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對那個很尊重的,不說話的,那些人都很愛面子,都喜歡聽好聽的,贊歎他,他喜歡;批評他,他很不高興。所以我們就明白,老師把那些人當作旁聽生,也不拒絕你,你既然報名參加,也可以來,旁聽。我們這才明了。
在我們這個時代,六十年前,方老師在學校教學也不是很認真了,爲什麼?學生不學,認真有什麼意思!我們是真想學一點東西,失學,沒有機會讀書。真想學,你看看,讓我到他家裏,單獨教,學生就我一個,在他家客廳,小圓桌,一個星期兩個小時,給我講一部「哲學概論」,沒書,沒有文字,就是聊天這種方式。講到最後的單元,講佛經哲學。這一部東西我聽了,我才了解,搞明白了,沒想到佛經哲學居然是所有哲學的最高峰,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我們細細觀察方老師,是不是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?那這我們觀察他了,他有沒有落實?他的書房,我們偶爾進去看一下,桌上都擺著佛經,曉得他真幹,他不是假的。晚年在學校上課,全講佛,很有味道。在臺灣大學,開的是大單元,「大乘佛學」、「魏晉佛學」、「隋唐佛學」,這一個單元大概都是一個學期到二個學期。從臺灣大學退休,輔仁大學請去,在博士班開「華嚴哲學」,都是大單元。
晚年大概二十多年,學校的課程統統講佛學,他自己教學相長,漸漸契入境界。非常可惜,剛剛契入境界,他走了,七十九歲走的。他要能多活十年,那在臺灣對佛教會做出很大的貢獻。我跟他的時候,他沒契入,他還有分別,告訴我,佛經裏頭,十分之二,高等哲學,另外十分之七、八是迷信。我學習最初的叁年受他的影響,這幸虧跟章嘉大師,要不跟章嘉大師,我走上學術的佛教了。以後慢慢才知道,他認爲十分之八的那個佛教是迷信,沒想到那個東西要登堂入室。他原先門口看,宮牆之美,裏頭沒有看到。晚年看到了,晚年完全明白了。但是明白的時候,壽命到了,自己得利益,對佛教沒有做出大的貢獻,這很可惜的事情。
所以這個尊重聽聞,這是關鍵,只有尊重聽聞,後頭才有信受奉行,那就真幹了。有尊重聽聞,沒有信受奉行,就變成學術的佛教,佛學。如果有信受奉行,這叫學佛,他能成佛。有尊重聽聞,他能得到豐富的佛學常識,現代人所謂他能成爲一個名教授,能成爲佛學家,能說得天花亂墜,著作等身,一代的名人,但是依舊搞生死輪回。生死輪回很可怕,爲什麼?這一輪回到第二生再來的時候,前世所學都忘光了,總得要叁、四世,才有能力把前面東西跟這一生連續起來。像悟達國師,十世高僧,十次都得人身,都出家學習,這個難得,非常不容易!德行、修持、道業都達到一定程度,爲帝王師,煩惱的習氣依舊斷不了,皇上供養一張沈香寶座,他傲慢的習氣就生起來了。感到什麼?出家人當中沒有比我再高的了。皇上送的這個禮物,沈香雕的太師椅,那沈香多寶貴,那都論兩算的,這張太師椅多名貴!起一點傲慢心,護法神走了,冤親債主上門了,幾乎把命送掉。一念之差,誰能保得住?
所以親近善知識,你說多重要!善知識的加持,他常常挂念你。我們約會是一個星期一次,一個星期有事,沒有去了,章嘉大師,他就會讓他的副官打電話來問我,是不是生病了?怎麼沒去?這樣的關懷就不好意思不去,不想去也得要去,知道老師挂念。這對我們做學問是一種莫大的鼓勵,不敢遠離老師。以後我們親近李老師,那是天天在一起,老師的講經教學我們一堂不缺,什麼事情都沒有聽經重要。我們今天自己體會到了,爲什麼重要?天天講的不一樣,每一天都有悟處。悟處不是自己憑空想出來的,不是。面對著同學,它自然流露出來。這個機會只有一次,過了之後,再就沒有了,明天又是明天的流露,後天是後天的流露,不一樣。不一定哪一句話對你起了作用,幫助你開悟了。那常常不在,機會就錯過了,就失掉了。沒有開悟之前,開悟是大事,大事因緣,無過於是,怎麼能放棄?
老師接待賓客,就是來訪問的人、來問道的人,我們都站在旁邊,侍候老師,實際在學習,聽老師給來賓的答問。這些裏面,真的,有我們意想不到的智慧現前。我會想,這人提的問題我怎麼個答覆?老師怎麼答覆?老師跟我答覆比較一下,老師長在什麼地方?優點在哪裏?我們就學到東西了。曾經還碰到一次,是個大學研究生提的問題。這個學生是在前幾天問我,我給他解釋,還舉了例子給他聽。過了二、叁天,在課堂裏面,我也在旁聽,同樣問題問老師,妙極了,老師答覆跟我講的一樣,舉的比喻也一樣。這個學生現在是臺灣大學教授,他在學校讀書的時候接受過方老師教的課程,方老師對他不太喜歡,傲慢。凡是有傲慢這個習氣,真的,孔子所說的,「如有周公之才之美,使驕且吝,其余則不足觀也」,老師對這個學生不會有太大的希望。人一定要學謙虛。
所以有尊重聽聞,要真相信。這個難。相信之後要受,受是接受,接受就是變成自己的,奉行就是落實在生活當中,落實在工作,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。真做到了,真做到就是真得受用,就是這個經上講的真實之利,利益是你做到了。最後悉生極樂,沒有一個不生到極樂世界,生到極樂世界就是證得大圓滿,真實究竟的果報。
我們再看末後這一段,「菩薩難得欲聞以勸」,菩薩想得到很不容易。我們看經文:
【多有菩薩。欲聞此經而不能得。是故汝等。應求此法。】
前面從正面說,這個地方從反面說。『多有菩薩』,不止一位,太多太多了。哪一個菩薩不想得到最微妙法?都想得到。每一個菩薩都想自己早一天成就,去教化衆生,心目當中所想的、所思的、所念的,是很簡單、很容易,度衆生又度得很圓滿,就想這些,想不到。如來真有此法,就是淨宗信願持名。可是遇到呢?遇到了很難接受,真叫難信之法,這法行嗎?真行嗎?是不是佛陀的方便法?對那些沒有受過教育的,很愚癡的衆生,教他用這個方法,種點善根。我們在之前都是這個想法,這老太婆教,沒瞧得起它,學經教怎麼學這個東西?所以對淨土誤會很深,一般都輕視,沒看重它。
我就是一個很難度的人,煩惱習氣很重,李老師勸我很多次,我都不能接受。他教我學印光法師,以印光法師爲老師,送了一套《印光大師文鈔》。在那個時代,在臺灣,《文鈔》只有初集、續集,一共四冊,送我這一套。這一套書我讀過,讀了之後,對淨土了解一些,不再看輕了,不再毀謗了,也贊歎了,但是不願意學它。我的目標都在大經,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、《楞嚴》,在這些經典上下的功夫很多。淨土的經論有涉獵,有人請我講《彌陀經疏鈔》,請我講《彌陀經要解》,我都講過,但是沒有真正去念佛,講給別人聽的,自己不得受用。真正自己得淨土的受用,是在講《華嚴經》的時候。
第一次講《華嚴經》,是民國六十年,公元哪一年我搞不清楚了,在臺北開始講《華嚴》,也講了十幾年。但那個時候常常出國,大概每一年一大半的時間在國外。這個經只有在臺灣講,在國外講沒有人聽,經太大了。我記得第一次前後總共講了十七年,那個時候沒有錄音帶,沒有這個設備,《八十華嚴》講了一半,《四十》也講了一半,斷斷續續的。一九九九年,在新加坡,這是第二次宣講,我們有設備了,所以有錄像。那個時候是錄像帶,現在也都做成光碟。也講了十年,講了四千多個小時,大概全經五分之一。所以照這個估計,全經講下來要二萬個小時,時間太長,一般大衆很難得利益。所以我把這個停下來。
二0一0年清明,《華嚴》暫停,開講這一部《無量壽經》。一年講一遍,一千二百個小時。爲什麼?這個經現前就得受用,就得利益。而且古人講得很好,《無量壽經》即是中本《華嚴》,分量比《華嚴經》少,少很多,內容完全相同,《華嚴經》裏頭的精華全在這個經中,講這部經等於講《華嚴經》。認識這部經,對大乘你就完全明白了。所以我改講這部經,而且發心,有生之年專講這一部,不搞別的了。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我們帶頭。我要不帶頭,勸人人家不相信。我晚年什麼都放下了,六十年的學習,精挑細選,最後選了這部經,希望大家對這部經真正深信不疑,真正能夠尊重聽聞,能夠依教奉行,將來決定往生,你就圓滿成就了。這個成就在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之上,不在它之下!
所以經上說的這些話,這些話不是假設的,是真的,確確實實有許許多多菩薩想聽這樣的經,聽不到,沒有緣分。我們今天遇到了,得珍惜這個緣分。你看多少菩薩,想看,看不到;想聽,聽不到,我們這個經本展在面前,天天讀誦,天天聽聞,這是多大的福報,這是多殊勝的因緣!只要能把握住,這一生永遠脫離生死輪回。年歲大了,退休了,正好念佛,沒有事情做了,應當進念佛堂,帶頭做個好榜樣給大家看。念上個叁年五載,在念佛堂站著往生,預知時至,這一個表演度多少衆生,這叫自行化他!香港何東夫人就是最好的榜樣。我們這個地方有她的資料,看看這個老太太,真有智慧、真有善巧,把全家都度了。往生的這一天,招待新聞記者,讓大家來看,讓大家報導,報紙雜志都發表了,那個時候沒有電視臺,沒有電視、沒有網路,轟動一時。這個事情就出在香港。
「下一品中」,就是「受菩提記」,這下一品,有這麼一段經文,「複雲:有一億菩薩以不聞此經,而退轉於無上菩提」。這些菩薩修行得不錯,沒有聽到這個經,不幸退轉無上菩提。這是事實真相,爲什麼?阿賴耶裏頭煩惱、業障的習氣太深,在六道裏頭有時候禁不起考驗,名聞利養現前,美食美色現前,把你阿賴耶裏面深層貪瞋癡慢的煩惱引起來了。這一引起來就完了,這就退轉、就墮落了。所以他修行,只要他還沒有明心見性,他就有退轉的可能。只有明心見性,大徹大悟了,他不退轉了。沒有到這個程度都靠不住,他自己也保不了,這多難!那遇到這部經?遇到這部經他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叁八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