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叁八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就往生了,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決定不退轉。這個經的功德多大!這樣的事情古今中外都有。

  谛閑老和尚有一個參禅的弟子,倓虛法師在「佛七開示」裏頭有講到,那是他同學。這個是谛閑老和尚剃度的弟子,倓虛是老和尚的學生,他們都算是師兄弟。這個參禅的徒弟,也是所謂半路出家,沒有出家之前,他結過婚,非常好學,還生了一個女兒,最後他聽聞佛法,發心出家了。太太不答應,真的出家了,太太跳河自殺,用這種方式來反抗。可是他還是出家,女兒交給親戚去撫養。他學禅,谛老法師順從他,把他送到金山寺,鎮江金山寺,那個時候是中國禅宗第一道場。參禅不錯,很用功,在那山上住了十幾年,從一個清衆被老和尚提拔,提拔到首座。這地位就很高了。首座僅次於和尚,和尚是校長,首座等於是教務長,地位很高!

  地位一高,皈依的多了,贊歎多了,供養多了,他就變形了,就不像從前那樣,傲慢心起來了,覺得自己很了不起!這就護法神離開了,冤親債主找到身上來了。無緣無故他跳江自殺,被人救起來,過了幾天又去跳江。金山寺的方丈和尚說,這不行,這要傳出去多難爲情,金山寺首座和尚去跳江。它就在長江裏頭一個小島,金山寺,靠近鎮江。就趕快通知谛閑老和尚,你這個徒弟老跳江不行,這影響我們寺廟的道風。老和尚到金山寺把他接回來,也從水路,從長江,從東海,到浙江甯波這邊,走水路回去,坐船回去的。一路沒事,平安無事。到了觀宗寺,甯波這個地方。可是觀宗寺外面有河,那個河也會淹死人,河沒有江那麼大,河裏頭有帆船,也是運輸的交通要道。這就回去了,回去相安無事。因爲他做過首座和尚,在寺廟裏算有身分、有地位,他有個單獨的寮房,可以清修的。

  有一天早晨吃早飯,他跟老和尚都在一起吃飯的,沒有看到他來,老和尚就說,去叫叫他,怎麼這個時候還沒起來?一看時候,他門關的,想辦法把他門搞開。搞開之後,裏頭沒有人,後頭有個窗戶,窗戶開的。告訴老和尚,老和尚說,「不好!可能從窗戶上逃出去,是不是又去跳水自殺了?趕快沿途去找」。沿著這個河去找,走了一裏多路,發現了,他已經死了,屍首發現了。老和尚納悶,真的自殺了。好吧,這屍首找到了,回來的時候給他念念經,超度超度,替他辦後事。正在這個時候,他的女兒來了,女兒也長大了,也結婚了,哭哭啼啼來了,來找老和尚。老和尚說,你來得正好,你爸爸出了事情。她跟老和尚說,昨天晚上做個夢,爸爸媽媽告訴她,爸爸今天上任。上什麼任?他說他做土地公了,媽媽土地婆。老和尚一想,我們前面那個地方就做了一個新的土地公廟,他說可能就是那個地方。好,超度佛事到土地公廟裏去做。做佛事的時候,老和尚說,如果真的是你,你也顯一點靈給我們看看。說了,果然,在他們做佛事桌子前面有個小旋風,有小旋風,轉了很久。老和尚說,那就應驗了,沒錯了。

  到底是怎麼回事去跳水?他出家的時候,他太太跳水了,太太始終跟著他。這把這個事情說出來。因爲他這麼多年來,持戒、修行很好,有護法神守住,太太沒有辦法上身。等到他坐了這個位置之後,傲慢心起來了,護法神離開,太太附身。所以跳水不是他的意思,他太太拖著他跳水,跳江了。這才搞清楚了。老和尚常常把這個公案跟大家說明,讓大家去反省。這是個修禅的人,修了一輩子,得的結果是鬼神道的小神,土地公。那個念佛的鍋漏匠?這個了不起,真的預知時至,站著往生,往生之後還站了叁天。這講參禅跟念佛,這個參禅十幾年,最後做土地公去了;那個念佛的人是叁年,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。問題在哪裏?退轉,傲慢心一生起來,退轉。

  十幾年的工夫,不容易,在一個道場做到首座和尚,叫綱領執事。寺廟裏頭,首座是管教務,維那是管訓導,監院是管總務,這是方丈下面叁個助手。到這樣的地位,他要再升級就做方丈了。在這種地位上,受人恭敬,所以皈依徒弟多,供養多,很容易生起妄念,就墮落了。這是很可怕的事情,我們自己不能不知道。要真正保證不退無上菩提,只有念佛求生淨土,而且愈早去愈好。爲什麼?你只到那裏,得到保障了,你不會遭這些魔難。稱贊你是魔難,供養你是魔難,障礙你成就,把你阿賴耶裏深處的煩惱習氣統統把它引發起來,魔難就現前。真正要度衆生,成佛之後再來,那就禁得起考驗,不在乎了。沒有通過西方極樂世界,這些問題時時刻刻在你的周邊,你只要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沒有不遭難的。

  這從反面勸我們堅定信心。「末後總結全品,慈悲咐囑,谕雲:是故汝等,應求此法」。這是這一品經最後的兩句話,真正明白、真正覺悟了,求此法要真成就,要真正發心,念念求生淨土。縱然弘法利生,一時一刻不忘往生淨土,你才能不受魔的幹擾。沒有這種堅定信心,在這個時候退心的不曉得有多少人。我們自己?我們有理由相信,過去生中,生生世世,出家、在家學佛不曉得有多少次,爲什麼今天還搞成這樣子?就是退轉了,跟谛閑老和尚參禅的這首座和尚一樣,沒有能脫離六道輪回。做土地公是墮鬼道,鬼道裏頭小有福德,叫福德鬼,土地公有人供養,搞得這麼個下場。我們相信我們過去生中,像這種事情發生過多次,決定不止一次。這一生要覺悟,這一生要小心謹慎,要看清楚,決定把往生擺在第一。什麼時候往生?今天就往生,明天就往生,要常作如是觀。爲什麼?對這個世界沒有留戀了,什麼都不想了。世間人有世間人的福報,該享福的他享福,該受罪的他受罪,皆是自作自受。這個道理大家要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不會怨天尤人,他會回頭是岸,他能改過自新。

  這個法門我們普遍的宣揚。現在科學技術進步,這從前所沒有的。從前,印送經書,送一百本就不得了,送一千本,大富長者才有這個能力,現在我們印一萬本,輕而易舉,在從前人不敢想像的。尤其現在光碟比書還好。爲什麼?書有很多人不願意看,光碟他願意聽。所以做成有聲書是最好的。讀,你看看,大家在一起可以讀,電視打開,有文字、有聲音,不要有畫面,畫面,他分心,有文字、有聲音,大家在一起學習,比什麼都好。一個光碟成本很低,容納很豐富,這比書還好,真是廣度衆生。這一品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  我們再看下面一品:

  【受菩提記第四十四】

  念老在品題有一個簡單的介紹,請看注解。「北京淨蓮寺長老慈舟老法師」,這個老法師也往生了,不在了,「《無量壽經科判》」,這個科判在。我這個地方這個本子,這個本裏面的科判就是慈舟法師做的,這個科判,這是會集本第一次有科判。這個本子是夏蓮居老居士剛剛會集起來的,還沒有修訂,初本,那個時候一共分叁十七品。可能夏蓮公老居士依照叁十七道品這個想法把全經分成叁十七品。以後他又修訂,修訂過十次,我們現在看到這定本,經過修訂十次,改成四十八品,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這個更圓滿,我們今天用四十八品的。最初這個本子,慈舟法師,是叁十七品。我們做這個科判,參考老法師的,比老法師分得更詳細。所以我們的科注,老法師對我們的幫助很多。

  「謂本品內容爲法師不退得記爲勸」。所以我們的品題,就是「丙五」這個品題,「受持不退無疑以勸」,我們用這個題。慈老是「法師不退得記爲勸」,得是得佛授記。「其意爲能演說本經者,信行不退,即得受記,以此普勸法師以及大衆也」。慈老,慈舟老法師,這個科判的意思是爲能夠講解這部經典,無論是出家在家,在家是居士,出家是法師,講解這部經,學習這部經,信行不退。你真能信,真正發願,一向專念,就是行,發菩提心就是信,真正能相信、真正能發願求生淨土,老實念佛,不退轉,即得授記。得什麼?世尊在這部經上爲大家授記。所以他的科判有不退得記,我們學習到經文就看到了。以此普勸法師以及大衆。

  得佛授記不是容易事情,佛給你做證明,你決定得生淨土。每一個有緣衆生,有緣衆生就是你看到這個經本,你遇到這個經本,這就是有緣衆生。遇到,你能讀,你能解其義,自己學習,也把自己學習的心得跟大家分享。遇到能聽的人、喜歡聽的人就給他說,不接受的人不給他講,無緣之人,能接受的一定要跟他講。這是中國古人所說的「教學相長」,你在跟人分享的時候會提升自己。有時候確確實實有意想不到的悟處,不跟人講的時候不知道,沒有這個靈感,跟人講的時候,或者人家發問,忽然靈感現前,這就是幫助自己提升。歡喜給別人講,以尊重的心跟別人講,以慈悲心跟別人講,以真誠心跟別人講,這個重要!

  「慈老之判,契合經旨」,慈舟老法師這個判教跟世尊說經的宗旨完全相應。「本品文,初明說法得利。中段明不聞退轉,並勸爲他演說」。最後,「末段受菩提記」,佛爲所有依教奉行的人,爲人演說的人,普遍的授記。雖然這是世尊當年在世的話,大乘教裏頭,確確實實沒有時間、空間這個觀念,因爲時間空間是假的。沒有時間、空間的觀念,世尊在那個時候說的就是爲現代說的,爲那些衆生講的就是爲現在衆生講的,超越空間,古今不二,此界他方是一。你真的明了,現前就得利益。這品前面的提要非常之好。

  我們看下面經文。先看科題,「受持不退無疑以勸」,這是佛勸我們。分叁段,第一段「聞法得利」。這裏頭又分四個小段。第一「宿善得佛加威」,你能夠聞到、能夠接觸到不是偶然。請看經文:

  【若於來世。乃至正法滅時。當有衆生。植諸善本。以曾供養無量諸佛。由彼如來加威力故。能得如是廣大法門。】

  世尊這幾句話說得很清楚、說得很明白,要記住。『正法滅時』,念老爲我們解釋,「一代佛化」。釋迦牟尼佛現身在這個世界,中國曆史上記載,叁千年前,佛出現在印度,示現八相成道,統統都是教學。《菩薩處胎經》裏面說得很明白,釋迦牟尼佛入胎,在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叁八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