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三九集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夫,但当老实念去」。看看《华严经》上那些法身菩萨,再看看十方世界,到最后全是念佛成就的。

  「《要解》云: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」。持名就是善根,持名就是福德,不但是善根、是福德,而且这个善根福德跟一切诸佛平等,这还得了!修善根、修福德要不要花钱?不需要。有钱能修福德,没有钱的人就修不到了?哪有这个道理!修福、修慧一切众生平等平等,没有高下,问题只是你会不会。你要真会,这一句佛号超越一切阶级,这个事实真相知道的人少。蕅益大师这句话,「真得十方如来之髓」,精髓,「实应尽未来际顶礼膜拜此一句也」,这一句就是「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」,这一句真正不得了!

  没有善根、没有福德,怎么能得度?怎么能成佛?怎么能利益众生?可是我们要知道,虽然有圆满的善根福德,跟佛一样,教化众生还是要应机施教。众生没有福,你就不能把大福德示现给他,示现他就吓跑掉了。所以释迦牟尼佛在世,示现什么样身分?比丘的身分,比丘是乞食,树下一宿,日中一食,示现这个身分。连讨饭的看到,跟我差不多,我天天沿门托钵,佛也沿门托钵。讨饭的人敢跟他讲话,敢跟佛交往,自己讨一点东西,就供佛,修福,佛接受,佛给他祝福。这叫应机说法,为什么?众生没福,佛有大福德,不示现;众生有福,佛就示现有福。

  实在说,我们净土跟密宗是一个门路,都是修清净心的,但是义趣不一样。净土宗的根机浅,要离相,清净心才能得到,这个方法一般人统统可以修,能成就。密就难了,密是即一切相,即一切法,它不要离相,身心清净,一尘不染。也就是说明,他把执著分别放下了,起心动念没有放下,分别执著放下了,他在境界里面不染境界,真清净。都是修清净心,清净的纯度不一样,密是禁得起考验的,真的,六根在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。如果我们在境界当中还会起心动念,你决定不要去碰密,你要碰密的话,没有一个不堕地狱的。你是假的,你不是真的,禁不起考验。所以当年我跟章嘉大师,章嘉大师没有传密法给我,这些常识他跟我讲得很多。密宗只有两条路,一个是成佛之道,一个是无间地狱,没有中间的。不像净宗,净宗确确实实是脚踏实地,一步一步向前迈进,稳当,也快速。到了极乐世界,跟密宗所修成的大成就完全平等,这就是净宗比密更殊胜的地方。所以,密宗有不少大德,他修净土,他念阿弥陀佛,这是真实智慧,与此地念老所引的经论,里面所说的完全相应。

  「念佛时,即是善根福德同佛时,是故当获广大一切智智」,这一句要紧!念佛的时候就是修佛的善根,修佛的福德,跟佛完全平等。所以经文上,当获广大一切智智。「一切智智」,我们这里有参考资料,从《佛光大辞典》里面节录下来的。这是佛陀的智慧,「一切智中之最殊胜者,音译作萨婆若那」。我们常常看到「萨婆若海」,海是比喻,比喻它深广无边际,也叫一切种智,如来果地上所证得的。「一切智通於声闻、缘觉」。佛这个字讲三种智,第一个是一切智,一切智阿罗汉证得,辟支佛也证得。一切智是知法总相,总相是什么?总相是空相,万法皆空,《金刚经》上所说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这是总相。声闻、缘觉都知道,他真正用上了。怎么用上?对於一切法不执著,这就用上了。我们不知道它是假的,所以对这一切事相执著。执著就是六道轮回,不执著就超越了。

  为什么执著?不晓得它是假的。虽然我们读了很多佛经,知道都是假的,其实知道假的是佛知道,我们并没有知道。我们真正知道假的,你还会去执著吗?这章嘉大师教给我的标准,只要你没有做到,你根本就不知道,你没有了解。大师给我这个标准,让我时时反省检点,知是不是真知。他给我说过,大乘佛法知难行易,释迦牟尼佛讲经四十九年是为知难行易。千万不要以为我已经知道了,我也会讲了,讲得头头是道,听众也点头了,不算!没做到。没做到是什么?从别人那里听来的,儒家所说「记问之学,不足以为人师也」,你自己没有亲身证得。亲身证得,自己得受用,没有证得不得受用。凡是不得受用的,都是知之不彻底、不究竟;换句话说,里头还有疑,我们自己不知道,疑根没有拔掉。拔疑根,两个方法,一个方法就是读诵经论。念多了,古人讲的「读书千遍,其义自见」,根拔掉了,那是真的。另外一个就是放下,宗门用的方法,禅宗。放下起心动念,知道了。那在什么?六根在境界里头练不起心不动念,这是宗门修行最重要的一个原理。参究参什么?就这个道理。

  所以修行成就了,他没有听过经,没有学过教,他为什么讲得头头是道?这就是什么?於听经、学教没有关系,他明心见性了。明心见性,那个功夫是真功夫,就是在六根见六尘境界,他修什么?修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著,这四句话都做到他成佛了。惠能就是一个例子。惠能大师在黄梅八个月,谁知道他?五祖知道他,五祖之外没有人知道他。他的功夫没间断,他什么功夫?眼见色,不分别不执著、不起心不动念;耳听声,不起心不动念、不分别不执著;鼻闻香、舌尝味、身之接触,意,意是念头,他统统都在那里修不执著不分别、不起心不动念,八个月。到将悟未悟的边缘,五祖知道,这个时间到了,点他一下他就悟了,他就差那么一点。五祖为什么不提早几天?为什么不延后几天?为什么要一定在那个时候?就是他那个时候将悟未悟,一点他就醒了。半夜三更召见他,跟他讲《金刚经》大意,讲到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」他悟了。这大事就圆满了,就毕业了,就成佛了。所以衣钵传给他,叫他赶快走。这是真修!最高明的修学方法,不要用书本,真功夫。这一悟了一切都悟了,一通一切都通了。世出世间一切法你去请教他,你去问他,没有一样东西你难倒他的,他都给你讲得清楚、讲得明白。

  在这个世间过去,我们看到很多宗教,真正成就的人,确实没有念过书,不认识字。好像穆罕默德也不认识字,你看他能说出一部《古兰经》。他知道东方,就是指中国,有大智慧的人,鼓励他的信徒到东方来学习,学智慧。伊斯兰教传到中国,唐朝时候,唐太宗那个时候,穆罕默德还在世。所以,穆斯林跟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深厚的感情。中国传统文化、大乘佛法,穆罕默德肯定,鼓励他的信徒学习。他知道,他虽然没有接触过,他清楚。

  一切智,阿罗汉有、缘觉有。道种智,第二种道种智,菩萨有。一切智知空,叫万法皆空。可是万法怎么来的?有是幻有,有从哪里来的?这个阿罗汉不知道。菩萨知道,菩萨知道有是怎么来的,有是假有,不是真有。所以菩萨有道种智,种是种种,道是道理,这种种法什么个道理生出来的,有这些东西,这就是知道现象,菩萨知道。如来有一切种智,就是圆满知道。一切智跟道种智合起来叫一切种智,菩萨合不起来,佛合起来了。道种智跟一切智是一不是二,圆融了。「佛三者,今为区别佛智与前二者,故称佛智为一切智智」,这是把一切智智这个名词意思说出来。

  「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上」,这个括弧里的「大」应该是《大正藏》,说「自性清净,名本觉性,即是诸佛一切智智」。换句话说,一切智智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。我们现在迷了,有了障碍,它不能现前。其实一切众生都有,只要你六根在境界上,刚才讲了,不起心不动念、不分别不执著,这就现前,这一现前就叫成佛。可是我们最大的一个习气、麻烦,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总是起分别、起执著。什么时候我们真正觉悟了,这种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是不能原谅的过失,它根本没有,全是假的,为什么认假不认真?就是因为这个缘故,我们才无量劫来搞生死轮回。这一生还不错,转到人道来,可是,寿命终了的时候到哪里去?这个问题可大了。

  极乐世界,现在我们知道,真能去得了吗?法门难信而易行,我们行了,可是这句佛号念得不相应。那是什么?我们行,行不得力。多少老和尚,我们年轻的时候去拜老和尚,都喜欢问问,老和尚,你生死有没有把握?往生有没有把握?都讲真话,摇头,没有把握。这个话我们听得很多,讲真话,不是讲假话。我们仔细去观察,观察他是真的,为什么?他没放下,名闻利养没放下,眼前牵肠挂肚的事情很多,没放下。尤其老和尚都有财产、都有家业,那个大庙是他的家业。世间人的家小,都放不下,他有那么大的家业,他怎么能放下?他怎么能不操心?这就是没有把握的真正原因。他要统统放下了,他真有把握。锅漏匠为什么能成功?锅漏匠什么都没有。什么都没有,没有障碍、没有牵挂,他容易成就。什么都有,去不了!这个道理我们要懂,我们要明白。

  心量要大,这也是个基本的因素。心量很小,样样都为自己著想,这个事情很麻烦。天下决定没有自己如意的算盘,这个话是李老师告诉我的,自己盘算怎样,到后来全不是自己想的。那怎么办?不要想就好了,一切随它去吧,自己才能成就。为什么?一切众生业力不相同,妄念千变万化。自己能不能保证自己一生?不能。什么人能保证一生?这经上讲的,一切都放下了,只有这一句阿弥陀佛,他就得到保证。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念头都没有,这个人得保证了。你要问他,他可以答应你、告诉你,我往生有把握。都是跟你说真话,全在放得下与放不下。

  《大日经疏》,「大日经卷六:离一切分别及无分别」,分别离了,无分别也离了。就是说,离一切分别,连那个离一切分别的念头也没有。「我离一切分别了」,他还有个离分别的念头,那个念头也不行,他还是有个妄念在;连离分别的念头也没有了。换句话说,就是抓住这一句佛号,这一句佛号就是一切智智,这句佛号是无量智慧、无为法身。这句话要记住!那就是它是真的,它跟自性相应。我们紧紧抓住它,把其他统统放下。所以,阿弥陀佛是性德的名号,就是真实智慧、无为法身。我们经上讲的三个真实,还有真实利益,统统在这一句佛号上,这还得了吗!

  这个经上说,「离一切分别及无分别,而彼无尽众生界,一切去来,诸有所作,不生疑心;如是无分别一切智智,等同虚空」。这才真正叫万缘放下了,放下全是讲起心动念,我们平常讲的不起心不动念,就是这个境界。对於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诸法,这个地方讲「无尽众生界,一切去来,诸有所作,不生疑心」,就是不起心不动念。知道这是什么?法尔如是。大乘教上回答得好!这个法尔如是,本来就是这样的,要给你细说,那就是说这一部经,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。给你说,说详细的就是《大方广佛华严》,说而无说,无说而说。不说行不行?行,不说也入《大方广佛华严》,那就是一切所作,不生疑心,就是不分别不执著。

  「可知一切智智是智中之智,犹如虚空界,离一切分别;又如大地,为一切众生所依;又如风界,除去一切烦恼尘」,像飓风,把一切烦恼尘埃吹得干干净净。「又如火界,能烧一切无智之薪」,经上常常用智慧比喻火,智慧火,把烦恼比喻作能烧的这些木柴,都给它烧干净了。「又如水界,众生依之而欢乐」,一些众生喜欢水,居住、生活都在河流的边缘,得到灌溉。「非但以一切种遍知一切法,亦知此法为究竟之常不坏相」,这就是说一切智智,一切智智是常住不坏,「不增不减,犹如金刚,故为究竟实际之实智」,真实智慧。真实智慧的反面就是凡夫见闻觉知,这个智慧是假的,这个智慧有生有灭,真实智慧不生不灭。

  能大师开悟,第三句所说,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本自具足里头第一个就是智慧,本自具足,第二个是德能,第三个是相好。因为本具,所以它能生万法,能现万法、能生万法,万法是自性所生所现。能生不动,所生的是动的,波动现象,这个现在我们逐渐逐渐有概念,清楚了。实智「犹如金刚,故为究竟实际之实智」。实在讲,三个真实完全相同,真实智慧、真实之际,真实之际从体上讲的,真实智慧从相上讲的,真实利益是从作用上讲的。体相用三面,一而三、三而一,不能分的。下面说,「亦唯如来自证之解脱味」,常言的法味,这三种真实,法味无穷。「大日经卷一住心品」,这是讲它的出处。

  佛有,我们众生个个都有,只是我们不能证得。实在没有能力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那就得用个方法把它伏住,这个方法就是一句佛号。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,能把妄想分别执著伏住,叫它不起作用,就能往生,这个话要记住;如果伏不住,它还起作用,不能往生。真正往生,大乘经上有一句经文,叫「心净则佛土净」。有些人到临终最后一念,他最后一念心清净,用清净心念这句佛,他能往生。如果最后这一念,他还有妄念夹杂,不能往生。这个道理一定要懂,我们就不会走错路,不会产生误会,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
  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三九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