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四五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做到,真就兌現了。八德這一展開是對整個宇宙,對一切衆生,佛法在其中,佛法也是將八德發揚光大到淋漓盡致。

  世法跟佛法是一法,大乘經上這麼說的。你到寺院看大雄寶殿,大雄寶殿的建築,你在外面看是兩層,裏面是一層,就表這個意思。兩層,上面一層是佛法,下面一層是世法,你在外面看,有佛法、有世法,走到裏頭,世法、佛法融成一體,沒有了。佛法真谛,世法俗谛,真俗不二、理事不二,真正是一體。一體才是至善,止於至善,這終極的目標。真正止於至善是成佛,無上正等正覺,這是止於至善,完全回歸到自性。常寂光就是回歸自性,妙覺就是止於至善。所以,一切法到最後,融歸成一體。

  伊斯蘭教講的真主,止於至善。伊斯蘭教沒有偶像,他們禮拜就是一面牆壁,完全是白色,幹幹淨淨,一塵不染,用這個來表法。那一面牆壁就是常寂光,就是自性,就是本性。本性什麼都不是,叁種現象都沒有,不是物質現象,不是精神現象,也不是自然現象,能生萬法。能生萬法就是造物主,一切法從它生,能生能現。所以世界宗教真的是一家,我們這十幾年跟許多宗教接觸,原來還想恐怕要費口舌要辯論,結果一次沒有遇到。一提出來大家都點頭、都相信,非常可愛,也值得人尊敬。

  所以,斷疑生信是我們學習入門的第一德,有疑惑就進不去了,再好的老師都幫不上忙。但是一個人要真學,真學頭一個對老師要有信心,對老師沒有信心,老師沒有辦法教你。對老師有信心,對法有懷疑都不怕,對什麼懷疑都不怕,老師有善巧方便來引導你。對老師沒有信心,那就是從根本上出問題了。現在真的出問題,現在人對父母沒有信心,沒有孝順心,他對老師能生信心他就難了。這是聖賢經典學術恢複第一個障礙,這個障礙能夠突破,後面就容易了。

  我們看念老的注解,「當來經滅者,善導大師雲:萬年叁寶滅,此經住百年」,唐朝善導大師說的。萬年是指末法,末法一萬年,萬年之後叁寶滅了,釋迦牟尼佛的影響沒有了。可是釋迦牟尼佛離開我們才叁千年,這個裏頭就算一般說法,正法五百年,像法一千年,末法第一個一千年過去了,這二千五百年了,往後還有九千年。這九千年當中,佛法有興、有衰。這樁事情早年我請教過章嘉大師,我向他請教佛的法運。大師告訴我,佛的法運還很久,但是有興衰,有起有落。這個興衰完全是衆生的緣,法其實沒有生滅、沒有興衰,這都是人。這個世間善根、福德、因緣的人多,聖教就興了;善根、福德少,聖教就衰了。

  緣也是要靠栽培,栽培的人是聖賢,被栽培這些衆生有善根,肯接受,尊重老師、孝順父母,肯學好,慢慢就興起來了。實際上跟世運它都是像一個循環,盛極必衰,衰極一定就興盛。在曆史長河當中,我們看到,一個人的運如是,家運、國運、世運都有這個現象。這什麼原因?迷悟。興旺的時候,一切都能如人意,人容易驕奢,傲慢、奢侈,它就慢慢就衰了;衰到極處的時候,人又恢複要節儉、要謙虛,它慢慢就興起來了。所以它這是一個循環,凡夫心確實是這樣的。所以佛出現在世間給我們的示現,示現過一個清苦的生活,你會發憤圖強;要很富裕的生活,這人會墮落。奢侈、傲慢,走上這個就會衰;走上勤儉他就會興旺。這些事情我們要很細心去觀察,做爲我們自己修養跟教化衆生的依據。

  善導大師的說法,跟「淨影、道綽、慈恩」,慈恩是窺基大師,「義寂、法住、望西」,這些中國的法師、日本、韓國這些大德們,說法都相同。「《淨影疏》雲:當來之世,經道滅者,舉彼未來法滅盡事。釋迦正法有五百年,像法千歲,末法萬歲。一切皆過,名爲滅盡」。經典上有這個說法,祖師大德也有很多這種講法,未來法滅盡的這些現象會有的。「但憬興據《法住記》」,《法住記》是一本書,好像前面我們學到過,提過,這裏面說,「人壽極短至十歲。刀兵劫起」。人在這個時候瞋恨心很重,極其容易起鬥爭、戰爭,看不順眼就想殺人。這是人壽到最短的時候,平均年齡。從這個時候起,每一百年增加一歲,人的壽命最長八萬四千歲。從十歲慢慢增加,增到八萬四千歲,這叫增劫。

  我們現在生在減劫,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,人壽百歲。一百年減一歲,減到現在,現在人大概平均壽命七十歲,叁千年了。每一百年減一歲,減到十歲,一千年減十歲,往後九千年,現在人壽七十歲,就是六千年,六千年之後,人壽就十歲,佛的法運還沒絕滅。沒有絕滅是什麼?佛的法運會提到向上升的。七千年、八千年、九千年,人的壽命,十歲升到二十歲,升到四十歲,增劫,佛法才滅。佛法滅的時候,人的壽命是增劫的四十歲,這個時間很長。可是減劫不好受,減劫時很苦,愈往後愈苦,佛法愈重要。人能夠遇到這個法都能往生,而往生得很快,爲什麼?他太苦了,對人生沒有任何留戀,這也是個很好的增上緣。增劫的時候,一百年比一百年好,他日子愈來愈好過;這個減劫往下七千年,真是一世不如一世,苦難的日子太多了。我們現在苦,將來人比我們還苦。還苦,遇到這個法門愈加珍貴、重視,真正肯學,他都到極樂世界去了。

  這底下講得很好,他說「增至百歲後」,佛法滅的時候是增至四十歲,那還要六千年,六千年人才能到百歲。到百歲的時候,有「十六大阿羅漢與諸眷屬複來人中,稱揚顯說無上正法,度無量衆,乃至此洲人壽六萬歲時」,此州就是南閻浮提洲,就是講的我們這個地球。這份資料裏頭,對,我想我這裏看到過,有十六阿羅漢,我們資料裏頭有這個,十六大阿羅漢,對,《法住記》有。「出法住記」,資料裏頭有。「梵語阿羅漢,華言無學,謂其生死已盡,無法可學」,這小乘。小乘到四果,初果須陀洹,二果斯陀含,叁果阿那含,四果叫阿羅漢,這是小乘四個學位,最高是阿羅漢。阿羅漢叫無學,就是畢業了,學位拿到了。生死已盡,這個生死是六道生死輪回,他沒有了,他超越六道。到哪裏去?到四聖法界,是釋迦牟尼佛的淨土。六道是釋迦牟尼佛的穢土,這個裏頭人心不清淨。阿羅漢心清淨了,我們經題上清淨平等覺,清淨,阿羅漢證得,平等還沒有,證得清淨。他超越六道輪回,所以叫無學,叁界裏面的東西無法可學,畢業了。

  「又雲無生」,無生是他把見思煩惱斷盡了。爲什麼叫無生?見思煩惱能生六道輪回,它是六道輪回的因,六道輪回是見思煩惱的果。所以阿羅漢稱爲無生,見思煩惱斷了,就永遠不會再生出六道輪回了,稱之爲無生。也稱作「應供」,「謂其應受人天供養」,他應該接受人天供養。爲什麼?他有大福報,供養他的人得福,真修行人,真的證果之人。供養、祈福最殊勝的、最圓滿的是供佛,佛不在世了。佛應化在世間的,也沒人曉得,像智者大師,釋迦牟尼佛再來的,善導、永明延壽,阿彌陀佛再來的,當時沒人知道。到知道的時候他已經滅度,走了,往生了。可是佛菩薩也會滿衆生的願,衆生真正發心供齋,確實有佛菩薩來應供,佛菩薩讓你滿願,福不唐捐。這在佛門叫無遮大會,叫千僧齋,供養就是請吃飯,請一千個出家人,供齋。只要千人以上,一定會有聖人在這個裏頭參加。但凡夫不認識,你要用真誠、恭敬心,看每一個人都是聖人,你才不會漏掉。如果看到那個,那個人我不喜歡他,那個人就是聖人,他不就漏掉了嗎?

  永明延壽大師在世的時候,國王打千僧齋。供齋這一天,當然有地位的、有修持的這些高僧大德一定是坐上席。上席當中還有一個主位,最大的一個主位,誰都謙讓,彼此在相讓。這個時候正好來了一個和尚,也不怎麼樣,很平凡的一個和尚,看到大家都推讓,不肯坐,他到當中就坐下來了。既然都是出家人,也就不好意思說話,大家就吃飯了。吃完之後,國王向永明大師請教,我今天供齋,有沒有聖人來應供?有。誰,誰來了?定光古佛。這名字聽說過,定光古佛今天來應供,哪一個?坐在上位的那個和尚。也不知道什麼名字,耳朵很大,就叫他大耳朵和尚,就是他。這個時候國王歡喜了,趕緊派人去打聽,這個大耳朵和尚到哪裏去了,有哪些人看到?一路追蹤,找到了,他在山洞裏頭,住在山洞裏修行。找來的人見了面,大家都知道,這是定光古佛,都禮拜。他說了一句話,「彌陀饒舌」,說完之後他就走了,這真的。

  大家想想,彌陀饒舌,那永明延壽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。不要緊,定光古佛走了,咱們家裏還有一尊佛,阿彌陀佛在家裏。回去報告,把這個事情報告給國王,國王聽了非常歡喜,趕緊去拜阿彌陀佛去。還沒出門,外頭報信的人幾乎跟國王碰了頭。爲什麼這麼慌張?報信的人說,永明延壽大師圓寂了。這就是說明,身分不能暴露,暴露身分就得走。所以這傳下來,永明延壽是阿彌陀佛再來的。現在這個世間,什麼佛再來的,什麼菩薩再來,可多了,一個也不走。那我們就曉得,全是假的,沒有一個是真的。如果是真的,他就走了。所以無論什麼人說是佛再來的、菩薩再來的,都不要相信,不是鬼話就是神話,鬼話、神話不能聽。佛家的經教有證明,確實是有,身分露了一定走,你再找不到他。這是講應供,就是爲衆生培福。

  阿羅漢也翻作「殺賊」,所以有些人誤會,這佛門戒殺生,你看阿羅漢殺賊,這不開了殺戒嗎?這是一知半解。這是比喻,「謂其能殺煩惱之賊」,他能夠斷煩惱,煩惱是賊。他把煩惱斷掉了,就等於說把煩惱殺掉了,是這個意思,不是真的去殺,殺賊。所以,意思要搞清楚,不要産生誤會。「以其皆具叁明六通,無量功德,故稱爲大」,這叫十六大阿羅漢,這個大是稱贊之辭,他們的智慧、道行、神通都大。「叁明」,這個資料後頭有個括弧,「天眼明、宿命明、漏盡明」;六通,天耳、天眼、宿命、他心、神足、漏盡。一般在大乘經裏頭,稱法身菩薩叁明六通,稱阿羅漢只稱六通,不稱叁明。這個地方所講的十六大阿羅漢,應該都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四五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