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经修行。将这部经的理论变成自己的思想,这部经所讲的方法都变成自己的行为。
我们看念老注解,『摄取』,「《往生论》谓极乐依正一切庄严功德成就」,《往生论》里面总共说了二十九种庄严,依报十七种,正报有说阿弥陀佛八种,往生的菩萨四种,总共二十九种,「略说入一法句」。略说,我们今天讲总而言之,二十九种依正庄严,总而言之就是一法句。一法句是什么?清净句。什么叫清净句?「真实智慧无为法身」。这部经字字句句是真实智慧,是无为法身。「又《弥陀要解》曰」,这是蕅益大师说的,「一一庄严全体理性」。一一庄严可以用《往生论》做代表,二十九种庄严。全体理性,理是理体,性是本性。底下是念老的解释,「若能了达极乐一切庄严成就」,了是明了,达是通达,对於极乐世界一切依正庄严,你都能够通达明了,叫入一法句,直入一句名号当中。这下头有说,「入一法句,从事达理」,从理显事,理事是一不是二。学习的人最重要的是从事上你见到理,从理上你明了事。理是什么?理是自性。自性就跟六祖开悟所说的一样,自性是个什么样子?自性清净,从来没有染过。那我们就要知道,我们现在的心不清净,有染污,妄想染污我们,杂念染污我们,分别染污我们,执著染污我们。能大师见性了,告诉我们,见性没染污。这些染污是什么?这些染污是阿赖耶,妄心。这给我们很大的安慰。
没染污!真正染污了,那得要把这染污消除掉,把烦恼化解掉,断烦恼、消业障才能成就。要照惠能大师讲的,我们的业障,自性里没有业障,也没有烦恼,这问题就好办了,只要肯放下就行了。所以明白人功夫不是别的,放下,一念放下就成佛了。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就成了,为什么不肯放下?从事达理,事是假的,事不是真的,理是真的。理上清净,事上染污不要紧,那是事,是假的,理上没有染污。事上有分别,理上没有分别;事上有起心动念,理上没有。理是自己的自性,是自己的真心,用真心不要用妄心就好了,就这么一句话。肯用真心的,马上就成佛,用妄心的,无量劫你也成不了佛,不管你怎么修。所以「即事而真,谛信万德庄严,直入一句名号之中」,愈讲愈具体了。
一法句就是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真实智慧,阿弥陀佛无为法身。阿弥陀佛是什么?阿弥陀佛是自己的真心,是自己自性里头本具的真实智慧,本有的无为法身,它没有生灭。正如惠能大师所说的,「何期自性,本不生灭;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;何期自性,本无动摇;何期自性,能生万法」。万法是假的,不是真的,万法是从自性里头变现出来的。你要问为什么会生万法?你这个该不该问?该问。就是因为这个妄念现了万法,没这个妄念就没有万法,万法就在这个一念当中生的。怎样回归自性?把这个妄念放下就回归自性。自性里头没有念,你怎么会生一个念头出来?你的问题愈多,就愈迷愈深;什么都没有,马上就觉悟了,道理在此地。没有原因、没有先后、没有远近、没有时间,也没有空间,统统当下就是。这是如来跟我们讲真话,这个真话我们听不懂。为什么听不懂?我们有分别、有执著。只要你讲分别执著我们懂,你不分别不执著我们就不懂。不分别不执著是真的,分别执著是假的,我们现在只认假不认真,法身菩萨以上认真不认假。所以我们用真心,就跟法身菩萨一样,无二无别,入他的境界。
这是我们学佛一定要搞清楚,搞清楚之后你才肯放下,一天到晚就照顾这一句名号,什么都不要问,就这一句名号念到底。念到什么?念到念而无念、无念而念,你就成功了。念而无念、无念而念,最低的功夫是成片,继续再不断的念下去,可以念到事一心,念到理一心。念到事一心是入定了,念到理一心开悟了,大彻大悟,跟宗门的明心见性没有两样。心定在这一句名号当中,定久了这是自性本定,跟惠能大师第四句所说的「何期自性,本无动摇」,念佛念到这个一心不乱的时候没有动摇,跟本无动摇相应了。
从事达理,即事而真,事是现相,真是真如。这桩事情古人用比喻,用黄金金器做比喻,金器是事,真金是体。这个现相是金做的,相就是体,体就是相,叫即事而真。你只要不著相,你就见性了。换句话说,我们六根在六尘境界,真正能做到不分别不执著、不起心不动念,你就见性了。性在哪里?性就在相中,因为性相从来没有离开过,这个时候真正搞明白了。
「净念相继」是摄取的意思,这是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」。这个净,里面没有怀疑、没有夹杂,这叫清净,就是一念阿弥陀佛。相继,念念都是阿弥陀佛。这叫摄取,摄取受持。「盖弥陀名号正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,法身功德不可思议,故名号功德亦复不可思议」。法身是真实智慧,所以名号是真实智慧。『受持』,「受者,信受」,行是奉行,受持,信受,「依教奉行」;持是保持,永远不会失掉。「本经之宗为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,《无量寿经》佛教人修行的总纲领、总原则就这两句。菩提心是真心,真心里头没有念头,只有阿弥陀佛,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念头都没有。阿弥陀佛就是真心,阿弥陀佛就是离一切妄念。念这一句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就是自性般若智慧,你只老念,念下去,肯定自性般若智慧会现前,念到功夫成熟了它就现前,它就是法身。就用这么一句名号,你就能够证自性里头的智慧法身,这法子妙!
下面给我们解「宗」,宗是什么意思?「修行要径」,径是径路,要是重要,最重要的一条径路,就是快速公路,没有拐弯的,一直通达。「依此而修,始名为受」,你真的接受了。本经里头最重要的两句话,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你真接受,你真干了。这是正确的,不仅是正确,决定真实。不能等待,知道了就要干,分秒必争,万缘放下,证果很快速,《弥陀经》上给我们说的,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。古往今来,修行人有表演给我们看,经上所说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古人能做到,我们也能做到,关键就是肯不肯放下,就这么一句话,肯放下就成功了。
放下於身不相干,身放下了心没有放下没用,最重要是心里放下。心里一放下,事上就没有障碍,理事无碍、事事无碍,华严境界你就证得了。你在这个世间,身体留在这个世间,得大自在!大自在是就像《心经》里面观自在菩萨一样,「度一切苦厄」。过去没有学佛之前,一切都苦,这个时候一切苦全没有了。由此可知,苦从哪来的?苦从妄念来的,错误的思想、错误的见解、错误的言行,从这儿来的。现在我觉悟了,这个错误全放下了,就得大自在。处事待人接物完全合乎中道,自然合中道,一丝毫勉强都没有。像什么样子?像释迦牟尼佛住世,像诸大菩萨的示现,像祖师大德的行持。
「持者,执持名号与持诵本经」,持是执持的意思,执持名号。名号不能中断,一句接著一句,出声念可以,默念也可以。印祖的十念法确实很能摄心,他是表演给我们看的,换句话说,就是契合现代人当机,现代包括末法九千年,这个方法肯定有效。很容易,从一到十,用心记,清清楚楚,没有痕迹,我这句佛号是十句当中的第几句,清楚。如果不记,很容易杂念跑进来,妄想生起来;用这个方法,杂念跟妄想都进不来,所以称之为净念相继。诵经亦如是,诵经用真诚恭敬心去诵,就是念经,字没有念错,句子没有念漏掉。这部经一天念一遍、念两遍都好,看自己的时间,自己有时间,多念有好处。可以用念佛跟用念经自己做个实验,看我念经容易摄心还是念佛容易摄心,或者两者都能摄心,这就非常好了。总而言之,摄心是非常重要,摄心是没有妄念,没有妄想,一心专注。
实在讲,这些都是佛在大小乘经上所说的,制心一处,不就修这个吗?制心一处就是禅定,制心一处就是一心不乱。净土里头说的是一心不乱,宗门讲的是大定,甚深大定。定起用就是智慧,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,用的是定心。定心你不懂,经题上讲你懂,定心就是清净心,没染污;就是平等心,没有动摇,不是生灭的,生灭就不平等,平等是不生不灭。用经题上的话你就很好懂,你的清净心、平等心现前了。起心动念就不平等,有念就染污了,没有念头。这一句阿弥陀佛染不染污?一句阿弥陀佛,执著就变成染污,不执著没有染污。不执著,它是性德,它是出世间法;有执著,它是世间法。实际上讲,哪有什么世间、出世间?世间、出世间从分别心里头出来的,没有分别的话,世间、出世间都没有了。所以说无为法身,这句佛号能证无为法身,可是你有分别执著就不能,证不得。没有分别执著,这一句名号是真实智慧、是无为法身,还是真实利益,三种真实都在这一句名号当中。《往生论》上二十九种庄严,都在一句佛号当中,妙不可言!
下面这句话很重要,《华严经》上说的,「十地菩萨不离念佛」,从初地到十地,地地都是念佛,《华严经》上的。净业三福最后一条,「发菩提心,深信因果」,深信因果就是不离念佛。为什么?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。所以到十地菩萨完全明白了,他想成佛他就念佛。念佛是是心是佛,心本来是佛,是心是佛,现在念佛,是心作佛,那就成佛了。不是普通的因果,是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,这个要记住。要不然十地菩萨为什么念佛?八万四千法门、无量法门,修到最后,证得地上菩萨地位了。你看看不容易,从十信,十信圆满就出十法界了,第七信出六道轮回,第十信出十法界,再经历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,三十个位次修满了,登地,登地修什么?登地就念阿弥陀佛。念佛功德不可思议。「此一句佛号,唯佛与佛乃能究竟。是以等觉大士亦不离念佛」。不但是十地,十地上去是等觉,等觉菩萨也不离念佛。大乘也称等觉为十一地,十地再上去,第十一地,就是等觉菩萨。菩萨五十一个位次,最高的十一个位次统统念佛,这不能不知道,这法门多殊胜。「我等凡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三九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