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五四一集) 2012/10/1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541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一零六二頁,從第七行看起:
『廣爲他說』,「下複雲爲他演說,本品末雲專心信受,持誦說行」。這些話都是世尊勸導我們要自行化他,這才成就真實的功德,以這個功德回向淨土,是我們得生真實的因緣。廣爲人說要觀機,能接受的都要勸,他能接受的就要勸他,不能接受的就不提。根機淺的人淺說,根機深的人深說,法就當機了。下面又說爲他演說,不但要說,自己要做到。演是做出來,是表演,就是《還源觀》上四德裏頭的第二句,爲大家做個好樣子,叫「威儀有則」,這就是表演。日常生活當中演什麼?演一個真正的善人,把叁皈演出來,叁皈是我們做人、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,我們要覺悟,不要迷惑,覺而不迷。
凡夫跟衆生共同生活在一起,形式上好像沒有兩樣,用心完全不同。凡夫的心是隨著境界轉,修行人的心不隨境界轉,讓境界隨心轉。《楞嚴經》上說得好,「若能轉境,則同如來」,你要能叫境界隨著你轉,你就是佛菩薩。怎麼知道跟自己轉,不隨境界轉?知道境界是假的,知道境界了不可得。像我們面對著電視,電視裏面的境界現前,我們知道那是假的,那不是真的,所以能夠欣賞它,但是不會隨它轉。這就叫修行,在修什麼?修個不爲它轉,用現在的話說,不受它影響,這就是不爲它轉。和光同塵,歡歡喜喜在一起,心裏頭幹幹淨淨,一塵不染,你就不爲境界轉。如果心裏頭有落印象,你已經被境界轉了,起了貪瞋癡慢,順境起貪愛,逆境起怨恨。你什麼?你生煩惱了,你被境界轉了。不被境界轉的人,生智慧,不生煩惱,他生的是什麼?經題上講的「清淨平等覺」,他生這個。自私自利是染汙,名聞利養是染汙,五欲六塵是染汙,他沒有這個東西,不生這個。智慧是什麼?一切明了,通達明了,這是智慧。
學佛學什麼?就學這個東西,爲衆生做最好的榜樣。所以《還源觀》上講的四德,說得很少,但是意思非常深廣,把世出世間聖人所說的,全都包括在其中。第一句「隨緣妙用」,隨緣跟大家一樣,妙用就是不染。表面上像唱戲一樣的,依照劇本來表演,不是內心的,這跟內心不相幹。所以古德贊佛,佛菩薩應化在世間,叫遊戲神通。遊戲什麼?就是舞臺表演,不是真的;真的,他如如不動,他清淨平等。圓滿智慧,圓滿的德相,明白人能看到,世間人看不到;跟佛同等境界的人看到,比他高的境界的人看到,比他低的境界的人看不到。隨緣妙用,要學這個,這真學佛。
學佛的「威儀有則」,那就是必須得做出來。十善要做出來,五戒要做出來,六和要做出來,六度要做出來,最好普賢十願也做出來,你就很圓滿了。普賢十願是法身菩薩的境界,跟一般菩薩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裏?心量大。一般菩薩確實達到法緣慈悲,就是慈悲對一切衆生,應該要這樣做法的。法身菩薩是無緣慈悲,連應該這個做法的念頭都沒有,他做得很純熟、很自然,那就達到圓滿了。這個東西要做出來。
以中國傳統文化來說,把五倫做出來。五倫是什麼?五倫是親愛,就是佛家講的慈悲。爲什麼?親愛的心是平等的。你說從前大家庭,這一個家庭有幾百人,大家長一定是曾祖父、高祖父,這一家人都是他的後人。他那個愛是平等的,不會偏愛這一個、少愛那一個,那不可以,那家就會亂掉,那家就要鬧革命了。所以他的心永遠保持平等,統統都是我的後代,都是我的兒孫,重孫、玄孫,都是一家人。要學這個,這個才叫合乎道。擴大到社會,擴大到一切衆生,也是平等的愛。《弟子規》上講到「凡是人,皆須愛」,這個愛是平等的愛,是真誠的愛,所以大家才能夠和睦相處。從父子有親,這個親愛是個原始點,是真誠心的核心。所有宗教都從這個愛出發,愛家族、愛鄰裏鄉黨、愛國家、愛民族、愛一切衆生。
所以五倫這是講關系,人與人關系總的分類不外乎這五種,父子、夫婦、兄弟、君臣、朋友,這五種全部都包括了,一個都不漏。關系明白了,這個愛,平等的愛如何去表現?在不同的關系當中,這個愛是平等的,但是名詞就不一樣。在父子叫親,在夫婦叫別,別還有特別的意思,任務不相同。所以古人有說「夫義婦聽」,丈夫有義,妻子要聽從、順從,這把愛形容得更清楚一點。長幼有序,舉這一個例子,大家在一起有先後順序,座位有高下的順序,這叫愛。朋友有信,守信就是敬愛。關系搞清楚了,這個要做出來。
做人基本的德行、起碼的條件,仁義禮智信。要懂得仁愛,要懂得義,義就是合情合理合法,這應該做的,不合理、不合情、不合法,不可以做的。禮是禮節,必須要遵守,維系社會安定和諧,禮不能少。家庭夫妻在一起也講禮,也有禮,要遵守,不遵守,敬這個字就沒有了。愛裏頭有敬,敬愛,只有愛沒有敬,這就出問題了。古時候對這個很重視,懷孕有懷孕的禮節,不能不遵守。現在沒有了,不但沒見過,聽也沒聽說過。所以現在讀古書難,讀不懂,看到的講得很陌生,都講得很奇怪。禮下面是智,智今天講的理智,理智的對面是感情,不能感情用事,要用智慧。最後一個字講信,人決定要守信,說話要算話,不能打妄語,不可以欺騙人。這是古聖先賢製定的五個字,做人的原則。這五個字,佛家講就是五戒,仁是不殺生,義是不偷盜,禮是不邪淫,智是不飲酒,信是不妄語,五戒。世出世間聖人,對於應該怎樣做個人,說法、做法完全相同,這還能錯得了嗎?我們老祖宗沒有跟佛菩薩開過會,沒有跟他接觸過,說的完全相同。這叫什麼?這叫真理,英雄所見,大略相同。
從這個再引申,就有四維、八德。四維,管仲說的。管仲在春秋時代,比孔子早一點。管仲提出來,「禮義廉恥」這四個字,「國之四維」,建立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四個條件。也就是說,國君怎樣教化人民、教化大衆?要教他禮,懂禮;要教他明義;守廉,廉是廉潔;知恥。只要有這四德,這個國家一定長治久安;如果這四個字沒有了,這個國家一定會滅亡。叫「四維不張,國乃滅亡」,這四樣都沒有了,國家會滅亡。我們曆代先賢把它引申爲八德,八德是「孝悌忠信,仁愛和平」。這就是我們爲人演,把這些東西演出來。
誰帶頭?國君帶頭。古時候皇上帶頭,大臣跟進,人民效法,全國都動起來,那就震撼了天下。天下許許多多不同的諸侯國,都以你做榜樣,向你學習,請你指教,諸侯王尊稱你爲天子。那時候天子並沒有統治權,是人家尊稱他天子,你太好了,是我們的榜樣,我們都要向你學習。夏商周叁代一千八百年,那個時候天下人民生活在這樣的環境當中,真有福報。國君真的都是好的領導人,被這叁個人帶領著,夏是王啓,大禹的兒子,商是湯王,周是文王、武王,在中國曆史上,這些人是大聖人。聖就是有智慧、有德行,明白事理,通達人情,這稱爲聖。這些君王都是聖人,他們自己以身作則,把它表演出來,做到了,影響天下人。夏四百年,商,商湯六百年,周八百年。這是說他們做出來影響時間之長,世世代代的子孫都真幹,爲國家培養人才,爲天下培養人才。孔子辦學,私人辦學,爲天下諸侯王培養人才。他的學生不少做官的,在當時不同的國家都具有很好的影響力,將孔子的思想、孔子的智慧、孔子的德行,由學生這些人帶動。這些很值得現在人學習。
可是最具足影響力的,古時候有國君。夏,王啓之後就是傳子孫了,中國人說家天下,從王啓開始。王啓以前,國君傳位不是傳自己兒孫,傳賢人,傳賢不傳子。夏禹爲什麼傳給兒子?兒子太賢慧,真是好人,每個人都擁護他,都願意聽他的,所以就傳給他。從他之後,他又傳他的兒孫,這一直傳下來了。其實是有原因的,不是沒有原因的。禹沒有傳錯人,但是兒子以後就變質了,就變成家天下。但是家天下,一定把自己的兒孫教好,這有道理的,不是沒有道理。因爲第一,他的身分地位,他能得到天下最好的老師,真正有德行、有學問的人來教太子。所以,凡是傳位的這些人都知道,准備傳位的人都受過最好的教育,這種機會是一般人沒有的。太子受到最好的教育,大臣的兒女跟太子在一起陪讀,自自然然形成下面一個朝廷。都是受過最好的教學、訓練,將來順理成章,他們來接政權,延續祖宗之德。所以造成了太平盛世,在中國曆史上是輝煌的成就。真的,外國沒有,中國這套好的製度。清朝中葉以後失掉了,可是真正失掉是慈禧太後,破壞這個製度,結果亡國,國破人亡。
所以,世出世間聖賢教誨我們把它做出來,做出來綱領很簡單,我們淨宗學會成立,行門提出五個綱領。這五個綱領就是要我們做出來的,做出好榜樣,淨業叁福、六和、叁學、六度、普賢十願,很簡單。儒釋道的叁個根,是在淨業叁福第一福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」落實在《弟子規》;「慈心不殺」落實在《感應篇》;末後一句,「修十善業」。淨業叁福第一福是儒釋道的叁個根,一定要從這個地方做起,做出好樣子給社會大家看,大家看到好,一起來學習。這爲人演說,演是表演,身教;說是言教,看到之後,別人來問你,你可以給他解答。這一品末後有句經文,「專心信受,持誦說行」。最重要是專心,要相信、要接受,接受是真幹。「持」是保持,不是幹一天、幹兩天,一生都要幹下去,活一天就得要幹一天。「誦」是天天讀經,不離開老師,讀佛經就是沒有離開釋迦牟尼佛,讀《無量壽經》沒有離開阿彌陀佛,天天溫習阿彌陀佛的教誨,我有沒有做到。這叫真學佛,這叫真幹。「說」是前面說的爲人演說;「行」就是真幹,就是表演。這些話都是佛菩薩普勸,普遍勸導大衆,無論是在家出家,要「宏揚本經與淨土法門」。
淨土法門裏面,直接指導的經典五經一論,旁說的就很多了。現在有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四一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