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大经科注 (第五四九集) 2012/10/6
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02-037-0549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第一0七五页第六行,从第二句看起:
「是故彼经结云:求如是人,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盖谓如是之人是真善知识。於真善知识能知能求,故必证菩提也」。上面念老引用《华严疏钞》里面的话,说到什么?坏见不坏行与坏行不坏见,这个里面差别很大。在隋朝末年唐朝初年,清凉大师说过,智者大师也说过,他们几乎是同个时代的人。智者大师说,「能说不能行」,他说得没错,他有师承,从老师那里学到的是正知正见,但是他没有做到,这个人可以教学,他知见正。我们也举了个马融的故事,马融的学生郑康成确实有成就,老师的长处完全学去,老师的缺点他都知道。他能够用老师的缺点来观照自己,自己如果有,要把它改正过来;没有,不要再犯这个过失。所以他超出老师,中国人所谓,「青出於蓝而胜於蓝」,在历史的地位上超出老师太多了。
「坏见、坏行」,我们参考资料里头也有一小段。「如提婆虽犯五逆」,五逆是不孝父母、不敬师长、破和合僧,这些事他都干了。但是他有「天王如来之别记,是为坏行之人,非为坏见之人」。天王如来是佛,给他授记,他将来一定成佛。知见没有坏,行为上有些过失不要紧,就怕知见坏了。为什么?知见不坏,行为坏了,很容易补救,真正忏悔,罪就能忏除;如果见解上有了麻烦,那就问题大了。这是一个坏行不坏见的人。又「如善星比丘」,这佛经上常提到的,他没有恶行,他的戒律庄严,没有恶行,但是他邪见,他不相信因果报应。这是坏见之人,不是坏行之人,这个就没救。他行为虽然好,他来生是人天福报,他出不了六道轮回。出不了六道轮回,他就没有办法证菩提果。
《大集地藏十轮经》,地藏菩萨有三经,现在我们只知道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。还有一部重要的《十轮经》,分量比《本愿经》大,大概大两倍的样子,另外有一部经,《占察善恶业报经》,这是地藏三经。《十轮经》第五卷里头有说,「有戒坏见不坏」,戒破了,破戒了,但是见解没有坏,正知正见。你问他干的?他承认,我是做错了。为什么做错了?习气,外面诱惑我禁不起。我们想到宋朝莹珂法师,你想想这个人,这个人就是坏行不坏见。他破戒,做了很多恶事,他相信因果,他知道他将来死了以后一定堕地狱。想到地狱苦,他就害怕了,他找他的同学们,向他们请教,有什么方法能救我,让我不堕地狱?就有一个同学送他一部《往生传》。他看到《往生传》,每看一篇,就是一个人的故事,都流眼泪。看完之后他真的发心了,念佛求生净土。把自己关在寮房里头三天三夜,不吃不眠,一句佛号念到底,把阿弥陀佛念来了,三天三夜。他是坏行不坏见,你看,他知见很正。
阿弥陀佛念来了,佛告诉他,你还有十年阳寿,十年之后,你命终的时候我来接引你。这就是给他授记。他也很聪明,他说十年阳寿我不要了,我现在跟你走。佛问他为什么不要了?他说,我的根性不好,禁不起诱惑,外面人来诱惑我,我一定会又做错事情,那十年不知道要做多少,寿命不要了,我跟你去。阿弥陀佛跟他约定,行!三天之后来接引,三天真往生了。这是个坏行不坏见,能成就;坏见不坏行,佛救不了。这就是说明大乘佛法重知见,行为当然也重视,不是很重要。我们明白大乘根本的道理,我们就统统都了解了,大乘根本的道理是性空,自性本空。一切现象,现象是幻有,不是真的。你明白这个道理,你就能解开了,相是假相、幻相,不是真的,《金刚经》上说,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,这个话决定真实。
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,三十岁开悟了,开悟之后就开始教学,现在讲办班教学。七十九岁圆寂,教学四十九年,办班三百多届。这个班有长有短,有的二、三年,有的二、三天,长短不定。一生乐此不疲,快乐无比,教化多少众生!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是常随弟子,佛走到哪里跟到哪里,这常随众;不是常随众,临时来的人数,我们相信比常随众一定多。释迦牟尼佛没有学校,什么地方上课?山林树下、河边,哪个地方风景好,住在那个地方,大家坐在地上,铺一点草,坐下来,这样教!四十九年如一日,快乐无比。所以,佛教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育,是释迦牟尼佛的教学,它跟宗教不相干,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的。用今天宗教这个定义来看佛教,佛教跟它不相应。因为宗教第一个,最重要的一个条件,要有一个造物主、要有一个真神,佛教没有。佛教,佛陀、菩萨、阿罗汉都是人,不是神也不是仙。这些名词都是梵语音译过来的,是佛陀教学里头学位的名称。最高的学位叫佛陀,像我们今天学校的博士学位;第二个学位菩萨,就好比硕士;第三个学位阿罗汉,好比学士。你修行到某一个阶段,你拿到学位了。
我们称观音菩萨、地藏菩萨、文殊菩萨,这个学位上面带上他们的所学的功课,像博士里头,有哲学博士、有文学博士、有物理博士。地藏菩萨代表的是孝亲尊师,他专攻这个课程的,这叫地藏。地是大地,藏是宝藏,金银珠宝都含藏在大地里头,开采出来这就有用了。佛取这个比喻,地是心地,我们心地里面有无量的智慧、无量的德能、无量的才艺、无量的相好,你要把它开采出来,修行就是开采。开采出来得到受用了,那你就叫地藏菩萨,是这么个意思。地藏菩萨主攻的是孝亲尊师,孝亲尊师是自性里头第一个宝藏,最主要的宝藏。观音菩萨代表慈悲,救苦救难,看到众生有苦,他一定会伸出援手去帮助他。用现在的话说,观音代表慈善事业,慈善救济的事业他代表。文殊菩萨代表智慧,今天讲的科学、哲学。普贤菩萨代表实践,如何把自己的德行、智慧、相好光明落实在生活,不但落实在生活,还得帮助一切苦难众生,都能得到幸福美满,这是普贤所学的。菩萨他的名号代表他所修学的功课,他所教学的法门,表这个意思。
现在全搞错了,产生严重的误会,过失在哪里?过失是不读佛经,不向佛经学习。只是烧香拜拜去祈福,把佛菩萨统统当成贪官污吏,送一点贿赂,他就保佑你了。这种行为是侮辱佛菩萨,怎么会得到保佑?没这个道理。这就是破见,好心、好行为,行没有破,见破了。现在谈到佛法,社会大众非常陌生,都以为是宗教、是迷信。不能怪社会大众,怪宗教信徒、佛门弟子,没有认真依照佛陀教诲去学习,没有把这桩事情讲清楚、讲明白。最重要还得做出来,表演出来,大家看到这是真的,这不是假的,这个才是佛的真正弟子。
所以,善星比丘是好人,持戒很清净,但是他有邪见,「堕狱无出期」,他死了堕地狱,「是为坏见之人」,他不是坏行。《大集地藏十轮经》里面有说,你看「戒坏见不坏」,这是一类;「见坏戒不坏」,这是第二类;第三类,戒、见统统都坏了,邪知邪见,心行不端,什么坏事都敢做,他的果报不想我们就能知道。因此,学佛一定要求善知识,要求好老师指导。好老师可遇不可求,我们去找,到哪去找?但是有感应,我们自己真正想学好,就会遇到。我们不想学好,一生就遇不到,遇到也错过。为什么?对他没有信心,不会长时期跟他学。所以佛说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很有道理。念念都想的是善,念念想的是别人,没有想自己,这是善行的根本、是善行的基础。以善心善行对人,别人也以善心善行对我,你说这多么好!
诸佛菩萨他明白,他有智慧、他有耐心,即使对自己不了解的人、有误会的人,常常毁谤我的人、障碍我的人、陷害我的人,佛菩萨都是用真诚爱心去对他。一世不能感化,二世、三世,经多生多劫,把这个人还是感化过来了,决定没有恶意向人。中国古人说仁者无敌,佛亦如是。仁慈的人他没有敌人,跟他敌对的人,他都看作亲人、都看作朋友。只是暂时有误会,时间久了,对方就明白、就了解了。这个观念比什么都重要,没有这个观念,不能学佛。
求善知识、求一个好老师,好老师求不到,求古人,孔子是好老师,孟子是好老师。我这一生读一部四书,依照四书里头所说的道理、所讲的方法去生活、去工作、去做人、处事待人接物,那四书就是你的老师。四书里头最重要的两个人,就是孔子、孟子,我是孔孟的学生,我要学得跟他一模一样。这叫汉学,这叫学儒。学佛亦如是,我们跟释迦牟尼佛学,我们跟阿弥陀佛学,释迦、弥陀在哪里?就在这部经上。你能把这部经明白了、搞通了,你跟释迦、跟弥陀知见就相通了,你是正知正见。然后我们把行为改过来,我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有违背经典教育的地方,把它修正过来。经典是标准,善恶的标准、真假的标准、凡圣的标准、祸福的标准,全搞通了。你自然懂得趋吉避凶,你有智慧、你有德行。这一部经就行了,不必搞太多,太多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、没有那么多的精力,一部就行了。这一部要有耐心,要多读,古德教人,「读书千遍,其义自见」。读多少遍?至少是一千遍,一千遍你的心就定了。
人生在世最宝贵的不是财富,不是金银财宝,不是这个东西,光阴!不能把光阴浪费掉,要把光阴抓住,学好东西。一切不善的我把它放弃,不要浪费我的时间、不要浪费我的精力。今天资讯所播出来的,电视、电影、网路、报纸、杂志这些信息,全都是不善的,可以不看。读经好,读经跟佛菩萨做朋友。你看那些东西是跟杀盗淫妄做朋友,错了。我学佛六十一年,我把这个东西放弃了有五十多年了,五十多年没有看过电视、没有看过报纸,为什么?那个东西染污。他有权力播放染污人,我也有权力不接受,我不受你染污,我不看你的、我不听你的。我们回过头来跟圣贤学习,做圣贤的弟子。儒家一部四书够了,佛法这一部《无量寿经》也够了,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。如果真的这样学法,十年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四九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