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四0集

  淨土大經科注  (第五四0集)  2012/9/30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540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一零六零頁,最後一行第二句看起:

  「本經之宗爲發菩提心、一向專念。宗者,修行要徑,依此而修,始名爲受。持者,執持名號與持誦本經也」。前面我們學到這個地方。這一句話非常重要,一零六零頁最後一行,第二句。這一句話念老在集注裏面也是多次的提起,意味著特別重要。我們自己能不能成就,關鍵在此地,正法能不能繼續傳下去,關鍵也在此地。擺在面前的事實,自己一定要清楚,這是什麼情形?一代不如一代。民國初年的人,無論在德行、在讀誦,都不能跟清朝末年比。清朝亡國了,那是我們祖父一輩。到我們父輩跟祖父比,比不上,我們跟父輩比又比不上,現在看底下一代,比不上我們。這樣滑坡一直滑下去,就令人憂心忡忡,這是衰亡的現象。興旺的現象是一代比一代強。古時候教學,用心確實在此地,所謂是望子成龍,總希望自己的兒女超過自己,德行要超過自己,學問要超過自己,記誦也要超過自己,樣樣都要超過自己,家庭興旺,世世代代興旺。所以中國古時候,做官戴的烏紗帽,叫進賢冠。這個帽子像樓梯一樣,前面平的,後面高出來,表示什麼?前面是我這一代,後面是下一代,下一代一定比我強,取這個意思。讓我們天天不要忘記,好好把下一代教好,把下一代提起來。

  古時候人受教,好教。民國年間西化了,西方文化進入中國,西方人沒有孝親尊師的觀念,逐漸逐漸對父母、對老師那一種恩情淡薄了。現在沒有了,現在學校跟商場一樣,全部都是商業化,知識是買賣,你繳了學費,我就教給你,你繳得多,我多教你一點,你繳得少,我少教一點,全部都是生意買賣,道沒有了。四大文明古國,最後這個差不多也得滅亡了。這四個是不是古印度、埃及,還有一個是巴比倫,中國是一個。叁個滅亡很久了,現在輪到中國。所以能不能挽救,就在我們這一代人。我們明白了,但是我們沒有認真好好學,就是沒有人認真教我們,同時我們也沒有修學環境。我們這一生生活在戰亂之間,天天逃難,居無定所。跟日本人八年抗戰,我住了十個省,居住將近二十多個地方,一個地方住不到半年就走了,少的一個月,多的大概住半年,心定不下來。老師也都散失了。所以社會不穩定,世出世間法都不能紮根。我有這個認知,知道這個東西重要,可是,真是古人所說的,心有余而力不足,縱然有這個力量也沒有環境。

  現在找真正學的人太難了,那個人是什麼?那個人是聖人,犧牲奉獻,舍己爲人,到哪裏去找去!現在人都是自私,一切是於我有利益的,我能得到名聞利養,我能得到高官富貴我才做,得不到他不幹的。連佛門亦複如是。這是我們文化能不能繼續承傳關鍵之所在。這個又可遇不可求,到哪去找去?找不到!老師真找不到學生,不是假的。所以我常常跟同學說,也是勉勵大家,我這個條件,要在我父輩那一代是不被接受的,我們的真誠心、恭敬心不及格,認知不夠,比一般年輕人認知是稍微深一點,這是喜歡讀書,有這個認知。我們自己給自己評分,真誠恭敬心頂多只有叁十分,我們父輩的可以到五十分,我們祖父輩的大概可以到七十分。誰肯教我們!

  方老師這是特別優惠,星期天在家裏開課,給我講一部《哲學概論》。我們心裏明白,我們對他恭敬只有叁十分,叁十分他就要了,那大概學校裏學生,可能只有叁分、五分。沒有辦法,我們比學校的學生強,比我們父輩差,差很遠,比祖父輩一半都不到。你有這個認知,你會感到恐懼。怎麼辦?真正肯發心,你是佛菩薩再來,你是孔孟再來,是來救世的。這是聖人,不是凡人,這一點都不假。不是聖賢、不是佛菩薩再來,救不了這個世界。縱然佛菩薩再來,也不能在他一生當中看到效果,他也是跟我們一樣非常艱難,一生找一、二個傳人。這個承傳不要中斷,有一、二個就行,總得傳個多少代才産生效果,這是事實。達摩祖師到中國傳到第六代才開花結果,不是二代、叁代。我們真正叫續佛慧命,所以這些經文、這些大德的開示,我們要叁複斯言,至少要念個叁遍以上,不可以很輕松就滑過,那得不到利益。要真正發菩提心,要真正一向專念。

  宗,修行的要徑,最重要的一條道路。這個徑是近路、直路,不拐彎的,最近的道路。依此而修,始名爲受,這是講受持。出家在家修行人,幾個人做到這個受字?用這個標准來衡量就少之又少。持是執持名號與持誦本經。末法時期,彌陀如來、一切諸佛傳心法要就是這部經,就是這一句名號。我們搞了六十年才搞明白、搞清楚,再也不懷疑了,完全肯定了。

  下面這句話,《華嚴經》上說的,「十地菩薩不離念佛」。古德引用這句經文,上面還有兩個字,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,這兩個字加得好,始是初地,終是第十地,意思是地地都不離念佛。十地菩薩,菩薩地位到了最高階層,他們不是一般水平,到最高水平,認識了,才認識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才真正認知淨業叁福末後這一條,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」,跟這幾句話完全相應,這段經文。發了菩提心,深信因果就是此地講的一向專念阿彌陀佛,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,他深深相信。所以深信因果就是一向專念;讀誦大乘就是讀誦本經,執持名號,讀誦本經;勸進行者,就是廣爲人說,勸進行者。勸他念什麼?就念這一部、就念這句佛號,他不能接受再用別的方法。能接受,這是上上根人。不能接受?用其他經來慢慢引導他,最後還是歸淨土。這叫真正善知識。

  一切法門,現在包括其他宗教,我們尊重所有宗教、學習所有宗教,最後以修持這個功德回向極樂世界,求生淨土,個個都能往生。把我們「叁輩往生」最後這一章,一心叁輩擴大到所有宗教,不僅僅是佛門裏面不同宗派,實際上它包含一切宗教,這才是如來的真實義。「此一句佛號,唯佛與佛乃能究竟」。這個佛號的真谛、佛號的利益、佛號的功德無窮無盡,無量無邊,等覺菩薩都不能完全了解,唯佛與佛方能究竟。「是以等覺大士亦不離念佛」。這個我們知道,文殊念佛往生淨土,普賢念佛往生淨土,觀音、勢至就更不必說了,哪一個等覺菩薩到最後不是念佛往生極樂世界!我們看到這個現象,了解這個事實,我們對於這個法門死心塌地。

  我們活在這個世間有限,壽命縱然百年,一彈指就過去。抗戰勝利,我在南京念書,我們班上同學四十多個人,現在可能十個都找不到,大概只有五、六個了。時間過得太快,真正叫一刹那,這麼短的時間之內要完成自己的道業,除了求生淨土之外,真的沒有第二條路。無論哪一門,都要很長時間去學習,還得好老師指導,否則的話,會走錯路。沒有真正善知識,那確確實實只有這部經、只有這部注解,沒有人指導我也能成功,而且成功之高,高到我們自己都無法想像。這個問題就是這個法門難信,真難信!難信之法是佛說的。

  所以,「我等凡夫,但當老實念去」,這個話都是蕅益大師講的,這一段所引用的全是蕅益大師的。「《要解》雲: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」。這一句要記住。持名真實利益,什麼利益?它能幫助你,你的善根福德跟佛相同。這個利益不得了,這個利益太大了!你怎麼修善根?你怎麼去積福德?念這句阿彌陀佛就是多善根、多福德。如果你真的知道,我相信覺明妙行菩薩那一句話,你就圓滿做到了,他說,「少說一句話,多念一聲佛」。說話是造業,念佛是多善根、多福德,這不用多字,同佛善根,同佛福德。你是要修善根福德,你還是要造孽?從這個地方我們就體會到,那些鄉下老太婆,阿公、阿婆天天念阿彌陀佛,什麼都不知道。這種人值得尊敬、值得贊歎,值得我們向他頂禮,爲什麼?他念念都是同佛善根,同佛福德。誰能比?沒人能比。這種人將來往生決定是上輩往生,實報土上輩。我們這些人自以爲聰明,跟他比差遠了。怎麼能跟他比?人家念念都是修積無量無邊的善根福德,我們是開口閉口、起心動念都在造業。這些人在世間都是被人輕視的,沒有人看重他們,可是這些人確實都是真正佛菩薩,他們的果報都是佛菩薩。我們對他的輕慢,那就是造很重的罪業,對真正修行人輕慢,對假修行人恭維,全錯了。

  《要解》裏這一句話,念老在此地告訴我們,「靈峰大師此言」,就是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這一句話,「真得十方如來之髓」。精髓!真正得到十方如來之精髓。「實應盡未來際頂禮膜拜此一句也」。這些話都是千真萬確。「念佛時,即是善根福德同佛時」,你不念佛,你的善根福德跟佛就有差距,念佛時,善根福德跟佛就愈來愈接近,是故『當獲廣大一切智智』。一切智智是如來所證得的智慧,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,體相作用圓滿具足,也叫一切種智,也叫薩婆若海,經上看到這些句子,統統都是說這一樁事情。

  「於我具縛凡夫,亦非份外」。我們有分,我們本來是佛,學佛同修這個概念不能沒有。我們本來是佛,現在搞成這個樣子,能不慚愧嗎?人知道慚愧,就能夠發憤圖強、能夠勇猛精進。凡是精神提不起來的都是不認識,自甘墮落,精神提不起來,墮落在哪裏?墮落在自私自利裏頭、名聞利養裏頭、七情五欲裏頭,就墮落在這裏頭,永遠出不了頭。於是我們就體會到世尊爲什麼四十九年講經不休息,慈悲到極處,希望你聽聞、你覺悟、你明白了,自己原來跟釋迦、跟彌陀沒有兩樣,現在迷失了,墮落了。佛這一說,我們明白了。明白之後,最重要的是要把這些障礙排除、放下。但是這些障礙已經養成習慣,它是來障礙我們的,它是讓我們在六道輪回受苦的,我們把它看成難兄難弟、看成好朋友,舍不得,不知道它是來找麻煩的,我們受這些苦全是它製作出來的,不知道!讀佛經才明白、才搞清楚。魔想方設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四0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