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得了这个世界。你知道,最好是能做到,人家才真的相信你,真的跟你学,你才能住持正法。唐朝那个时代没有关系,人,人心淳厚,教育非常发达,无论世法、佛法,三教九流各行其道,确实是文化非常灿烂辉煌的时代。能说不能行,人家听得出来,他讲得不错,佩服他,可以跟他学;他行得不当,那个不跟他学。人有这种拣别的能力,现在没有了。所以现在必须是国宝级的,能知又能行。大乘菩萨念念在众生,真正是救苦救难。
「又《大论》曰」,《大论》是《大智度论》,「於诸师尊,如世尊想」。这个诸师尊,我们今天讲的老师,经上所说的是佛门的老师,中国人称师父。看老师,要怎么想?如同看释迦牟尼佛想,我对佛如何尊重,对老师跟佛一样尊重。我们修净土的人,念念是念阿弥陀佛,那如世尊想是如弥陀世尊想,把老师看作弥陀,把同学看成弥陀,把一切众生都看成弥陀,我们就入弥陀境界。「若有能开释深义,解散疑结,则尽心敬之,不念余恶」。这个老师有智慧,能为我们解释甚深的经义,经教里头的义理,能帮助我们解散疑结,就是帮助我们断疑生信,这是好老师。要怎么样?要敬,尽心敬之,不念余恶。如果要念他的有些过失,不愿意跟他学,那就是不取其宝,这个错了。
下面有个比喻,「如弊囊盛宝」,囊是个布袋子,这个布袋是个破旧的,是很肮脏的,里面藏的什么?里面藏的是宝。看到这个旧的东西,不要它,那宝就没有了,这个比喻好。所以,「不得以囊恶故,不取其宝」,你错了。你要取它里头的宝,你才能真得受用,这老师有宝。在中国古时候有个小故事,郑康成的故事。郑康成的老师,马融,也是汉朝的大儒,这个人是个通家。但是他有一些嗜好,他不能断,连上课的时候还得听听音乐。上课,他的讲堂背后是一个布幔,像帘子一样的,他家里有女乐,有歌女,弹琴唱歌,在幔那边。他一面听的时候,一面讲,讲经给大家听。所以学生,哪个学生不偷偷看看幕后的这些女孩子?只有一个学生,就是郑玄,郑康成,三年从来没有对布幔上瞄一下。马融心里有数,他的学问全被他学去了,而且马融知道,将来一定超过他。他不服,真的想害郑康成。郑康成很聪明,很机警,知道老师。
老师怎么整他?三年学成了,离开了,老师带著同学,估计大概有一百人,到十里长亭去送他,每个人敬他三杯酒,三百杯。三百杯的故事从这来的,是真的,不是假的,郑康成喝了三百杯酒。老师说,把他灌醉了,就可以下手,买通一些人,想在路上把他害死。郑康成的酒量大,三百杯下去,小小的礼都不失。所以李老师说,如果我们都有郑康成那个酒量,释迦牟尼佛不饮酒这一条就不要了,这是真的。所以郑康成一路走去,走了一段,大家看不见了,他从小路走过去了。所以埋伏在路上的人,没有遇到他,他走了。有这么一段故事。这是虽然老师有这些缺点,郑康成还是要真跟他学,他那个东西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郑康成在汉朝,三礼专家,《周礼》、《仪礼》、《礼记》,十三经注解都是用郑康成的注解。李老师给我们讲这段故事,告诉,老师行上有问题,但是知上没问题,他的学问是真实的,所以他得到的是真传。自己这些毛病习气放不下,那是另当别论,要学他真东西。所以郑康成成为一代大儒,真的超过老师。老师也没看错,确实超过他。
「又如夜行险道,弊人执炬,不得以人恶故,不取其照」。晚上走路,这个路是个险道,小路,有个人拿著火炬,拿火炬的这个人不是个善人,现在他拿著火炬照我们走路,不能说他不是个好人,我算了,我就不要他照明,我就走黑路好了,这就错了。「菩萨亦复如是。於师得智慧光明,不计其恶」。见师不善,见父母之过,这一般上讲,这大不孝,可是凡夫很难避免。觉悟的人就没有了,觉悟的人,前面讲了三空三昧,他不著相,善的恶的统统把它清除掉,这是决定没有问题。可是凡夫没有,凡夫善恶都放在心上,所以他要继续不断去搞六道轮回。这些理跟事我们统统清楚。
善财童子,一生能证得圆满菩提,靠什么?靠善学,他很会学习。很会学习,善恶都学,善,学他的善;恶,认真反省自己有没有恶,我有这个恶我要改,我没有这个恶,我要勉励自己,不要再有像他那样的过失,这叫会学。善人恶人统统是老师,对善人恶人是用平等心、用恭敬心,这是什么?这是菩萨,这不是凡夫,这个人一生决定成佛,他会学。我们要学善财,善财会学!善财的成就,我们要记取。孔子亦如是,《论语》上记载的,「三人行,必有我师」。三人,一个是自己,一个善人,一个恶人,叫三人。善人是我老师,他有好的东西,我没有,我要跟他学习;恶人也是我的老师,他那些恶的地方,提醒我反省,我有没有,有则改之,无则嘉勉。所以善人恶人统统是老师,善人跟恶人都要恭敬,这就对了。孔子代表世间法,善财代表出世间法,世出世间善学都是一个道理,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。然后你才真正能见到,一切众生皆是佛菩萨,我们自己就有成就。真的心不住相,应无所住而生其心,这就对了。
今天我们学习到此地。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四八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