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就往生了,往生到极乐世界就决定不退转。这个经的功德多大!这样的事情古今中外都有。
谛闲老和尚有一个参禅的弟子,倓虚法师在「佛七开示」里头有讲到,那是他同学。这个是谛闲老和尚剃度的弟子,倓虚是老和尚的学生,他们都算是师兄弟。这个参禅的徒弟,也是所谓半路出家,没有出家之前,他结过婚,非常好学,还生了一个女儿,最后他听闻佛法,发心出家了。太太不答应,真的出家了,太太跳河自杀,用这种方式来反抗。可是他还是出家,女儿交给亲戚去抚养。他学禅,谛老法师顺从他,把他送到金山寺,镇江金山寺,那个时候是中国禅宗第一道场。参禅不错,很用功,在那山上住了十几年,从一个清众被老和尚提拔,提拔到首座。这地位就很高了。首座仅次於和尚,和尚是校长,首座等於是教务长,地位很高!
地位一高,皈依的多了,赞叹多了,供养多了,他就变形了,就不像从前那样,傲慢心起来了,觉得自己很了不起!这就护法神离开了,冤亲债主找到身上来了。无缘无故他跳江自杀,被人救起来,过了几天又去跳江。金山寺的方丈和尚说,这不行,这要传出去多难为情,金山寺首座和尚去跳江。它就在长江里头一个小岛,金山寺,靠近镇江。就赶快通知谛闲老和尚,你这个徒弟老跳江不行,这影响我们寺庙的道风。老和尚到金山寺把他接回来,也从水路,从长江,从东海,到浙江宁波这边,走水路回去,坐船回去的。一路没事,平安无事。到了观宗寺,宁波这个地方。可是观宗寺外面有河,那个河也会淹死人,河没有江那么大,河里头有帆船,也是运输的交通要道。这就回去了,回去相安无事。因为他做过首座和尚,在寺庙里算有身分、有地位,他有个单独的寮房,可以清修的。
有一天早晨吃早饭,他跟老和尚都在一起吃饭的,没有看到他来,老和尚就说,去叫叫他,怎么这个时候还没起来?一看时候,他门关的,想办法把他门搞开。搞开之后,里头没有人,后头有个窗户,窗户开的。告诉老和尚,老和尚说,「不好!可能从窗户上逃出去,是不是又去跳水自杀了?赶快沿途去找」。沿著这个河去找,走了一里多路,发现了,他已经死了,尸首发现了。老和尚纳闷,真的自杀了。好吧,这尸首找到了,回来的时候给他念念经,超度超度,替他办后事。正在这个时候,他的女儿来了,女儿也长大了,也结婚了,哭哭啼啼来了,来找老和尚。老和尚说,你来得正好,你爸爸出了事情。她跟老和尚说,昨天晚上做个梦,爸爸妈妈告诉她,爸爸今天上任。上什么任?他说他做土地公了,妈妈土地婆。老和尚一想,我们前面那个地方就做了一个新的土地公庙,他说可能就是那个地方。好,超度佛事到土地公庙里去做。做佛事的时候,老和尚说,如果真的是你,你也显一点灵给我们看看。说了,果然,在他们做佛事桌子前面有个小旋风,有小旋风,转了很久。老和尚说,那就应验了,没错了。
到底是怎么回事去跳水?他出家的时候,他太太跳水了,太太始终跟著他。这把这个事情说出来。因为他这么多年来,持戒、修行很好,有护法神守住,太太没有办法上身。等到他坐了这个位置之后,傲慢心起来了,护法神离开,太太附身。所以跳水不是他的意思,他太太拖著他跳水,跳江了。这才搞清楚了。老和尚常常把这个公案跟大家说明,让大家去反省。这是个修禅的人,修了一辈子,得的结果是鬼神道的小神,土地公。那个念佛的锅漏匠?这个了不起,真的预知时至,站著往生,往生之后还站了三天。这讲参禅跟念佛,这个参禅十几年,最后做土地公去了;那个念佛的人是三年,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作佛去了。问题在哪里?退转,傲慢心一生起来,退转。
十几年的工夫,不容易,在一个道场做到首座和尚,叫纲领执事。寺庙里头,首座是管教务,维那是管训导,监院是管总务,这是方丈下面三个助手。到这样的地位,他要再升级就做方丈了。在这种地位上,受人恭敬,所以皈依徒弟多,供养多,很容易生起妄念,就堕落了。这是很可怕的事情,我们自己不能不知道。要真正保证不退无上菩提,只有念佛求生净土,而且愈早去愈好。为什么?你只到那里,得到保障了,你不会遭这些魔难。称赞你是魔难,供养你是魔难,障碍你成就,把你阿赖耶里深处的烦恼习气统统把它引发起来,魔难就现前。真正要度众生,成佛之后再来,那就禁得起考验,不在乎了。没有通过西方极乐世界,这些问题时时刻刻在你的周边,你只要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,没有不遭难的。
这从反面劝我们坚定信心。「末后总结全品,慈悲咐嘱,谕云:是故汝等,应求此法」。这是这一品经最后的两句话,真正明白、真正觉悟了,求此法要真成就,要真正发心,念念求生净土。纵然弘法利生,一时一刻不忘往生净土,你才能不受魔的干扰。没有这种坚定信心,在这个时候退心的不晓得有多少人。我们自己?我们有理由相信,过去生中,生生世世,出家、在家学佛不晓得有多少次,为什么今天还搞成这样子?就是退转了,跟谛闲老和尚参禅的这首座和尚一样,没有能脱离六道轮回。做土地公是堕鬼道,鬼道里头小有福德,叫福德鬼,土地公有人供养,搞得这么个下场。我们相信我们过去生中,像这种事情发生过多次,决定不止一次。这一生要觉悟,这一生要小心谨慎,要看清楚,决定把往生摆在第一。什么时候往生?今天就往生,明天就往生,要常作如是观。为什么?对这个世界没有留恋了,什么都不想了。世间人有世间人的福报,该享福的他享福,该受罪的他受罪,皆是自作自受。这个道理大家要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不会怨天尤人,他会回头是岸,他能改过自新。
这个法门我们普遍的宣扬。现在科学技术进步,这从前所没有的。从前,印送经书,送一百本就不得了,送一千本,大富长者才有这个能力,现在我们印一万本,轻而易举,在从前人不敢想像的。尤其现在光碟比书还好。为什么?书有很多人不愿意看,光碟他愿意听。所以做成有声书是最好的。读,你看看,大家在一起可以读,电视打开,有文字、有声音,不要有画面,画面,他分心,有文字、有声音,大家在一起学习,比什么都好。一个光碟成本很低,容纳很丰富,这比书还好,真是广度众生。这一品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我们再看下面一品:
【受菩提记第四十四】
念老在品题有一个简单的介绍,请看注解。「北京净莲寺长老慈舟老法师」,这个老法师也往生了,不在了,「《无量寿经科判》」,这个科判在。我这个地方这个本子,这个本里面的科判就是慈舟法师做的,这个科判,这是会集本第一次有科判。这个本子是夏莲居老居士刚刚会集起来的,还没有修订,初本,那个时候一共分三十七品。可能夏莲公老居士依照三十七道品这个想法把全经分成三十七品。以后他又修订,修订过十次,我们现在看到这定本,经过修订十次,改成四十八品,阿弥陀佛四十八愿,这个更圆满,我们今天用四十八品的。最初这个本子,慈舟法师,是三十七品。我们做这个科判,参考老法师的,比老法师分得更详细。所以我们的科注,老法师对我们的帮助很多。
「谓本品内容为法师不退得记为劝」。所以我们的品题,就是「丙五」这个品题,「受持不退无疑以劝」,我们用这个题。慈老是「法师不退得记为劝」,得是得佛授记。「其意为能演说本经者,信行不退,即得受记,以此普劝法师以及大众也」。慈老,慈舟老法师,这个科判的意思是为能够讲解这部经典,无论是出家在家,在家是居士,出家是法师,讲解这部经,学习这部经,信行不退。你真能信,真正发愿,一向专念,就是行,发菩提心就是信,真正能相信、真正能发愿求生净土,老实念佛,不退转,即得授记。得什么?世尊在这部经上为大家授记。所以他的科判有不退得记,我们学习到经文就看到了。以此普劝法师以及大众。
得佛授记不是容易事情,佛给你做证明,你决定得生净土。每一个有缘众生,有缘众生就是你看到这个经本,你遇到这个经本,这就是有缘众生。遇到,你能读,你能解其义,自己学习,也把自己学习的心得跟大家分享。遇到能听的人、喜欢听的人就给他说,不接受的人不给他讲,无缘之人,能接受的一定要跟他讲。这是中国古人所说的「教学相长」,你在跟人分享的时候会提升自己。有时候确确实实有意想不到的悟处,不跟人讲的时候不知道,没有这个灵感,跟人讲的时候,或者人家发问,忽然灵感现前,这就是帮助自己提升。欢喜给别人讲,以尊重的心跟别人讲,以慈悲心跟别人讲,以真诚心跟别人讲,这个重要!
「慈老之判,契合经旨」,慈舟老法师这个判教跟世尊说经的宗旨完全相应。「本品文,初明说法得利。中段明不闻退转,并劝为他演说」。最后,「末段受菩提记」,佛为所有依教奉行的人,为人演说的人,普遍的授记。虽然这是世尊当年在世的话,大乘教里头,确确实实没有时间、空间这个观念,因为时间空间是假的。没有时间、空间的观念,世尊在那个时候说的就是为现代说的,为那些众生讲的就是为现在众生讲的,超越空间,古今不二,此界他方是一。你真的明了,现前就得利益。这品前面的提要非常之好。
我们看下面经文。先看科题,「受持不退无疑以劝」,这是佛劝我们。分三段,第一段「闻法得利」。这里头又分四个小段。第一「宿善得佛加威」,你能够闻到、能够接触到不是偶然。请看经文:
【若於来世。乃至正法灭时。当有众生。植诸善本。以曾供养无量诸佛。由彼如来加威力故。能得如是广大法门。】
世尊这几句话说得很清楚、说得很明白,要记住。『正法灭时』,念老为我们解释,「一代佛化」。释迦牟尼佛现身在这个世界,中国历史上记载,三千年前,佛出现在印度,示现八相成道,统统都是教学。《菩萨处胎经》里面说得很明白,释迦牟尼佛入胎,在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三八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