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夫,但當老實念去」。看看《華嚴經》上那些法身菩薩,再看看十方世界,到最後全是念佛成就的。
「《要解》雲: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」。持名就是善根,持名就是福德,不但是善根、是福德,而且這個善根福德跟一切諸佛平等,這還得了!修善根、修福德要不要花錢?不需要。有錢能修福德,沒有錢的人就修不到了?哪有這個道理!修福、修慧一切衆生平等平等,沒有高下,問題只是你會不會。你要真會,這一句佛號超越一切階級,這個事實真相知道的人少。蕅益大師這句話,「真得十方如來之髓」,精髓,「實應盡未來際頂禮膜拜此一句也」,這一句就是「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」,這一句真正不得了!
沒有善根、沒有福德,怎麼能得度?怎麼能成佛?怎麼能利益衆生?可是我們要知道,雖然有圓滿的善根福德,跟佛一樣,教化衆生還是要應機施教。衆生沒有福,你就不能把大福德示現給他,示現他就嚇跑掉了。所以釋迦牟尼佛在世,示現什麼樣身分?比丘的身分,比丘是乞食,樹下一宿,日中一食,示現這個身分。連討飯的看到,跟我差不多,我天天沿門托缽,佛也沿門托缽。討飯的人敢跟他講話,敢跟佛交往,自己討一點東西,就供佛,修福,佛接受,佛給他祝福。這叫應機說法,爲什麼?衆生沒福,佛有大福德,不示現;衆生有福,佛就示現有福。
實在說,我們淨土跟密宗是一個門路,都是修清淨心的,但是義趣不一樣。淨土宗的根機淺,要離相,清淨心才能得到,這個方法一般人統統可以修,能成就。密就難了,密是即一切相,即一切法,它不要離相,身心清淨,一塵不染。也就是說明,他把執著分別放下了,起心動念沒有放下,分別執著放下了,他在境界裏面不染境界,真清淨。都是修清淨心,清淨的純度不一樣,密是禁得起考驗的,真的,六根在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。如果我們在境界當中還會起心動念,你決定不要去碰密,你要碰密的話,沒有一個不墮地獄的。你是假的,你不是真的,禁不起考驗。所以當年我跟章嘉大師,章嘉大師沒有傳密法給我,這些常識他跟我講得很多。密宗只有兩條路,一個是成佛之道,一個是無間地獄,沒有中間的。不像淨宗,淨宗確確實實是腳踏實地,一步一步向前邁進,穩當,也快速。到了極樂世界,跟密宗所修成的大成就完全平等,這就是淨宗比密更殊勝的地方。所以,密宗有不少大德,他修淨土,他念阿彌陀佛,這是真實智慧,與此地念老所引的經論,裏面所說的完全相應。
「念佛時,即是善根福德同佛時,是故當獲廣大一切智智」,這一句要緊!念佛的時候就是修佛的善根,修佛的福德,跟佛完全平等。所以經文上,當獲廣大一切智智。「一切智智」,我們這裏有參考資料,從《佛光大辭典》裏面節錄下來的。這是佛陀的智慧,「一切智中之最殊勝者,音譯作薩婆若那」。我們常常看到「薩婆若海」,海是比喻,比喻它深廣無邊際,也叫一切種智,如來果地上所證得的。「一切智通於聲聞、緣覺」。佛這個字講叁種智,第一個是一切智,一切智阿羅漢證得,辟支佛也證得。一切智是知法總相,總相是什麼?總相是空相,萬法皆空,《金剛經》上所說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這是總相。聲聞、緣覺都知道,他真正用上了。怎麼用上?對於一切法不執著,這就用上了。我們不知道它是假的,所以對這一切事相執著。執著就是六道輪回,不執著就超越了。
爲什麼執著?不曉得它是假的。雖然我們讀了很多佛經,知道都是假的,其實知道假的是佛知道,我們並沒有知道。我們真正知道假的,你還會去執著嗎?這章嘉大師教給我的標准,只要你沒有做到,你根本就不知道,你沒有了解。大師給我這個標准,讓我時時反省檢點,知是不是真知。他給我說過,大乘佛法知難行易,釋迦牟尼佛講經四十九年是爲知難行易。千萬不要以爲我已經知道了,我也會講了,講得頭頭是道,聽衆也點頭了,不算!沒做到。沒做到是什麼?從別人那裏聽來的,儒家所說「記問之學,不足以爲人師也」,你自己沒有親身證得。親身證得,自己得受用,沒有證得不得受用。凡是不得受用的,都是知之不徹底、不究竟;換句話說,裏頭還有疑,我們自己不知道,疑根沒有拔掉。拔疑根,兩個方法,一個方法就是讀誦經論。念多了,古人講的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,根拔掉了,那是真的。另外一個就是放下,宗門用的方法,禅宗。放下起心動念,知道了。那在什麼?六根在境界裏頭練不起心不動念,這是宗門修行最重要的一個原理。參究參什麼?就這個道理。
所以修行成就了,他沒有聽過經,沒有學過教,他爲什麼講得頭頭是道?這就是什麼?於聽經、學教沒有關系,他明心見性了。明心見性,那個功夫是真功夫,就是在六根見六塵境界,他修什麼?修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這四句話都做到他成佛了。惠能就是一個例子。惠能大師在黃梅八個月,誰知道他?五祖知道他,五祖之外沒有人知道他。他的功夫沒間斷,他什麼功夫?眼見色,不分別不執著、不起心不動念;耳聽聲,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;鼻聞香、舌嘗味、身之接觸,意,意是念頭,他統統都在那裏修不執著不分別、不起心不動念,八個月。到將悟未悟的邊緣,五祖知道,這個時間到了,點他一下他就悟了,他就差那麼一點。五祖爲什麼不提早幾天?爲什麼不延後幾天?爲什麼要一定在那個時候?就是他那個時候將悟未悟,一點他就醒了。半夜叁更召見他,跟他講《金剛經》大意,講到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他悟了。這大事就圓滿了,就畢業了,就成佛了。所以衣缽傳給他,叫他趕快走。這是真修!最高明的修學方法,不要用書本,真功夫。這一悟了一切都悟了,一通一切都通了。世出世間一切法你去請教他,你去問他,沒有一樣東西你難倒他的,他都給你講得清楚、講得明白。
在這個世間過去,我們看到很多宗教,真正成就的人,確實沒有念過書,不認識字。好像穆罕默德也不認識字,你看他能說出一部《古蘭經》。他知道東方,就是指中國,有大智慧的人,鼓勵他的信徒到東方來學習,學智慧。伊斯蘭教傳到中國,唐朝時候,唐太宗那個時候,穆罕默德還在世。所以,穆斯林跟中國傳統文化有很深厚的感情。中國傳統文化、大乘佛法,穆罕默德肯定,鼓勵他的信徒學習。他知道,他雖然沒有接觸過,他清楚。
一切智,阿羅漢有、緣覺有。道種智,第二種道種智,菩薩有。一切智知空,叫萬法皆空。可是萬法怎麼來的?有是幻有,有從哪裏來的?這個阿羅漢不知道。菩薩知道,菩薩知道有是怎麼來的,有是假有,不是真有。所以菩薩有道種智,種是種種,道是道理,這種種法什麼個道理生出來的,有這些東西,這就是知道現象,菩薩知道。如來有一切種智,就是圓滿知道。一切智跟道種智合起來叫一切種智,菩薩合不起來,佛合起來了。道種智跟一切智是一不是二,圓融了。「佛叁者,今爲區別佛智與前二者,故稱佛智爲一切智智」,這是把一切智智這個名詞意思說出來。
「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上」,這個括弧裏的「大」應該是《大正藏》,說「自性清淨,名本覺性,即是諸佛一切智智」。換句話說,一切智智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。我們現在迷了,有了障礙,它不能現前。其實一切衆生都有,只要你六根在境界上,剛才講了,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,這就現前,這一現前就叫成佛。可是我們最大的一個習氣、麻煩,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總是起分別、起執著。什麼時候我們真正覺悟了,這種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是不能原諒的過失,它根本沒有,全是假的,爲什麼認假不認真?就是因爲這個緣故,我們才無量劫來搞生死輪回。這一生還不錯,轉到人道來,可是,壽命終了的時候到哪裏去?這個問題可大了。
極樂世界,現在我們知道,真能去得了嗎?法門難信而易行,我們行了,可是這句佛號念得不相應。那是什麼?我們行,行不得力。多少老和尚,我們年輕的時候去拜老和尚,都喜歡問問,老和尚,你生死有沒有把握?往生有沒有把握?都講真話,搖頭,沒有把握。這個話我們聽得很多,講真話,不是講假話。我們仔細去觀察,觀察他是真的,爲什麼?他沒放下,名聞利養沒放下,眼前牽腸挂肚的事情很多,沒放下。尤其老和尚都有財産、都有家業,那個大廟是他的家業。世間人的家小,都放不下,他有那麼大的家業,他怎麼能放下?他怎麼能不操心?這就是沒有把握的真正原因。他要統統放下了,他真有把握。鍋漏匠爲什麼能成功?鍋漏匠什麼都沒有。什麼都沒有,沒有障礙、沒有牽挂,他容易成就。什麼都有,去不了!這個道理我們要懂,我們要明白。
心量要大,這也是個基本的因素。心量很小,樣樣都爲自己著想,這個事情很麻煩。天下決定沒有自己如意的算盤,這個話是李老師告訴我的,自己盤算怎樣,到後來全不是自己想的。那怎麼辦?不要想就好了,一切隨它去吧,自己才能成就。爲什麼?一切衆生業力不相同,妄念千變萬化。自己能不能保證自己一生?不能。什麼人能保證一生?這經上講的,一切都放下了,只有這一句阿彌陀佛,他就得到保證。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,這個人得保證了。你要問他,他可以答應你、告訴你,我往生有把握。都是跟你說真話,全在放得下與放不下。
《大日經疏》,「大日經卷六:離一切分別及無分別」,分別離了,無分別也離了。就是說,離一切分別,連那個離一切分別的念頭也沒有。「我離一切分別了」,他還有個離分別的念頭,那個念頭也不行,他還是有個妄念在;連離分別的念頭也沒有了。換句話說,就是抓住這一句佛號,這一句佛號就是一切智智,這句佛號是無量智慧、無爲法身。這句話要記住!那就是它是真的,它跟自性相應。我們緊緊抓住它,把其他統統放下。所以,阿彌陀佛是性德的名號,就是真實智慧、無爲法身。我們經上講的叁個真實,還有真實利益,統統在這一句佛號上,這還得了嗎!
這個經上說,「離一切分別及無分別,而彼無盡衆生界,一切去來,諸有所作,不生疑心;如是無分別一切智智,等同虛空」。這才真正叫萬緣放下了,放下全是講起心動念,我們平常講的不起心不動念,就是這個境界。對於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諸法,這個地方講「無盡衆生界,一切去來,諸有所作,不生疑心」,就是不起心不動念。知道這是什麼?法爾如是。大乘教上回答得好!這個法爾如是,本來就是這樣的,要給你細說,那就是說這一部經,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給你說,說詳細的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》,說而無說,無說而說。不說行不行?行,不說也入《大方廣佛華嚴》,那就是一切所作,不生疑心,就是不分別不執著。
「可知一切智智是智中之智,猶如虛空界,離一切分別;又如大地,爲一切衆生所依;又如風界,除去一切煩惱塵」,像飓風,把一切煩惱塵埃吹得幹幹淨淨。「又如火界,能燒一切無智之薪」,經上常常用智慧比喻火,智慧火,把煩惱比喻作能燒的這些木柴,都給它燒幹淨了。「又如水界,衆生依之而歡樂」,一些衆生喜歡水,居住、生活都在河流的邊緣,得到灌溉。「非但以一切種遍知一切法,亦知此法爲究竟之常不壞相」,這就是說一切智智,一切智智是常住不壞,「不增不減,猶如金剛,故爲究竟實際之實智」,真實智慧。真實智慧的反面就是凡夫見聞覺知,這個智慧是假的,這個智慧有生有滅,真實智慧不生不滅。
能大師開悟,第叁句所說,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本自具足裏頭第一個就是智慧,本自具足,第二個是德能,第叁個是相好。因爲本具,所以它能生萬法,能現萬法、能生萬法,萬法是自性所生所現。能生不動,所生的是動的,波動現象,這個現在我們逐漸逐漸有概念,清楚了。實智「猶如金剛,故爲究竟實際之實智」。實在講,叁個真實完全相同,真實智慧、真實之際,真實之際從體上講的,真實智慧從相上講的,真實利益是從作用上講的。體相用叁面,一而叁、叁而一,不能分的。下面說,「亦唯如來自證之解脫味」,常言的法味,這叁種真實,法味無窮。「大日經卷一住心品」,這是講它的出處。
佛有,我們衆生個個都有,只是我們不能證得。實在沒有能力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,那就得用個方法把它伏住,這個方法就是一句佛號。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能把妄想分別執著伏住,叫它不起作用,就能往生,這個話要記住;如果伏不住,它還起作用,不能往生。真正往生,大乘經上有一句經文,叫「心淨則佛土淨」。有些人到臨終最後一念,他最後一念心清淨,用清淨心念這句佛,他能往生。如果最後這一念,他還有妄念夾雜,不能往生。這個道理一定要懂,我們就不會走錯路,不會産生誤會,這一點比什麼都重要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叁九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