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四五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是大菩薩,爲教化衆生,示現阿羅漢身分。實際上他們都是法身菩薩,說不定裏頭有古佛再來,所以大乘經上稱大阿羅漢。那個大也有祖師把它說爲大乘,大乘阿羅漢、大乘無學,那是什麼地位?法雲地的菩薩,就是十地菩薩。十地菩薩法雲地,稱大阿羅漢,大乘無學了。阿羅漢本來是小乘無學,就是小學畢業了,大學畢業稱大阿羅漢。這個說法也能說得通,也說得很好。

  下面再給我們介紹說,「此阿羅漢」,這個此是指這十六大阿羅漢,「承佛敕故」,秉承佛的教誨,「以神通力,延自壽量」。他們的壽量是自在的,在這個世間想住多少年沒問題,立刻入滅也沒問題。他能做這個示現,也就是能做這樣的表演,生死自在。「住於世間,守護正法,至今猶未入滅」,這十六個阿羅漢都在世間。「若遇世間設大施無遮會時」,這就是打千齋,千人齋,千僧齋,他們會來應供。「即同諸眷屬,蔽隱聖儀,同於凡流,密受供養」,他們化身一個普通的出家人,參加這個法會,來供養,接受供養。「令施者得勝果報」,得到殊勝果報,「饒益有情,是爲十六大阿羅漢」。這是經上有記載的。

  我們從這樁事情也能體會到,小乘阿羅漢以上,有辟支佛,有別教叁賢菩薩,別教的叁賢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,圓教裏面有十信位的菩薩,這都是沒有超越十法界。超越十法界的法身大士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再往上去,十方一切諸佛如來。這個世間人有難了,這個世間人很苦,他們能不來嗎?愈是有苦難的地方,愈是優先來照顧。這些佛菩薩來照顧,爲什麼不照顧我?我很苦!爲什麼沒來照顧我?其實每個人都照顧到了,你不認識,你沒有覺察到。所以,我們應該要學善財童子,善財童子之能夠一生證得圓滿菩提,他的秘訣就是把一切衆生都看作佛菩薩。像十六大阿羅漢化身,就在我的周邊,我從早到晚,看到的、聽到的、接觸到的全是諸佛菩薩,凡夫就是我一個。恭敬心生起來,真誠心生起來,禮敬的心生起來了,普賢的十願全做到了,他怎麼不成佛?我們爲什麼不能成就?我們就是看到佛菩薩應化,他是凡人,還得批評他,這怎麼能成佛?

  善財童子的做法有沒有過分?不過分,善財做法是真的。爲什麼是真的?佛在大乘經上說過,「一切衆生本來是佛」,善財童子沒看錯。不但一切有情衆生是佛,蚊蟲螞蟻都是佛,無情衆生也是佛,花草樹木都是佛,山河大地都是佛。他生在哪裏?他生在極樂世界,他不成佛誰成佛?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。把一切衆生都看成佛,把蚊蟲螞蟻都看成佛,把樹木花草都看成佛,他成佛了。佛眼睛看衆生全是佛,衆生眼睛看諸佛如來全是衆生,這就叫做是心作佛。我們本來是佛,但是我們是心作衆生,沒有作佛,要作佛就對了,就是沒作佛。這個意思要懂,這是真實的表法、究竟的表法、圓滿的表法。不能說佛菩薩不慈悲,佛菩薩確確實實時時刻刻照顧,一分一秒都沒有離開。只是我們自己糊塗,自己沒有覺察到,自己生在自生煩惱之中。煩惱本來是沒有的,自己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全錯了,生煩惱。善財這個表演,這麼一轉,我們明白了。真明白了,向他學習,這就對了。

  所以這個經上說,「賓頭盧」,我們這個參考資料裏頭有一段。這也是菩薩示現的,《彌陀經》前面有他,《無量壽經》也有他,夏蓮老會集把他省略掉了。全名是「賓頭盧跋羅墮闍」,中國人喜歡簡單,把後面省略掉了,只稱賓頭盧。這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,「十六羅漢之一」,這十六個是聲聞弟子當中的大弟子。賓頭盧「永住於世」,他現在還在人間,現的相是「白頭」,老人,頭發白了,「長眉」,示現這個相,「又稱住世阿羅漢」。賓頭盧是他的名字,意思是「不動」;跋羅墮闍是他的姓,翻成中國意思是「利根、捷疾、重瞳」,有這幾個意思在裏頭。這是「婆羅門十八姓之一」,這十八姓是十八個族群,都是屬於婆羅門教。

  依據「賓頭盧突羅闍爲優陀延王說法經」這個裏面所記載的,「十誦律卷叁十七所載」,尊者「原爲優填王輔相之子」,他的父親是優填王的宰相,「年少出家學道,證得阿羅漢果,有神通」。他喜歡現神通,被佛懲罰,懲罰他不准滅度,永遠住在世間。所以,別的阿羅漢都滅度了,只有他還在人間。「曾以顯神通於世人之前,受佛陀呵責,不許住於閻浮提,令至西瞿耶尼洲施化」。須彌山四方有四大洲,我們地球在南方,西方也叫西牛貨洲,這個地方講瞿耶尼洲,在那邊教化衆生。「後雖聽還」,以後世尊准許他回來,就是回到這個地球上來,南閻浮提洲,回到這兒來。「而不許其入於涅槃」,不准他滅度,要他常住在世間,「使永住於南天之摩梨山度化衆生」,他還住在地球上。「另於叁摩竭經」也載有這個故事,都可以做參考。

  「又據請賓頭盧經所載,師受佛之教敕,爲末法之人作福田,故天竺優婆塞國王、長者等,於設會時常請之,以食物等供養」。這就是佛門的傳說,打千僧齋,賓頭盧尊者一定會來應供。這個話說得沒錯,那我們打個千僧齋,他來不來?我告訴大家,他未必來。爲什麼?我們打個齋,想請總統來應供,他來不來?他不來,請不到。如果我們家族是個大家族,對整個國家有影響,對世界有影響,我們請總統,他來,他看什麼人供齋。佛不講名聞利養,佛講真正道行,你打齋的人你有沒有真正修積功德。修積功德什麼標准?叁皈、五戒、十善有沒有做到?這最低的。高的標准,是叁福、六和、六度、十願,你要是做到了,你一請他一定來。爲什麼?他來替你增福。

  我們沒有修行,起心動念都是名聞利養,都是貪瞋癡慢,我打齋幹什麼?求佛菩薩賜福,讓我發大財、做大官,幹這些事情,佛菩薩不會來受賄賂。錯了,大錯特錯,心行不正,對佛菩薩是侮辱,不是恭敬。又何況大乘經教裏頭說得太多太多,一切供養中,法供養爲最。你能夠財法二施,請法師講經,這是普賢十願裏頭「請轉*輪」,請法師來講經,講經圓滿供齋。財法兩種施都做到了,這個賓頭盧會來,肯定會來。爲什麼?法師講經,有一個人覺悟了,功德就不得了。不要認爲個個都有,不是,有一個人覺悟就不得了。一人得福,連帶一屋,我們大家都沾光。講經教學功德不可思議是這個,只要有一個人真聽懂了,真聽明白了,真正發心求生淨土,老實念佛往生,這功德就圓滿了。所以,這十六大阿羅漢帶他們的眷屬都來了。

  「憬興雲」,念老節錄這段話,我們資料裏頭也有,「當人壽七萬歲時,無上正法方永滅沒,故雲經道滅盡」。這兩個說法,「各據一義」,兩個講法不同。「望西師判雲:(善導)大師彌陀垂迹」,不是凡人,這佛門都知道,善導是阿彌陀佛再來的,永明延壽是阿彌陀佛再來的,還有天臺山的豐幹和尚,也是阿彌陀佛再來的。這是暴露身分的,身分暴露了就滅度,就走了,再找不到了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「慈恩觀音化現」,慈恩是窺基大師,觀音菩薩再來的。「所解不輕」,他們的解釋要重視,「以爲依憑」。這就根據望西師的意思,解釋這一段經文,應該遵守善導大師的教誨,以這個教誨爲正說,其他的可以列爲參考資料。「此說甚是」,這個說法很正確。此法甚是這一句是黃念老他的意思,我們贊成。

  後頭這一段,『特留此經』者,「《淨影疏》曰:佛以慈悲憐憫衆生,故法滅後,獨留此經,百歲濟度」。佛法在這個世間滅盡了,這是一般講法,佛的法運,用現在的話說,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四十九年的教學,他的影響力。橫的影響是全世界,豎的影響是一萬二千年,一萬二千年之後,影響沒有了,就滅掉了。在這個時候《無量壽經》還多住一百年,就是說最後滅的是《無量壽經》。這一百年當中,只有這部經,能夠遇到的、能夠相信的,信願持名,決定得生。說明這部經的功德不可思議。「以此經中開示淨土,令人求生,故偏留之」。修別的法門,要斷煩惱,要消業障,不容易!往後去,衆生的煩惱愈來愈嚴重,業障愈來愈深;換句話說,所有法門爲什麼消失?度不了衆生,衆生的煩惱、業障、習氣太重,什麼法門都不管用。到最後,只有念佛這個方法,他肯信,肯發願求生,能念這一句阿彌陀佛,統統得度。顯示淨土法門廣大無邊,所以偏偏要留這部經。

  《大涅槃經》有這個一段意思,「顯示佛性,聖人先隱」,這個聖人就是諸佛如來,「爲是先滅」。經亦如是,大乘經亦如是,都先滅了。「此經教人厭苦求樂,濟凡中要,爲是後滅」,這部經最後滅。爲什麼?在衆生業障、煩惱極重的時候它還管用。關鍵是緣分,你有沒有緣分遇到;遇到之後,你能不能相信;信了之後,肯不肯發願求生;肯發願求生,你念不念這句佛號。如果統統具足,你的因緣具足,你決定得生,這個容易。我們要想到,末法一萬年之後還有這麼大的效果,何況現在?我們現在距佛法滅還有九千年,這麼長的時間。末法一萬年,我們才在第二個一千年開頭,要珍惜自己的機緣,遇到不容易。

  特別是遇到這部經,太難得了!經是佛說的,是佛多次宣講的,多次宣講就必須要有會集。會集在佛門很早就有,不是現在,淵遠流長。中國人做會集經典的事情,有人考證,叁國時代就有了。我們知道,摩騰、竺法蘭是漢明帝把他們請到中國來的,他帶的有佛經、佛像,來到中國。爲了是契合當時社會大衆的需求,翻一個《四十二章經》,《四十二章經》就是會集本。裏頭句句話都是佛說的,是很多經裏頭講的,這個節錄下來,就像我們做《群書治要360》一樣,裏面抽出來的。這樣說,這個會集本,從佛法到中國來第一本經書,就是會集本。所以不是王龍舒第一個,前面的例子太多了。

  龍舒、魏默深將五種原譯本會集成一本,不是不應該會集,而是會集不圓滿,取舍不當,沒有完全遵守原譯本的文字。會集,一個字不可以改動,這是會集必須要知道的。他們改動了文字,改動當然更好懂,更容易明白,他改沒有問題,這個例子不能開。開這個例子,以後人看到經,不懂的地方他就改,那經就改得一塌糊塗,就面目全非了。所以不可以開這個例子。後人批評是批評這些事情。夏蓮老遵守這些原則,重新再做個會集本。會集的原稿叁年完成,非常仔細,一句一句的去對照、對比,字句、字字都是用五種原譯本的文字,沒有自己去加一個字。這就完全如法了,成爲《無量壽經》最完美的本子,善本。我們見到了,我們上一代沒見到,印光大師沒見到,谛閑法師沒見到,倓虛法師也沒見到。我們見到了,稀有的因緣。

  蓮公囑咐黃念老爲這個經做一部注解,因爲念老親自聽夏老講過這部經。黃念老有智慧,他搜集了一百九十叁種資料,這裏面有八十叁種是經論,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著作,會集注解這部經。所以這個注子是集注,集經論、祖師大德的開示之大成,來注這個經,不可思議。我們看這個注解,就看了一百九十叁種參考資料。這一百九十叁種書堆在那裏一大堆,從哪裏看起?他用了六年的時間,把裏頭的精華抄出來,寫在經文的後面。我們方便了,這對後世淨宗念佛人貢獻之大無量無邊。

  我們今天得到了,得到了無比殊勝的利益,那就應當要承擔起流通的責任。怎麼流通?自己依教奉行,一心求生淨土,再是爲人演說。現在的印刷術發達,成本很低,盡量多印,到處贈送結緣。親戚朋友送禮物,不要忘記裏頭加一本《無量壽經》,最好連這個注解,這最好的禮物。這個禮物裏頭有財供養、有法供養,圓滿的。現在我們有講經的錄音的小機器,一千二百個小時圓滿具足,有光碟,這個禮物好,成本很低。學佛同修家裏擺個十幾二十個,有緣的人到處結緣,普度衆生。這就是我們真正在做流通的工作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四五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