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三八集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对那个很尊重的,不说话的,那些人都很爱面子,都喜欢听好听的,赞叹他,他喜欢;批评他,他很不高兴。所以我们就明白,老师把那些人当作旁听生,也不拒绝你,你既然报名参加,也可以来,旁听。我们这才明了。

  在我们这个时代,六十年前,方老师在学校教学也不是很认真了,为什么?学生不学,认真有什么意思!我们是真想学一点东西,失学,没有机会读书。真想学,你看看,让我到他家里,单独教,学生就我一个,在他家客厅,小圆桌,一个星期两个小时,给我讲一部「哲学概论」,没书,没有文字,就是聊天这种方式。讲到最后的单元,讲佛经哲学。这一部东西我听了,我才了解,搞明白了,没想到佛经哲学居然是所有哲学的最高峰,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我们细细观察方老师,是不是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?那这我们观察他了,他有没有落实?他的书房,我们偶尔进去看一下,桌上都摆著佛经,晓得他真干,他不是假的。晚年在学校上课,全讲佛,很有味道。在台湾大学,开的是大单元,「大乘佛学」、「魏晋佛学」、「隋唐佛学」,这一个单元大概都是一个学期到二个学期。从台湾大学退休,辅仁大学请去,在博士班开「华严哲学」,都是大单元。

  晚年大概二十多年,学校的课程统统讲佛学,他自己教学相长,渐渐契入境界。非常可惜,刚刚契入境界,他走了,七十九岁走的。他要能多活十年,那在台湾对佛教会做出很大的贡献。我跟他的时候,他没契入,他还有分别,告诉我,佛经里头,十分之二,高等哲学,另外十分之七、八是迷信。我学习最初的三年受他的影响,这幸亏跟章嘉大师,要不跟章嘉大师,我走上学术的佛教了。以后慢慢才知道,他认为十分之八的那个佛教是迷信,没想到那个东西要登堂入室。他原先门口看,宫墙之美,里头没有看到。晚年看到了,晚年完全明白了。但是明白的时候,寿命到了,自己得利益,对佛教没有做出大的贡献,这很可惜的事情。

  所以这个尊重听闻,这是关键,只有尊重听闻,后头才有信受奉行,那就真干了。有尊重听闻,没有信受奉行,就变成学术的佛教,佛学。如果有信受奉行,这叫学佛,他能成佛。有尊重听闻,他能得到丰富的佛学常识,现代人所谓他能成为一个名教授,能成为佛学家,能说得天花乱坠,著作等身,一代的名人,但是依旧搞生死轮回。生死轮回很可怕,为什么?这一轮回到第二生再来的时候,前世所学都忘光了,总得要三、四世,才有能力把前面东西跟这一生连续起来。像悟达国师,十世高僧,十次都得人身,都出家学习,这个难得,非常不容易!德行、修持、道业都达到一定程度,为帝王师,烦恼的习气依旧断不了,皇上供养一张沉香宝座,他傲慢的习气就生起来了。感到什么?出家人当中没有比我再高的了。皇上送的这个礼物,沉香雕的太师椅,那沉香多宝贵,那都论两算的,这张太师椅多名贵!起一点傲慢心,护法神走了,冤亲债主上门了,几乎把命送掉。一念之差,谁能保得住?

  所以亲近善知识,你说多重要!善知识的加持,他常常挂念你。我们约会是一个星期一次,一个星期有事,没有去了,章嘉大师,他就会让他的副官打电话来问我,是不是生病了?怎么没去?这样的关怀就不好意思不去,不想去也得要去,知道老师挂念。这对我们做学问是一种莫大的鼓励,不敢远离老师。以后我们亲近李老师,那是天天在一起,老师的讲经教学我们一堂不缺,什么事情都没有听经重要。我们今天自己体会到了,为什么重要?天天讲的不一样,每一天都有悟处。悟处不是自己凭空想出来的,不是。面对著同学,它自然流露出来。这个机会只有一次,过了之后,再就没有了,明天又是明天的流露,后天是后天的流露,不一样。不一定哪一句话对你起了作用,帮助你开悟了。那常常不在,机会就错过了,就失掉了。没有开悟之前,开悟是大事,大事因缘,无过於是,怎么能放弃?

  老师接待宾客,就是来访问的人、来问道的人,我们都站在旁边,侍候老师,实际在学习,听老师给来宾的答问。这些里面,真的,有我们意想不到的智慧现前。我会想,这人提的问题我怎么个答覆?老师怎么答覆?老师跟我答覆比较一下,老师长在什么地方?优点在哪里?我们就学到东西了。曾经还碰到一次,是个大学研究生提的问题。这个学生是在前几天问我,我给他解释,还举了例子给他听。过了二、三天,在课堂里面,我也在旁听,同样问题问老师,妙极了,老师答覆跟我讲的一样,举的比喻也一样。这个学生现在是台湾大学教授,他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接受过方老师教的课程,方老师对他不太喜欢,傲慢。凡是有傲慢这个习气,真的,孔子所说的,「如有周公之才之美,使骄且吝,其余则不足观也」,老师对这个学生不会有太大的希望。人一定要学谦虚。

  所以有尊重听闻,要真相信。这个难。相信之后要受,受是接受,接受就是变成自己的,奉行就是落实在生活当中,落实在工作,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。真做到了,真做到就是真得受用,就是这个经上讲的真实之利,利益是你做到了。最后悉生极乐,没有一个不生到极乐世界,生到极乐世界就是证得大圆满,真实究竟的果报。

  我们再看末后这一段,「菩萨难得欲闻以劝」,菩萨想得到很不容易。我们看经文:

  【多有菩萨。欲闻此经而不能得。是故汝等。应求此法。】

  前面从正面说,这个地方从反面说。『多有菩萨』,不止一位,太多太多了。哪一个菩萨不想得到最微妙法?都想得到。每一个菩萨都想自己早一天成就,去教化众生,心目当中所想的、所思的、所念的,是很简单、很容易,度众生又度得很圆满,就想这些,想不到。如来真有此法,就是净宗信愿持名。可是遇到呢?遇到了很难接受,真叫难信之法,这法行吗?真行吗?是不是佛陀的方便法?对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,很愚痴的众生,教他用这个方法,种点善根。我们在之前都是这个想法,这老太婆教,没瞧得起它,学经教怎么学这个东西?所以对净土误会很深,一般都轻视,没看重它。

  我就是一个很难度的人,烦恼习气很重,李老师劝我很多次,我都不能接受。他教我学印光法师,以印光法师为老师,送了一套《印光大师文钞》。在那个时代,在台湾,《文钞》只有初集、续集,一共四册,送我这一套。这一套书我读过,读了之后,对净土了解一些,不再看轻了,不再毁谤了,也赞叹了,但是不愿意学它。我的目标都在大经,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、《楞严》,在这些经典上下的功夫很多。净土的经论有涉猎,有人请我讲《弥陀经疏钞》,请我讲《弥陀经要解》,我都讲过,但是没有真正去念佛,讲给别人听的,自己不得受用。真正自己得净土的受用,是在讲《华严经》的时候。

  第一次讲《华严经》,是民国六十年,公元哪一年我搞不清楚了,在台北开始讲《华严》,也讲了十几年。但那个时候常常出国,大概每一年一大半的时间在国外。这个经只有在台湾讲,在国外讲没有人听,经太大了。我记得第一次前后总共讲了十七年,那个时候没有录音带,没有这个设备,《八十华严》讲了一半,《四十》也讲了一半,断断续续的。一九九九年,在新加坡,这是第二次宣讲,我们有设备了,所以有录像。那个时候是录像带,现在也都做成光碟。也讲了十年,讲了四千多个小时,大概全经五分之一。所以照这个估计,全经讲下来要二万个小时,时间太长,一般大众很难得利益。所以我把这个停下来。

  二0一0年清明,《华严》暂停,开讲这一部《无量寿经》。一年讲一遍,一千二百个小时。为什么?这个经现前就得受用,就得利益。而且古人讲得很好,《无量寿经》即是中本《华严》,分量比《华严经》少,少很多,内容完全相同,《华严经》里头的精华全在这个经中,讲这部经等於讲《华严经》。认识这部经,对大乘你就完全明白了。所以我改讲这部经,而且发心,有生之年专讲这一部,不搞别的了。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,我们带头。我要不带头,劝人人家不相信。我晚年什么都放下了,六十年的学习,精挑细选,最后选了这部经,希望大家对这部经真正深信不疑,真正能够尊重听闻,能够依教奉行,将来决定往生,你就圆满成就了。这个成就在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之上,不在它之下!

  所以经上说的这些话,这些话不是假设的,是真的,确确实实有许许多多菩萨想听这样的经,听不到,没有缘分。我们今天遇到了,得珍惜这个缘分。你看多少菩萨,想看,看不到;想听,听不到,我们这个经本展在面前,天天读诵,天天听闻,这是多大的福报,这是多殊胜的因缘!只要能把握住,这一生永远脱离生死轮回。年岁大了,退休了,正好念佛,没有事情做了,应当进念佛堂,带头做个好榜样给大家看。念上个三年五载,在念佛堂站著往生,预知时至,这一个表演度多少众生,这叫自行化他!香港何东夫人就是最好的榜样。我们这个地方有她的资料,看看这个老太太,真有智慧、真有善巧,把全家都度了。往生的这一天,招待新闻记者,让大家来看,让大家报导,报纸杂志都发表了,那个时候没有电视台,没有电视、没有网路,轰动一时。这个事情就出在香港。

  「下一品中」,就是「受菩提记」,这下一品,有这么一段经文,「复云:有一亿菩萨以不闻此经,而退转於无上菩提」。这些菩萨修行得不错,没有听到这个经,不幸退转无上菩提。这是事实真相,为什么?阿赖耶里头烦恼、业障的习气太深,在六道里头有时候禁不起考验,名闻利养现前,美食美色现前,把你阿赖耶里面深层贪瞋痴慢的烦恼引起来了。这一引起来就完了,这就退转、就堕落了。所以他修行,只要他还没有明心见性,他就有退转的可能。只有明心见性,大彻大悟了,他不退转了。没有到这个程度都靠不住,他自己也保不了,这多难!那遇到这部经?遇到这部经他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三八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