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四八集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得了這個世界。你知道,最好是能做到,人家才真的相信你,真的跟你學,你才能住持正法。唐朝那個時代沒有關系,人,人心淳厚,教育非常發達,無論世法、佛法,叁教九流各行其道,確實是文化非常燦爛輝煌的時代。能說不能行,人家聽得出來,他講得不錯,佩服他,可以跟他學;他行得不當,那個不跟他學。人有這種揀別的能力,現在沒有了。所以現在必須是國寶級的,能知又能行。大乘菩薩念念在衆生,真正是救苦救難。

  「又《大論》曰」,《大論》是《大智度論》,「於諸師尊,如世尊想」。這個諸師尊,我們今天講的老師,經上所說的是佛門的老師,中國人稱師父。看老師,要怎麼想?如同看釋迦牟尼佛想,我對佛如何尊重,對老師跟佛一樣尊重。我們修淨土的人,念念是念阿彌陀佛,那如世尊想是如彌陀世尊想,把老師看作彌陀,把同學看成彌陀,把一切衆生都看成彌陀,我們就入彌陀境界。「若有能開釋深義,解散疑結,則盡心敬之,不念余惡」。這個老師有智慧,能爲我們解釋甚深的經義,經教裏頭的義理,能幫助我們解散疑結,就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,這是好老師。要怎麼樣?要敬,盡心敬之,不念余惡。如果要念他的有些過失,不願意跟他學,那就是不取其寶,這個錯了。

  下面有個比喻,「如弊囊盛寶」,囊是個布袋子,這個布袋是個破舊的,是很肮髒的,裏面藏的什麼?裏面藏的是寶。看到這個舊的東西,不要它,那寶就沒有了,這個比喻好。所以,「不得以囊惡故,不取其寶」,你錯了。你要取它裏頭的寶,你才能真得受用,這老師有寶。在中國古時候有個小故事,鄭康成的故事。鄭康成的老師,馬融,也是漢朝的大儒,這個人是個通家。但是他有一些嗜好,他不能斷,連上課的時候還得聽聽音樂。上課,他的講堂背後是一個布幔,像簾子一樣的,他家裏有女樂,有歌女,彈琴唱歌,在幔那邊。他一面聽的時候,一面講,講經給大家聽。所以學生,哪個學生不偷偷看看幕後的這些女孩子?只有一個學生,就是鄭玄,鄭康成,叁年從來沒有對布幔上瞄一下。馬融心裏有數,他的學問全被他學去了,而且馬融知道,將來一定超過他。他不服,真的想害鄭康成。鄭康成很聰明,很機警,知道老師。

  老師怎麼整他?叁年學成了,離開了,老師帶著同學,估計大概有一百人,到十裏長亭去送他,每個人敬他叁杯酒,叁百杯。叁百杯的故事從這來的,是真的,不是假的,鄭康成喝了叁百杯酒。老師說,把他灌醉了,就可以下手,買通一些人,想在路上把他害死。鄭康成的酒量大,叁百杯下去,小小的禮都不失。所以李老師說,如果我們都有鄭康成那個酒量,釋迦牟尼佛不飲酒這一條就不要了,這是真的。所以鄭康成一路走去,走了一段,大家看不見了,他從小路走過去了。所以埋伏在路上的人,沒有遇到他,他走了。有這麼一段故事。這是雖然老師有這些缺點,鄭康成還是要真跟他學,他那個東西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鄭康成在漢朝,叁禮專家,《周禮》、《儀禮》、《禮記》,十叁經注解都是用鄭康成的注解。李老師給我們講這段故事,告訴,老師行上有問題,但是知上沒問題,他的學問是真實的,所以他得到的是真傳。自己這些毛病習氣放不下,那是另當別論,要學他真東西。所以鄭康成成爲一代大儒,真的超過老師。老師也沒看錯,確實超過他。

  「又如夜行險道,弊人執炬,不得以人惡故,不取其照」。晚上走路,這個路是個險道,小路,有個人拿著火炬,拿火炬的這個人不是個善人,現在他拿著火炬照我們走路,不能說他不是個好人,我算了,我就不要他照明,我就走黑路好了,這就錯了。「菩薩亦複如是。於師得智慧光明,不計其惡」。見師不善,見父母之過,這一般上講,這大不孝,可是凡夫很難避免。覺悟的人就沒有了,覺悟的人,前面講了叁空叁昧,他不著相,善的惡的統統把它清除掉,這是決定沒有問題。可是凡夫沒有,凡夫善惡都放在心上,所以他要繼續不斷去搞六道輪回。這些理跟事我們統統清楚。

  善財童子,一生能證得圓滿菩提,靠什麼?靠善學,他很會學習。很會學習,善惡都學,善,學他的善;惡,認真反省自己有沒有惡,我有這個惡我要改,我沒有這個惡,我要勉勵自己,不要再有像他那樣的過失,這叫會學。善人惡人統統是老師,對善人惡人是用平等心、用恭敬心,這是什麼?這是菩薩,這不是凡夫,這個人一生決定成佛,他會學。我們要學善財,善財會學!善財的成就,我們要記取。孔子亦如是,《論語》上記載的,「叁人行,必有我師」。叁人,一個是自己,一個善人,一個惡人,叫叁人。善人是我老師,他有好的東西,我沒有,我要跟他學習;惡人也是我的老師,他那些惡的地方,提醒我反省,我有沒有,有則改之,無則嘉勉。所以善人惡人統統是老師,善人跟惡人都要恭敬,這就對了。孔子代表世間法,善財代表出世間法,世出世間善學都是一個道理,這是我們應該學習的。然後你才真正能見到,一切衆生皆是佛菩薩,我們自己就有成就。真的心不住相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,這就對了。

  今天我們學習到此地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四八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