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你一定有成就。古人所谓「七年小成,九年大成」,这《礼记》里头讲的,是真话,不是假话。十年,你把一切放下,一心一意去学一部经论、学一种学问,没有不成就的,都会变成世界第一流的汉学家。
这些理念、方法都是古圣先贤留下来的,经过几千年历史长河的考验。我们有信心,我们愿意接受,我们这一生就得到幸福,就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。人生最高的享受,於富贵贫贱没有关系,那是另外一桩事情。学佛的人想成佛,能不能做到?能,这个想法是对的、是正确的。学儒,真的,想我们自己的智慧、道德、行持达到孔孟的水平,不在他之下,做得到!学佛,我们的成就也要跟释迦、弥陀至少要平等,这才是佛菩萨的好学生。
所以於善知识能知能求,能知是你认识,这个认识里特别要重视知见,正知正见。行为上有些缺陷,不要去诋毁他,不用,只要他是正知正见。他的行为,我们不知道他的用意,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某些表现,他度一类众生,我们看不到。譬如说喜欢打麻将的人,他也去跟他打几圈,他打几圈目的是什么?去度他们。他打麻将高手,因为他有智慧,他都赢钱,人家会向他请教,你为什么每场都赢?我有智慧。智慧从哪来?从念佛来的。最后把他们统统引到佛门里头来,这高明!他不是去玩的,他是度众生的。我们看到好像这个破戒了,不是这样,他的用意高,我们想像不到,我们也做不到。所以善知识他的善巧方便多,他也没有必要一桩一桩告诉你,没有这个必要。你尊重他,他就教你,你不尊重他,你到别的地方去。你能知你能求,真正肯跟他求学,他一定会教你,所以必证菩提。
「《大疏》又曰」,《大疏》是《华严经疏钞》,清凉大师的著作,这个里面说,「但令善事明师,明师必自临事指示」。这话都真的,你只要懂得真正善事,真正善事是你对老师真正相信、对老师不怀疑。我们亲近老师,破坏老师的人很多,我亲近三个老师,都有人在我面前破坏。方东美先生,什么人来说他坏话?他的同乡,不是他同乡不知道他家庭状况。他说,他是年轻就出去外国留学,家里结婚有太太不要了,在外面又找了一个,这大不孝!这事是不是真的?是真的,这说的都不假。说这个人虽然好像有一点学问,但是人不仁不义,说这些话。如果我们听了他的,对老师尊敬程度减低了,我们什么都学不到,再找这么一个好老师,找不到了。听了怎么样?那不是我要学的,我要学的不是这些。
章嘉大师,人家说什么?跟我讲那是政治和尚,他不是真学佛的。我还是亲近他,为什么?跟老人有缘,他非常爱护我,很照顾我。我能听人家几句闲话就放弃,就不跟他学了吗?没有这个道理。你们说闲话的人跟他不常在一起,你不了解他,道听涂说,胡说八道。我跟他亲近,而且我跟他时间都很长,你们所讲的他,我都没看出来,你们造谣。所以对老师有信心、对课程有信心,对所学的东西,我们才真正能学到。有稍稍怀疑,心里头听到这些谣言要放在心上,那就产生很大的障碍。这些闲言闲语听而不闻,绝不放在心上,跟我对待老师的心态丝毫没有影响。各人缘分不一样!老师时间久了,把我们当作知心的朋友,什么话都讲,不把你当外人。他的一生经历、经验可以给我们做参考,我们将来会遇到这些事情,知道怎么处理。遇到事情,老师过去遇到,他怎么处理?我们就学会了。
在这么一个时代,这个时代是有史以来,从来没有过的乱世。在这个乱世里头,脚跟能站稳,没有动摇,没有被外面这个邪知邪见拖下水,功夫就算不错了。从哪里来的?父母扎的根,老师教诲来的。不亲近善友,肯定被淘汰,被卷入这个洪流当中。所以清凉大师讲,但令善事明师,要懂得事师之道。佛门里面,事师之道写在《沙弥律仪》当中;儒家的事师之道在《弟子规》里面,在《礼记》「曲礼」、「内则」这两篇,《管子》也有一篇,专门讲这些理跟事。老师一定会临事指示。
「亦同善财於文殊处发菩提心已,问菩萨行。文殊亦不具说,但令亲近善友,遂指德云比丘,展转令往矣」。举善财童子做比喻,善财在文殊会上成就了根本智,发菩提心就是根本智。发心之后,问怎么样去修菩萨行,也就是说,如何将菩提心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,落实在日常工作、待人接物。文殊菩萨是他的老师,这桩事情没告诉他,叫他去参学。因为他有根本智,根本智是戒、定,他接触境界,自然生智慧解决,不需要老师指导。人心地清净,清净心生智慧,遇到任何事情他都有智慧、有能力解决,这叫后得智。所以教他亲近善友,善友就是五十三参。这五十三个人,代表我们现前社会男女老少,各行各业。我们从早到晚,早晨起来,晚上睡觉之前,你所遇到的一切人事物,那就是五十三参。你要有善财的本事,你就成佛了,你就成就圆满智慧。你看这些男女老少,各行各业,你就有能力在这个里头兴起后得智。后得智是什么?无所不知,一看就明白、一听就懂、一接触就知道,你还有能力去教他们。
所以,没有具足戒定慧办不到,你具足戒定慧才办到。戒定慧那个慧是无知,般若无知,无知是真智慧。当你跟人事物一接触的时候,那个后得智,就是善巧方便马上就现前,你自然知道怎么处理,而且处理得非常恰当。所以这个智慧不是学来的,是自性本来具足的,你得先要把自性找到。自性什么?自性是不动的。所以定是自性,定愈深,你接近自性的核心就愈接近,愈接近,智慧就愈高。总而言之,你得定下来才行。我们这个经经题上「清净平等」,这就是定。清净是心里头没有染污,心里头干干净净,一尘不染。没有善也没有恶,没有是也没有非,是非善恶统统不存在,得清净心。清净心,得清净心的人就证阿罗汉,你学佛,第一个学位你就拿到了。更进一步,得平等心。平等心没有高下,清净心没有染污,平等心,没有高下就是没有分别,真正平等。平等里头没有傲慢、没有嫉妒,清净里头没有自私自利,这样的心,遇到一切人事物,他自然生智慧。这个智慧叫权智,权智是什么?善巧方便。处理事情处理得非常之高明,非常的妥当,没有错误、没有后遗症。这真实智慧,就是智慧起作用,根本智起作用。根本智是无知,起作用叫无所不知,「般若无知,无所不知」。一定先求根本智,根本智是戒定慧,没有戒定慧就没有根本智;有根本智才有后得智,后得智是根本智的作用。
於是我们就晓得,善财在文殊会上没有白学,他的根本智是在文殊会上圆满成就的。大彻大悟是根本智,悟了以后,无论是世法佛法,接触统统知道,这叫后得智,就是善巧方便,智慧是从这来的。智慧於读书多少不相干,甚至於识字不识字也没关系,是你自性里头本来有的。不但是智慧是本来有的,能力是本来有的,德能,德就是能力,相好是本来有的。没有一样不具足,没有一样欠缺,没有,没有欠缺。学佛,我们所得到的,不是从外头来的,完全是自性,一切法不离自性,自性能生能现。意识,意识就是念头,它能变,能变所变的是念头。自性里头没有念头,自性里头有清净平等觉。所以,文殊菩萨教导善财去参学,参学,智慧就开了。
下面,「复云:故《法句经》以二十一喻,喻善知识,谓父母、眼目、脚足、梯橙、饮食、宝衣、桥梁、财宝、日月、身命等。后结云:善知识者,有如是无量功德,是故教汝等亲近」。这说明老师重要!一个人一生的成就,父母给你扎根,老师帮助你成就,这两个人是你一生第一个恩人。现在人没有人知道,现在做父母的不会扎根,做老师的也不会教学生,所以师道跟孝道没了。甚至於我们对什么叫师道、什么叫孝道,这名词都混淆不清,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。这就是为什么社会这么乱,为什么地球上灾难这么多,不是没有原因,有原因!因为我们把老祖宗的教诲丢掉了,今天的灾难是老祖宗对我们的惩罚。惩罚,是要吃一点苦头,不会要命的。老祖宗还是爱你,只是你不听话,狠狠教训一顿,不至於要你的命。父母总是爱护子孙,这是一定的道理,是我们错了,他没错。
在全世界,讲古圣先贤的智慧,他们真实智慧,为什么?他们没有私心,有私心的智慧靠不住,他没有私心。他们起心动念想的都是千年万世,如何让世世代代都兴旺,世世代代都能离苦得乐,祖宗想的是这些。不像现在人只想自己,下一代的死活不问了,只想到我一家,没有想到天下。这种观念,对於圣贤、对於佛菩萨完全不能够理解。我们一定要知道,这病根从哪里来的?病根确实两百年前国家领导人疏忽了。两百年前国家领导人是谁?慈禧太后,把传统文化看轻了,对於佛法不尊重了,不像以前的皇帝。以前皇帝对於孝亲尊师看得非常重,宫廷里面,经常邀请儒释道的专家学者到皇宫里面去讲学,皇上带著嫔妃、文武大臣听课。听完之后,皇上带头,大家一起来分享,报告各人的心得。所以没有一个人敢不认真,你不认真,你这个大臣官就丢掉了,得认真学习。
清朝这个制度,康熙、雍正、干隆一直到咸丰都还保持著。慈禧太后一执政,把这个废除掉,宫廷里头不再讲这些。可能是她听不下去,听这个话好像都是在骂她,她一不高兴,算了!你们都别来了。国家大事怎么办?去问鬼神。她不要这些圣贤人,她要鬼神,她相信鬼神。所以扶鸾在清朝宫廷里面就兴旺起来,扶乩。国家大小事情,都请乩坛来决定,由鬼神来决定,她亡国了。中国古人就有这个告诫,国之将兴,听於人,国家兴旺,听人;国之将亡,则听鬼神,听鬼神会亡国,满清就是最好的一个例子。这些事情,早年章嘉大师告诉我的。
所以两百年了,八、九代了,现在人不懂不能怪他们。他们不懂,他们父母不懂,他们祖父母也不懂,甚至於曾祖父母也不懂,可能到高祖父母,他们知道有这么回事情,他做不到了。断了这么多代、这么长的时间,再要恢复谈何容易!这两百年来接受西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四九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