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四七集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有醒的意思了,慢慢醒悟過來,醒的意思。

  如果我們念佛人把這個關看穿了,知道什麼都是假的,我們對什麼都不執著,你怎麼會不自在?就得大自在了。我們的聲聲佛號,都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,什麼時候想往生,佛就來接引,不必等壽命到。所以你要問,什麼時候阿彌陀佛來接引我?這個地方徹底放下了,你想什麼時候去,佛什麼時候就來。現在爲什麼想他不來?你沒放下。沒放下,那就看你壽命終的時候,最後一念能不能放下,最後一念放下,佛來接引你;最後一念不能放下,佛還是不能來。爲什麼?有業牽著你,你還繼續去搞輪回。跟佛雖然有緣,這個業力很強,不讓你去。於是叁解脫門對我們修行,無論修學哪個法門,都非常重要,觀行的方法。

  那麼我所,我所有的呢?這是附帶的,「衆生妄執五陰之身」,是我所有的,以及「男相、女相、資生等物,皆名我所」。我生活在這個世間上,我需要住的房子,我需要生活的環境,家親眷屬,一切大衆,這都是我所有的。而且心量還很小,執著這是我所有的,那不是我所有的。他要真正明白了,香港是我所有的,我住在這個地方,地球是我所有的,我不能離開地球,太陽系是我所有的,銀河系是我所有的。這樣想,心量就開了,不再執著這一點是我所有的。菩薩,遍法界虛空界是我所有的,這就完全對了。執著這一點、一樣,那是迷惑得太嚴重了!

  「五陰者,色陰、受陰、想陰、行陰、識陰」,叫五陰身。色陰是物質現象,受是感受,想是思想,行是相續不斷。識是本識,就是阿賴耶,叫藏識。是什麼?你善、不善的種子統統儲藏在這個地方,這叫識。修.藍博士講記憶,記憶是識。爲什麼你知道、記得過去的事情,爲什麼能夠想未來的事情?統統是識的作用。這個作用很大,妄想分別執著全是它。佛用這個五類,色受想行識,把整個宇宙一切萬法全包括了,一樣都不漏。真正智慧生起來,照見五蘊皆空,就是空解脫門。五蘊不是真的,五蘊是無常的,是刹那在變化的,永遠不停的在變。從我們迷的時候它就開始有,到我們成佛,它就沒有了。

  波動,也有人稱之爲脈動,我們人身體上把脈,這個脈在跳動。宇宙之間這個波動就像脈動一樣,它不停。人從出生,甚至於還沒有出生,在母親懷孕的時候,首先變現出來就是心髒,它就在跳動。到一個人死亡,心髒不跳動了,就宣布死亡。這個波動相續不斷一生的,它一斷了就沒有了。整個宇宙亦複如是,當我們一念不覺的時候開始,波動開始,一念不覺。到什麼時候不動了?到成佛,證得妙覺果位,它就不動了。不動,就回歸自性;在淨土裏面,回歸常寂光,就證入常寂光,不動了。沒有證得常寂光,等覺菩薩還是在波動。愈波動就愈微細,到最後不動了,停止了,就證入常寂光,回歸自性。這是究竟圓滿的佛果,這是事實真相。

  第二個,「無相解脫門,既知一切法空」,前面的空觀,是知一切法的本體,是知一切法的真相。真相明白之後,你再回頭看假相,你看男相、女相,一相、異相,觀察宇宙之間一切萬相,萬相怎麼樣?「實不可得」,就是真正不可得。它是在波動産生的,完全虛幻,它沒有真實,真實是不動的,動就不真實,就是假的。所以惠能大師見性,那五句話都重要,沒有一句話可以省的,五句構成一個大圓滿。第四句說「何期自性,本不動搖」,真心是不動的,妄心是動的。一切法都是從妄心生的,妄心能生能現,是阿賴耶的業相。如果到阿賴耶的轉相,那就識起作用了,識就是能變所變,它能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,變成六道叁途。那是誰?第六、第七識,第七識的執著,第六識的分別。如果它這兩個不起作用,就決定沒有十法界,十法界沒有,哪來的六道輪回?知道一切現象不可得。「若能如是通達諸法無相」,相即無相,無相即相,這是事實真相,你就得自在,「故名無相解脫門」。無相,在一切幻相裏頭你不執著、不分別了,更高的,不起心、不動念了;不起心、不動念是佛,不分別是菩薩,不執著是羅漢。所以他在一切假境界裏頭得自在了。空觀是體,無相是講現相,是從相上,體是空的,相是假的。

  第叁個,「無作解脫門,無作,又雲無願」。願是什麼?是希求、是願望。菩薩有沒有希求的念頭?沒有。沒有,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願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,給諸位說,那是無作解脫門。他們的願是願而無願,他心裏真的沒有願求。這願是怎麼回事情?願是衆生的感應,衆生有感,自然他就有應。見到衆生苦能不援手嗎?我們看到路上一個小孩掉到小河溝去了,能不把他拉起來嗎?這個叫作而無作。爲什麼?沒有原因的,沒有條件的,也沒有報酬的,什麼都沒有,自自然然。爲什麼自然?因爲是一體,遍法界虛空界是自性變現出來的,跟我是一體。一體,還講什麼求與不求?身上痛癢,手幫它去搔一搔癢,這手難道想我爲什麼要給它搔癢?這裏頭什麼理由?沒有,什麼都沒有。一體,遍法界虛空界是一體。所以佛看到地獄衆生苦、餓鬼衆生苦、畜生衆生苦,人道、阿修羅、羅刹苦。真正講樂只有天人,但是天人樂享完了之後又要墮落,又苦。這些是什麼?這些是衆生感,佛自然有應,沒有理由的。他確實沒有願,他確實沒有作,作而無作,願而無願。

  「謂若知一切法無相」,相是假相,「則於叁界無所願求」。叁界就是六道裏頭,你在六道裏頭還有什麼願,還有什麼求?沒有了。「若無願求,則不造作生死之業」,你就不造業了。不造業,佛菩薩在叁界示現,教化衆生,都叫淨業。淨業是什麼?它不是善惡業。他給你講斷惡修善是什麼?那是勉勵一般人,是方便說。教你們斷惡修善,爲什麼?你出不了六道輪回,你斷惡就是不墮叁惡道,你修善你就能生叁善道,是這個意思,知道你出不了,不能出離。到你有能力能接受的時候,給你講真話,就教你不造業,善惡都不造。善惡怎麼?事,善惡都造,心裏頭善惡都沒有,這就都不造。事是假的,不能有心。你造什麼業,心裏頭就是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,你等於沒有造,善惡業都沒有造,這叫真修行。這是《華嚴經》無障礙的法界,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,就不造生死業。

  「若無生死之業,即無果報之苦而得自在」,所以這是無作解脫門。無作不是不做,樣樣都做,而且做得比什麼人還積極,但是心裏頭,心裏痕迹都不著。念佛人心裏只有一句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什麼都沒有,他怎麼不自在?這個道理要懂,知道我們怎麼個修法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到此地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四七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