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三九集

  净土大经科注  (第五三九集)  2012/9/29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02-037-0539

  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一0五九页,从第二行经文看起:

  【若於来世。乃至正法灭时。当有众生。植诸善本。已曾供养无量诸佛。由彼如来加威力故。能得如是广大法门。】

  前面我们学到这个地方。经文说得很清楚,正法之后,像法、末法有缘能得到净宗法门,能得到《无量寿经》,都是由於这些众生过去生中植众德本,曾经供养无量诸佛如来。现在得佛力加持,才能在这一生当中得到这个法门,得到这部经典。我们明了这桩事情,就对这一生这个机会要非常珍惜,千万不能错过,要知道得来不容易。过去无量劫的修持,就是等这一天,这一天终於我们遇到了,不容易。百千万劫难遭遇,我们遇到了,这一生当中决定要成就。

  我们看注解,念老在注解里头说明,『正法灭时』,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,分三个时期,正法、像法、末法。「嘉祥《法华义疏》」第五卷有这么个说法,「佛虽去世,法仪未改,谓正法时」。释迦牟尼佛圆寂了,但是遗风依旧流传,没有改变,这叫正法。「佛去世久」,这一千年时间很久了,「道化讹替」,这就变质了,现在人讲变质,「谓像法时」。虽然变质,还行,还有点样子,这叫像法。「转复微末」,两千年之后就很式微了,学习的人很少,这个时候叫末法。末法有一万年,后面这个时间有说。「所云正者证也」,有证果的人;「像者似也」,还像样子;「末者微也」,距离佛当时时间久了,正法不存在了。

  「又青龙《仁王经疏三》曰」,这《青龙疏》也有个资料,唐朝青龙寺良贲,他有《仁王经疏》。他说,「有教有行,有得果证,名为正法。有教有行,而无果证,名为像法。唯有其教,无行无证,名为末法」,这个讲法很好。「至於正像末所经历之年数,诸经之说不一。古德多采正法五百年,像法一千年,末法一万年之说。说末法为一万年者,如《大悲经》。故知佛法住世尚约有九千年也」。末法,这是讲二千五百年,现在一般都是这个说法的,佛灭度到现在二千五百年。但是在中国古籍里面所记载的,释迦牟尼佛出生在周昭王二十四年,圆寂是周穆王五十三年,佛的世寿七十九岁。照这个说法,现在是三千零三十八年了,这是中国古时候都用这个说法。像近代的虚云老和尚、印光法师、谛闲法师,他们都用这个纪年,看他们书,说佛历的时候都用这个,跟现在二千五百年不一样。不管哪种说法,现在是末法那是肯定的,两种说法我们现在都是属於末法时期。故知佛法住世尚约有九千年。所以,佛法在这个世间没有消失,衰微就是了。

  末法这九千年也有盛、也有衰,盛衰因人而异。其实法没有什么正、像、末,没有,正像末是讲的人。《仁王经疏》就讲得很清楚,你看看,有教有行,有教就是有讲经的,有学经的、有修行的、有证果的,这叫正法。有教有行,没有证果的,这叫像法。证初果也叫证果,现在确实连初果都没有了,没有证果的了。唯有其教,无行无证,这是末法。没有真正修行,没有证果,这个时候叫末法。於是我们就晓得,释迦牟尼佛正法里头有末法。释迦佛在世,住王舍城,这是接受国王的供养,在王舍城也讲了好几部经。王舍城是个大国,经典里头有记载,说佛在那边讲经教学,王舍城有三分之一的人见过佛,跟佛见过面;有三分之一的人只听到佛的名字,没见过面;还有三分之一的人不知道。不知道的人不就是末法吗?知道,没有见面,这是像法;见过面的这是正法。正法里头有末法。我们今天末法里头也有正法,真正有学、有教,有人真听,有人真干,有人念佛真往生了,这就是正法,末法里头的正法。那我们知道,末法时期的像法有,也有不少,像法就是有教的,没有真正修行的,当然,不求往生净土的,依旧搞六道轮回的,这就是末法里头的像法。对佛法完全不知道的,那是末法里头的末法。这个我们把它搞清楚、搞明白了。

  我们再看下面的解释,『正法灭时』,「广指像法与末法。当前正是末法之时,此时之众生,善根逊前」,跟从前人比比不上了,从前人善根厚,现在人善根薄,「但其中必仍有过去生中广修功德,当前供佛念佛之人」,这肯定有。末法里头有过去曾经供养无量诸佛,会有这些人,不过少就是了。能不能成就全看缘分,他能不能遇到善缘,这个关系太大了!纵然遇到真正善知识,他不能接受,或者他不喜欢修学,或者是世缘放不下,这都是障缘,一般讲业障,这业障很重。他是有善根,但是这些缘把他障住了;他也学,但是他学不成功。这就是讲的,人要多培福德,要多种善根,道理在此地。种善根比修福德难,善根是什么?不贪、不痴、不瞋;也就是说,真正把贪瞋痴慢疑断掉,你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无有不善。贪瞋痴是三毒,它的反面就是戒定慧。戒是什么?戒是伦理道德;定是清净平等,心地清净平等;慧就是觉悟,觉而不迷。这个於学不学也没有关系,为什么?它是性德,只要远离障缘,这性德就会现前。可是这个东西说起来容易,要断还真难。如果不断,确实它会造成很大的障碍,障碍这一生往生净土。当前不是没有人,有,所以经上说,『植诸善本,已曾供养无量诸佛』,这种人不多。

  『众生』者,「《弥陀要解》谓等觉已还皆可名众生。是以众生中,上可有等觉大士,下则六趣凡夫,我等皆在其中」。众生的意思要了解。众生,众缘和合而生,所以佛教这个名词意思很广。众缘和合而生叫众生,不但是人包括在里头,六道在其中,畜生也包括在其中,鬼道、地狱道也包括在其中,乃至於植物,花草树木、山河大地,没有一样不包括在其中,这两个字的范围非常广大。谁不是众生?成了佛不叫众生,只有妙觉如来不称众生。为什么?妙觉如来没有形相,他不是众缘和合而生,他没有生灭。惠能大师见性,证得自性就不是众生了,就远离众生。至於教化众生,现身说法,那是感应,无生而生,生而无生。释迦牟尼佛示现在我们地球上,也投胎,示现的也有生老病死,这示现的。我们看到有,他自己没有感觉到有。我们用凡夫的心、生灭心看,一切法都是生灭;佛没有生灭心,看一切法都不生不灭。所以说,一切法皆如,一切法皆是,如是,一切法当体就是自性。这些是如来境界,我们很难理解。

  「如是众生」,这个地方讲的众生都指的是有情众生,有情众生是动物,六道的众生,「由於以往多生供养诸佛,念佛修善」,这是我们过去,「故蒙彼如来威神加被,乃於现世」,这就是你才能够在今天遇到这个『广大法门』。广大的意思是普度,只要你遇到,没有不得度的。它简单、容易,不需要很长时间,就能证得圆满菩提,这叫广大,跟八万四千法门不一样。八万四千,像《法华》、《华严》广大,还是要用很长时间去修,不是一生就能成就。禅宗虽然一生成就,那要上上根人,当然也是过去生中供养无量如来,他的善根比我们一般人都深、都大,他才能在一生当中大彻大悟,这样的人不多。所以这个法门就特别稀有。

  於是让我们联想到,这个法门好,为什么许许多多人遇到了都没有得到利益?这也就是像彭际清居士所说的,因为《无量寿经》没有善本。五种原译本里头,每一个本子里头都有非常精彩的开示,这个本子有,那个本子没有。所以你要听世尊讲《无量寿经》介绍极乐世界,世尊历次所讲的,你统统都要参加,你少一次参加你就有欠缺。世尊不在世了,多次宣讲都翻成中文,所以经本的内容并不一样,统统要念有一定的困难。古时候经本不容易得到,王龙舒居士做会集还漏掉一种,唐译的《大宝积经.无量寿会》这一会他没有看到。所以他的会集本只是四种原本会集本,《大宝积经》里有重要的经文,他的会集本里头没有。王龙舒的本子出现之后,学习《无量寿经》的人多半都用他的本子,莲池大师《疏钞》引用《无量寿经》,是用他的本子,幽溪大师《圆中钞》里头所引用的《无量寿经》,全部都是王龙舒的本子。这个本子收在《大正藏》里头,《龙藏》也有收。

  因为,莲池大师虽然引用很多,他说这个本子并不是十全十美,里面还有些遗憾的。印光大师也这样的批评。所以才有以后魏默深的本子、夏莲老的本子,先后都出现了。夏莲老这是最后的本子,前人所有的弊病他全部改过来,找不到瑕疵,这个本子才真正被称之为《无量寿经》的善本。当时这些大德们看到这个本子,相信世尊在《法灭尽经》里面讲,将来佛法灭了,第一部灭《楞严》,《无量寿经》最后灭,很多人说《无量寿经》最后灭应该是这个本子。为什么?这个本子在末法当中,人喜欢,喜爱它,都学这个本子,都流通这个本子。所以法灭尽的时候它最后灭,这很有道理。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能遇到这个本子,这个本子出来不多久我们就遇到了,这大福报!我们还得费一点时间,把《科注》校正,让它真正成为一个善本,流通於后世,利益广大众生。

  我们看后面这段经文,「胜解受持乐修」,请看经文:

  【摄取受持。当获广大一切智智。於彼法中。广大胜解。获大欢喜。广为他说。常乐修行。】

  佛在这里劝我们。我们看念老的注解,「是以我侪」,就是我们,我们大家遇到这个法门,「应深庆幸,切莫错过,务当摄取受持。则可获广大一切智智」。念老这几句话,苦口婆心。我们遇到这个法门不容易,遇到,像世尊在经上讲的,你就能够获得『广大一切智智』,一切智是如来智慧。『於彼法中』,彼法是净土、是大乘,得到『胜解』,胜解就是真的明了、真的通达了。得到法喜充满,常生欢喜心,肯定像诸佛菩萨一样『广为他说』。你不会吝法,你广为宣传,凡是能接受的人,你都会全心全力帮助他,把这个法门介绍给他。『常乐修行』,常是不间断,乐是爱好、喜欢,依照这部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三九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