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四二集

  淨土大經科注  (第五四二集)  2012/10/2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542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一0六叁頁倒數第四行,看科題「求法皆獲善利」。請看經文:

  【諸善男子。及善女人。能於是法。若已求。現求。當求者。皆獲善利。】

  佛叫著,『諸』是一切,一切『善男子』及一切『善女人』,『能於是法』,「是法」就是淨土法門,就是這一部《無量壽經》。若已經求這個,已經求、已經修學,那現在求,或者是將來求,就是無論(這是叁世)是現在求、已求、當求統統得到最殊勝的利益。爲什麼?前面說過,佛法是佛對於九法界一切衆生究竟圓滿的教學,能幫助人回歸自性。自性本善,中國老祖宗說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本善就是佛性。所以世尊告訴我們,在《華嚴經》上說的,「一切衆生本來是佛」。

  佛是福德智慧圓滿具足之人,一個有福德、有智慧之人。這個福德智慧是圓滿的自性,所以這裏頭有大慈悲心。明心見性最殊勝的第一德,就是圓滿的慈悲心現前,沒有任何條件,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。悲是拔苦,看到衆生苦,一定要幫助他離苦得樂,幫助他離苦是悲心,幫助他得樂是慈心,所以慈悲是幫助衆生離苦得樂。爲什麼?因爲佛知道衆生的苦是從迷來的。迷了自性,你的想法、看法、做法都跟自性相違背,覺悟自然就相應。性德的核心是慈悲,慈悲從哪裏來的?慈悲從孝敬流出來的,它的根是孝、是敬,對父母是孝、對長輩叫敬。淨宗《觀經》裏面講的叁福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」,這兩句話是天經地義,是性德的核心。世出世間大聖大賢,聖賢就從這核心裏頭流出來的,一切衆生都是這個核心流出來的。爲什麼有的是聖賢、有的是衆生?與性德相應的是聖賢,與性德相違背的就變成衆生;也就是覺而不迷是聖賢,迷而不覺是衆生。

  聖賢決定幫助衆生覺悟,幫助衆生回頭,用什麼方法?用教學。所以我在馬來西亞講了十樁事情教學爲先,這裏面有說到佛法。在世間安身立命,這部經上佛教導我們,教我們安身立命,善護叁業,「善護口業,不譏他過;善護身業,不失律儀;善護意業,清淨無染」,這是安身立命,教學爲先。創業齊家,這經上也教我們,這個經的內容太豐富了,無論我們從事哪個行業,一定要懂得叁福六和,這個業才能夠光大,你的家才能整齊,也要教學爲先。建國君民,這經上我們講了,也是教學爲先。乃至於禮義之邦,穩定和諧,現在國家要求的社會穩定,如果不教學,不教聖賢的學術,也就是倫理、道德、因果,聖賢的這個思想、理念,不教這些東西不行,穩定達不到,和諧也達不到。

  國豐民安,最明顯的,佛法裏面講的叁種布施,財布施得財富,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,人人都能夠修,國豐民安。春秋時候,越王勾踐的大臣範蠡。這在曆史上是了不起的一樁大事,一個國家被滅亡,還能夠興起來,在中國曆史上只有這一個,沒有看到第二個。越王勾踐能跟人共患難,不能共富貴,國家恢複之後,他就不用你、不要你了,國家大難的時候他要你,安定之後他就不要了。範蠡聰明,他對於勾踐非常了解,所以國家一恢複,他就逃了,改姓名爲陶朱公,去做小生意買賣。叁年發財了,他把他所發的,得來那些財物,救濟貧窮人家,散財。統統散了之後,又從小買賣做起,叁年又發,叁聚叁散,說明布施愈施愈多。範蠡做出榜樣來,大家看到了。所以中國人供財神,供誰?就是範蠡,向他學習,真正生財之道是散財,幫助這些貧苦的人。非常有道理,佛經上講的他做到了。所以國豐民安,國家富強這是因,人民安定是果報,人民生活都能過得好,都靠教學。

  太平盛世,這是古人講的,「政教尚德」,政治、教學都講道德。古人教給後人後世的,五倫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,只要守住這四科,永遠不變更,這個世界就是太平盛世。今天這四科全沒有了,父子有親,現在父子沒有親,夫婦也沒有別,長幼也沒有序,君臣無義,朋友無信,都沒有了,五倫被破壞了。五常,一個字都沒有了。五常,仁義禮智信,今天社會細心去觀察,多半是不仁、不義、無禮、無智、無信,這五個字都沒有了。管仲講的四維也沒有了,四維是禮義廉恥。八德也沒有了,八德是孝悌忠信仁愛和平。這社會怎麼能不亂!撥亂反正,還是靠教學。真正把倫理道德恢複了,人人都講求五倫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,在佛法裏頭人人都學習十善、六和、六度、普賢十願,自然長治久安,要靠教。

  諸佛報土,教學爲先。佛菩薩教一切衆生離苦得樂,破迷開悟。叁種施,叁種果報,福德,功德,著相修是福德,不著相是功德。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學四十九年,每一個宗教創始的人,沒有一個不是教學。這些宗教教學的中心理念就是愛人,神愛世人,上帝愛世人。怎麼愛?教他就是愛,不教就是不愛。父母愛子女,用真誠心去教他,自己給兒女做好榜樣,將來兒女成人,德行、智慧、事業超過父母,這家庭興旺,書香門第,世世代代傳家。極樂世界也是教學爲先,阿彌陀佛的教學,圓滿的智慧、圓滿的德能,沒有一樣不圓滿。所以極樂世界是大圓滿的教育,爲一切諸佛稱贊、尊重,認爲他是「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」,我們都在這經本上念到。所以你遇到了,遇到這個法門、遇到這部經典,能不求嗎?

  諺語有雲: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。現在學佛,有求好像不是必應,那這是怎麼回事情,怎麼有求沒有應?我們把佛誤會了、曲解了,以爲他是神、以爲他是仙人、以爲他是宗教。這個宗教是外國人講的宗教,中國人這宗教兩個字的意思非常好。我們常在國外走動,把宗教這個名詞用中國這個字的意思解釋給大家聽,沒有一個不歡喜。中國宗教這兩個字,宗它有叁個意思,第一個是主要的,第二個是重要的,第叁個是尊崇的,尊重、崇拜;教也有叁個意思,教育、教學、教化。那這兩個字連起來,是人類或者說一切衆生最主要的教育、重要的教學、尊崇的教化。這每一個宗教聽到都歡喜,這個意思太好了。但是在外國文字裏頭,不是這個意思。中國早年翻的時候把它翻成宗教,這意思真是翻得好,翻譯的人真有學問、真有智慧。

  正因爲如此,宗教在中國是被尊崇的、是被重視的。何以見得?中國自古以來的教育,國家設有專門機構來推動,這個可以推到堯舜的時代,四千年前。那個時候政府設一個官員,叫司徒,徒就是學生,所以司徒是管教育的。曆史上記載,最初主管教育這個人名叫契,他掌管教育,宰相下面重要的一個機構。以後在漢朝不稱司徒,稱爲禮部,禮部尚書就是教育部長。古時候事沒這麼繁雜,所以宰相下面六個部,六部,宰相有事不能視事,或者生病了不能上班,禮部尚書代理。六部裏頭排名第一個是禮部,尊重教育、重視教育。

  中國本土有個道教,中國本土的宗教。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來,不歸宰相管、不歸禮部管,誰管?皇上親自管。這就對它特別尊重,管宗教的是皇上管。宗教的道場都稱之爲寺,這寺還得了!你們要是到北京故宮博物院去遊覽,你會看到故宮裏面有這個牌子,大的牌子,上面寫著寺。那是什麼?皇上辦事的機構。皇上有九個寺,寺的長官叫卿,宰相下面辦事的機構叫部,皇上的叫寺。寺是什麼意思?永久設立不會被撤銷的,這稱寺。部是可以被撤銷的、可以被建立的,不是永久不變的,寺是永久不變。所以宗教教育的場所統統稱寺,跟皇家這個一級辦事機構完全相等,這是對於宗教的尊重。

  宗教這兩個字在中國過去,皇家真正做到了,不只是一個名稱而已。但是滿清亡國之後,政體改變,走向民主,這個寺有名無實了,這樁大事情也沒有人真正去管理,所以漸漸衰了。衰到現在,我們看到是變質了,走向了迷信,以爲這是神權,讓人産生重大的誤會。所以夏蓮居老居士提倡正名,名不正則言不順。他的意思,佛教裏寺院庵堂這是古時候的稱呼,帝王時代有,民主時代沒有這個稱呼了,佛教也要改革,佛教稱什麼?稱學會、學院。修學的道場稱爲學會,研究的機構稱爲學院,像培養人才稱學院,就是大學。

  中國佛教變成大學,唐朝時候就改革了。研究曆史的人說,這是佛教在中國一次重大的革命行爲。原本佛教教學是私塾的,釋迦當年教學跟孔子差不多,私人教學,沒有組織。把佛教變成大學來辦,這是禅宗第八代馬祖、百丈禅師。馬祖建叢林,百丈立清規,提倡集體學習,依衆靠衆,在當時起很大的作用。方東美先生給我講過很多次,中國佛教要複興,一定要恢複叢林製度。叢林製度是大學,叢林的主席就是方丈、就是校長。下面有叁個綱領執事,就是分叁個部:第一個教務,有教務長,在佛法裏面稱爲首座,首座是教務長,主管教育的;第二個是維那,這都是梵語,維那是管訓導的,學校的訓導長;第叁個是監院,監院是總務,是總務長。叁個名稱不一樣,跟現在學校裏頭的執事職務完全相同。所以它是變成學校,有組織、有規模。這部底下分科、分組,正式成爲一個大學。這個只有在中國有,外國佛教沒有。今天,這些名稱還有,執事沒有了。我們也聽說,某寺院裏有幾個首座和尚,沒有講經、沒有教學。維那也不是管秩序,只是在上殿的時候,他是指揮,沒錯,他是敲大磬、引磬,也沒有訓導這個意義在裏頭。監院還是,監院是管總務的,這個還有。所以教育在寺院見不到了!

  兩百年前,中國各地大大小小這些寺院都講經,沒有一個地方不講經的,都教學,指導在家居士(叫佛門弟子),教他們修行。那這兩百年怎麼變質?西方文化傳到中國來了,中國自己本身衰了,看到外國人用著軍艦、大炮這些先進的武器侵入中國,中國人沒有辦法抵擋,這就認爲外國好,向外國學習,對中國的東西冷漠了,對祖宗留下這些教誨開始懷疑了。經過五四運動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四二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