,永得解脱」。前面六句是修行最高指导原则,后面两句是讲果报。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。如宗而修,故当生佛刹」,当生是决定得生,「永得解脱」,我们的问题全解决了。「惑尽见佛第四十一」我们就学到此地。

  下面,「菩萨往生第四十二」。这是第五段,五大段,「问答往生数计以劝」。这品经是劝我们,你看看多少人求生净土。

  【菩萨往生第四十二】

  念老品题有个提要,「前之三辈与边地疑城,皆论凡夫往生」,所说的统统是凡夫。「今品广明十方菩萨往生之数无量」,这一品给我们介绍菩萨往生。「弥显净土妙法,圣凡齐收」。为什么把凡夫放在前面,菩萨放在后面?这个地方有道理。这个法门是以度凡夫为主,度这些菩萨、声闻、缘觉是附带的。显示阿弥陀佛无尽的慈悲、无比的大愿,凡夫都能往生,菩萨、小乘更容易。菩萨、小乘为什么不能往生?没有缘,没遇到这个法门。他要遇到了马上就转头,他比我们聪明有智慧,他知道好处,利益无边。这个法门凡圣齐收,「利钝悉被,普劝众生,求生极乐」。那我们要问,阿弥陀佛为什么把凡夫摆在前面,菩萨做附带的?我们从法藏比丘发愿的时候就体会到,凡夫最苦,六道凡夫,度他们优先,他们太苦了。菩萨没这么苦,缓一点无所谓,迫切要救度的这最苦的人,帮助他们成就。所以菩萨变成附带的。请看下面经文:

  【弥勒菩萨白佛言。今此娑婆世界。及诸佛刹。不退菩萨。当生极乐国者。其数几何。】

  这是问,现在释迦牟尼佛教化这个地区叫『娑婆世界』,娑婆是梵语,意思是染污的意思,是不清净的意思,众生造作罪业很多,称之为娑婆。『及诸佛刹』,这其他的佛刹,问世尊自己的世界,也问别人的诸佛世界,『不退菩萨』他们往生极乐世界有多少人。注解里头说,「首弥勒大士叩问,此土他方不退菩萨」,就是阿鞞跋致,「今当往生之数」。阿鞞跋致是圆满证得三种不退的菩萨,第一种叫位不退,位是圣人的地位,证得圣,不会再退转到凡夫。这是小乘须陀洹,大乘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初信位的菩萨,他证得一种不退,就是位不退。这样的人是圣人,决定不会退转到凡夫。所以他功力不大,还不能出六道轮回,只在六道轮回里面天、人这两道流转,不会到别的道去。他不会堕三恶道,他也不会到阿修罗道、罗刹,他都不会去。人间修行寿命到了生天,天上修行寿命到了到人间,天上人间七次往返,小乘证阿罗汉,大乘七信位的菩萨。他就成功了,就脱离六道轮回,永远脱离六道轮回。这都叫位不退,位不退里头有浅深不一样,小乘四果四向,有七个位次,大乘从初信到七信,也是七个位次。

  往上是菩萨,菩萨有时候会退到二乘,为什么?度众生太辛苦,好心对待这些造罪的众生,造罪的众生以恶念恶行对菩萨,菩萨说算了,我不度你了,我就当小乘好了。所以会退到小乘。所以菩萨要不断的再修,培养他的菩提心,能吃苦。能禁得起考验,永远不退心,才证到第二个不退,绝不退堕到当小乘。第三个不退,是念念向著成佛之道,经上讲「萨婆若海」。萨婆若海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一切种智,一切种智就是萨婆若海。一切种智是法身菩萨证得的,在圆教初住以上,别教初地以上。这三种不退都证得,叫圆证三不退,就是阿惟越致菩萨,《华严经》上讲的圆教初住以上。这些人往生净土有多少?下面是世尊答覆:

  【佛告弥勒。於此世界。有七百二十亿菩萨。已曾供养无数诸佛。植众德本。当生彼国。】

  这个地方所说的是大行菩萨,是证得明心见性,教下讲大开圆解,密宗里头说大成就者,这不是普通凡人。有多少?七百二十亿,娑婆世界。我们的地球现在人口七十亿,这个娑婆世界七百二十亿,当然不是指地球。这是指释迦牟尼佛教化区,多大?这一个三千大千世界。一个单位世界,黄念老告诉我,是一个银河系。三千大千世界多少个银河系?十亿。十亿个银河系,这么大的一个地区,里面有阿惟越致菩萨七百二十亿往生到极乐世界,有这么多。再往下面看:

  【诸小行菩萨。修习功德。当往生者。不可称计。】

  『小行』,注解里头有说,「《无量寿经钞》云:小行等者,十信菩萨名为小行」。所以我们称初信位菩萨,我们称小小圣,小行里头最小的,初信菩萨。他只有位不退,行会退,念也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三一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