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經修行。將這部經的理論變成自己的思想,這部經所講的方法都變成自己的行爲。
我們看念老注解,『攝取』,「《往生論》謂極樂依正一切莊嚴功德成就」,《往生論》裏面總共說了二十九種莊嚴,依報十七種,正報有說阿彌陀佛八種,往生的菩薩四種,總共二十九種,「略說入一法句」。略說,我們今天講總而言之,二十九種依正莊嚴,總而言之就是一法句。一法句是什麼?清淨句。什麼叫清淨句?「真實智慧無爲法身」。這部經字字句句是真實智慧,是無爲法身。「又《彌陀要解》曰」,這是蕅益大師說的,「一一莊嚴全體理性」。一一莊嚴可以用《往生論》做代表,二十九種莊嚴。全體理性,理是理體,性是本性。底下是念老的解釋,「若能了達極樂一切莊嚴成就」,了是明了,達是通達,對於極樂世界一切依正莊嚴,你都能夠通達明了,叫入一法句,直入一句名號當中。這下頭有說,「入一法句,從事達理」,從理顯事,理事是一不是二。學習的人最重要的是從事上你見到理,從理上你明了事。理是什麼?理是自性。自性就跟六祖開悟所說的一樣,自性是個什麼樣子?自性清淨,從來沒有染過。那我們就要知道,我們現在的心不清淨,有染汙,妄想染汙我們,雜念染汙我們,分別染汙我們,執著染汙我們。能大師見性了,告訴我們,見性沒染汙。這些染汙是什麼?這些染汙是阿賴耶,妄心。這給我們很大的安慰。
沒染汙!真正染汙了,那得要把這染汙消除掉,把煩惱化解掉,斷煩惱、消業障才能成就。要照惠能大師講的,我們的業障,自性裏沒有業障,也沒有煩惱,這問題就好辦了,只要肯放下就行了。所以明白人功夫不是別的,放下,一念放下就成佛了。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成了,爲什麼不肯放下?從事達理,事是假的,事不是真的,理是真的。理上清淨,事上染汙不要緊,那是事,是假的,理上沒有染汙。事上有分別,理上沒有分別;事上有起心動念,理上沒有。理是自己的自性,是自己的真心,用真心不要用妄心就好了,就這麼一句話。肯用真心的,馬上就成佛,用妄心的,無量劫你也成不了佛,不管你怎麼修。所以「即事而真,谛信萬德莊嚴,直入一句名號之中」,愈講愈具體了。
一法句就是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真實智慧,阿彌陀佛無爲法身。阿彌陀佛是什麼?阿彌陀佛是自己的真心,是自己自性裏頭本具的真實智慧,本有的無爲法身,它沒有生滅。正如惠能大師所說的,「何期自性,本不生滅;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;何期自性,本無動搖;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。萬法是假的,不是真的,萬法是從自性裏頭變現出來的。你要問爲什麼會生萬法?你這個該不該問?該問。就是因爲這個妄念現了萬法,沒這個妄念就沒有萬法,萬法就在這個一念當中生的。怎樣回歸自性?把這個妄念放下就回歸自性。自性裏頭沒有念,你怎麼會生一個念頭出來?你的問題愈多,就愈迷愈深;什麼都沒有,馬上就覺悟了,道理在此地。沒有原因、沒有先後、沒有遠近、沒有時間,也沒有空間,統統當下就是。這是如來跟我們講真話,這個真話我們聽不懂。爲什麼聽不懂?我們有分別、有執著。只要你講分別執著我們懂,你不分別不執著我們就不懂。不分別不執著是真的,分別執著是假的,我們現在只認假不認真,法身菩薩以上認真不認假。所以我們用真心,就跟法身菩薩一樣,無二無別,入他的境界。
這是我們學佛一定要搞清楚,搞清楚之後你才肯放下,一天到晚就照顧這一句名號,什麼都不要問,就這一句名號念到底。念到什麼?念到念而無念、無念而念,你就成功了。念而無念、無念而念,最低的功夫是成片,繼續再不斷的念下去,可以念到事一心,念到理一心。念到事一心是入定了,念到理一心開悟了,大徹大悟,跟宗門的明心見性沒有兩樣。心定在這一句名號當中,定久了這是自性本定,跟惠能大師第四句所說的「何期自性,本無動搖」,念佛念到這個一心不亂的時候沒有動搖,跟本無動搖相應了。
從事達理,即事而真,事是現相,真是真如。這樁事情古人用比喻,用黃金金器做比喻,金器是事,真金是體。這個現相是金做的,相就是體,體就是相,叫即事而真。你只要不著相,你就見性了。換句話說,我們六根在六塵境界,真正能做到不分別不執著、不起心不動念,你就見性了。性在哪裏?性就在相中,因爲性相從來沒有離開過,這個時候真正搞明白了。
「淨念相繼」是攝取的意思,這是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。這個淨,裏面沒有懷疑、沒有夾雜,這叫清淨,就是一念阿彌陀佛。相繼,念念都是阿彌陀佛。這叫攝取,攝取受持。「蓋彌陀名號正是真實智慧無爲法身,法身功德不可思議,故名號功德亦複不可思議」。法身是真實智慧,所以名號是真實智慧。『受持』,「受者,信受」,行是奉行,受持,信受,「依教奉行」;持是保持,永遠不會失掉。「本經之宗爲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《無量壽經》佛教人修行的總綱領、總原則就這兩句。菩提心是真心,真心裏頭沒有念頭,只有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。阿彌陀佛就是真心,阿彌陀佛就是離一切妄念。念這一句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就是自性般若智慧,你只老念,念下去,肯定自性般若智慧會現前,念到功夫成熟了它就現前,它就是法身。就用這麼一句名號,你就能夠證自性裏頭的智慧法身,這法子妙!
下面給我們解「宗」,宗是什麼意思?「修行要徑」,徑是徑路,要是重要,最重要的一條徑路,就是快速公路,沒有拐彎的,一直通達。「依此而修,始名爲受」,你真的接受了。本經裏頭最重要的兩句話,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你真接受,你真幹了。這是正確的,不僅是正確,決定真實。不能等待,知道了就要幹,分秒必爭,萬緣放下,證果很快速,《彌陀經》上給我們說的,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。古往今來,修行人有表演給我們看,經上所說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古人能做到,我們也能做到,關鍵就是肯不肯放下,就這麼一句話,肯放下就成功了。
放下於身不相幹,身放下了心沒有放下沒用,最重要是心裏放下。心裏一放下,事上就沒有障礙,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,華嚴境界你就證得了。你在這個世間,身體留在這個世間,得大自在!大自在是就像《心經》裏面觀自在菩薩一樣,「度一切苦厄」。過去沒有學佛之前,一切都苦,這個時候一切苦全沒有了。由此可知,苦從哪來的?苦從妄念來的,錯誤的思想、錯誤的見解、錯誤的言行,從這兒來的。現在我覺悟了,這個錯誤全放下了,就得大自在。處事待人接物完全合乎中道,自然合中道,一絲毫勉強都沒有。像什麼樣子?像釋迦牟尼佛住世,像諸大菩薩的示現,像祖師大德的行持。
「持者,執持名號與持誦本經」,持是執持的意思,執持名號。名號不能中斷,一句接著一句,出聲念可以,默念也可以。印祖的十念法確實很能攝心,他是表演給我們看的,換句話說,就是契合現代人當機,現代包括末法九千年,這個方法肯定有效。很容易,從一到十,用心記,清清楚楚,沒有痕迹,我這句佛號是十句當中的第幾句,清楚。如果不記,很容易雜念跑進來,妄想生起來;用這個方法,雜念跟妄想都進不來,所以稱之爲淨念相繼。誦經亦如是,誦經用真誠恭敬心去誦,就是念經,字沒有念錯,句子沒有念漏掉。這部經一天念一遍、念兩遍都好,看自己的時間,自己有時間,多念有好處。可以用念佛跟用念經自己做個實驗,看我念經容易攝心還是念佛容易攝心,或者兩者都能攝心,這就非常好了。總而言之,攝心是非常重要,攝心是沒有妄念,沒有妄想,一心專注。
實在講,這些都是佛在大小乘經上所說的,製心一處,不就修這個嗎?製心一處就是禅定,製心一處就是一心不亂。淨土裏頭說的是一心不亂,宗門講的是大定,甚深大定。定起用就是智慧,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用的是定心。定心你不懂,經題上講你懂,定心就是清淨心,沒染汙;就是平等心,沒有動搖,不是生滅的,生滅就不平等,平等是不生不滅。用經題上的話你就很好懂,你的清淨心、平等心現前了。起心動念就不平等,有念就染汙了,沒有念頭。這一句阿彌陀佛染不染汙?一句阿彌陀佛,執著就變成染汙,不執著沒有染汙。不執著,它是性德,它是出世間法;有執著,它是世間法。實際上講,哪有什麼世間、出世間?世間、出世間從分別心裏頭出來的,沒有分別的話,世間、出世間都沒有了。所以說無爲法身,這句佛號能證無爲法身,可是你有分別執著就不能,證不得。沒有分別執著,這一句名號是真實智慧、是無爲法身,還是真實利益,叁種真實都在這一句名號當中。《往生論》上二十九種莊嚴,都在一句佛號當中,妙不可言!
下面這句話很重要,《華嚴經》上說的,「十地菩薩不離念佛」,從初地到十地,地地都是念佛,《華嚴經》上的。淨業叁福最後一條,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」,深信因果就是不離念佛。爲什麼?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。所以到十地菩薩完全明白了,他想成佛他就念佛。念佛是是心是佛,心本來是佛,是心是佛,現在念佛,是心作佛,那就成佛了。不是普通的因果,是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,這個要記住。要不然十地菩薩爲什麼念佛?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,修到最後,證得地上菩薩地位了。你看看不容易,從十信,十信圓滿就出十法界了,第七信出六道輪回,第十信出十法界,再經曆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,叁十個位次修滿了,登地,登地修什麼?登地就念阿彌陀佛。念佛功德不可思議。「此一句佛號,唯佛與佛乃能究竟。是以等覺大士亦不離念佛」。不但是十地,十地上去是等覺,等覺菩薩也不離念佛。大乘也稱等覺爲十一地,十地再上去,第十一地,就是等覺菩薩。菩薩五十一個位次,最高的十一個位次統統念佛,這不能不知道,這法門多殊勝。「我等凡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叁九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