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四八集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得来的。心地清净得少分,善根福德、相好因缘少分得到了;如果心平等,你就得到多了,菩萨所得的;觉是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你圆满的得到了。全是放下,清净心是放下见思烦恼,今天讲的执著,於一切法不执著,清净心现前。平等是放下分别,一切都不分别,平等了。有分别就有傲慢,有傲慢就有瞋恚,这是烦恼。能放下分别,这成菩萨了。放下愚痴,放下怀疑,就大彻大悟。所以经题上这三个是修行的标准,不管你修行哪个法门,这是绝对标准。念佛不例外,也要念到清净心现前,平等心现前,觉心现前。自己要知道,清净心现前的时候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就生方便土,不是在同居土。同居土是完全迷,没有觉悟往生的,念到功夫成片就行了,这个要念到事一心不乱。念到理一心不乱,生实报庄严土,那是明心见性的境界。所以经上这个不因修生,我们要知道,我们修什么?无非是把自性上的障碍放下,这叫修。在事上,把一切不好的习惯放下,就是修正过来。

  用中国传统的方式做标准,对父母不孝顺,要知道这是障碍,这是大麻烦,所有一切麻烦的根。对老师、对长辈不尊重,这个东西要是不放下,出世间法永远得不到。不但高层的得不到,小小之果,像须陀洹,你都得不到。有人修一辈子,不是不修,真修,就是这个没做到,死了之后还要搞六道轮回。为什么?那是轮回的因,轮回的因没有除,他怎么能离轮回?所以佛法的修行,孝养父母第一,奉事师长摆在第二。在中国传统教学,也是把这两个排在第一、第二。世出世法一样的,一丝毫差别都没有,这个我们要好好想想为什么。於是我们就能想到,《弟子规》重要。《弟子规》是什么?伦常道德的落实,烦恼业障习气的放下。对父母不尊重、不孝顺是业障,真的,要没有业障,哪有不孝顺父母的道理!天经地义,你肯定有业障,业障放下,自然就孝顺,对人自然尊重。自己有业障,自己不知道,明眼人看得清清楚楚。明眼人就是声闻、缘觉、菩萨,他们看得非常清楚。

  「抉择者,善能分别诸法相也」。他有智慧,所以他有能力,他能分别这法相是真的、是假的。真的不能执著,假的不应该执著,统统放下,真妄都不可得,得的这个念头是烦恼。那怎么过日子?随缘,随缘就自在,有很好,没有也好,不要去想它。各人福报不一样,福报大的自然来了,来了也不必喜欢,没有也没有懊恼,心永远是平静的,这叫功夫,这才叫正常,这才叫最高的享受。所以最高享受与贫富贵贱毫不相干。

  「无疑者,於第一义而不动」,没有疑惑。为什么没有疑惑?他样样清楚、样样明了,他没有疑惑。在我们今天,最重要是对西方极乐世界没有疑惑。我们对这个老师,老师是释迦牟尼佛、是阿弥陀佛,决定不能有疑惑。如果有疑惑,你就大错了,你这一生学佛白学了。为什么?你不能往生。大乘经上说,疑惑是菩萨最大的障碍。所以我发现贪瞋痴慢疑,其实三毒就是贪瞋痴,慢跟疑都在里头,为什么把它拈出来?疑是愚痴的核心,不疑就不愚痴。傲慢是瞋恚的核心,不要小看傲慢,有傲慢的人决定有瞋恚,有疑惑的人决定是愚痴。不疑,智慧会现前;不慢,德行会现前。头一个是谦德,对人对事对物,自己谦虚,恭敬心生起来,这是德。谦敬是自性的性德,没有障碍,自然流露出来。圣人教导我们学谦、学敬,诚敬谦和,圣人教我们,教我们什么?去烦恼,诚去妄,敬去慢,谦去怀疑,是去烦恼的方法,和是温和。诚敬谦和是性德,中国古人讲的五伦五常、四维八德都是性德。一个正常的人,这个德自然流出来,觉悟的人,就是明理的人,自自然然流出来,本能。迷了的人,流出来是相反的,流出来的是贪瞋痴慢疑,这是性德的反面,流出这个东西,这叫烦恼。它永远障碍自性,自性不能现前,这些东西起作用,就是造业,业里头有善恶,这就是六道轮回的因。

  「心不住相。《大疏》曰:言心不住相者,离凡夫烦恼境界」。这一句话是总说,凡夫烦恼的境界,自私自利是的,名闻利养是的,五欲七情是的,贪瞋痴慢是的,这都是凡夫烦恼境界。「若有少法当情,皆名住相」,住相就是著相。怎么著相?心里头有,心里有就著相。「乃至菩提涅槃,尚不取著,何况世间梦幻境界」。心地清净的人,连菩提涅槃都不执著,心里头都把它清掉。为什么?心里头一尘不染,真信。这个大难大难,说得容易,做不到。阿弥陀佛慈悲,让我们执著自性的德号,南无阿弥陀佛。阿弥陀佛是我们自性的德号,所以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叫自性弥陀。弥陀从哪里来?是从我们自性里头生的,就从这个德号生的,这个德号的功德无量无边。我们的心里头只要有阿弥陀佛,其他的菩提涅槃都清出去,说大乘小乘,说禅宗密宗,全清出去,打扫得干干净净,只有一尊阿弥陀佛,就成无上道。为什么?它跟无上道相应,决定往生。这哪有怀疑的?妙绝了!所以这句好,太好了,「菩提涅槃,尚不取著,何况世间梦幻境界」,你才把六道、把十法界统统放下。

  「故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,这《金刚经》上的话。「得无住心,即契圆觉」。圆觉,如来圆满大觉的境界。一定要晓得,六道是一场梦,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,要常作如是观,这是佛教我们的。《金刚经》上说,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」。你能把整个这个世间,佛教你这个看法,这个看法正确的,你完全看到真相,你一丝毫不迷惑,你就非常快乐,你忧虑牵挂全没有了,在这个世间住世游戏神通,这真的不是假的。过什么生活?过佛菩萨的生活,这叫人生最高的享受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,无所住,心地干干净净,什么也没有;生心是什么?度一切众生的心,众生无边誓愿度,生起这个心,帮助众生离苦得乐。众生在迷,迷就有苦,悟就有乐,小迷小苦,大迷大苦;小悟有小乐,大悟有大乐。苦乐是这么来的,佛知道。那如何帮助他离苦得乐?教他,教他破迷生信,就离苦得乐。迷破了,离苦,觉悟了,乐就现前。这一觉悟,性德全部现前,中国古人讲的仁义礼智信出现了,我们讲良心,人的本性、人的良心现前了。

  我们在汤池做的实验,很短的时间,汤池真的人民良心发现了。为什么?不好意思做坏事了,以前净干坏事,现在不好意思做。不是自己应该得的钱不敢拿,这叫良心发现,他自己觉得很快乐。一个计程车的司机,乘客下车,把皮包忘掉了。计程车开得很远了,忽然看到后座怎么有个皮包,想到刚才那客人的,赶紧回头去找他。他住在旅馆,把这个皮包送给他,打开一看,里面有七万现金,还有一些东西,统统还给他。这个丢掉皮包的老板正在著急,看到他回来了,拿了两万块钱给他,不收。告诉他,我们学过《弟子规》,知道这是不应该拿的,我应该要还给你;如果没有学《弟子规》,这个可能不会拿来还给你。讲得这么清楚、这么干脆。他说,不但我会还给你,我们汤池镇所有计程车司机,任何一个人捡到都会还给你,很感动人!受三、四个月的教训,良心发现,这么好的效果。所以这人是教得好的,为什么?他本来是好人,他不是坏人。人人都是好人,事事都是好事,一定要懂这个道理。

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,这是诸佛与法身菩萨。「得无住心,即契圆觉」,圆觉就是大般涅槃,圆满的觉悟,就是明心见性,就是净宗里面讲的证常寂光,契入常寂光了。「不著声闻缘觉境界」。如《称赞大乘经》所说的,经上有这么两句话,「宁在地狱经百千劫,终不发二乘之心」。这两句话,我们初看了,会不会说得太过分?地狱太苦了,宁在地狱经百千劫受苦,都不肯发二乘心,也就是比发二乘心还强一点。这是什么?二乘人只有自利,没有利他。阿罗汉入偏真涅槃,要两万劫他才回头,回小向大。在地狱百千劫,一百劫、一千劫,比阿罗汉的时间短。辟支佛入偏真涅槃,要一万劫才能回头,不是不能回头,经历的时间很长很长。我们明白这个道理,就懂得这两句话说得不过分。一定要学大乘,大乘能明心见性,小乘不能;大乘能证法身,小乘没有。这是为什么不发二乘心,道理在此地。

  「从虽现尘劳乃至入不律仪诸句,总之,如《大疏》所示」,通常讲《大疏》,是《华严经大疏》,就是清凉大师的《疏钞》。「坏见之人,虽不坏行,不堪与众生为其道眼」,这是讲什么?知见不正。他还能持戒,他还能修定,表面上看不错,是个好修行人,他不堪为众生之道眼,他没有能力为一切众生指出一条正路。为什么?他不认识正路。戒律持得不错,这种人有,戒律持得好,毁谤别人,那个人不持戒,他就骂他、讽刺他。这是什么原因?这他的见坏了,他是邪知邪见。如果他是正知正见,他决定不会毁谤别人。毁谤别人,自己觉得自己很高,贡高我慢,这样持戒的人不能往生,这样念佛的人也不能往生。佛念得好,戒持得好,脾气很大,傲慢心很重,自私自利,我们常常看见,你给他讲,他不能接受,自以为是。原因是什么?原因是经教学得太少,理不明,在经教里一点点,得少为足,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。

  下面,反过来,「虽坏行,而不破见,是则人天真胜福田」,清凉大师讲的。这个人怎么?行为,好像持戒差一点,生活不甚检点,但是怎么样?正知正见,跟上面那个人完全相反的,这个人正知正见,他的思想见解跟经上讲的相应,虽然他没有做到,他这个人可以做老师。天台智者大师也说过,智者大师说的好懂,他说什么?「能说不能行」,这能说是什么?正知正见,他说得不错,跟经典的标准对照,他说得不错,但是他自己没做到,「国之师也」,他可以教人。他很明白,自己没有做到,希望别人做到,这是个好老师。「能说又能行,国之宝也」,那是国宝级的;能知不能行的,是国师级的。这天台智者大师说的,非常有道理。今天这个世界需要什么人?需要国宝,才能救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四八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