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五四八集) 2012/10/5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548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一零七叁頁,倒數第叁行,從當中看起:
「又《安樂集》依《法句經》曰:佛言,善知識者,能說深法。謂空、無相、無願。諸法平等,無業無報,無因無果,究竟如如,住於實際。然於畢竟空中,熾然建立一切法,是爲善知識」。這個標准所說的善知識是法身大士,無論在家出家、男衆女衆,都是明心見性,對於法界虛空界一切諸法的實相,真正通達明了,沒有障礙,知道一切法體性空寂。
體性是真有,是清淨寂滅,也就是經上常講的大般涅槃。大般涅槃就是清淨寂滅的意思,非空非有,空有都說不上;常住不滅,叫不生不滅。這是一切法的本體,佛法裏頭叫它做空。所以空不是無,不是什麼都沒有,也不能說有,它能現萬法,惠能大師說的「能生萬法」,這個空就是自性,所謂性空妙有。相,相是妙有,妙有非有,妙有不可得,所以叫無相。你看空而不空,無相而相。這要把它認識清楚,相是假相,因此不能說它有,也不能說它是空,一定要認識清楚。你說它是無相,它有相,你雖然說它是有相,這相不可得,了不可得,就像我們看電視,屏幕裏頭的相,用這個來做比喻很好,不難體會。體,體是空的,這屏幕上幹幹淨淨,一塵不染,體是空的。但是相,一定是依體而起的,沒有體,相現不出來。雖然現相,相不可得,相是刹那生滅。所以相而無相,空而不空,這是認識宇宙一切萬法的真相,它真是這樣的。
我們今天是聽佛說的,聽懂了。聽懂了怎麼樣?用不上,還是不知道性空,還是不知道妙有,以爲有是真有,在這裏面生起起心動念分別執著,這錯了。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是願,在此地用個願代表。無願,我們有願,有願落空,不是真的。什麼時候知道落空?死亡的時候知道落空,一樣也帶不去。萬般將不去,唯有業隨身。業是什麼?業是習氣,就是妄想分別執著的習氣,這個東西帶去了。習氣裏面有善,有不善,善的感來生人天果報,不善的感叁途苦報。所以迷了有六道輪回。六道輪回是一場惡夢,也不是真的。覺悟的人,他的微妙之處就在無願,無願也叫做無作。怎麼無作?他作,作而無作。相上他作,度衆生的事業他做得很積極,心理上一絲毫都不染著,這就叫無作,叫做無願。普度衆生,沒有說我做了很多功德,我做了好多好事,沒有這個念頭。有這個念頭就有作,有作就有果報,無作沒有果報。所以你心裏頭要不落痕迹的話,就沒有果報,那是佛菩薩。沒有果報,與性德圓滿的相應,就是與自性相應,與自性相應的就是性德,所以性德自然流露。
性德裏頭是真的,不是假的,有真愛!中國人講父子有親,那真的,那不是假的,因爲它不是做來的,不是通過起心動念分別執著,它沒有通過這個,它是自然的,真正道德全是自然的。從這個親愛流出五倫,流出五常,四維八德全從這流出來的。他做得比什麼人都好,比什麼人都圓滿、都積極,心裏頭不落痕迹,這個人是菩薩,法身菩薩,這個人是佛。凡夫,凡夫著了相,心善著善相,作惡的時候著惡相,所以他有果報。不著相就沒有果報,也就是說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,他就沒有果報,這個時候才諸法平等。你看,你所做一切善惡都平等,爲什麼?沒有果報。無因無果,這是法身菩薩,在《華嚴經》上講圓教初住以上,他就不落痕迹,他完全了解。
究竟如如。他作善如如,他作惡如如,善惡都是度衆生的。衆生需要用什麼樣的手段來對他,他就用什麼手段,他用得非常巧妙。用什麼手段,他沒有起心動念,如果起心動念,這個人我要用什麼方法度他,這就有作,這不是無作,那就有因有果。完全是自然的,自然的是真實智慧的流露,沒有思考。佛說法,衆生遇到困難,求佛了,佛給他一說法,他就開悟、就明白了。衆生是有心,佛沒有心,衆生是有作,佛沒作。沒作的叫智慧,有作的知識,知識有作,智慧無作,不一樣。智慧解決問題圓滿,知識不行。這就是什麼?知識通過阿賴耶,從阿賴耶裏頭全叫有作,你用八識五十一心所,全都是有作,轉八識成四智就是無作。用這個做標准,我們就很容易懂,這就是相宗爲什麼那麼重視轉識成智的道理。轉識成智,入佛境界,這完全是佛境界。究竟如如,住於實際。實際是不動的,實際就是真心,實際就是理體,實際就是真如,實際就是法性。
然於畢竟空中,熾然建立一切法。這是佛菩薩應化在世間,你看跟世間人一樣,建立一切法。一切法怎麼建立的?都是依衆生之感自然建立的,決定沒有起心動念、沒有分別執著。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這個世間示現開悟,那是示現,他早就成佛、早就開悟,就好像舞臺表演,他是表演。熾然建立就是舞臺表演,說法四十九年也是表演,講華嚴、阿含、方等、般若、法華涅槃,這是建立一切法。四十九年教學這些方法,這是什麼?度衆生。你說這一切法從哪來的?是衆生不同根性所感應來的。衆生感應有心,有分別,有執著;如來法身菩薩有應,沒有起心,沒有動念,沒有分別執著。他要起心動念,他退轉了,他變成凡夫。
法身菩薩永遠不會退轉,圓證叁不退,位不退、行不退、念不退,他怎麼會起心動念!這個境界就是大乘常說的不思議解脫境界,我們無法想像。不能想,愈想愈錯,不能說,愈說愈錯,怎麼辦?佛說「唯證方知」。你自己證得這個境界,你就明白了,明白之後,你也說不出來。大乘法深就深在這個地方,它是真的,它不是假的,不入這個境界,不懂。佛給我們說,我們聽懂了,叫解悟。解悟的好處是增長我們修學的信心,勉勵我們要繼續不斷的努力,我們知道這個境界,我們急著要證得。證得,沒有別的,就是放下。那這個事情我們就難了,我們偏偏就是放不下。佛給我們講清楚、講明白了,我們還是放不下。這個放不下就是無量劫來養成的習氣,哪有那麼簡單!法身菩薩無始無明的習氣,到實報土還得要叁大阿僧只劫才能夠舍掉,真正沒有了,你就曉得這個東西難,真難!
知道真難,這才什麼?這才真正的皈依淨土,這方法太妙了。這方法是什麼?不必斷煩惱,不必消業障,只要你能信、能願、能念佛,就行了,生到極樂世界,自然就沒有了,業障習氣自然沒有了。那是什麼原因?那是名號功德,不知不覺的把煩惱跟習氣給滅掉了。所以消業障、斷煩惱無比殊勝的方法,就是念這句阿彌陀佛。很多人不知道,用參禅的方法、觀想的方法、持戒的方法、修定的方法,方法可多了,八萬四千法門都除不掉。念佛這個方法太容易了,他又不相信,他說哪有這麼容易的事情?偏偏就有。諸佛如來給我們介紹,我們對他要相信,如果不相信,當面錯過,這叫真可惜。
下面繼續給我們說,「善知識者,是汝父母,養育汝等菩提身故」。這是舉了幾個例子,要我們對善知識,要知道感恩,沒有他們,我們就沒法子成就,他們對我們太重要了。「善知識者,是汝眼目,能見一切善惡道故」。我們煩惱習氣重,善知識,上等的善知識明心見性,中等的善知識有定有慧,下等的善知識有學有行,我們可以信賴。擺在我們面前,哪是善道、哪是惡道,我們不知道,他知道,就在面前。六道之外,有聲聞道、有菩薩道、有佛道,佛道有八萬四千,在中國有八個宗派,道擺在面前很多,你走哪一條道?快速成佛的,淨土道。無量無邊的道擺在你面前,我們不會選,善知識他認識,他幫助我們選擇,我們得要相信。如果我們對於善知識懷疑,那就不行,這個道你准行不通。所以這經上講的,把他比喻眼目,我之所以能見是善知識。
「善知識者,是汝大船,運度汝等出生死海故」。生死海是六道輪回、是十法界,六道輪回是深海,四聖法界是淺海,渡過這個大海,那一邊叫涅槃彼岸,那就是出離六道、出離十法界,都要靠這條大船,這條大船好比善知識。「善知識者,是汝絙繩」。這個絙,一般用在什麼?輪船上,海裏面的輪船上綁鐵錨的,就是很粗、很大的繩子,航海船上必須要用它。「能挽汝等出生死故」,人掉到海裏,這繩子放下去,他抓住這個繩子,能把他吊上來。這些《法句經》裏頭所說的。「該經複雲」,這個經上後面還有一段話,「一切衆生欲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,當親近善知識,請問法要」。我們自己真想成就,這句話比什麼都重要。所以古時候有,現在少了。古時候求學的人,依止善知識,多少年不離開?至少一般都十年以上,二十年、叁十年的很多。這是中國古人所說的「厚積薄發」,他在善知識處時間長,根深蒂固,時間少不行,這樁事情自己一定要知道。
我跟李老師,老師給我約定是五年,五年之內一定守他的規矩,無論做什麼都要向他報告,得他同意。看一本書,聽一點什麼東西,都得告訴他。老師對你完全了解,如果你方向、路走錯了,他就幫你糾正。老師鼓勵我們講經,這一點在過去老師不鼓勵的。現在爲什麼鼓勵?現在沒有人講經,衆生太苦了,所以我們初學也得上臺。上臺怎麼上法?講注解,我們哪有資格講經?而注解要依古人,古人有修有證,他不會有錯誤。不像現在人,現在人出書,他自己沒有修沒有證,那書不可靠。著書不是簡單的事情,方老師的書自己死了以後才出版,他在的時候,他不肯。爲什麼?怕裏頭還有錯誤,常常看,常常修改。李老師自己一篇文章,改叁十遍、五十遍,幾十年!每一年看看,不太妥當,改一、二個字,那麼樣的謹慎,那麼樣的細心,流傳給後世,不要後人罵他。今人不一樣,今人是恨不得趕快要出名,都是汲汲於名利。
我這一生也跟老師學,可是現在很多東西印出來了,我都沒有看。是什麼?是從錄音帶、光碟上寫下去的,沒有經過修飾,沒有經過整理,這不行。可是什麼?講的人太少了,大家急著要看,來告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四八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