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四四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這個人,有人講,有人聽,有人修行,有人證果,這個人數愈到後頭愈少,聽衆很多,真聽懂的人不多;聽懂的人不少,真依教修行的人不多;真修行的人也還有,真往生的沒幾個。但是,這是如來正法!你看,有講、有聽、有修行的人、有往生的人,這個道場是如來正法道場,這不是假的。

  『叁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』,這是指「劫火」。劫火是什麼?叁災,這是大叁災。這個星球會不會完全燃燒變成火球?有,天文學家知道得很清楚。天上被火燃燒的這個星球很多,我們所謂的太陽,全是火球。有多少?說不盡。晚上看到空中,閃閃發光的全是太陽,距離我們遠,我們看成小星星。太陽也是個星,在空中不是很大,比地球當然大得多,不是很大的,它距離我們近,我們看到它這麼大,其他的距離我們遠。在太空當中算距離,用什麼做單位?用光年,光的速度走一年。光的速度一秒鍾叁十萬公裏,要走一年,這個距離是多遠!但是距離我們最近的星球,恒星,就是自己放光的火球,大概走是叁年多到四年,光的速度。還有很小的弱光,光很小的,得用望遠鏡才看到的,距離我們是幾十年,甚至於一、二百年,更遠了。

 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大叁災,這是宇宙的災難。第一個就是火災,火災能燒到初禅天。初禅天,我們肉眼見不到,它是空居天,它不在地面上。在地面上叫地居天,像四王天、忉利天都屬於地居天。我們肉眼看不見,現在科學家說它作不同維次空間,這說法可以,跟我們不同維次空間,我們見不到,它確實存在。火災能夠燒到初禅,水災能夠淹到二禅,風災能夠吹壞叁禅。所以到四禅天就沒有問題了,四禅天人有福,福報是什麼?他沒有叁災,它高,叁災都達不到。這劫火。

  這個地方給我們說的,「成劫之後爲住劫;住劫之後有壞劫」。這個劫,中劫。四個中劫,成、住、壞、空,這叫中劫。中劫由小劫組成,二十個小劫叫一個中劫,四個中劫叫一個大劫,這一個大劫就是成住壞空,這講整個宇宙。我們現在是在住劫。世界成就了,叫成劫。成就,要經過二十個小劫,這個世界才有衆生居住,成、住,住的期間也是二十個小劫。二十個小劫以後,慢慢就壞了,不是突然的,漸進的,二十個小劫之後壞盡了。到這個壞劫盡的時候、末尾的時候,大叁災現前,火災、水災、風災這個叁災。這個火災亦稱爲劫火。「《仁王經》曰」,《仁王經》上有這兩句話,「劫火洞然,大千俱壞」,叁千大千世界都被燒掉了。這種現象,夜晚在天文望遠鏡裏面可以看到。看到什麼?看到星雲、看到星系。這個星快要消失的時候,之前那個光亮很大,那就是在燒,快燒完了。最後這光爆炸了,這星就沒有了,消失掉了。

  「又《俱舍論》」也有這一段話,「風吹猛焰燒上天宮,乃至梵宮無遺灰燼」。梵宮是梵天,初禅。初禅是梵天,二禅是光天,叁禅是淨天,四禅是福天,這有福報。「佛記彼人」,這個念佛的人,如果他生在大叁災這個時代,他遇到大叁災,「於臨終時」,他壽命盡了,遇到大叁災,「縱使此叁千大千世界,皆被劫火所燒,彼人亦能從中超出」,這彼人,這個念佛的人,念佛的人平安無事,他從當中超出,「往生極樂國土」,對於往生的人,一點障礙都沒有。火災沒有障礙,我們就曉得水災、風災都不能障礙。他在命終的時候,阿彌陀佛來接引他,平平安安到極樂世界。「彼人以持說是經之功德力」,這是自力,他自己受持,依照這部經典所說的理論方法去修行,這是持;說是爲人演說。這就是我們今天講修行教化的功德力,這是自己的。「及十方如來威神加被力」,加持的力,肯定得十方如來威神加被。我們要曉得臨終的時候佛加持,那現在?念念之中佛都加持。我們自己要有信心,感應就通了。

  我們這個心裏頭念念是阿彌陀佛,前面念過,衆生念佛的時候,就是跟佛智慧相通的時候、福德相通的時候,通的,一點障礙都沒有。自己業障習氣再多,要知道那是假的,那不是真的。業障習氣沒有體相,實實在在說,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,這真的,不是假的。佛號可是真的,這是從自性流出來的,是自性的德號,不管你知不知道、你理不理解,遇到困難,這一句佛號真管用。

  我當年在舊金山講經,我跟諸位說了一個甘老太太,她有個女兒在美國讀書,畢業了,在學校服務,一生沒有結婚,聽說以後出家了。老夫人大概已經往生了,她出家了。我們在一起的時候,她在工作,遇到一樁事情。她租一個房子,在舊金山租個房子,沒有想到房子是鬼屋,每天晚上到十二點鍾,准時,鬼就出現了。她說這鬼是惡鬼,其臭無比,發出了臭味,就一步一步的靠近她。她就是一句佛號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大聲念,鬼就站那裏不動。不念?不念他就進來。念,他就不動。她就知道了,拼命念,念到天亮,鬼走了。每天晚上都是這樣的,她說過的。我說,你不換個房子算了?沒有關系,這個鬼很好,他幫助我精進,讓我不敢不念。她真有勇氣,真有膽量。她說這個鬼是要她命,總是前世冤親債主,逼著你念佛,修積功德,兩個都得度。

  現在我們知道名號功德不可思議,所以不論遇到什麼困難,念阿彌陀佛就對了,就得彌陀威神加持,就能把災難化解,這是十方如來威神加被力。「故於此界,雖是劫火洞然,大千俱壞。仍能安穩自在,從容往生」,對你念佛往生,絲毫都不産生障礙。「如《普賢行願品》」,這是《華嚴經》末後一品,經上說,「唯此願王,不相舍離」,這是普賢菩薩十願。「於一切時引導其前。一刹那中,即得往生極樂世界」。

  《普賢行願品》最後一卷,魏默深居士將它附在叁經之後,成爲淨土四經,很有道理。民國初年印光大師,將《楞嚴經》裏面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這一段經文,附在淨土四經之後,成爲淨土五經,真的做絕了!後頭再有沒有?沒有必要了,它圓滿了。《大勢至圓通章》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,那是淨土的心經。《般若心經》是六百卷《大般若》的心經,《楞嚴經》上這二百四十四個字是淨土的心經,真叫妙!所以淨土五經是會集的,成爲淨土主修的經論。

  近代弘一大師,諸位都曉得,弘一大師持戒念佛,他修的經就是《普賢行願品》,就是末後這一卷。這一卷經他念得很多,他能夠背誦。他不念《無量壽經》、不念《彌陀經》,他念《普賢行願品》,學普賢十願。十願是法身菩薩修的,爲什麼?願心廣大,他的境界是遍法界虛空界。「禮敬諸佛」,法界虛空界裏頭一切衆生都是諸佛,他都禮敬。「稱贊如來」,一切衆生善念、善心、善行,與性德相應的都稱贊。禮敬跟稱贊有別,禮敬沒有分別,從相上說的,稱贊有分別,從性上說的;換句話說,不善的不贊歎,善的贊歎,不善的不贊歎。禮敬,從相上說的,善的禮敬,不善的也禮敬,沒有分別。「廣修供養」,是平等的,沒有分別的。善與不善平等供養,這心量大,應當學。

  第四個,「忏悔業障」,天天反省,天天改過。誰是老師?一切衆生都是老師,這就是五十叁參。五十叁參是個代表,代表什麼?男女老少,各行各業,出家在家,好人惡人,統統都是。好的,要學;不好的,反省,我有沒有?有則改之,無則嘉勉,所以統統是善知識。你看,用真誠心、清淨心、平等心,他一生成佛了。所以一切衆生都是善知識,一切衆生都是老師,一切衆生都是佛菩薩,這叫普賢行,普賢行的心量太大了!完全是佛心、真心,不帶絲毫虛妄。所以這種大願不相舍離。這就是臨終的時候,一切你都帶不走,這個願王跟著你,願王不相舍離,你已經養成這個習慣,起心動念全是十願。

  「常隨佛學」,忏悔之後,常隨佛學。「請轉*輪」、「請佛住世」,真正修持的人,真正講經的人,要代衆生啓請,讓這個地方衆生有緣能夠見到真正修行的榜樣,能夠聽到正法,這個功德大!衆生不知道啓請,只有真正覺悟的人知道啓請。不但要請轉*輪,而且還要請佛住世,希望這個善知識能在這地方長久教化衆生,不能讓他離開。用什麼方法求?依教奉行。這個地方真正學的人多,真正有成就的人多,還不斷有人再進來學,叫法緣殊勝,他就不能離開。這都是屬於流通。普賢十願,前面七個是願,到請佛住世,後面叁個是回向,回向菩提,回向衆生,回向實際。回向菩提,修行人對世出世間法一無所求,只求無上道,只求利益衆生。「普皆回向」是回向實際,實際是自性。所以這個十願絕不相舍離,確確實實於一切時引導其前,最後一刹那中,即得往生極樂世界,這是真實不虛。

 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,「受記佛贊」。

  【是人已曾值過去佛。受菩提記。一切如來。同所稱贊。】

  念老注解裏頭說,「佛複記曰」,複是又,又給大家授記,或者再一次給大家授記。『是人』,這一個佛弟子,如法修行的人,這個人『已曾值過去佛,受菩提記』。這是過去生中,生生世世,他遇到佛,修得不錯,佛給他授過記,意思是「佛爲印證」,佛給他做證明。「如是之人,皆已於過去佛前,領受菩提記,皆當作佛;並爲一切如來,同所稱贊」,十方一切諸佛沒有不贊歎你的。如果不是過去生中曾經遇見過佛陀,依教修行,得佛授記,普賢十願裏頭這幾個項目他做不到。這裏面,常隨佛學、請轉*輪、請佛住世,佛門弟子多,幾個人真做到?有,有請來了,沒過幾時就又請他走了,對他不滿意了。有始有終,找不到。這就是什麼?世間沒有這種人,說明這個世間沒有福報,衆生沒福。衆生有福,才會感得有這種人出現,這種人他能請佛住世。

  最明顯的例子,我們住在廣東這個地區,當年六祖得法,在獵人隊裏面住了十五年。外面嫉妒障礙,大家淡了,忘掉這回事情,他出現了。在光孝寺聽經,印宗法師講《涅槃經》,他坐在最後一排,大概那個時候都是出家人在聽。有兩個出家人,有一個人指著外面,起風,風吹著幡,幡在動,那個人說「幡動」,這個人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四四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