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叁九集

  淨土大經科注  (第五叁九集)  2012/9/29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539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一0五九頁,從第二行經文看起:

  【若於來世。乃至正法滅時。當有衆生。植諸善本。已曾供養無量諸佛。由彼如來加威力故。能得如是廣大法門。】

  前面我們學到這個地方。經文說得很清楚,正法之後,像法、末法有緣能得到淨宗法門,能得到《無量壽經》,都是由於這些衆生過去生中植衆德本,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。現在得佛力加持,才能在這一生當中得到這個法門,得到這部經典。我們明了這樁事情,就對這一生這個機會要非常珍惜,千萬不能錯過,要知道得來不容易。過去無量劫的修持,就是等這一天,這一天終於我們遇到了,不容易。百千萬劫難遭遇,我們遇到了,這一生當中決定要成就。

  我們看注解,念老在注解裏頭說明,『正法滅時』,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,分叁個時期,正法、像法、末法。「嘉祥《法華義疏》」第五卷有這麼個說法,「佛雖去世,法儀未改,謂正法時」。釋迦牟尼佛圓寂了,但是遺風依舊流傳,沒有改變,這叫正法。「佛去世久」,這一千年時間很久了,「道化訛替」,這就變質了,現在人講變質,「謂像法時」。雖然變質,還行,還有點樣子,這叫像法。「轉複微末」,兩千年之後就很式微了,學習的人很少,這個時候叫末法。末法有一萬年,後面這個時間有說。「所雲正者證也」,有證果的人;「像者似也」,還像樣子;「末者微也」,距離佛當時時間久了,正法不存在了。

  「又青龍《仁王經疏叁》曰」,這《青龍疏》也有個資料,唐朝青龍寺良贲,他有《仁王經疏》。他說,「有教有行,有得果證,名爲正法。有教有行,而無果證,名爲像法。唯有其教,無行無證,名爲末法」,這個講法很好。「至於正像末所經曆之年數,諸經之說不一。古德多采正法五百年,像法一千年,末法一萬年之說。說末法爲一萬年者,如《大悲經》。故知佛法住世尚約有九千年也」。末法,這是講二千五百年,現在一般都是這個說法的,佛滅度到現在二千五百年。但是在中國古籍裏面所記載的,釋迦牟尼佛出生在周昭王二十四年,圓寂是周穆王五十叁年,佛的世壽七十九歲。照這個說法,現在是叁千零叁十八年了,這是中國古時候都用這個說法。像近代的虛雲老和尚、印光法師、谛閑法師,他們都用這個紀年,看他們書,說佛曆的時候都用這個,跟現在二千五百年不一樣。不管哪種說法,現在是末法那是肯定的,兩種說法我們現在都是屬於末法時期。故知佛法住世尚約有九千年。所以,佛法在這個世間沒有消失,衰微就是了。

  末法這九千年也有盛、也有衰,盛衰因人而異。其實法沒有什麼正、像、末,沒有,正像末是講的人。《仁王經疏》就講得很清楚,你看看,有教有行,有教就是有講經的,有學經的、有修行的、有證果的,這叫正法。有教有行,沒有證果的,這叫像法。證初果也叫證果,現在確實連初果都沒有了,沒有證果的了。唯有其教,無行無證,這是末法。沒有真正修行,沒有證果,這個時候叫末法。於是我們就曉得,釋迦牟尼佛正法裏頭有末法。釋迦佛在世,住王舍城,這是接受國王的供養,在王舍城也講了好幾部經。王舍城是個大國,經典裏頭有記載,說佛在那邊講經教學,王舍城有叁分之一的人見過佛,跟佛見過面;有叁分之一的人只聽到佛的名字,沒見過面;還有叁分之一的人不知道。不知道的人不就是末法嗎?知道,沒有見面,這是像法;見過面的這是正法。正法裏頭有末法。我們今天末法裏頭也有正法,真正有學、有教,有人真聽,有人真幹,有人念佛真往生了,這就是正法,末法裏頭的正法。那我們知道,末法時期的像法有,也有不少,像法就是有教的,沒有真正修行的,當然,不求往生淨土的,依舊搞六道輪回的,這就是末法裏頭的像法。對佛法完全不知道的,那是末法裏頭的末法。這個我們把它搞清楚、搞明白了。

  我們再看下面的解釋,『正法滅時』,「廣指像法與末法。當前正是末法之時,此時之衆生,善根遜前」,跟從前人比比不上了,從前人善根厚,現在人善根薄,「但其中必仍有過去生中廣修功德,當前供佛念佛之人」,這肯定有。末法裏頭有過去曾經供養無量諸佛,會有這些人,不過少就是了。能不能成就全看緣分,他能不能遇到善緣,這個關系太大了!縱然遇到真正善知識,他不能接受,或者他不喜歡修學,或者是世緣放不下,這都是障緣,一般講業障,這業障很重。他是有善根,但是這些緣把他障住了;他也學,但是他學不成功。這就是講的,人要多培福德,要多種善根,道理在此地。種善根比修福德難,善根是什麼?不貪、不癡、不瞋;也就是說,真正把貪瞋癡慢疑斷掉,你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無有不善。貪瞋癡是叁毒,它的反面就是戒定慧。戒是什麼?戒是倫理道德;定是清淨平等,心地清淨平等;慧就是覺悟,覺而不迷。這個於學不學也沒有關系,爲什麼?它是性德,只要遠離障緣,這性德就會現前。可是這個東西說起來容易,要斷還真難。如果不斷,確實它會造成很大的障礙,障礙這一生往生淨土。當前不是沒有人,有,所以經上說,『植諸善本,已曾供養無量諸佛』,這種人不多。

  『衆生』者,「《彌陀要解》謂等覺已還皆可名衆生。是以衆生中,上可有等覺大士,下則六趣凡夫,我等皆在其中」。衆生的意思要了解。衆生,衆緣和合而生,所以佛教這個名詞意思很廣。衆緣和合而生叫衆生,不但是人包括在裏頭,六道在其中,畜生也包括在其中,鬼道、地獄道也包括在其中,乃至於植物,花草樹木、山河大地,沒有一樣不包括在其中,這兩個字的範圍非常廣大。誰不是衆生?成了佛不叫衆生,只有妙覺如來不稱衆生。爲什麼?妙覺如來沒有形相,他不是衆緣和合而生,他沒有生滅。惠能大師見性,證得自性就不是衆生了,就遠離衆生。至於教化衆生,現身說法,那是感應,無生而生,生而無生。釋迦牟尼佛示現在我們地球上,也投胎,示現的也有生老病死,這示現的。我們看到有,他自己沒有感覺到有。我們用凡夫的心、生滅心看,一切法都是生滅;佛沒有生滅心,看一切法都不生不滅。所以說,一切法皆如,一切法皆是,如是,一切法當體就是自性。這些是如來境界,我們很難理解。

  「如是衆生」,這個地方講的衆生都指的是有情衆生,有情衆生是動物,六道的衆生,「由於以往多生供養諸佛,念佛修善」,這是我們過去,「故蒙彼如來威神加被,乃於現世」,這就是你才能夠在今天遇到這個『廣大法門』。廣大的意思是普度,只要你遇到,沒有不得度的。它簡單、容易,不需要很長時間,就能證得圓滿菩提,這叫廣大,跟八萬四千法門不一樣。八萬四千,像《法華》、《華嚴》廣大,還是要用很長時間去修,不是一生就能成就。禅宗雖然一生成就,那要上上根人,當然也是過去生中供養無量如來,他的善根比我們一般人都深、都大,他才能在一生當中大徹大悟,這樣的人不多。所以這個法門就特別稀有。

  於是讓我們聯想到,這個法門好,爲什麼許許多多人遇到了都沒有得到利益?這也就是像彭際清居士所說的,因爲《無量壽經》沒有善本。五種原譯本裏頭,每一個本子裏頭都有非常精彩的開示,這個本子有,那個本子沒有。所以你要聽世尊講《無量壽經》介紹極樂世界,世尊曆次所講的,你統統都要參加,你少一次參加你就有欠缺。世尊不在世了,多次宣講都翻成中文,所以經本的內容並不一樣,統統要念有一定的困難。古時候經本不容易得到,王龍舒居士做會集還漏掉一種,唐譯的《大寶積經.無量壽會》這一會他沒有看到。所以他的會集本只是四種原本會集本,《大寶積經》裏有重要的經文,他的會集本裏頭沒有。王龍舒的本子出現之後,學習《無量壽經》的人多半都用他的本子,蓮池大師《疏鈔》引用《無量壽經》,是用他的本子,幽溪大師《圓中鈔》裏頭所引用的《無量壽經》,全部都是王龍舒的本子。這個本子收在《大正藏》裏頭,《龍藏》也有收。

  因爲,蓮池大師雖然引用很多,他說這個本子並不是十全十美,裏面還有些遺憾的。印光大師也這樣的批評。所以才有以後魏默深的本子、夏蓮老的本子,先後都出現了。夏蓮老這是最後的本子,前人所有的弊病他全部改過來,找不到瑕疵,這個本子才真正被稱之爲《無量壽經》的善本。當時這些大德們看到這個本子,相信世尊在《法滅盡經》裏面講,將來佛法滅了,第一部滅《楞嚴》,《無量壽經》最後滅,很多人說《無量壽經》最後滅應該是這個本子。爲什麼?這個本子在末法當中,人喜歡,喜愛它,都學這個本子,都流通這個本子。所以法滅盡的時候它最後滅,這很有道理。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能遇到這個本子,這個本子出來不多久我們就遇到了,這大福報!我們還得費一點時間,把《科注》校正,讓它真正成爲一個善本,流通於後世,利益廣大衆生。

  我們看後面這段經文,「勝解受持樂修」,請看經文:

  【攝取受持。當獲廣大一切智智。於彼法中。廣大勝解。獲大歡喜。廣爲他說。常樂修行。】

  佛在這裏勸我們。我們看念老的注解,「是以我侪」,就是我們,我們大家遇到這個法門,「應深慶幸,切莫錯過,務當攝取受持。則可獲廣大一切智智」。念老這幾句話,苦口婆心。我們遇到這個法門不容易,遇到,像世尊在經上講的,你就能夠獲得『廣大一切智智』,一切智是如來智慧。『於彼法中』,彼法是淨土、是大乘,得到『勝解』,勝解就是真的明了、真的通達了。得到法喜充滿,常生歡喜心,肯定像諸佛菩薩一樣『廣爲他說』。你不會吝法,你廣爲宣傳,凡是能接受的人,你都會全心全力幫助他,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他。『常樂修行』,常是不間斷,樂是愛好、喜歡,依照這部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叁九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