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四五集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是大菩萨,为教化众生,示现阿罗汉身分。实际上他们都是法身菩萨,说不定里头有古佛再来,所以大乘经上称大阿罗汉。那个大也有祖师把它说为大乘,大乘阿罗汉、大乘无学,那是什么地位?法云地的菩萨,就是十地菩萨。十地菩萨法云地,称大阿罗汉,大乘无学了。阿罗汉本来是小乘无学,就是小学毕业了,大学毕业称大阿罗汉。这个说法也能说得通,也说得很好。

  下面再给我们介绍说,「此阿罗汉」,这个此是指这十六大阿罗汉,「承佛敕故」,秉承佛的教诲,「以神通力,延自寿量」。他们的寿量是自在的,在这个世间想住多少年没问题,立刻入灭也没问题。他能做这个示现,也就是能做这样的表演,生死自在。「住於世间,守护正法,至今犹未入灭」,这十六个阿罗汉都在世间。「若遇世间设大施无遮会时」,这就是打千斋,千人斋,千僧斋,他们会来应供。「即同诸眷属,蔽隐圣仪,同於凡流,密受供养」,他们化身一个普通的出家人,参加这个法会,来供养,接受供养。「令施者得胜果报」,得到殊胜果报,「饶益有情,是为十六大阿罗汉」。这是经上有记载的。

  我们从这桩事情也能体会到,小乘阿罗汉以上,有辟支佛,有别教三贤菩萨,别教的三贤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,圆教里面有十信位的菩萨,这都是没有超越十法界。超越十法界的法身大士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再往上去,十方一切诸佛如来。这个世间人有难了,这个世间人很苦,他们能不来吗?愈是有苦难的地方,愈是优先来照顾。这些佛菩萨来照顾,为什么不照顾我?我很苦!为什么没来照顾我?其实每个人都照顾到了,你不认识,你没有觉察到。所以,我们应该要学善财童子,善财童子之能够一生证得圆满菩提,他的秘诀就是把一切众生都看作佛菩萨。像十六大阿罗汉化身,就在我的周边,我从早到晚,看到的、听到的、接触到的全是诸佛菩萨,凡夫就是我一个。恭敬心生起来,真诚心生起来,礼敬的心生起来了,普贤的十愿全做到了,他怎么不成佛?我们为什么不能成就?我们就是看到佛菩萨应化,他是凡人,还得批评他,这怎么能成佛?

  善财童子的做法有没有过分?不过分,善财做法是真的。为什么是真的?佛在大乘经上说过,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」,善财童子没看错。不但一切有情众生是佛,蚊虫蚂蚁都是佛,无情众生也是佛,花草树木都是佛,山河大地都是佛。他生在哪里?他生在极乐世界,他不成佛谁成佛?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。把一切众生都看成佛,把蚊虫蚂蚁都看成佛,把树木花草都看成佛,他成佛了。佛眼睛看众生全是佛,众生眼睛看诸佛如来全是众生,这就叫做是心作佛。我们本来是佛,但是我们是心作众生,没有作佛,要作佛就对了,就是没作佛。这个意思要懂,这是真实的表法、究竟的表法、圆满的表法。不能说佛菩萨不慈悲,佛菩萨确确实实时时刻刻照顾,一分一秒都没有离开。只是我们自己糊涂,自己没有觉察到,自己生在自生烦恼之中。烦恼本来是没有的,自己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,全错了,生烦恼。善财这个表演,这么一转,我们明白了。真明白了,向他学习,这就对了。

  所以这个经上说,「宾头卢」,我们这个参考资料里头有一段。这也是菩萨示现的,《弥陀经》前面有他,《无量寿经》也有他,夏莲老会集把他省略掉了。全名是「宾头卢跋罗堕闍」,中国人喜欢简单,把后面省略掉了,只称宾头卢。这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,「十六罗汉之一」,这十六个是声闻弟子当中的大弟子。宾头卢「永住於世」,他现在还在人间,现的相是「白头」,老人,头发白了,「长眉」,示现这个相,「又称住世阿罗汉」。宾头卢是他的名字,意思是「不动」;跋罗堕闍是他的姓,翻成中国意思是「利根、捷疾、重瞳」,有这几个意思在里头。这是「婆罗门十八姓之一」,这十八姓是十八个族群,都是属於婆罗门教。

  依据「宾头卢突罗闍为优陀延王说法经」这个里面所记载的,「十诵律卷三十七所载」,尊者「原为优填王辅相之子」,他的父亲是优填王的宰相,「年少出家学道,证得阿罗汉果,有神通」。他喜欢现神通,被佛惩罚,惩罚他不准灭度,永远住在世间。所以,别的阿罗汉都灭度了,只有他还在人间。「曾以显神通於世人之前,受佛陀呵责,不许住於阎浮提,令至西瞿耶尼洲施化」。须弥山四方有四大洲,我们地球在南方,西方也叫西牛货洲,这个地方讲瞿耶尼洲,在那边教化众生。「后虽听还」,以后世尊准许他回来,就是回到这个地球上来,南阎浮提洲,回到这儿来。「而不许其入於涅槃」,不准他灭度,要他常住在世间,「使永住於南天之摩梨山度化众生」,他还住在地球上。「另於三摩竭经」也载有这个故事,都可以做参考。

  「又据请宾头卢经所载,师受佛之教敕,为末法之人作福田,故天竺优婆塞国王、长者等,於设会时常请之,以食物等供养」。这就是佛门的传说,打千僧斋,宾头卢尊者一定会来应供。这个话说得没错,那我们打个千僧斋,他来不来?我告诉大家,他未必来。为什么?我们打个斋,想请总统来应供,他来不来?他不来,请不到。如果我们家族是个大家族,对整个国家有影响,对世界有影响,我们请总统,他来,他看什么人供斋。佛不讲名闻利养,佛讲真正道行,你打斋的人你有没有真正修积功德。修积功德什么标准?三皈、五戒、十善有没有做到?这最低的。高的标准,是三福、六和、六度、十愿,你要是做到了,你一请他一定来。为什么?他来替你增福。

  我们没有修行,起心动念都是名闻利养,都是贪瞋痴慢,我打斋干什么?求佛菩萨赐福,让我发大财、做大官,干这些事情,佛菩萨不会来受贿赂。错了,大错特错,心行不正,对佛菩萨是侮辱,不是恭敬。又何况大乘经教里头说得太多太多,一切供养中,法供养为最。你能够财法二施,请法师讲经,这是普贤十愿里头「请转*轮」,请法师来讲经,讲经圆满供斋。财法两种施都做到了,这个宾头卢会来,肯定会来。为什么?法师讲经,有一个人觉悟了,功德就不得了。不要认为个个都有,不是,有一个人觉悟就不得了。一人得福,连带一屋,我们大家都沾光。讲经教学功德不可思议是这个,只要有一个人真听懂了,真听明白了,真正发心求生净土,老实念佛往生,这功德就圆满了。所以,这十六大阿罗汉带他们的眷属都来了。

  「憬兴云」,念老节录这段话,我们资料里头也有,「当人寿七万岁时,无上正法方永灭没,故云经道灭尽」。这两个说法,「各据一义」,两个讲法不同。「望西师判云:(善导)大师弥陀垂迹」,不是凡人,这佛门都知道,善导是阿弥陀佛再来的,永明延寿是阿弥陀佛再来的,还有天台山的丰干和尚,也是阿弥陀佛再来的。这是暴露身分的,身分暴露了就灭度,就走了,再找不到了,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「慈恩观音化现」,慈恩是窥基大师,观音菩萨再来的。「所解不轻」,他们的解释要重视,「以为依凭」。这就根据望西师的意思,解释这一段经文,应该遵守善导大师的教诲,以这个教诲为正说,其他的可以列为参考资料。「此说甚是」,这个说法很正确。此法甚是这一句是黄念老他的意思,我们赞成。

  后头这一段,『特留此经』者,「《净影疏》曰:佛以慈悲怜悯众生,故法灭后,独留此经,百岁济度」。佛法在这个世间灭尽了,这是一般讲法,佛的法运,用现在的话说,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四十九年的教学,他的影响力。横的影响是全世界,竖的影响是一万二千年,一万二千年之后,影响没有了,就灭掉了。在这个时候《无量寿经》还多住一百年,就是说最后灭的是《无量寿经》。这一百年当中,只有这部经,能够遇到的、能够相信的,信愿持名,决定得生。说明这部经的功德不可思议。「以此经中开示净土,令人求生,故偏留之」。修别的法门,要断烦恼,要消业障,不容易!往后去,众生的烦恼愈来愈严重,业障愈来愈深;换句话说,所有法门为什么消失?度不了众生,众生的烦恼、业障、习气太重,什么法门都不管用。到最后,只有念佛这个方法,他肯信,肯发愿求生,能念这一句阿弥陀佛,统统得度。显示净土法门广大无边,所以偏偏要留这部经。

  《大涅槃经》有这个一段意思,「显示佛性,圣人先隐」,这个圣人就是诸佛如来,「为是先灭」。经亦如是,大乘经亦如是,都先灭了。「此经教人厌苦求乐,济凡中要,为是后灭」,这部经最后灭。为什么?在众生业障、烦恼极重的时候它还管用。关键是缘分,你有没有缘分遇到;遇到之后,你能不能相信;信了之后,肯不肯发愿求生;肯发愿求生,你念不念这句佛号。如果统统具足,你的因缘具足,你决定得生,这个容易。我们要想到,末法一万年之后还有这么大的效果,何况现在?我们现在距佛法灭还有九千年,这么长的时间。末法一万年,我们才在第二个一千年开头,要珍惜自己的机缘,遇到不容易。

  特别是遇到这部经,太难得了!经是佛说的,是佛多次宣讲的,多次宣讲就必须要有会集。会集在佛门很早就有,不是现在,渊远流长。中国人做会集经典的事情,有人考证,三国时代就有了。我们知道,摩腾、竺法兰是汉明帝把他们请到中国来的,他带的有佛经、佛像,来到中国。为了是契合当时社会大众的需求,翻一个《四十二章经》,《四十二章经》就是会集本。里头句句话都是佛说的,是很多经里头讲的,这个节录下来,就像我们做《群书治要360》一样,里面抽出来的。这样说,这个会集本,从佛法到中国来第一本经书,就是会集本。所以不是王龙舒第一个,前面的例子太多了。

  龙舒、魏默深将五种原译本会集成一本,不是不应该会集,而是会集不圆满,取舍不当,没有完全遵守原译本的文字。会集,一个字不可以改动,这是会集必须要知道的。他们改动了文字,改动当然更好懂,更容易明白,他改没有问题,这个例子不能开。开这个例子,以后人看到经,不懂的地方他就改,那经就改得一塌糊涂,就面目全非了。所以不可以开这个例子。后人批评是批评这些事情。夏莲老遵守这些原则,重新再做个会集本。会集的原稿三年完成,非常仔细,一句一句的去对照、对比,字句、字字都是用五种原译本的文字,没有自己去加一个字。这就完全如法了,成为《无量寿经》最完美的本子,善本。我们见到了,我们上一代没见到,印光大师没见到,谛闲法师没见到,倓虚法师也没见到。我们见到了,稀有的因缘。

  莲公嘱咐黄念老为这个经做一部注解,因为念老亲自听夏老讲过这部经。黄念老有智慧,他搜集了一百九十三种资料,这里面有八十三种是经论,一百一十种祖师大德的著作,会集注解这部经。所以这个注子是集注,集经论、祖师大德的开示之大成,来注这个经,不可思议。我们看这个注解,就看了一百九十三种参考资料。这一百九十三种书堆在那里一大堆,从哪里看起?他用了六年的时间,把里头的精华抄出来,写在经文的后面。我们方便了,这对后世净宗念佛人贡献之大无量无边。

  我们今天得到了,得到了无比殊胜的利益,那就应当要承担起流通的责任。怎么流通?自己依教奉行,一心求生净土,再是为人演说。现在的印刷术发达,成本很低,尽量多印,到处赠送结缘。亲戚朋友送礼物,不要忘记里头加一本《无量寿经》,最好连这个注解,这最好的礼物。这个礼物里头有财供养、有法供养,圆满的。现在我们有讲经的录音的小机器,一千二百个小时圆满具足,有光碟,这个礼物好,成本很低。学佛同修家里摆个十几二十个,有缘的人到处结缘,普度众生。这就是我们真正在做流通的工作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
  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四五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